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课后习题 第4章 地貌 单元检测(含答案 )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课后习题 第4章 地貌 单元检测(含答案 )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08 15:1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测评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下图为某种地貌发育过程图。读图,完成1~2题。
1.按地貌的发育过程,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乙→甲→丁
D.甲→丁→乙→丙
2.该地貌景观的特点是(  )
①多溶洞、峰林 ②地表崎岖不平 ③岩石呈深红色 ④西北地区广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桂林为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之一。下面两图为桂林喀斯特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3~4题。
图1
图2
3.图示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
A.奇峰林立,地下溶洞发育
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顶平坡陡,地表支离破碎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4.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发育密切相关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岩石、植被
B.气候、土壤
C.土壤、地形
D.岩石、水文
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完成5~6题。
5.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读河流地貌示意图,完成7~9题。
7.图中①②③三处对应的地貌类型分别为(  )
A.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B.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扇
C.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
D.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
8.下列地形与冲积平原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挪威峡湾
B.黑龙江五大连池
C.崇明岛
D.长江三峡
9.有关①②两处河床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浅而宽
B.①处深而窄
C.②处浅而窄
D.②处深而宽
下面两图为河北昌黎海岸沙丘带位置示意图及景观图,该沙丘带地处渤海西岸,由多列沙丘组成,沙丘带宽为1—3千米,沿海岸线延伸约45千米,由滦河口向北逐渐变窄,沙丘高度一般为20—40米。几百年来沙丘位置总体稳定,但主沙丘链有向内陆迁移的趋势。读图,完成10~11题。
10.关于海岸沙丘带的成因及东西两侧的坡度推理,正确的是(  )
A.海浪堆积 东陡西缓
B.海浪堆积 东缓西陡
C.风力堆积 东陡西缓
D.风力堆积 东缓西陡
11.在滨海沙滩地区营造防护林对海岸沙丘带的影响是(  )
A.沙丘沿防护林方向延伸
B.沙丘拓宽、增高
C.沙丘西移速度变缓
D.沙丘不受其影响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了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逐渐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浑善达克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12~14题。
12.据图推测该地盛行(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北风
13.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  )
A.风速快
B.植被多
C.坡度缓
D.降水多
14.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  )
①营造常绿阔叶林 ②风蚀坑内设置沙障 ③控制越野自驾游 ④种植耐旱农作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地形。读图,完成15~16题。
15.图中所示地区地形的基本特点是 (  )
①以丘陵、平原为主 ②中部高,西南、东北部低③以平原、盆地为主 ④中部低,西南、东北部高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16.图中甲、乙两条虚线所在的地形部位分别是(  )
A.山脊、山谷
B.山脊、山脊
C.山谷、山脊
D.山谷、山谷
二、综合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3分)下图为我国东部某丘陵地区的等高线示意图,某校地理小组在2021年夏季对该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拟在图中①②③④⑤五处中选一处建火情瞭望台,最佳的位置应选在    处。(1分)
(2)沿①—A—②一线,坡度变化特点为        ,判断依据是什么 (4分)
(3)C、D、E、F四个村庄中最有可能形成集镇的是   村,说明你的理由。(4分)
(4)突然的一场暴雨使位于a处的小强迷了路,请你给他想出一个独自走出密林的好办法。(2分)
(5)野外考察的同学把夜晚的宿营地安排在G处,请简述理由。(2分)
18.(16分)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P处地貌类型为        。(2分)
(2)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原因。(4分)
(3)分析图中从出山口处往湖沼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成因。(4分)
(4)该地区冲积扇上古村落较多,试分析原因。(6分)
19.(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图为一组风沙地貌景观图。
材料二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的冰川,冬春季节河谷地带盛行强劲的西风。中游宽阔的河谷水流分汊呈辫状,出现心滩、沙洲广布以及沙丘连绵起伏等奇特的景象。
(1)判断材料一中地貌的名称。(4分)
甲是      ,乙是      ,
丙是      ,丁是      。
(2)分析材料二中沙洲的形成过程。(4分)
(3)分析材料二中沙丘的形成过程。(4分)
20.(2021全国Ⅰ卷)(11分)为评估青藏铁路建设和营运对环境的影响,某科研团队对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某11千米长的风沙活动路段两侧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工程治沙地视为固定沙地。2001—2008年为铁路建设期,2008—2015年为铁路营运期。
面积单位:km2
铁路两侧 年份 固定沙地 工程治沙地 半固定沙地 半流动沙地 流动沙地 合计
0.5km以内 2001 0 0 3.16 5.20 0.14 8.50
2008 0.12 2.02 4.57 1.89 0.03 8.63
2015 1.56 2.14 4.29 0.36 0.06 8.41
1km以内 2001 0 0 6.54 10.06 0.25 16.85
2008 0.37 2.02 10.20 4.37 0.10 17.06
2015 3.49 2.14 9.64 1.31 0.10 16.68
2km以内 2001 0.12 0 14.03 18.3 0.75 33.20
2008 1.07 2.02 21.78 8.21 0.24 33.32
2015 7.50 2.14 20.42 2.35 0.20 32.61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结论,并用表中数据予以论证。(要求:可就建设期或营运期,也可以综合得出结论;论证充分、数据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
1~2.1.B 2.A 第1题,读图分析,图示过程表示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其发育的顺序:地表水沿石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下渗(乙);地表水沿石灰岩裂缝下渗和溶蚀(丙);地下水到达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进一步溶蚀形成溶洞(丁);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甲)。第2题,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特点是地表崎岖不平,地下多溶洞,地表多峰丛和峰林,①②正确;丹霞地貌的岩石呈深红色,③错误;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广布、高温多雨的西南地区,④错误。
3.A 4.D
5~6.5.D 6.C 第5题,读图可知,①显示有高大的山脉、幽深的峡谷,与江南丘陵地形特征不符合;②显示的是峰林,属于喀斯特地貌;③显示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是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④显示有低矮的丘陵,以及河流、小船等,符合江南丘陵的景观特征。故选D。第6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③描绘的是我国的黄土高原,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后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因而其形成原因为风力作用和流水作用。故选C。
7~9.7.D 8.C 9.B 第7题,根据图中①②③三处与河流的位置关系,可判断出①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处,易形成冲积扇;②处位于河流中下游,易形成冲积平原;③处位于河流入海口处,易形成三角洲。故选D。第8题,崇明岛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是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岛。第9题,读图可知,①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处,河床深而窄;②处位于河流中下游,河床浅而宽。
10~11.10.D 11.C 第10题,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的结果,由材料“主沙丘链有向内陆迁移的趋势”可推测出,该地主导风向为由海洋向陆地吹的东风;沙丘一般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因此东侧缓,西侧陡。故D正确。第11题,在滨海沙滩地区营造防护林可削弱来自海洋的东风,使沙丘西移速度变缓,C正确。
12~14.12.C 13.B 14.C 第12题,据图可知,风蚀坑分布在沙丘西侧,迎风坡一侧风力侵蚀作用强,推测该地盛行偏西风,C正确。第13题,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植被多,可以减小风速,利于沙子堆积,B正确。第14题,该地区降水少,森林耗水量大,不适宜造林,且该地位于温带,不适宜营造常绿阔叶林,①错误。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风蚀坑内设置沙障,减弱风力侵蚀,②正确。控制越野自驾游,有利于保护植被,③正确。沙地不适宜发展种植业,④错误。C正确。
15~16.15.C 16.D 第15题,读图可知,图中约有一半的面积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坡度缓,为平原;约有一半的面积海拔在200米以上、500米以下,等高线稠密,坡度较陡,为丘陵,所以该地地形以丘陵和平原为主,①正确;根据等高线的递变规律可知,中部等高线数值大,西南、东北部等高线数值小,所以地势特点是中部高,西南、东北部低,②正确。第16题,根据“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规律,甲、乙两条虚线所在的地形均为山谷。
17. 答案: (1)③
(2)呈陡—缓—陡的变化 根据等高线疏密程度判断,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
(3)F 地势较平坦、开阔,便于基础设施建设;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位于乡间公路的交会处,且靠近国道,交通便利。
(4)顺河谷的溪水流淌方向走,直至走出。
(5)G处位于海拔不太高的山脊处,不易遭受洪水灾害;等高线较稀疏,说明地形较为平坦、开阔,危险少。
解析: 第(1)题,火情瞭望台需要建在视野开阔的地方,一般选择在高海拔且受地形阻挡视线少的地区。图中①②③④⑤五处都属于山峰,海拔都相对较高,但③处海拔最高,受周围地形阻挡最少,且在图中相对位于中部地区,观测范围最大,所以最佳的位置应选在③处。第(2)题,根据等高线疏密程度判断坡度,①处附近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陡,A处附近等高线较稀疏,坡度较缓,过了A处之后,等高线又变得密集,坡度变陡,所以沿①—A—②一线,坡度呈陡—缓—陡的变化。第(3)题,C、D、E、F四个村庄中最有可能形成集镇的是F村,主要原因是根据等高线判断,F村地势平坦、开阔,便于基础设施建设;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位于乡间公路的交会处,且靠近国道,交通便利,人流、物流量大。第(4)题,a处为河流附近,根据水往低处流的规律,在森林中迷路,最好顺河谷的溪水流淌方向走,直至走出。第(5)题,本次野外考察的时间在夏季,同学把夜晚的宿营地安排在G处,是因为G处位于海拔不太高的山脊处,不易遭受洪水灾害;等高线较稀疏,说明地形较为平坦、开阔,危险少。
18. 答案: (1)冲积扇
(2)特点:A、B所在地区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C、D所在地区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原因:河流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下游段以堆积作用为主。
(3)特点: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成因:当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降低,泥沙逐渐堆积,一般颗粒大、密度大的先堆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堆积。
(4)靠近河流,具备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古村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气候条件优越,利于农业生产。
解析: 第(1)题,P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地貌类型为冲积扇。第(2)题,A、B位于河流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等高线向河流上游方向凸出;C、D位于河流下游段,主要受堆积作用影响,等高线向河流下游方向凸出。第(3)题,由于河流流速降低,泥沙逐渐堆积,一般颗粒大、密度大的先堆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堆积。第(4)题,古村落是在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优越、农副产品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
19. 答案: (1)风蚀蘑菇 风蚀柱 雅丹 风蚀城堡
(2)流域内的山地由于冰川侵蚀、风化作用,覆盖有一层厚厚的风化壳(岩石风化产物残留原地);雨季通过流水侵蚀、搬运作用把泥沙带到雅鲁藏布江,在中游宽阔的河谷中,河流流速减缓,泥沙淤积形成沙洲。
(3)在冬半年少雨季节,河谷中泥沙沉积物出露水面,在强劲的西风影响下泥沙被搬运;随着风力减弱,泥沙在河流沿岸和山坡上沉积,形成沙丘景观。
20. 答案: 结论:青藏铁路的建设及营运期通过工程措施有效地实现了风沙治理。
论证:建设期,铁路两侧各范围内固定、半固定沙地增加,半流动、流动沙地减少,说明通过工程措施使得沙丘趋于固定,风沙危害减轻。营运期,铁路两侧固定沙地继续增长,半流动沙地显著减少,说明营运并未破坏风沙输移环境,工程措施持久有效地发挥了固沙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