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主题训练-------积极转换思维,方可赢得成功
1.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画家费尽心力创作了一幅画,在即将完成时,不小心将一滴墨滴在画上,他沮丧极了,想要放弃这幅画。冷静下来后,他反复变换角度看那个墨渍,随后,在墨渍上涂了几笔,墨渍变成了一只飞鸟,与整幅画完美融合。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淮南子》中说:“刺我行者,欲与我交;訾我货者,欲与我市。”意思是挑剔我的品行的,是想与我交朋友的;质疑我的货物的,是想与我做交易的。
材料二:有一次,学者童世骏从外省一个景区飞回上海,看到旁边座位上的乘客居然把一口痰吐在了客舱的地板上,感到非常生气。但后来转念一想,我们的同胞还没来得及改掉吐痰的习惯,就有钱坐飞机旅游了,这不恰恰从一个侧面表明国人的生活改善非常快吗?于是,原本让自己郁闷的事情,却让自己大受鼓舞。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转换视角”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深陷困境之中,有时即使全力奋争,也无济于事,似乎真是山穷水尽,无路可走……其实,那不是无路可走,而是该转弯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感悟,请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溪流能汇至大海,不仅因为能激流勇进,还因为会避开障碍,转弯而行。人生亦是如此。前行的路,不仅需要奋进的勇气,还需要思维的转弯。思维转个弯,或能发现意想不到的路径,或能欣赏到不一样的风景,或能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呢?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反哺”。
人类社会也存在着类似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隐而不显。但在迅速变化的当今世界,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请针对上述现象及所反映的问题,以“角色转换之间”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例文:
失误面前,莫轻言放弃
画家将不小心滴落的墨渍涂画为一只灵动的飞鸟,真让人赞叹不已。这也在启示我们,面对失误和挫折,消极放弃必于事无补,何不灵活变通,迎来又一方柳暗花明
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既已选择了为理想奔忙,便不要轻易放弃。哪怕做出细微改变,都将展现出全新的风貌。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多次被直木奖提名却抱憾落选,外界甚至笑称他是“被直木奖厌弃的男人”。面对扑面而来的质疑,他并未停止在推理世界中游走的脚步。他转换推理思维,以不同角色的视角潜心揣摩故事情节,使剧情发展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他的独到体验终于在《嫌疑人X的献身》一书中发挥到极致,助他斩获直木奖殊荣。
“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成云的空蒙山色。”纵使山路曲折,碎石遍地,都不足以成为我们走向成功的绊脚石。唯有坚持不懈、善于变通,方能在不利的环境中,寻得有利出路。然而,历史的这一页却留下些许遗憾。西楚霸王项羽四面楚歌之际,竟高呼一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便自刎乌江。殊不知深切爱戴他的乡民们正在江流对岸殷切盼望其归来。倘若项羽没有放弃求生之路,或许有重整旗鼓、再展雄风的一天。不善变通的他,难以坦然面对失败,最终也只能留下悲兮壮兮的哀辞。
“既然选择了前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歌德深谙其理,56年中,他潜心写作,终成《浮士德》之佳作;李时珍深谙其理,数十载间,他亲身考察,终令《本草纲目》问世;吴清源深谙其理,在百年光阴里,他“闲敲”棋子,终获“昭和棋圣”之美名。他们不是未曾失误,他们的寻梦之路亦荆棘丛生,但他们懂得改变和调整,懂得变挫折为动力,从而在人生之路上愈走愈远。
漫步人生旅途,失误或挫折无疑是极大的考验。与其哀怨叹惋,甚至萌生放弃的念头,不如灵活变通,将看似糟糕的局面转变为全新的创造。每件事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不如改变思维的角度,让一切的坏事都变为好事,乐观地面对人生,持之以恒地追寻自己的梦想。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夺目的光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画家成功弥补缺憾的行为包含深意,“一滴墨”可看作“失误”“不足”“小小的错误”,画家的努力可看作“改正错误”。其中关键词是“冷静”“反复变换角度”。因此可以从多个方面分析画家的成功,从意志的角度看,处于不利的时刻要有永不放弃的精神;从思维的角度看,面对失误可打破常规,换个角度看问题;从方法的角度看,遇到困难要学会灵活变通,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态度上看,犯错误并不可怕,要善于积极改正错误。
写作时,如写议论文,首先提出观点,一个小小的错误,只要积极努力的去改正,往往会有美丽的结果,然后展开论述,一是面对错误,冷静思考应对;二是积极转换思维角度,找到恰当的方法。可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来论证。如写记叙文,可设计曲折有致的情节,写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一次困难,“山穷水尽”之时通过冷静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迎来“柳暗花明”,从而彰显“ 遇到困难,乐观冷静面对”的主题。
立意:
1.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积极转换思维,方可赢得成功。
3.困难挫折面前,乐观冷静面对。
4.办法总比困难多。
2.例文:
视角一转天地宽
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事物,我们看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困难,遇到困惑。此时,不妨尝试转换一下视角,你会发现,视角一转天地宽。
转换视角,可以看到隐藏在表面背后的实质。
《淮南子》中说:“刺我行者,欲与我交;訾我货者,欲与我市。”意思是挑剔我的品行的,是想与我交朋友的;质疑我的货物的,是想与我做交易的。这确实是生活的真理。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个道理,别人一批评自己的品行就翻脸,别人一质疑自己的货物就打架,我们就会失去朋友,失去顾客。我们经常被老师批评,可能会心里不好受,有时候甚至觉得老师在针对自己。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不负责任的老师,是对你的缺点视而不见,老师能够不断批评你,正是老师负责任,正是老师对你重视的表现啊!
转换视角,可以让你看问题、做事情更加客观公正。
有个词叫换位思考,当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看问题,得出的结论难免偏颇。同一个人,开车时骂骑自行车的,骑自行车时骂开车的。这就是典型的不能换位思考的结果。如果我们在开车时想到骑车人的不便,骑自行车时想想开车的处境,就不会这样。只有转换视角,将心比心,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以之幼”,才能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转换视角,可以让我们看到消极因素背后的积极因素。
学者童世骏坐飞机看到乘客吐痰,感到非常生气。但转念一想,我们的同胞还没来得及改掉吐痰的习惯,就有钱坐飞机旅游了,恰恰从一个侧面表明国人的生活改善非常快,倒是令人鼓舞。发明大王爱迪生失败了一千多次也没有能找到合适的灯丝材料,他却笑言,自己发现了一千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我们期中考试没有取得好成绩,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让我们有机会发现了更多的知识漏洞,及时补上后,可以让我们在期末考得更好。当前我们国家的发展处处有人捣乱,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因为我们强大了,有资格成为对方的竞争对手,让对方感到了压力。
世界是多维的,任何事物都有无数个角度。有时候,视角一转天地宽,也可能视角一转天地窄。同样是玫瑰花,有人看到的是花下有刺,有人看到的是刺上有花。其实,只看到一方面都是不对的,我们既要欣赏花的美,又要防止刺扎手。正确地认识好的一面,改正或防止不利的一面,这才是转换视角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强调视角一转天地宽,不是让我们找到自己满意的视角沾沾自喜,而是让我们更全面的看待问题。接下来,还需要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知道了“刺我行者,欲与我交”,我们仍然要修炼自己的品德;知道了“訾我货者,欲与我市”,我们仍然需要提高产品质量。同胞坐飞机值得高兴,吐痰的习惯仍然要批评。外国的围堵说明了大国崛起,我们仍然需要努力创设和平友好的发展氛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展得更好,进步得更快。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一是选自《淮南子》的话及对其的释义,“挑剔我的品行”“质疑我的货物”,这些无疑是让自己看不惯甚至感到非常反感的事情,但作者却说这是想和自己做朋友,想和自己做交易,这明显是看待这些言行的视角发生了变化的结果。材料二讲述的是学者童世骏的一次经历,面对乘客随意吐痰这样的行为,本来感到气愤的他却能因此看到国人的物质条件已大大改善,从而让自己受到鼓舞,由气愤到备受鼓舞,这明显也是转换视角看问题的结果。
两则背景材料都是“转换视角”的典例,一古一今,都说明了转换视角的重要意义。很多时候,人们不擅于转换视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利害关系、思想认识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因为思考问题角度单一化,就只能认识到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认识的不全面,就会做出错误的决定。转换视角,可以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从而发现自己思考的不周到不全面。也可以是客观冷静地面对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契机。转换视角,能从坏事中看到好的一面,能让人开阔胸襟和眼界,还能使人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发现未知的新世界。转换视角,需要拥有豁达的心胸,睿智的头脑,去发现各个角度的风景之美,寻找风景中的亮点。
在写作时,要注意写作任务中已明确写作的主题为“转换视角”,紧密围绕主题词行文,不要偷换概念。在主体论证部分,可用并列式设置分论点,列举转换视角的好处。也可用逐层递进的形式,围绕转换视角是什么、为什么要转换视角、如何转换视角进行论证。还可用正反对照式进行对比论证,突出转换视角的重要性。
立意:
1.转换视角,拥有别样人生。
2.视角一转天地宽。
3.含转换视角看鲜花世界,解决问题铺坦荡大道。
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指出身处困境全力奋争也无济于事之时应该“转弯”,告知我们无路可走时的选择,可如材料中所说,选择转弯。材料的核心词是“困境”和“转弯”,所谓“困境”即“困难的处境”,这是人生经常要面对的;所谓“转弯”即换种方式与思路,是人生应对困境的智慧,面对困境,与其拼尽全力穷途而哭,不如转而另觅他路,所谓“穷则变,变则通”,这样才能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材料中的“转弯”有个前提,就是深陷困境“全力奋争,也无济于事”,所以行文中不能忽略这一前提,因为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需要转弯,当你为梦想奋力拼搏,不应转弯,当你在正确道路上不需要转弯,当你坚守正义的信念,不应转弯,因为你不是深陷困境,不是山穷水尽,不是无路可走。只有深陷困境才需要考虑转弯:个人成长中的转弯,那是因为思想尚不成熟,是为了健康成长而转弯;亲情关系的调节,因为矛盾已经积累,是为了爱而转弯;红军长征,因为根据地已深陷重围,长征是转弯;国家坚持改革,因为既有体制已积弊太深,改革是转弯……考生可以从正面立意,来谈“转弯”“变通”“转换方式”,还可辩证思考写坚守与创新,坚守与改变。
行文构思上,可以由生活中的困境引出“转弯”这一话题,然后从是什么的角度解释“转弯”,接着从为什么的角度展现“转弯”的价值,如苏轼遭遇乌台诗案仕途受挫,转而投身山水,一转弯便旷达豪放,再从如何做的角度阐释如何转弯,最后再次表明态度,呼应开头。
立意:
1.转弯之后,海阔天空。
2.面对困境,要懂得适时转弯。
3.行到水穷处,恰是转弯时。
4.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话列举自然现象,溪流流进大海不仅需要“激流勇进”,还需要避开障碍,转弯而行,由此引出“转弯”这一核心话题;第二句话由自然引出人生,指出人生前行路上,不仅需要“奋进的勇气”,还需要“思维的转弯”;第三句话指出思维转个弯的结果,“能发现意想不到的路径”“能欣赏到不一样的风景”“能创造不平凡的业绩”。由此可知,本次作文的中心话题是“转弯”。考生需要思考何为“转弯”,如何“转弯”,“转弯”之后会有怎样的收获。所谓“转弯”,指转换方向,改变想法。“转弯”是一个转折期,是一个关键点,可以是机遇,也可以是挑战。适时转弯,可以跳出原有困局,开拓出新的天地。“转弯”不是放弃,而是在明确形势之下的当机立断,这需要理性的思考,需要锐利的目光,需要果敢的勇气。
行文构思上,题干要求写作“议论文”,可以由材料开篇,引出自己的观点,如“让思维转个弯,以全新的视角审视问题,可以摆脱旧思维,迎来新开始”;然后围绕“让思维转个弯,需要理性”“将纷繁问题简单化,需要智慧”“把直路走弯,跳出惯性思维,需要当机立断的勇气”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接着联系当下,指出当代青年在时代大潮中要学会转弯,跳出固有思维,开拓自己的新天地。
立意:
1.转个弯,柳暗花明。
2.行到水穷处,恰是转弯时。
3.适时转弯,赢得新天地。
4.思维转个弯,换个角度看问题。
5.例文:
角色转换之间
如果年轻人与老人之间就某个问题、观点产生分歧,且不论真理站在哪一方,老人总会用不屑的语气说:“你懂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然而,在科技、文化、思想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吃过的盐”“走过的桥”这类“经验论”还能占上风吗?谁又能保证年轻一代创造的新文化不如传统文化丰富呢?“文化反哺”不是凶恶的暗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年长一辈也不必惊异、抗拒,正如韩愈所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在不同的“道”之间,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往往会发生角色转换。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年长一辈是施教者,他们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向后辈讲述经久不衰的故事,描述所见所闻以及体会和感悟。这种独特的习俗或是家族精神,构建起年轻一代文化的根基,使之汲取传统文化土壤中丰厚的营养。年轻人这才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当年轻一代吸收了足够的养分破土而出时,往往又会发现世界与长辈的描述不尽相同。年轻人凭借旺盛的生命力勇敢迎接大千世界缤纷多彩的文化冲击,传统的和现代的、民族的和世界的、阳光的和晦涩的各种文化,年轻人总能以极快的速度接受、分析、消化。由于这些额外的养料,年轻一代或许能成长得更快,有一天,甚至超过了年长一辈。
观察社会进程,我们会发现,因为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年轻一代的平均身高一般会超过前辈。同样的,因为思想观念的开放,年轻一代的学习能力也普通强于前辈。于是,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
年轻人能从受教者转换成施教者,还有一个原因:他们在创造文化。新文化中蕴含了鲜明的时代活力,这正是年长一辈所缺乏的。
文化反哺与鸟类反哺一样是自然社会的正常现象。角色转换期间也可能发生一些冲突。面对冲突,我想,年轻人即使变成了施教者也要给予长辈充分的尊重,一如雏鸟长大后仍要听取老鸟的经验。同时即使长辈不再是施教者,也不必认为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动摇,学无止境,见贤思齐,才能终身增长人类的文化内涵。
只有不断地角色转换,才能使文化永葆新鲜,成为社会进步的不竭之源。
【详解】这是一道给材料的命题作文。
关于立意构思分析:材料具有指示的作用:首先确定了“反哺”的含义,是说青年一代对上一辈的影响,特别是积极方面的影响。在此相互影响、作用中,两者怎么沟通、促进,学生获得什么感悟,社会怎样前进,这都可以来立意表达。其次,材料提供了立意构思的角度,如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学生还可以在每一个角度中寻找更小的角度或者更低的层次来立意构思。
关于题目的分析:题目包含两个要点,一是“转换”,这就要求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是“转换”的事件、观点及意义。二是“之间”,这说明在选材时要兼顾两个对象,而不能只侧重青年一代;最好是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