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10 07:3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授课时间: ,共 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其他商路的开辟;
2. 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条丝绸之路
难点: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中起到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归纳法
导入新课
展示双塔区博物馆拍摄的照片,引入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著作《中国》一书中,首次用“丝绸之路”一词来称呼历史上这条促成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路线。
讲授新课
一、丝绸之路
1.概念: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条件: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
(2)中国丝绸广受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欢迎。
3.“凿空”——张骞通西域
(1)经过
①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计划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
②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人俘虏,羁留十余年,后辗转抵达大月氏。
⑵影响
角度 影响
政治 加强对西部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经济 促进物种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文化 “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历史象征。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4.发展: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复杂。
5.衰落
⑴时间:唐朝中期以后,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⑵原因:①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②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
【拓展】
1.汉朝开辟丝绸之路的条件
(1)汉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汉代经济的繁荣是开辟丝绸之路的政治经济基础。
(2)张蓦“凿空之旅”: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中原同西域的联系,加强了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3)军事保障: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取得重大胜利,为与西域贸易提供了军事保障
(4)各民族交往的需要:西域各民族需要和平,主动和汉人交往。
2.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1)线路多,覆盖面广。古代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覆盖了欧亚大陆乃至非洲地区
(2)采取和平方式,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互利互惠。张骞首次出使西域主要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这条道路在后来所产生的作用却远远超出了军事范畴。可以说,丝绸之路从军事路、外交路发展为民生路、商业路、文化路。
(3)中国处于相对的优势地位。这是因为古代中国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较为先进。
(4)地位: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
3.西域
汉时,人们将玉门关、阳关以西之地称为“西域”,包括今新疆以及更远的广大地区。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西域都护(汉宣帝),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保护商旅往来,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教学参考资料补充】
①“草原丝绸之路”: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
②“沙漠绿洲(西北)丝路”:由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000多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
③“西南丝绸之路”: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
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的海上贸易。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此次出使到达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诸国,并且了解到其他几个大国的存在,有乌孙(取代大月氏在伊犁河流域)、奄蔡(在里海北岸)、安息(帕提亚帝国的波斯)、条支(塞琉古帝国的叙利亚)、黎轩(托勒密帝国的埃及)和身毒(天竺,大部属今印度),并且详细记载了从大宛到这些国家的方位和距离,描述了当时欧亚大陆主要的政治、地理格局。此后,历代使者商贾沿着张骞开辟的道路络绎于途,“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日;胡商客贩,日款于塞下”。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欲联络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应募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西域,顺利到达乌孙后,又分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其他诸国。公元前115年,张骞返回长安。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使节往来日益频繁。张骞出使西域前后十九年之久,行程数万里,途中历尽艰辛,完成了出使的任务。从此以后,西域天山南北各国相继归汉,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整理
茶马古道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被誉为中国南方“丝绸之路”。它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条件,导致运输工具主要以马和骡为主。“茶马”二字十分形象地描述出了该条古道的商贸特点。
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近年被学术界称为"西南丝绸之路",由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形成。明朝时有数百万斤茶叶贩运(从陕南到康定一带),到清朝时达到了数千万吨。由于明清时政府对贩茶实行政府管制,贩茶分区域,其中最繁华的茶马交易市场在康定,称为——蹚古道,因此陕康藏茶马古道是当时可以在国内跨区贩茶的茶马古道。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民族迁徙
(1)路线: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2)影响: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迁。
2.“西南丝绸之路”(教材“学思之窗”)——茶马古道、茶马互市
(1)路线: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2)影响:沟通了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
3.“海上丝绸之路”
⑴西汉: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⑵宋元:
①能够制造排水量很大、可乘载数百人的巨舟,使用先进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频繁。
②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
③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重要交易枢纽。
⑶明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拓展】
1.宋元时期丝绸之路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
(1)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碍: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北方政局不稳,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2)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纺织业、制瓷业、制茶业等生产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南方经济地位提高。
(3)与当时的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以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不宜陆路运输。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
(4)科技的发展:唐宋时期,造船航海技术的突破,尤其是后来指南针的发明并应用于航海,以及航海观念的改变,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勃兴提供了技术支持。
2.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异同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相同点 都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是中外友好交往的象征
都是建立在中外交往的愿望之上的,是和平的交流通道
开辟道路,地理意义重大
中国都处于相对的优势地位。这是因为中国当时无论在物质上,还是文化上都较为先进
不同点 以长安为出发点 以东南沿海港口为出发点
主要商品为丝织品 主要商品为资器
主要是东西商业贸易之路,是中国和其他国家和地区间政治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 主要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的交流通道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中亚地区的衰弱和地理变迁而衰落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而逐渐为西方列强的侵略途径所替代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质和技术交流
(1)中国物质和技术西传
①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③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④瓷器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瓷器,反映出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西方物质和技术东传中国
①西汉一度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汗血马”,引进饲草苜蓿及葡萄等水果。
②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胡桃、胡萝卜等带有“胡”字的物种,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③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④棉花传入中国,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2.思想文化交流
(1)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丝绸之路沿线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
(2)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3)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4)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小结
一、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变化及原因
1.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1)从军事路、外交路延展为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
(2)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互利互惠。
(3)持续时间长,是长达千年的中西交通要道。
2.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
(1)从地域(范围)上看,汉朝丝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唐朝丝路覆盖了西亚、南亚等地区。
(2)从内容上看,汉代以商业贸易为主;唐代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领域。
(3)从对象上看,汉代以西域和中亚地区国家为主;唐朝扩大到南亚、西亚等国。
3.丝绸之路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
(1)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
(2)陆上丝绸之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
(3)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以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不宜陆路运输。
(4)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
(5)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
(6)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动。
二、丝绸之路的影响
1.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1)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2)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3)沟通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促进了西方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西方经济的发展。
(4)扩大了人类的认识领域,加强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友好往来,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丝绸之路对中国的影响:
(1)经济。①农作物传入中原,丰富了农作物的品种。
②推动中国手工业发展。
③促进了中国的畜牧业发展和牲畜品种的改良。
(2)文化:基督教、佛教传入中国,印度天文学成就传入中国。
(3)社会生活: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饮食结构,扩大了食物来源。
三、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
1.丝绸之路是世界文明、文化重新发现之路。
丝绸之路为各种文明形态的呈现、传播与交流,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与广阔的场域,使得世界各地人们首次将其所创造的各类文明形态进行展示与分享。华夏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波斯文明等都在这一平台现身并交流。
2.丝绸之路是人类社会各种文明形态开放交流之路。
纵观中国历史,自汉代以来,河西走廊一直扮演着中西文明交流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河西走廊的历史文明进程中,中国传统文明与外来文明的交融从未停止过。这种交融表现在宗教、文化、艺术、服饰、饮食、音乐、舞蹈等各个方面,非常广泛。
3.丝绸之路是人类物质文明相互流通之路。
对丝绸之路的不同命名,如玉器之路、彩陶之路、黍粟之路、小麦之路、青铜之路、天马之路、香料之路……都莫不以物质文明的交流为其外在表征。
4.丝绸之路是人类语言媒介交汇传播之路。
丝绸之路成了人类语言文字的展示与交流之地,可以称之为“人类语言文字博物馆”,丝绸之路语言媒介的传播交流,也在不断丰富与充实着各种语言的书写、表达习惯与语法规范。
5.丝绸之路是人类观念信仰开拓延展之路。
佛教、基督(景)教、伊斯兰教、印度教、萨满教、道教、祆教、摩尼教等宗教形态在丝绸之路兴盛。这些宗教的相互传播、冲突与融合,使得人类的各种信仰的观念、形态等皆得以展开,使丝绸之路沿线人们的精神信念得以形塑。
6.丝绸之路是人类思想精神融汇沟通之路。
人类的思想、观念、精神得以不断呈现、交流、影响、融合,最终成就了丝绸之路丰厚又全新的文化底蕴。就佛教而言,中国大量的僧侣西去求经,于是带来了大量佛教典籍及其他文化经典的传入。除了佛经的翻译,还有一大批大儒著书立说、建立学馆进行思想传播。
7.丝绸之路是人类艺术展示、传播、交流之路。
几乎人类所创造的各门类艺术,如陶瓷、青铜器、绘画、雕塑、建筑、书法、音乐、舞蹈、杂技等,均在丝绸之路上得以展开、交流并相互产生影响。
四、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1.宋朝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已经有较大发展,船体的隔舱、司南等对航海有极大促进作用的发明已经出现。
2.宋朝商业极其繁荣,宋太祖、宋太宗都曾下令鼓励商业活动,商业在宋朝近乎达到了极致。
3.我国以贵金属为货币,在南宋时期,统治区域内并无较大规模的贵金属矿藏,而贵金属产量较多的日本、南洋等地又必须经过海运方可到达,由此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兴起。
4.由于西夏、蒙古、奥斯曼帝国相继隔断了中国与欧洲交往的路上通道,并对贸易商人征收高额税率,极大的抑制了陆路商贸,商人为将丝绸、瓷器、香料等货物运至欧洲,换取高额利润,只得改走水路,导致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