14《促织》《变形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于思辨中品读“异化”

文档属性

名称 14《促织》《变形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于思辨中品读“异化”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8 15:5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促织》《变形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于思辨中品读“异化”
教学目标:
1. 归纳“异化”之形。
2. 思考“异化”之因。
3. 探究“异化”之思。
教学重难点:
思考“异化”之因, 探究“异化”之主题。
教学策略:
新课标、新教材倡导群文阅读、体验式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深入阅读,因此本活动设计归纳“异化”之形、思考“异化”之因、探究“异化”之思三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展开思考,激发学生分析情节、解读悲喜结局,体味荒诞构思下的异化现实,通过读书积累、写作文学人物短评,深化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认识,加深学生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愉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蒲松龄用他的《促织》为我们讲述了封建社会一个“人变虫”后意外发家致富的故事,而卡夫卡以他的《变形记》向我讲述了在金钱至上的年代一个“人变虫”后被家人和社会抛弃的故事。作者都采用超现实的荒诞手法,或用含着眼泪的微笑,或用悲伤的一声叹息,讲述同样的“异化”故事。
人的“异化”:
“异化”从广义上理解是:在环境的压力下,人失去自我,失去价值,尊严、地位乃至躯体,成为非人。按照马克思的表述就是“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其含义是指人被“物”(例如金钱、机器、产品、生产方式等)所驱使、所胁迫、所统治而不能自主,成为“物”的奴隶,进而失去人的本性,变为非人。
活动一:完成人物简历
给《促织》中的成名之子和《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请大家一起来完成下面的简历。
制作完简历后,有人提出:既然两人都变成了其他物种,那么是否应该也给变形后的他们也做个简历?请大家一起完成。
活动二:探究变形原因
完成简历后,有同学对成名之子和格里高尔为什么变成虫子产生了好奇。请大家一起讨论。
1.成名之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虫子?
父亲成名被迫担任了征收促织的“里正”,误期致命。
无钱买。担任里正却弄得薄产累尽,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捉不到。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此物故非西产)
唯一的希望破灭。出于孩童好奇的天性,自己无心扑杀了促织。
挽救家庭,拯救全家的性命
康熙年间,正是清朝的盛世,康熙被视为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犬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是以制盆扬名于世。
曲笔抨击现实,借古讽今
2.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虫子?
格里高尔由人变虫。
工作辛苦,饮食低劣,友情淡薄,心理烦躁 为父母还债,受老板的气,生活压力大。自身精神麻木,丧失了人的自我价值。利益至上、虚伪冷漠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家庭关系)。
物质至上的时代环境
时代背景:
一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生活痛苦。人们对资本主义失去信心,一方面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卡夫卡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资本主义压迫人的本质,因此借此小说来批判资本主义下虚伪冷漠的人际关系和这个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异化:在环境的压力下,人失去自我,失去价值、尊严、地位乃至躯体,成为非人。
小结:
从小促织到大甲虫,变化的是形体,不变的是荒诞与悲凉。从蒲松龄到卡夫卡,变化的是时代、国籍、流派,不变的是对人性的探寻。《变形记》以象征手法为主又暗含了真实细节,《促织》以写实主义为主又融合了传奇色彩,两篇小说同中有异,但都展现了人的异化变形,表现了荒诞与悲凉,表达了在时代困境中人性遭受摧残的控诉。
活动三:思辨性写作与交流
请各位同学把对两个人物的命运和结局的思考写下来,写成一则80字左右的文学人物短评。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8分钟),各组选出代表分享交流。
文学人物短评范例
成名之子和格里高尔,他们在变形前,就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平凡而普通。
成名之子,只有九岁,总角幼童,本来应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却因为无心之失扑杀了父亲抓回的蟋蟀而害怕的投井自杀。一个小孩子能想到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去变成一只蟋蟀,去弥补过错,去挽救父母。因此,变成蟋蟀是成名之子的愿望和祈求,也是在那个封建专制社会下,人不如虫的悲哀无奈下的选择。 至于格力高尔,是一个甘愿为家庭奉献自己的人,一个为公司任劳任怨工作的人。但是这样孝顺的儿子、勤奋的员工,却最后在变成甲虫后被公司和家庭双双抛弃,最后在孤独的无边黑暗中凄惨死去。格里高尔的死,是辛辣的讽刺了资本主义主义社会压迫人剥削人,致使人性扭曲的吃人本质。
他们的悲剧亦是其所处时代的无数底层民众的缩影。悲剧使人悲伤,也使人深思。
总结:
时代环境很难改变,身处其中的我们一个需要有勇于突破环境枷锁和压迫的勇气,这样才能不被环境所挤压变形。
一个有生命的蛋,如果从内部啄开,就会成为一个全新的生命。如果被外力敲碎,只能成为别人的食物。
当我们遇到艰难时刻,不要灰心,不要沮丧,只要努力总会有收获,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绝望时产生的,并召唤着我们重振旗鼓。
莫言《致青年朋友的一封信:不要被大风吹倒》
板书设计:
成名之子:挽救家庭
统治集团追求“声色犬马”
格里高尔:工作辛苦,饮食低劣,友情淡薄,心理烦躁 为父母还债,受老板的气,生活压力大。自身精神麻木,丧失了人的自我价值。利益至上、虚伪冷漠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家庭关系)。
物质至上的时代环境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上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不好,对学情把握不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评价学生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