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9 01:1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资溪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九二八年,傅斯年缔造了中研院史语所这一现代学术机构。傅氏反复强调,该机构之建设,就是要与传统的“抱残守缺”式的国故研究划清界限,“扩充材料,扩充工具”则是史语所的旨趣所在。傅斯年坚信,“史学的对象是史料”,或者说,“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考古学在提供大量“新材料”的同时,也发挥着“新工具”的功能,从而在相当的程度上满足了傅斯年“要把历史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之愿望。
史语所成立伊始,傅斯年即聘李济为史语所考古组主任。李济深谙以“精密的方法”发掘出的地下古物才具有科学价值的道理,并将田野考古的职责定义为“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搜集人类历史材料,整理出来,供史学家采用”,他的这一理念简直就是对“扩充材料,扩充工具”的具体诠释。随后,梁思永从哈佛毕业回国加盟史语所,作为中国第一个专攻考古学的学者,他几乎以一己之力规范了考古学研究的三个关键步骤——资料采集、资料整理以及资料研究。可以说,中国考古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门用新方法获取新材料来研究中国“老问题”的学科。从这层意义上讲,它是典型的“西学在中国”。
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七年,史语所考古组连续在殷墟进行了十五个季度的发掘,除了那些刻字甲骨、刻花骨片和白陶等精美之物,殷墟的“基本材料仍是那极多极平常的陶片、兽骨等”,但李济却信心满满地展望,“在这种材料上我们希望能渐渐地建筑一部可靠的殷商末年小小的新史”。从这层意义上讲,古史重建堪称中国考古学的“初心”。
几乎在傅斯年创办史语所的同时,曾经留学法国的哲学学者徐旭生也投身到古史研究的队伍中来。徐旭生主张历史研究不能“专在斗室故纸堆中绕弯子”,因此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下创设了考古组,排除种种国难在陕西开展考古工作,意欲寻找“丰镐、咸阳、犬丘、岐下、平阳、雍,及汧渭之会”等周秦都邑,并最终选择宝鸡斗鸡台遗址进行发掘。徐旭生和他的学生苏秉琦相信,一部理想的中国上古史必须将文献、传说和造物三种材料综合运用来书写,并且坚信“将来必有一天,我们可能根据丰富可靠的地下遗物、遗迹和考古学的成就,来描述中华民族的史前文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苏秉琦晚年完成的重要著作《中国远古时代》和《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真正意义上扎根于考古材料的古史重建,他由衷地感慨这是“六十年圆一梦”。
但并非所有学者都主张中国考古学应该以古史重建为学科使命,张光直就不无遗憾地表示,如果中国考古学家最初是在周口店、仰韶或其他史前遗址而非殷墟进行大规模发掘的话,那么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可能会从历史学的范围中走出来,而与自然科学做比较密切的结合。而在另外一些西方学者眼中,中国考古学更是沦为“维护传统”的“证史工具”,这无疑是误解了中国考古学的史学倾向。
如上所述,中国考古学的两个源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和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考古组的创办者在学科萌芽之际即勾画出强烈的古史重建的愿景。第一流的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一直胸怀大志,立意高远,“建体系”“修国史”,都堪称是在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写中国续篇”,中国考古学何尝仅仅满足于“证经补史”呢?中国考古学的当务之急其实是如何“不忘初心”,牢记学科使命,为重建系统可靠的古史贡献力量,避免学科研究陷入碎片化、技术化的泥淖。
材料二: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离不开历史学的坚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比如,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许多重大考古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认识,极大地促进了对史前文化发展整体格局和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各地区互动关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元一体”“区系类型”“重瓣花朵”“中原中心”“相互作用圈”等多种模式。其中如果没有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没有历史学家长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理论与实践探讨,这是不可能的。今天,我们仍然不能说古史传说都是信史,也不能说考古发现把古史传说一一证实了,但毋庸置疑,与传说时代大体相当的考古学文化存在、实物支撑应该是没有疑问了。
我国考古学界在夏商周三代考古上取得了十分杰出的成就,但这些成就依然有赖于历史学对其内涵的深入分析与挖掘。历史学对考古学的支撑同样也表现在秦汉考古上,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大一统王朝的初创时期,历史学通过对大量简牍文书、皇宫遗址、皇室贵族官僚墓葬的考古资料解读研究,有力支撑了这些考古发现的重大意义与价值,赋予了这些考古材料的历史学价值。今天,不能设想离开秦汉考古的秦汉史研究,也不能设想离开秦汉史研究的秦汉考古学,二者互为基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语所重视考古学的史料作用和工具功能,李济的理念与史语所的旨趣高度一致,表达更具体化。
B.中国考古学诞生时的学科意识具有“西学在中国”的特点,其中李济和梁思永等人做了巨大贡献。
C.苏秉琦认为要将文献、传说和遗物三种材料综合运用写出理想的中国上古史,他也是这样实践的。
D.中国诸多考古发现对古史传说全面印证,这与中国考古学的创办者们重视历史学理论与方法是分不开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考古学要以自然科学的手段收集史料为史学研究所用,这也符合傅斯年有关史语所“扩充材料,扩充工具”的职能定位。
B.投身到古史研究中的徐旭生创设了考古组,其目的在于旗帜鲜明反对“专在斗室故纸堆中绕弯子”的历史研究方法。
C.有学者认为,假如中国考古学家最初能在仰韶等史前遗址做大规模发掘,就会有利于考古学“古史重建”学科使命的实现。
D.考古学材料在先秦和秦汉史研究领域中的证史、补史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说明考古学与历史学相互支撑。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中国考古学“初心”的一项是( )
A.考古的作用是取地下材料“以补正纸上之材料”和“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
B.使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等方法发现了中国第一个史前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
C.多学科参与,多人合作,利用可观的考古资料来“编辑一部比较可信的中国上古史”。
D.综合利用文献和传说材料,来巩固国人对于古史的信心并探寻正确的古史研究方法。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材料二中谈到“我国考古学界在夏商周三代考古上取得了十分杰出的成就,但这些成就依然有赖于历史学对其内涵的深入分析与挖掘”,那么除了“依赖历史学”,你认为这些考古成就的取得还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富春山不着急
富春江上,舟行,慢慢。
这是江南最初的样子,温润清远,摇篮一样,把你揽在怀里。山水在轻轻地哼唱,用它的绵延,它的清澈,它时常跳跃出的灵动。①紧张久了的心,在这里,一下子松下来;眼睛甚至有点发潮,有点想哭。这是感官变得灵敏的缘故,那个瞬间你会在心里暗暗惊叹:原来山水自然,真的能让人如此感动。
那叶舟还是慢慢的,人在上面,什么都不用想,心甘情愿被眼前的山色催眠,渐渐入梦。梦里的富春山,有人进来,有诗文进来,有画进来,它们跟山水交融,自然也都是慢慢的。
富春山,从来都不着急。
那是南朝,骈文大家吴均从富阳到桐庐,行船在富春江上,看着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风景,发出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是很松软的山,没有北方山脉的凌厉,它们高低都有度,有平缓柔和的曲线。水也是安静的,急流猛浪也有,但终究会归于平和,映出山色、云朵和树的姿态。
想来吴均那个年代,这一带人的踪迹应该更少,林木茂密,于是会有“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的感觉。这葱郁的、带着寒气的树丛中,人只是过客,主角是鸟,是蝉,是猿。万物有灵而自在。那些被世俗价值驱动一心向上的人,那些不甘人后拼命向前的人,那些一腔热血在现实中屡屡碰壁的人,那些因怀才不遇而委屈不平的人,眼睛一落到富春山上,就都安静下来。
如果说因为“经纶世务”不顺而退至富春江是一种被动的“不着急”,那像严子陵这样,机遇送到家门口也不动心,就得有超常的定力了。②
严子陵钓台上,如今有“山高水长”四个题字,那是范仲淹感念严子陵所写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好一个“山高水长”啊,严子陵在富春江畔,该是看到了一些比眼前的机遇更为永恒的东西,才能拥有这样的定力。从钓台望出去,看到两千多年前就在的风景,你可能就理解了,什么是山高,什么是水长。
时间又过了一千多年。公元1347年的某一天,富春江畔行来一个道士模样的老头,他是黄公望。正是因为他,富春山成了后世人念念不忘的名字。
一幅《富春山居图》,在黄公望之后,在多少人手中辗转,经历了多少波折。画家沈周痛失此画,靠记忆背临了一幅;董其昌赞叹它“应接不暇”③,晚年将其典当给吴达可;吴达可之孙吴问卿临终时,因为舍不得跟这幅画分离,下令将它火殉;乾隆皇帝在两幅《富春山居图》前难辨真假,成为笑谈……
然而在这幅画卷呈现的山水本身面前,这些传奇和故事就都慢慢淡去,留下的,是画家那份难再复刻的从容。
黄公望也是不着急的。在画《富春山居图》的时候,他已经七十八岁。在这之前,他读书、做官,遭遇过牢狱之灾,游历过名山大川。走到富春江这一带,眼睛再也挪不开,兴之所至,就提起笔,开始画。一画便是三四年。
其间,黄公望大多数时间并未画画,而是游荡于富春江的山水间,对着山石草木,整日整月地发呆。据说富春山中有块石头叫“雨淋岩”,就是黄公望不顾风雨发呆的地方。公元1350年,他在《富春山居图》的初稿上写下题跋,感叹这幅画“成就之难”。
这一年,他已经八十一岁。这之后,又是三四年,他画完了《富春山居图》,也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一个悠长圆满的句号。
小时候听家里老人讲,有的人一辈子的成就,可能就体现在一首诗、一篇文章上。这是《富春山居图》如此动人的原因:它和黄公望是一体的。那些在山中发呆的时间,那些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走过的地方,全化作画上这温润淡远的笔墨。
黄公望晚年称自己为“大痴”。真正的大艺术家,都有份痴气。他在自己的另一幅画《九峰雪霁图》上题:“书此以记岁月云。”极平淡的一句,却敌过千钧之力。是啊,画作完成之后,要感谢的只有时间,那些不着急的、发“痴”的时间。
又是几百年过去了。富春山已经成为人人向往的景点。人们慕名而来,想在行船中见到《富春山居图》中的画景,想在黄公望的“小洞天”感触画家的气脉,想让清流宛转的富春江抚平自己的焦虑。
有人找到了,尽兴而归;也有人怀着巨大的期待而来,却在真实的风景前感到困惑和失望:黄公望画的真是眼前这些山吗 为什么我觉得这景没有那么美?
面对这些失望和疑问,富春山从来不解释。这是快节奏的年代,人们怀着明确的目标而来,即便身处山水中,也难得心安。像黄公望那样一块石头都能看几个月的人,太少了。那又解释什么呢?
后来,是富春山的一个游客回答了这个问题:黄公望画的,不是眼前的山水,而是心中的理想。这个人叫王柳云,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女人,因为“清洁工画家”的身份而被媒体报道。她最喜欢的画家是黄公望,最喜欢的画就是《富春山居图》。
白天,她是写字楼里的清洁工;晚上和休息日,她是画家,在颜料和画布里创造自己的世界。她说,在遇到绘画之前,她在生活中一直被贬低、被斥责。婚姻带来的伤害,家人的不理解,同村人的冷嘲热讽,让她的心受到重重伤害,结了厚厚的痂④,再也无法接纳别人。直到后来,她发现,在画画的时候,她可以把这些糟糕的过往全部抛开,心里想的只是山坡的颜色,花瓣的形状,人物的姿态。
这些想法很难被周围人理解,但在那个更加宽广的艺术世界里,黄公望好像一直在鼓励着她。王柳云也去了富春山,虽然没有找到画中风景,却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属地。
这是富春山,是“自富阳至桐庐”的“奇山异水”,是严子陵的钓台,是黄公望的雨淋岩,也是王柳云的心之所往。
那些真正有热爱、有耐心的人,无所谓时间和年龄,无所谓财富和境遇,即使不在富春江畔,也能在心里为自己创造出一所静谧永恒的“富春山居”。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慢慢舟行在富春江上,再紧张的心也会松弛,会被山水自然感动,会心甘情愿被此催眠,慢慢与山水交融。
B.吴均因为政治黑暗,社会动乱,行航在富春江上,看到富春江上的松软的山,安静的水,而萌发了归隐之心,这与严子陵的“不着急”是完全一样的。
C.黄公望被富春江的美景吸引,经常不顾风雨发呆、读书、游历,历经六七年才画完《富春山居图》,体现了他的“不着急”。
D.王柳云利用画画把心中糟糕的过往全部抛开,在富春山虽然没有找到《富春山居图》画中的风景,但却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归属地。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句子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倒装句式,写出了江南温润清远的特点。
B.句子②是过渡段,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话题,单独成段,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C.句子③中“应接不暇”本义是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文中的意思是董其昌晚年没有时间看画,只好忍痛将其典当给吴达可。
D.句子④中的“痂”是比喻,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比作“痂”,形象地说明了王柳云受到的心灵伤害非常大。
8.文中划波浪线句子“静谧永恒的‘富春山居’”具有哪些丰富的意蕴?请联系全文探究。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围绕关键词“构思、人物塑造、语言”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崇少倜傥,尚气节,长乃好学。仕为孝敬挽郎,举下笔成章,授濮州司仓参军。五迁夏官郎中,契丹扰河北,兵檄丛进,崇奏决若流,武后贤之,即拜侍郎。圣历三年,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张易之私有请于崇,崇不纳,易之谐于后,降司仆卿,犹同凤阁鸾台三品。后迁上阳宫,中宗率百官起居,王公更相庆,崇独流涕,曰:“事天后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也,由此获罪甘心焉。”俄为亳州刺史。后五王被害,而崇独免。先天二年,玄宗讲武新丰。时帝亦密召崇,崇至,帝方猎渭滨,即召见。帝悦,与俱驰逐,缓速如旨,帝欢甚。既罢,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帝曰:“卿宜遂相朕。”崇知帝大度,锐于治,乃先设事以坚帝意,即阳不谢,帝怪之。崇因跪奏:“臣愿以十事闻,陛下度不可行,臣敢辞。”帝曰:“试为朕言之。”
崇曰:“后氏临朝,喉舌之任出阉人之口,臣愿宦竖不与政,可乎 外戚贵主更相用事,班序荒杂;臣请戚属不任台省,可乎 ……帝曰:“朕能行之。”崇乃顿首谢。翌日,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迁紫微令。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蝗最人易驱又田貲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瘞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时议者喧哗,帝疑,复以问崇,对曰:“昔魏世山东蝗,小忍不除,至人相食;后秦有蝗,草木皆尽,牛马至相啖毛。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 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蝗害讫息。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八年,授太子少保,以疾不拜。明年卒,年七十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
B.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瘞/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
C.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
D.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瘞/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官,文中为兵部别称,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B.讲武,原为讲习武术战事,后又称大阅,是古代帝王操练和检阅军队的一种礼仪。
C.临朝,可指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掌握国家最高权力、行使皇帝权力。
D.外戚,包括帝王的母族、妻族和帝王身边的宦官,历史上外戚往往干政擅权,甚至有改朝篡位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崇才华出众,处事得当。姚崇长大后好学,考中下笔成章科;契丹侵扰河北,一时军书纷集上奏,姚崇处理顺畅、快速,受到武后的赏识与重用。
B.姚崇正直有节,重情重义。张易之曾因私事有求于姚崇,姚崇不答应,后被诬陷降职;武后迁上阳宫后,姚崇念及武后恩宠而痛哭流涕。
C.姚崇辅佐玄宗,为政有识。姚崇对于国家大事有自己的见解,针对当时国家的状况,姚崇向玄宗上奏了十条建议,切中时弊,得到了玄宗的肯定。
D.姚崇为民治蝗,勇于担责。山东发生蝗灾,姚崇不仅提出了具体的消灭蝗虫的方法,还从国家、百姓利益出发,通过史实指明不灭蝗的危害,并愿一己承担后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喉舌之任出阁人之口,臣愿宦坚不与政,可乎
(2)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
14.除自身的政治才能外,姚崇为什么能让唐玄宗接受他提出的十条建议并委以重任 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15~16题。
送杨子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斗酒渭城边”一句,“渭城边”点明地点,“斗酒”形容饮酒之多,表明送别时借酒浇愁的失落心情。
B.“垆头”是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醉不眠”写送别者虽醉而不忘是在送别,不愿睡去,表现了其对被送者的真挚情感。
C.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一幅清新的春景图。
D.颔联对仗工整,其中“梨”谐音“离”,“杨”即柳,谐音“留”,在古代诗歌中常常用于表达不舍之情。
16.本诗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写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的句子是:“ , 。”
(2)《<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 ”,如果能做到“ ”,就不会失败。
(3)在《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之意,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灵的宁静不易得。① ,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② ,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知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访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定是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③ 。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18.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B.钟扬啊,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你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你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
C.在阅读、观看的基础上,从故事情节、角色安排、演出形式以及剧作中渗透的民族审美心理等方面,谈谈你对传统戏曲的认识。
D.人类在不断的探索与发现中推进文明的进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形象力,驱动你不断追求,努力创新。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作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致敬中国动画诞生100周年的作品,动画剧集《中国奇谭》 自播出后就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那么,《中国奇谭》究竟好在哪儿 事实上,近年来以中国传统文化和神话故事为题材的动画电影并不少见。虽然部分作品的制作水平已接近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依然摆脱不了清晰可辨的模仿痕迹。尤其是在世界观与主题思想的设置上,原创性的不足是 ① 的。可见,光有传统文化的“皮相”还不够,作品精神内核要有“中国魂”,才能经得起时间和观众的检验。
在《中国奇谭》的剧集中,《小妖怪的夏天》脱胎于国人最熟悉的《西游记》,《鹅鹅鹅》则取材于我国传统的志怪小说。《小妖怪的夏天》聚焦“善与恶”,《鹅鹅鹅》关注“虚与实”,这些动画的主题,无不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 ② ,体现出中国人对生命的深刻反思,对生活的深层探索。比起不少动画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与闯关打怪式的冒险故事,《中国奇谭》的“骨相”无疑是最“中国”的。这或许也能给我们带来启示:中国动画的制作,未必要片面追求技术的高、精、尖,而是应该回归老百姓 ③ 的形式与风格。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交融与碰撞,让《中国奇谭》有了不一样的意味——中国动画应该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情怀的,也是先锋的;是坚守的,也是创新的。但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动画的探索与创新不会有尽头,期待在不久的未来,能有更多作品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你有什么启示和感悟?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D 2.A 3.C 4.①从中国考古学的源流、研究方法和学科使命等角度,横向展开,分别介绍考古学的两大源头,并从反面列出不同的观点。②用分—总的形式围绕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总结出中国考古学的当务之急。 5.①定位明确。中国考古学以古史重建为学科使命,希望能重建系统可靠的中国古史。②方法科学。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搜集整理人类历史材料,具有科学价值。③革故创新。与传统的“抱残守缺”式的国故研究划清界限,重新定位考古功能。④功能完善。中国考古学在提供大量“新材料”的同时,也发挥着“新工具”的功能。
6.B 7.C 8.①山水安静平和,能够让“经纶世务者”静下心来,甚至遁世隐居;
②山石草木让人沉醉其中,放慢前进的脚步,从而成就一番事业;
③清流宛转可以抚平人们心中的焦虑,可以让人抛开糟糕的过往,释放心中的压力,找到心灵精神的归属地;
④此句是希望人们身处如今快节奏的年代中要有热爱,要有耐心,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遇都能做到心境平和、静谧安详。 9.①构思:文章先写富春山的不着急,再写不同人物身处富春江的感悟,最后总结全文,呼吁人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富春山居”。从实到虚,构思严谨;
②人物塑造:有详有略,尤其是塑造黄公望这个人物形象,正侧结合,鲜明生动;
③语言:自然清新,洒脱灵动,融情感、哲理、形象于一体。
10.D 11.D 12.B 13.(1)重要官员的任命出于宦官之口,我希望宦官不要干涉朝政,可以吗
(2)其他宰相害怕皇帝威严果断,都谦卑畏惧,唯独姚崇能够辅佐裁决,所以得以掌握大权。 14.①取悦玄宗,陪同玄宗骑马狩猎,缓急都听从旨令,玄宗心情非常愉快;②了解玄宗,知道玄宗豁达大度,有锐意图治的野心,佯装推却,以退为进。
15.A 16.表达了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豪迈豁达的祝愿之情。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马上赠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的祝愿之情;尾联写诗人想象者友人的路途,等友人到达目的地时应该是月圆之时,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和豪迈豁达的祝愿之情的寄托。
17.(1)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2)常于几成而败 慎终如始
(3)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18.D 19.①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 ②逃避一切压力 ③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
20.①显而易见(彰明较著) ②息息相关 ③喜闻乐见 21.部分作品的制作水平虽然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依然摆脱不了清晰可辨的模仿痕迹。 22.①构成:该句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情怀的,也是先锋的;是坚守的,“是……也是……”的判断句构成,三个分句在意义上具有相关性。②表达效果:首先,三个相同的句式语气一贯,节律强劲,增强了句子语势;把不一样的意味有层次地列举出来,强化了《中国奇谭》“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交融与碰撞”的创作效果。
答案第4页,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