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县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用时:150 分钟 全卷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
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
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
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
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
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
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
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
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
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
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
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
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
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
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
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
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
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
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
语文试卷 第 1 页 共 10页
{#{QQABRQKUogCoAAJAABhCEQUICAIQkACCCCoOhAAMIAAAgQNABAA=}#}
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
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
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
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2022 年 11 月 4 日,全省油菜毯状苗机械化移栽现场会在安龙举行,观摩
首站选择在笃山镇梨树村,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全方位夯
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生动体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
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笃山
镇镇长叶梅说,党的二十大为“三农”工作指明方向,为发展特色产业注入新
动能。我们要以此次移栽现场会为契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
振兴有效衔接。
近年来,梨树村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重
要指示精神,立足资源禀赋,拓展就地就近就业渠道,以创建“州级特色田园
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为契机,努力走出一条乡村振兴开新局之路。
为进一步建强基层党组织促进乡村振兴,笃山镇党委按照“一升一降”“五
个一批”的要求配齐配优梨树村两委班子,换届后的村两委干部学历全部在大
专以上,平均年龄为 30 岁,村党支部在全州党支部标准化评估检查中通过验收,
并被安龙县确定为“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示范点”。年仅 27岁,毕业于山东大学
法律专业的王凡,在换届中一肩挑起村支书、村主任的重任。“要为村民办实
事、解难事,要带领村民谋振兴。”上任后,王凡深知肩上责任重大。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个堡垒。正是有村两委和 28 名党员做
给村民看、带领村民干的一股子闯劲,梨树村振兴路上干劲十足。
如果说乡村振兴是一场“大会战”,那么乡村治理、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建设,就是其中的一场重要的“攻坚战”。
梨树村注重生态宜居,念好净、美、畅“三字经”,把昔日杂草丛生的闲
置地、残垣断壁的荒芜宅基地,渐渐变成了花园、果园、菜园、乐园、公园。
实施 1000 平方米道路绿化,门前是花园,房后是菜园,还有法治公园、民议亭、
梨树园围绕村寨,村庄环境更加整洁有序,村民乐享“五园”生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
语文试卷 第 2 页 共 10页
{#{QQABRQKUogCoAAJAABhCEQUICAIQkACCCCoOhAAMIAAAgQNABAA=}#}
众内生发展动力。”梨树村驻村第一书记郑跃说,下一步,梨树村将扛起增强
内生发展动力的重任,继续做好农旅、体旅、文旅融合发展文章,闯出一条可
借鉴、可推广的乡村振兴之路。
(摘编自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看笃山镇梨树村如何“在乡村振兴上开
新局”》)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虽用得很好,但带着对中国人的几分藐视
的意味。
B.不流动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是孤立和隔膜,这种孤立和隔膜不是
绝对的。
C.在乡村每个孩子肯定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
从小就看惯的。
D.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具体目标,分工协作,形成“熟悉”的社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乡土社会里,乡民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
土地分不开,固守土地。
B.乡土社会实际上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法理社会,
两者的人际交往规则是有区别的。
C.中国的现代化避不开农村,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巩固
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D.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当下中国乡村社会变迁将逐渐被现代化取代,乡村社
会的自有特质越来越不明显。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B.“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4.如何理解中国社会的乡下人“土气”?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4分)
5.近年来,贵州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把“在乡村振兴中开新局”作为
主要目标之一,结合材料二,说说梨树村乡村振兴之路上有哪些可借鉴、可推
广的途径。(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语文试卷 第 3 页 共 10页
{#{QQABRQKUogCoAAJAABhCEQUICAIQkACCCCoOhAAMIAAAgQNABAA=}#}
枪口上的小花
周海亮
他知道这样不好。可是他喜欢这样。
他喜欢将一朵淡蓝色的小花,插进他的枪口。
他们一直驻扎在战壕。真正的驻扎,整整半年,吃在那里,睡在那里,警
戒在那里,思乡在那里。战壕又深又宽,兵们横七竖八地睡着,如同古墓里复
活的全副武装的干尸。战壕前方,空旷的原野一览无余。草绿得失真,花开得
灿烂,土拨鼠从洞穴里探出憨厚的脑袋,野兔红色或者灰色的眼睛机警地闪动。
一切那般宁静美好,看不出任何战争的迹象。可是他们不敢离开战壕半步,长
官说,对方的狙击手藏在岩石的缝隙里,藏在土拨鼠的洞穴里,藏在草尖上,
藏在花粉间,藏在尘埃中,藏在阳光里,狙击手无处不在,他们是死神的使者。
他不相信。他不敢不相信。每一天他们都高度紧张,然而战争迟迟没有打
响。
战壕的边缘,开满蓝色的小花。花五瓣,半透明,花瓣淡蓝,花蕊淡黄,
花蒂淡绿。小花晶莹剔透,如同巧匠精雕细琢而成。他探出脑袋,向小花吹一
口气,花儿轻轻摇摆,淡黄色的花粉飘飘洒洒,蜜蜂飞过来了,嗡嗡叫着,捋
动着细小的长满绒毛的腿。他笑了。他不知道小花的名字。他想起故乡。
故乡开满这种不知名的小花。初夏时,整个草原和整个河畔,全都是蓝的。
有时候,他和她手拉手在花间奔跑,笑着,闹着,一起跌倒在地,让淡蓝的影
子轻洒全身。还有时候,黄昏,他坐在木屋前,看她款款走来。她的头发高高
挽起,两手在阳光下闪出微蓝的光芒。她提着长裙,赤着脚,长裙上落满淡蓝
色的小花。天空掠过浮云,炊烟升起,一头牛在远方唱起低沉深情的曲子。
他将小花小心地摘下,小心地插进枪口,小花在枪口上盛开,蜜蜂嗡嗡飞
来,绕着花儿盘旋。他笑。他冲小花吹一口气,小花轻轻抖动。淡黄色的花粉,
纷纷扬扬。
长官不喜欢他这样做。长官说枪不是花瓶,枪的唯一作用,是杀人。他知
道。可是他喜欢那些小花,更喜欢用小花装扮枪口,装扮战壕。他从战壕里探
出脑袋,他看到海洋般的小花终将草原覆盖,没有狙击手。他看不到。
长官说,再这样做的话,把你送回家。
家乡有和蔼的奶牛,笔直的炊烟,淡蓝色的小花和小花般芬芳的她。他想
回家。可是,他不能回家。
每一天,趁长官不注意,他仍然将小花插进枪口。夜里他抱着开花的步枪
睡觉,梦里花儿开满全身。他幸福得不想醒来。
语文试卷 第 4 页 共 10页
{#{QQABRQKUogCoAAJAABhCEQUICAIQkACCCCoOhAAMIAAAgQNABAA=}#}
他必须醒来。他们终于发现了敌人,十几个人趁着夜色,爬行在淡蓝色的
花丛之间,他们拖着长长的步枪,头盔涂抹成花朵的蓝色,眼神充满令人恐惧
的杀气。长官冲他摆摆手,他起身。长官再冲他摆摆手,他将枪口捅进射击孔。
长官又冲他摆摆手,他的枪口,便瞄准了离他最近的头盔。这动作他和长官演
练过很多次,只要他扣动扳机,对方的头盔就会多出一个圆圆的小洞。死去之
前对方甚至连轻哼一声的机会都没有,他百发百中。
他在等待最后的命令。
他看到枪口的小花。
他愣了一下。
刚才他忘记了小花。因为紧张,因为恐惧,更因为兴奋。他该将小花摘下,
轻轻插进口袋,然后,端起枪,向敌人瞄准。那么美丽的小花,半透明,花瓣
淡蓝,花蕊淡黄,花蒂淡绿;那么美丽的小花,如同娇嫩的姑娘。小花会被射
出枪膛的子弹击得粉碎或者烧成灰烬,这太过残忍。
他的嘴角轻轻抽动。
长官的手向下劈去。他扣动了扳机,可是他迟疑了一下,或许一秒钟,或
许半秒钟,或许四分之一秒钟、八分之一秒钟……他迟疑,然后,扣动扳机。
可是晚了。他听到一声极轻的闷响,他的眉心,多出一个散着淡蓝色青烟的小
洞。
小花那是故乡的名字,也是姑娘的名字。
(选自《山东青年》,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知道这样不好。可是他喜欢这样。”开头这两句心理描写表现出这位战
士心中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B.“草绿得失真,花开得灿烂,土拨鼠从洞穴里探出憨厚的脑袋,野兔红色或
者灰色的眼睛机警地闪动”凸显环境的宁静美好,反衬战争的紧张残酷。
C.“他”多次回忆起家乡的风景,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表达了“他”对家乡、
对亲人的思念,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
D.小说结尾“他”因想着“小花”而贻误战机,这一情节揭示了“军人应该摒
弃私情,心无旁骛”的主题。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情节扣人心弦,“他”一遍遍将小花插进枪口的行为、长官的训斥、敌
人的潜伏和进攻,都牢牢地抓住了读者。
B.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通过大量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位鲜活生动的狙
语文试卷 第 5 页 共 10页
{#{QQABRQKUogCoAAJAABhCEQUICAIQkACCCCoOhAAMIAAAgQNABAA=}#}
击手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C.小说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如“他看到海洋般的小花……”等句子
表达生动形象,极富美感。
D.小说富有品味空间,同茹志鹃笔下的《百合花》一样,都抹去了战争残酷的
一面,能够带给人以温情和思考。
8.请简要概括小说中“他”的人物形象特点。(4 分)
9.“小花”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课内选择题(本题共 2小题,6分)
10.下列词类活用中,与例句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例:大江东.去
A.樯橹灰.飞烟灭 B. 云青青兮欲雨.
C.艰难苦恨繁.霜鬓 D.商人重利轻.别离
11.下列句子中,倒装句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3分)
A. 转徙于江湖间 B. 取之于蓝 C. 而青于蓝 D.马之千里者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2~15题。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
廉,并不就。
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
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咨乃谢.病去。太尉杨赐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
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
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馀,一无所请。盗
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
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
不得已应召。
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
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簿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
即弃印绶,追至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
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
语文试卷 第 6 页 共 10页
{#{QQABRQKUogCoAAJAABhCEQUICAIQkACCCCoOhAAMIAAAgQNABAA=}#}
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祇、萧建等,使薄敛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
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之。朱祇、萧建送丧到家,子胤不忍父体与土并合,欲
更改殡,祇、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时称咨明达。
(节选自南朝·范晔《后汉书·列传二十九·赵咨传》)
12. 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
B. 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
C. 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
D. 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中第二段和第三段中的两个加点的“谢”字是不相同的意思。
B. “辟”,意思是征召,与此类似的还有“举”“荐”“征”等。
C. “自乞”,意思是自己请求退职。与此类似的词语还有“乞骸骨”“告老”
等。
D. “延熹”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
帝只能有一个年号。
14. 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因为赵咨极孝顺有修养而举荐他,于是赵咨沿袭了父
亲的官职做了博士。
B. 有一伙强盗到赵咨家抢劫,赵咨怕强盗吓坏母亲,先到门口迎盗,强盗被他
的孝行感动,惭愧而去。
C. 赵咨上任途中,经过荥阳没有因为曹暠的迎接而停留,曹暠感到很惭愧,抛
弃印绶,追至东海,拜见赵咨后就辞官归家了。
D. 赵咨去世之后,其子赵胤不忍父亲简葬,打算更改葬法,赵咨的故吏将赵咨
临终遗命相告,但最终按照赵胤的想法厚葬。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2)谓主簿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
16. 课内文言文句子翻译。(4 分)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7~18题。
语文试卷 第 7 页 共 10页
{#{QQABRQKUogCoAAJAABhCEQUICAIQkACCCCoOhAAMIAAAgQNABAA=}#}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
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
诗昂扬激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
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近、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
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
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18.结合全诗,分析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 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 分)
( 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对权贵的蔑视的句子是
“ , ?”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仅用“ ”七个字,就点出与客人送别
的地点、时间和人物,又以“ ”点染环境,描绘出一幅萧瑟的清
秋景象。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写作者以
酒祭月,既有对自己壮志难酬的些许消极思绪,又有词人胸襟宽广的旷达胸怀。
(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
两句,表现了当年刘裕率军北伐时的强大气势。
(5)荀子在《劝学》中连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从不同角
度来阐述“ , ”的观点,同时也说明君子需要通过
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
语文试卷 第 8 页 共 10页
{#{QQABRQKUogCoAAJAABhCEQUICAIQkACCCCoOhAAMIAAAgQNABAA=}#}
三、语言文字运用(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题。
随着军民融合的推进,中国不仅在军舰制造方面让世界惊叹,在民用造船
领域同样令人 。日前,我国极地科考首艘破冰船“雪龙 2 号”将在上
海下水。极地科考船最为重要的是破冰能力,破冰能力不足,在极地将寸步难
行。世界上现有的破冰船都是单向破冰,或船艏或船艉,而且以船艏破冰居多,
它借助坚固的船头以及锋利的冰刀把冰搅碎、压碎。但遇到厚厚的冰脊时,它
就 了。“雪龙 2号”具有“鱼与熊掌兼得”的破冰本事,可以就地转
圈圈,有相当厉害的破冰能力和随时掉头的能力。“雪龙 2号”这一破冰技术,
不但可以让它在厚达 1.5米的冰层中昂首前行,还能在遇到特殊情况时直接倒
着破冰,确保船舶在 10米-15米厚的冰脊中不被卡住,极大地增强了船舶的安
全性。值得一提的还有其动力定位系统,运行这一系统定位时,船头能根据海
上风向和海水流向选择合适角度,使船体 ,即使面对 6级大风,“雪
龙 2号”也可以实现漂泊调查作业。“雪龙 2号”不仅科技含量高,生活休闲
体育场所、设施也是 。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另眼相待 力不从心 稳如泰山 无所不包
B.另眼相待 力不胜任 坚如磐石 无所不包
C.刮目相看 力不从心 稳如泰山 一应俱全
D.刮目相看 力不胜任 坚如磐石 一应俱全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科学转述,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雪龙 2号”兼有船艏、船艉双向破冰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 360 度自由转
动,具有相当强的破冰性能和灵活性。
B.“雪龙 2号”兼有船艏和船艉的破冰本事,可以在极区原地自由地转一个圆
圈,具有相当强的破冰性能和灵活性。
C.“雪龙 2号”兼有船艏、船艉双向破冰能力,完成极区原地自由转圈绝对没
问题,具有相当高的破冰能力和灵敏度。
D.“雪龙 2号”兼有船艏和船艉的破冰本事,可以在极区进行原地 360度自由
转动,具有相当高的破冰能力和灵敏度。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3 分)
语文试卷 第 9 页 共 10页
{#{QQABRQKUogCoAAJAABhCEQUICAIQkACCCCoOhAAMIAAAgQNABAA=}#}
四、写作(本题共 1小题,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骛的人。 ——波德莱尔
②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习近平
③希望疫情结束以后,国家要给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向导,把高薪留给
一线的科技人员,不要让年轻人一味地追求演艺明星,他们是强不了国的。——
李兰娟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围绕“我
的英雄观”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立意,自拟标题。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书写工整,不
少于 800 字。
语文试卷 第 1 0 页 共 10页
{#{QQABRQKUogCoAAJAABhCEQUICAIQkACCCCoOhAAMIAAAgQNABAA=}#}龙川县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
1.B【解析】A项“但带着对中国人的几分藐视的意味”错误,原文是“虽则似
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缺少限定词“似乎”,而且对象是“乡下人”而非
“中国人”。C项“在乡村每个孩子肯定都是……”错误,原文“假如在一个村
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
是……”,是有一个假设前提的。D项“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具体目
标”说法错误,从“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
可知。
2.D【解析】D项无中生有,乡村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并行相随,而非被现代化取
代。
3.C【解析】材料一的观点是:中国社会具有乡土性,乡土生活富于地方性,乡
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依靠习俗来维持人际关系。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
窝”说的是再好的去处也不如自己的家好,这符合“乡土生活富于地方性”这
一观点。B.“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说的是邻近的国家鸡鸣狗叫的声音互
相听得见,而百姓也不相往来,这符合“社区间人们的往来疏少”这一观点。
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一般喻指报恩父母,而材料一没有体现这一观点。
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是说人没有礼义就不能生存,做事不讲礼
义事情就办不成,这符合“依靠习俗来维持人际关系”的观点。
4.①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靠种地谋生,离不了泥土。②乡土社区
间人口流动率小,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③乡下人的生活方式、乡土社会
的习俗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1点 2 分,2 点 3 分,3点 4 分)
5.①立足资源禀赋,拓展就地就近就业渠道,抓住有利契机;②选举有文化、
有担当的年轻人担任村委干部,发挥党支部示范作用;③注重生态宜居,建设
美丽乡村;④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农旅、体旅、文旅融合发展。(每点 2 分,
写任意 3点可得 6分)
6.D【解析】D项“揭示了‘军人应该摒弃私情,心无旁骛’的主题”理解错误,
这并不是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是表现战争的残酷,颂扬人性的真善美。
7.D【解析】D项“抹去了战争残酷的一面”错,两篇小说人物形象美好而充满
温情,最后却只能死去,揭示出战争的残酷。
8.①枪法精湛;②淳朴坚韧;③思念家乡和亲人;④向往美好生活;⑤心怀不
忍,矛盾犹豫。(每点 1 分,写任意 4点可得满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9.①“小花”是小说的线索,“插小花-吹小花-思小花-惜小花”的情节叙述集
中紧凑;
1
{#{QQABRQKUogCoAAJAABhCEQUICAIQkACCCCoOhAAMIAAAgQNABAA=}#}
②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小花”让主人公思绪万千,也让他分心迟疑最后牺
牲;
③具有丰富意义,它不仅是现实中的小花,更代表他思念的家乡、亲人和美好
的生活;
④“小花”与步枪代表的残酷、暴力形成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
(每点 2分,写任意 3点可得 6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10. A
11. D【解析】D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余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12. A【解析】句意:上任时,途径荥阳,县令敦煌人曹皓,是赵咨过去举荐
的孝廉,在路旁迎候,赵咨却不停留。“之”的宾语是“官”,“道经荥
阳”,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官”后断句,可以排除 CD;“令”是
“敦煌曹暠”,而非“曹暠咨之”,应在“暠”后断开,可以排除 B。
13. D【解析】 A.正确。“谢”:辞去官职。句意:赵咨就称病辞官。
/“谢”:道歉。句意:道歉说。可见,两句的“谢”字是不相同的意思。B.
正确。 C.正确。D.“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
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14.D【解析】“但最终按照赵胤的想法厚葬”错误,从“祇、建譬以顾命,
于是奉行,时称咨明达”可知,最终按原计划实行。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赵咨少年时期就死了父亲,因有孝行而被州郡推荐为孝廉,他都不到
任。
【解析】“少孤”,少年时期就死了父亲;“召举”,推荐,举荐;
“就”,就任,到任。
(2)(曹暠)对主薄说:“赵君名声很大,现在经过我的县界我不拜见他,
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
【解析】 “名重”,名声很大;“过界”,经过我的县界;“不见”,不拜
见;“必为天下笑”,被动句。
16.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
地下的泉水。
【解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蚓无利爪
牙”“强筋骨”;“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地下
的泉水。
参考译文: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父亲赵畅,曾做过博士。赵咨少年时期就死了父
亲,因有孝行而被州郡推荐为孝廉,他都不到任。
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荐赵咨极孝顺有修养,因袭(其父)升为博士。
2
{#{QQABRQKUogCoAAJAABhCEQUICAIQkACCCCoOhAAMIAAAgQNABAA=}#}
灵帝初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被宦官杀害,赵咨就称病推辞离开。太尉杨
赐特别征召,让他用幅巾为头饰进出(官署),请他参与讲论经典。被举荐做
高官,几次升迁做了敦煌太守。后因病被免职回家,亲自率领子孙种田糊口。
盗贼曾经夜晚到赵咨家抢劫,赵咨害怕惊吓母亲,于是先到门外迎接强
盗,接着要求给他们准备饭食并道歉说:“老母亲已年届八十,生病需要休
养,家中贫困,无隔宿之粮,请求稍微留下点衣服粮食。”妻子儿女和其他物
品,全都没有提出请求。强盗都惭愧叹息,跪下告辞说:“我们太无礼了,真
不该侵扰贤良。”说完都跑出门去,赵咨追出送东西给他们,但没有赶上。从
此赵咨更加出名。朝廷征召他做议郎,以病推辞不到任,皇上下诏急切责备,
州郡官员以礼相送,前后多次,不得已才去应召。
赵咨又被封为东海相。上任时,途径荥阳,县令敦煌人曹暠,是赵咨过去
举荐的孝廉,在路旁迎候,赵咨却不停留。曹暠送他到长亭,望着车辆过后的
尘土不能赶上,对主薄说:“赵君名声很大,现在经过我的县界我不拜见他,
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于是丢弃印绶,追到东海。拜见赵咨之后,辞职回
家。赵咨就是这样被当时的人所看重。
赵咨做官时清廉俭朴,计算时间领取奉禄,豪门大户都畏惧他俭朴清廉的
品德。做官三年,因病请求免职,征拜为议郎。带病到了京师,临终时,告诉
他的旧吏朱祗、萧建等,让他们采用薄殓素棺,用黄土垫底,想使尸体迅速腐
朽,早归后土,不要听任子孙改变计划。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儿子赵胤不忍
心父亲的尸体与黄土并合,想更改殡葬之法,朱祗、萧建让其领会赵咨的临终
遗命,于是照办,当时人称赵咨为明达之人。
17.A【解析】A项中“奠定了全诗昂扬激发的基调”错,诗人登临所见“茫茫
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
奠定的情感基调应该是凄凉、悲伤。
18.参考答案:①“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地表达了诗人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梧桐巢燕雀,枳棘
栖鸳鸾”再次运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
不满。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的感慨。
白话诗歌(仅供参考)
我登上高处,望向四周,但见天地间茫茫无际一片。深秋季节,万物被严霜
覆盖着,荒野里吹来一阵阵寒风。我感慨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就像那一江东流
水,无情地流逝;人间的诸事都像江水波澜起伏不过在一瞬间。天上的浮云飘浮
不定,掩蔽了太阳,掩盖了它的光辉。普通的燕子和麻雀竟然在珍贵、罕见的梧
桐树上筑巢,高贵的鸳鸾反而栖息在多刺的枳棘里。我还是离开这里,回去隐逸
吧!我边走边弹剑边高歌《行路难》。
3
{#{QQABRQKUogCoAAJAABhCEQUICAIQkACCCCoOhAAMIAAAgQNABAA=}#}
19.(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2)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3)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4)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0. C【解析】第一组:另眼相待:以不同于一般的态度对待,表示特别照顾、
优待。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根据语境,当代
中国与以前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这里应选“刮目相看”。第二组:力不从
心:指心里想做某事,但是力量不够。力不胜任:指能力担当不了。根据语境,
现有的破冰船在遇到厚厚的冰脊时,就会“力不从心”。据此分析可排除 BD项。
第三组:稳如泰山:形容像泰山一样安稳牢固。坚如磐石:像大石头一样坚固。
根据语境,应选“稳如泰山”。第四组:无所不包:指没有什么不被包括,形
容包含的东西非常多。一应俱全:一切齐全,应该有的都有。根据语境,这里
应选“一应俱全”。分析可知,C项成语全都恰当。故选 C。
21. A【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变换句式的能力。转换句式,为的是表述更有表
现力,突出所要表达的重点。转述可以重组原来的语句,但不能违背原意。本
题,分析原文材料可知,“可实现极区原地 360度自由转动”,显示了它的灵
活性,而不是“灵敏度”。据此分析可排除 CD 两项。“兼有船艏和船艉的破冰
本事”应为“兼有船艏、船艉双向破冰能力”从而突出双向破冰能力,语体上
与文本风格更加一致。据此分析可排除 B项。A项的转述最恰当。故选 A。
22. 修改为“日前,我国首艘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 2 号”在上海下水。”
【解析】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日前”表示几天前,与“将”表
示的未来时态前后矛盾,应去掉“将”。“我国极地科考首艘破冰船”语序不
当,“首艘”作为量词,应放在“极地科考”的前面。(修改对 1 处得 2 分,
修改对 2处得 3分)
23.【解析】这是一则多材料作文。材料一对什么是英雄进行阐述,重点在全
力以赴、心无旁骛,指的是拼搏奋斗,不为外物干扰。材料二是强调英雄之于
民族与国家的重要性,材料三则是联系现实,针对当前问题,谈现代青年要树
立怎样的价值观,呼唤时代英雄。题目要求比较宽松,英雄观涉及对英雄的认
识、对英雄重要性的认识、对英雄时代性的认识。谈到怎样的人是英雄,英雄
是怎样的,我们社会要呼唤什么样的英雄都是符合题意的。多材料组合作文,
都围绕一个主题,且三个材料各侧重不同方面,学生在作文中要对这三个材料
有所回应,可以有详有略。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角度写,也可以
参照时评写法,围绕怎样才是真正的英雄。立意以三则材料都有回应为上,如
果只谈其中一则不涉及另外两则在 42以下打分。
4
{#{QQABRQKUogCoAAJAABhCEQUICAIQkACCCCoOhAAMIAAAgQ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