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课后习题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3份打包)(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课后习题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3份打包)(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08 18:02:20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2021山东威海高二期末)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经过了持续的产业结构升级,引领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市重点发展(  )
①高技术产业 ②重化工业 ③金融服务业
④纺织工业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2.推动上海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是 (  )
A.政策引导
B.比较优势的变化
C.技术创新
D.市场需求的变化
(2021河南许昌高二期末)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3~4题。
3.对图示时期新疆产业发展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
B.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C.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下降
D.第二产业比重先降后升
4.影响新疆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
A.政策导向 B.科技进步
C.气候变化 D.资源禀赋
(2021山西太原高二期末)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矿产资源丰富,煤炭探明储量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改革开放初期,鄂尔多斯因煤炭的开采与输出,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鄂尔多斯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大做文章,逐步从依靠能源、矿产资源向依靠先进科学技术转变。据此完成5~6题。
5.伴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当前适宜鄂尔多斯发展的第三产业是(  )
①物流业 ②房地产业 ③高铁运输业 ④家政服务业 ⑤旅游业 ⑥金融业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②⑥ D.③④⑤
6.鄂尔多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是(  )
A.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B.污染严重,环境恶化
C.专业技术人才短缺
D.交通拥堵,交通便捷程度低
(2021山西高二期末)2019年11月,深圳市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前三季度经济指标显示,初步核算并经广东省统计局核定,深圳前三季度实现GDP 18 689.1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6.6%,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下表为深圳2018、2019年前三个季度的产业结构比重(单位:%)。据此完成7~8题。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18 0.1 40.2 59.7
2019 0.1 39.3 60.6
7.结合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18年、2019年同期相比,深圳市第一产业产值没有变化
B.2019年前三个季度深圳市GDP中,第三产业产值最多
C.2018年、2019年同期相比,深圳市第二产业产值下降
D.深圳市产业结构已经达到最优化状态,不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和转移
8.下列部门在深圳市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
A.服装制造 B.生物制药
C.金融 D.玩具制造
9.(2021山东临沂高二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不同的区域因发展条件不同,工业化的道路也会不同。珠江三角洲主要是利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政策而迅速推进了工业化,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20世纪90年代又充分利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迅速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加工基地。图1示意珠江三角洲产业发展。山西大同在20世纪90年代,充分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通过发展国有大型煤炭和钢铁企业,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和重化工业基地。进入21世纪,随着发展条件的变化,两地都面临着产业升级的困境。图2示意山西大同主导产业发展。
图1
图2 
(1)与珠江三角洲相比,说出21世纪前山西大同工业结构的突出特点。
(2)从工业结构特点角度,分析21世纪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困难的主要原因。
(3)从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角度,说明珠江三角洲和山西大同产业未来发展的差异。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2021辽宁高考适应性考试)下图为2019年四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甲、乙、丙、丁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
A.埃塞俄比亚、以色列、中国、沙特阿拉伯
B.埃塞俄比亚、沙特阿拉伯、以色列、中国
C.以色列、埃塞俄比亚、中国、沙特阿拉伯
D.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埃塞俄比亚、中国
11.40多年来,丙国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约18%,主要因为其(  )
A.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加速
B.就业结构调整,农业人口减少
C.产业结构升级,经济水平提高
D.自然条件限制,国家政策调整
(2021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下表是2018年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四大地区产业结构比例(单位:%)构成。据此完成12~14题。
四大地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甲 4.62 39.85 55.53
乙 12.99 34.94 52.07
丙 8.06 42.18 49.76
丁 10.76 38.33 50.91
12.代表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3.甲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最低,最可能是因为该地区(  )
A.自然条件恶劣
B.劳动力不足
C.城镇化水平高
D.高度工业化
14.我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差异的直接原因是 (  )
A.自然条件差异 B.经济发展不平衡
C.国家政策的不同 D.开发历史长短
15.(2021山东新高考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源田梦工场位于陕西西安高陵区张卜街道,濒临渭河,是陕西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特色产业小镇,规划面积约8平方千米,依托农村改革政策,积极打造新型农业、乡村旅游、田园宜居三位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材料二 下图为西安高陵区源田梦工场田园综合体位置示意简图,下表为西安高陵区近年来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表(单位:%)。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18 6.6 63.1 30.3
2017 8.7 66.3 25
2016 10.1 68.3 21.6
2015 14.4 67.1 18.5
(1)归纳2015—2018年高陵区产业结构的演变特点。
(2)简析高陵区建设源田梦工场的优势条件。
(3)从产业链角度,阐述源田梦工场农村特色产业小镇进一步发展的措施。
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1~2.1.A 2.C 第1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迅速发展。第2题,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3~4.3.D 4.C 第3题,由图可知,第一产业的比重先增加,到1984年最高,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先下降,1990年达到最低,然后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先增加,到2000年达到最高,再下降。本图是产业结构变化图,反映不出从业人员比例的变化。故选D。第4题,新疆产业结构变化主要与资源、政策、科技、交通等因素有关。气候变化属于自然条件的变异,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很小。
5~6.5.A 6.C 第5题,鄂尔多斯是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运输需求和金融服务需求大,适宜发展物流业和金融业;鄂尔多斯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大做文章,发展旅游业可以改善当地环境质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房地产业、家政服务业主要面向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高铁运输业的主要对象是客流,并非物流,故①⑤⑥正确。第6题,鄂尔多斯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资金充足,A错误;产业升级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科技,环境污染对其影响相对较小,B错误;鄂尔多斯是服务等级较低的城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少,专业科技人才短缺,C正确;交通拥堵,交通便捷程度低是影响产业升级的次要因素,D错误。
7~8.7.B 8.C 第7题,由表可知,2018年、2019年同期相比,深圳市第一产业比重没有变化,但因总产值增加,所以第一产业产值增加,A错。2019年前三个季度深圳市GDP中,第三产业比重最高,产值最多,B正确。2018年、2019年同期相比,深圳市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产值不一定下降,C错。由材料“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可知,深圳市产业结构只是更加合理,随经济和科技发展,依然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和转移,D错。第8题,四个产业中,只有金融属于第三产业,C正确。
9.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山西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国有大型煤炭和钢铁企业,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借助改革开放,大力引进轻工业,后期进行产业升级,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山西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轻纺工业比重低。第(2)题,产业升级需要资金及技术的积累,同时还与产业类型有关。珠江三角洲的产业结构以轻纺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环节为主,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资金技术积累少;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产业基础薄弱。第(3)题,未来发展的方向应该从目前自身的困境分析。珠江三角洲轻工业比重过大,应该适当发展重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如石化、汽车、钢铁等;高新技术产业不能只停留在加工环节,要加大对研发、设计和营销环节的开发和研究,提高附加值。山西依托煤炭资源,在产业结构上可以向纵深方向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答案 (1)以钢铁、煤炭等重化工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和轻纺工业比重低。
(2)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产业基础薄弱,资金不足;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轻纺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环节)为主,由于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资金技术积累少。
(3)珠江三角洲:适当发展石化、钢铁、汽车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重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设计和营销环节的开发和研究,提高其附加值。山西:传统工业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10~11.10.A 11.C 第10题,考查不同国家产业结构的差异。埃塞俄比亚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近几年,埃塞俄比亚对农业的依赖有所下降,相比之下,工业和服务业占的比重比前几年有所上升,故甲是埃塞俄比亚。以色列土地贫瘠,自然条件较差,资源短缺,第一产业比重低,通过走科技强国之路,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使经济得以较快发展,以色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举世瞩目,成为以色列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来源。以色列的总体经济实力较强,竞争力居世界前列,是中东地区唯一的发达国家,结合图中信息,乙应该是以色列。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新动力,这说明丙是中国。沙特阿拉伯盛产石油,第二产业比重最大,以石油开采、加工出口为主;沙特阿拉伯可耕地面积小,气候干旱,水源短缺,所以第一产业比重小;有较为发达的金融体系,旅游业也较为发达,因此沙特阿拉伯的第三产业比重也较大,丁应该是沙特阿拉伯。故选A。第11题,考查不同国家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据上题分析,丙国是中国,40多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水平快速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一产业比重显著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故C正确。
12~14.12.B 13.C 14.B 第12题,考查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可以大致说明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结合工业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化规律,甲第一产业比重最低,说明经济最发达,应为东部地区;丁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产业比重较小,应为我国西部地区;随着我国东北农林基地的建设,这里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第一产业比重较大,故乙为东北地区,丙为中部地区。第13题,考查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形成的原因。第一产业主要指农业,集中在农村,城市以非农产业为主,也就是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城镇化水平越高,第一产业比重就越低。第14题,考查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形成的原因。不同地区产业结构不同,主要是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和开发历史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自然条件是基础,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因此造成我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差异的直接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15.解析 第(1)题,产业结构的演变特点,既要归纳出整体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同时还要具体说明每一大类产业的时间变化,因此采用“先总后分”的角度比较适合。由表格信息可知,从2015年至2018年,第二产业的比重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比重最低,高陵区产业结构维持“二三一”模式,始终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逐年快速降低;其中第二产业比重先稍增后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由18.5%逐年增加至30.3%,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第(2)题,作为一个特殊规划区(或综合体)的建设,离不开下列基本地理要素:政策、资金、交通、土地、消费市场、劳动力、技术等。高陵区作为改革试验区,能够获得政府的支持;由图可知,高陵区国道、高速公路等陆路交通便捷,有利于原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高陵区处于西安市东北部,受大城市辐射影响明显;高陵区位于郊区,离市区较远,土地资源丰富,地价便宜;最后还有广阔的市场。第(3)题,推进特色产业小镇的培育和建设,有利于增强小城镇发展能力,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改善城镇发展面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挖掘优势资源,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本题要求从产业角度阐述,一般思路是结合三大产业自身优势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措施。源田梦工场的特色产业小镇侧重农村特色、农业特色和农民特色,因此结合设问,答题时应该强调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做好产业规划和产业布局:加强产业布局的合理规划,建立健全农业产业链接机制;加大科技投入,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增加体验式田园旅游项目,完善配套服务;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扩大知名度。
答案 (1)产业结构维持“二三一”模式(,始终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逐年快速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先稍增后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年明显提高。
(2)作为改革试验区,项目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国道、高速公路等陆路交通便捷;处于西安市东北部,受大城市辐射影响明显;土地资源丰富,地价便宜;周边消费市场广。第一节 城市的辐射功能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2021四川绵阳高二期末)国家新型城镇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是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500万以上1 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1 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下表为2019年底两城市相关数据。据此完成1~2题。
城市 GDP/ 亿元 面积/ km2 户籍人 口/万人 常住人 口/万人 城区常 住人口/ 万人
苏州 19 235 8 488 704 1 072 815
绵阳 2 856 20 248 536 486 255
1.苏州和绵阳的城市等级规模分别是(  )
A.特大城市、特大城市
B.超大城市、特大城市
C.特大城市、大城市
D.超大城市、大城市
2.就城市等级和辐射范围,苏州比绵阳(  )
A.等级低,辐射范围小
B.等级高,辐射范围大
C.等级高,辐射范围小
D.等级同,辐射范围大
(2021山东聊城高二期末)下图是宁夏沿黄城市带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沿黄经济区城市带中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城市是(  )
A.中卫 B.石嘴山 C.银川 D.青铜峡
4.为了提升沿黄经济区城市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应优先发展(  )
A.高科技产业
B.重化工业
C.旅游休闲业
D.交通等基础设施
(2021山东威海高二期末)“波士华城市带”是美国经济核心地带,是美国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也是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据此完成5~6题。
5.“波士华城市带”的形成条件是(  )
①地处大西洋沿岸,多优良港口,交通便利 ②地形平坦广阔 ③气候温和湿润,海洋性特征显著 ④农业发达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6.关于纽约的城市辐射功能,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带动了周边许多中小城市的发展 ②与各城市分工协作 ③成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但影响主要在美国国内 ④成为国际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21山东威海高二期末)受上海大都市辐射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一核五圈四带”的区域空间组织。一核指上海,五圈指南京都市圈等五大都市圈,四带指沿海、沿江等四个发展带。下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据此完成7~8题。
7.上海对长江三角洲不同城市的辐射强度不同。对苏州的辐射强度比常州大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交通 B.城市等级
C.距离 D.地形
8.关于上海市对外辐射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
①解决南京市产业活动过度集聚的问题 ②促进五大都市圈的形成 ③缓解上海市环境污染等问题 ④以上海为中心,向北、南、西三个方向辐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2021山西太原高二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为疏解伦敦人口问题,政府在距市中心50千米的半径内建设了8座卫星城,完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引进中心区的工业企业。在伦敦的辐射带动下,8座卫星城已发展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结构逐渐完善,形成了以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为依托,区域之间联系密切的多中心网络型空间。下图示意伦敦都市圈分布。
(1)结合材料,说明伦敦对周边卫星城的辐射带动作用。
(2)说明伦敦都市圈的建设对伦敦自身发展的意义。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2021天津和平模拟)城市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读某城市空间分布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辐射能力最大的城市类型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目前区域联系、经济要素集散的主要方式中,影响较小的是(  )
A.信息传输 B.公路、铁路和水运
C.行政管理 D.资金、科技
(2021山东青岛模拟)城市的辐射半径越大,影响的地区范围越广,即其经济辐射力越强。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中,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和宁波具有经济辐射力,其他城市为接受经济辐射的城市。上海市的辐射范围几乎覆盖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下图示意2003—2012年上海市辐射半径变化。据此完成12~13题。
12.对上海市经济辐射力影响程度最大的指标是 (  )
A.交通状况
B.经济发展水平
C.科技实力
D.对外开放水平
13.引起2005—2012年上海市辐射半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上海市经济水平下滑
B.周边城市综合实力提高
C.上海市城市规模扩大
D.辐射区交通便捷程度提高
(2021河南名校联盟联考)国家级新区是国家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和区域战略发展支点,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一种重大战略决策。从1992年的浦东新区成立到2017年4月雄安新区的横空出世,我国国家级新区的数量已达到19个,基本实现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的全覆盖。截止到2017年4月我国的国家级新区有:①上海浦东新区、②天津滨海新区、③重庆两江新区、④舟山群岛新区、⑤甘肃兰州新区、⑥广州南沙新区、⑦陕西西咸新区、⑧贵州贵安新区、⑨青岛西海岸新区、⑩大连金普新区、四川天府新区、湖南湘江新区、南京江北新区、福建福州新区、云南滇中新区、黑龙江哈尔滨新区、吉林长春新区、江西赣江新区、河北雄安新区。据此完成14~15题。
14.与邻近的城市中心城区相比,国家级新区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
A.基础设施更完善 B.产业基础更雄厚
C.产业结构更完整 D.土地资源更丰富
15.我国设立国家级新区的主要意义有(  )
①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②承接国外高新技术产业 ③辐射带动周围城市发展 ④创建区域发展的最强核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2021重庆一诊)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昆山地处江苏东南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承接了上海溢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奠定了乡镇工业基础。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师”奔波两地,对昆山经济发展起了很大助推作用,昆山第一家上市公司是由上海与昆山合作联办的。京沪铁路开通后,昆山到上海最短用时17分钟,随着上海地铁11号线延伸至昆山,以及上海、昆山两地公共交通卡通用,2017年有超过850万人次的上海游客到昆山休闲旅游。在20世纪70年代,上海发展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但到80年代,上海中心城市产业高度密集,城镇化问题凸显,工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淘汰落后产能,完成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目标迈进。近年来,在上述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地方,区域发展已上升到点轴开发模式,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其中“点”指增长极,“轴”为交通干线。
(1)说明上海对昆山的辐射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上海对外辐射,对上海自身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3)试解释具备点轴开发条件的区域常形成经济活动密集区的原因。
第一节 城市的辐射功能
1~2.1.C 2.B 第1题,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并结合苏州和绵阳两城市的城区人口数量可知,苏州和绵阳的城市等级规模分别是特大城市、大城市。第2题,苏州和绵阳的城市等级规模分别是特大城市、大城市,苏州比绵阳等级高,辐射范围大。
3~4.3.C 4.D 第3题,图示区域中银川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省级行政中心,城市的规模等级最高,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第4题,结合宁夏回族自治区沿黄经济区城市带的地理环境特征,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可以加强沿黄经济区城市带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拉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提升沿黄经济区城市带的辐射带动作用。
5~6.5.A 6.C 第5题,结合“波士华城市带”的地理位置可知,该城市带位于大西洋沿岸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多优良港口,有利于城市带的形成。第6题,纽约作为“波士华城市带”中的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波士华城市带”、美国乃至世界都有辐射带动作用,并不仅仅影响美国国内。
7~8.7.C 8.B 第7题,从图中看出,苏州距离上海更近,受上海辐射影响更大,苏州与常州在交通、城市等级、地形方面差异不大,故选C。第8题,上海对外辐射,并不能解决南京产业过于集中的问题,①错误;可以加强长江三角洲各城市间联系,促进五大都市圈的形成,②正确;上海通过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环境污染问题,③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以上海为中心向北、南、西三个方向辐射,④正确。
9.解析 第(1)题,伦敦对周边卫星城的辐射带动作用主要从产业、人口、城市地位等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材料“形成了以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为依托”“完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引进中心区的工业企业”可知,伦敦通过公路、铁路等现代化交通与卫星城相连接,随着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的完善,中心区部分工业企业的迁入,卫星城的各种产业得到发展;由“为疏解伦敦人口问题”可知,企业的迁入为当地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进而可以吸引伦敦中心区人口迁入卫星城,增加卫星城的人口;由“在伦敦的辐射带动下,8座卫星城已发展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可推测,伦敦作为中心城市,为周边卫星城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支持,促使其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伦敦的产业优化为各卫星城起到示范作用,引领以伦敦为中心的都市圈的整体协调发展。第(2)题,根据材料“为疏解伦敦人口问题”“引进中心区的工业企业”可见,伦敦都市圈的建设可以疏散伦敦中心区人口和产业,缓解城市的人地矛盾,有利于实现伦敦及附近区域的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心城区通过产业的转移,使自身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提升了伦敦自身的城市竞争力。
答案 (1)伦敦发展多种现代化交通与卫星城相连接,随着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的完善,中心区部分工业企业的迁入,产业得到发展;较多的就业岗位,吸引了伦敦中心区人口的迁入;为卫星城提供资金、技术、人才,促使其在各自的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卫星城的产业结构优化起示范作用,引领伦敦都市圈的整体协调发展。
(2)疏散伦敦中心区过于密集的人口和产业,缓解人地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心城区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了城市竞争力。
10~11.10.A 11.C 第10题,图中甲为中心城市,区位最佳,也是核心城市,其辐射能力也最大。第11题,经济是区域联系的关键,包括交通线、信息及资金、科技等,行政管理对区域联系、经济要素的集散影响较小。
12~13.12.B 13.B 第12题,考查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和宁波具有经济辐射力,上海市的辐射范围几乎覆盖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上海在这几个城市中经济最发达,交通、科技和对外开放水平差距并不是最大,故对上海市经济辐射力影响程度最大的指标是经济发展水平,B正确。第13题,考查影响城市辐射功能因素的变化。2005—2012年上海市辐射半径呈下降的趋势,可能是由于周边城市综合实力提高,B正确。上海市经济水平上升;上海市城市规模扩大;辐射区交通便捷程度提高会使辐射半径扩大。
14~15.14.D 15.B 第14题,国家级新区往往选择在发展相对薄弱但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区域,以此带动区域的发展。与邻近的城市中心城区相比,国家级新区发展的主要优势是土地资源丰富,发展空间较大,D对。国家级新区的产业基础、基础设施及产业结构较邻近的城市中心城区差。第15题,国家级新区多发展较高层次的产业,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辐射带动周围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提升区域整体的经济水平,而非打造一个最强核心;承接国外高新技术产业不是主要目的,①③对、②④错。故选B。
16.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昆山地处江苏东南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承接了上海溢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奠定了乡镇工业基础”可知,昆山承接上海疏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工业化进程;由“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师’奔波两地,对昆山经济发展起了很大助推作用,昆山第一家上市公司是由上海与昆山合作联办的”可知,上海的企业、人才等推动昆山经济快速发展;由“京沪铁路开通后,昆山到上海最短用时17分钟,随着上海地铁11号线延伸至昆山,以及上海、昆山两地公共交通卡通用”可知,京沪铁路开通,使上海与昆山交通更加便捷,加强了两地之间的联系;由“2017年有超过850万人次的上海游客到昆山休闲旅游”可知,昆山旅游业得到了发展,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第(2)题,由材料“上海中心城市产业高度密集,城镇化问题凸显,工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淘汰落后产能,完成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目标迈进”及所学知识可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有利于上海分散城市职能,减轻城市压力;有利于缓解城镇化问题:交通拥堵、地价上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产业转移后,为该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发展空间;有利于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第(3)题,由材料“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地方,区域发展已上升到点轴开发模式,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可知,增长极以其产业基础较好、投资环境改善、经济效益良好、发展机会多等吸引周边产业和人口向其集聚,形成规模效益;沿交通干线分布有利于减少运输费用,从而节约生产成本;区域的资源和生产要素继续向增长极聚集的同时,也沿交通干线聚集,点轴开发区域便成为经济活动的密集带。
答案 (1)昆山承接上海疏解的部分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化;上海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对昆山经济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交通的便捷性使上海与昆山联系更加紧密,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2)有利于缓解上海中心城市产业活动过度集中、交通拥堵、地价上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城镇化问题);原来的主导产业向其他地区转移,为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发展空间(新工业用地);有利于大都市把资金、技术、人力集中到新兴产业的发展上。第三章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下表为某年我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与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比较表。读表,完成1~2题。
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 城市群 大西洋沿岸 城市群
面积占国土 面积的比重/% 2.2 1.5
人口占全国总 人口的比重/% 8 20
城镇化水平/% 68 90
GDP占全国 比重/% 18 20
1.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比我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
A.城市人口多
B.城市人口比重低
C.经济水平高
D.所占区域面积大
2.两大城市群的共同特征有(  )
①人口密度小 ②城市等级体系完整 ③城市用地规模小 ④城镇化水平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加强区域协调和产业的区域分工,实现区域的错位发展,是建设好城市群的重要举措。下图为我国某城市群不同区域间的产业发展方向及区域分工模式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城市群中,区域产业分工和区域发展目标定位最接近该模式的是(  )
A.京津冀城市群
B.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C.海峡西岸城市群
D.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4.区域错位发展及产业分工有助于(  )
A.扩大城镇总体规模
B.发挥区域特色优势
C.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D.改善区域交通联系
昌九一体化是江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南昌市是江西省的省级行政中心,九江市是江西省的门户城市,两城地缘相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双核”。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昌九区域经济发展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南昌应发挥资金、技术优势,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B.九江应发挥交通区位优势,融入长江经济带
C.昌九发展轴应发挥地缘优势,承接产业转移
D.生态“蓝肺”区应发挥空气质量优势,发展光伏产业
6.下列关于昌九一体化积极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区域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工业化 ②有利于构建长江下游城市群,推进城镇化 ③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 ④有利于区域均衡发展,增强区域辐射功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下图为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强度指数比较图。据此完成7~8题。
7.关于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经济联系强度与对外开放程度、人口数量相关
B.经济联系强度与距北京的距离和城市规模等级相关
C.距港口越近,经济联系强度越大
D.腹地范围越广,经济联系强度越大
8.若分散北京的批发和物流业,最适合承接的城市是(  )
A.廊坊 B.承德
C.张家口 D.保定
任何城市都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承担某种或某几种职能。大城市往往承担多种职能,辐射范围广,因此其人口规模大,城市规模等级高。读图,完成9~10题。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三角形
9.与图中大城市的服务功能最相似的城市是(  )
A.济南 B.上海
C.拉萨 D.北京
10.影响城市规模等级提升的关键因素是(  )
①资源条件 ②交通条件 ③地理位置 ④地形条件 ⑤气候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下图示意某省级行政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11~12题。
11.关于该省级行政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第一产业产值降低,说明农业地位下降
B.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依然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
D.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12.关于该省级行政区经济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扭转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的局面,突出农业的主导地位
B.注重调整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积极发展第一产业,改变其就业比重下降的局面
D.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限制第一产业,压缩第二产业,提升第三产业
下图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其中①表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表示城镇人口比重的变化,③表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表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读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级行政区的城镇化发展特点是(  )
A.与我国其他省级行政区相比,城镇化水平较低
B.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同步
C.城镇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20世纪90年代后期,城镇化速度最快
14.该省级行政区的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A.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使耕地大大减少
B.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
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
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
读某年我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示意图,完成15~16题。
15.该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例为4.1∶55.3∶40.6,图中可以表示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6.目前发达国家的许多制造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据此判断,我国产业结构在近期的变化趋势是(  )
A.第一产业比重会有所上升
B.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上升
C.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
D.第三产业产值继续上升
读某地区三次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变化图,完成17~18题。
17.对该地区产业产值比重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C.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变化幅度最大
D.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并得到优化
18.对该地区就业比重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
B.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上升最快
C.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
D.第二、第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与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的比值。读我国S省级行政区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及其2009年产业产值结构图,完成19~20题。
19.下列四幅图中,最有可能表示S省级行政区2009年产业就业结构的是(  )
20.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对劳动力的转移影响较大,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劳动力转移人数越多。如果仅考虑比较劳动生产率,则S省级行政区劳动力转移规模最大的方向可能是(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B.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C.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二、综合题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城市群(又称城市带、城市圈、都市群或都市圈)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经济联系、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多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群即可构成经济圈。
材料二 成渝经济区常住人口超过9 000万,是中西部市场化程度最高、产业集聚度最高和城市最密集的区域。《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中提到,成渝经济区的区域面积20.6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
材料三 下图为我国主要城市群分布及成渝经济区规划范围示意图。
(1)简述我国主要城市群集中分布地区及有利的自然条件。
(2)成渝经济区中,规模等级最高、辐射范围最大的两个城市是    、    。
(3)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简要说明成渝经济区的形成基础和发展条件。
22. (2021山东德州高二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经过了持续的产业结构升级,引领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上海市紧抓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一核五圈四带”发展规划契机,加快提升上海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促进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引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服务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能力。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一核五圈四带”示意图,下表为上海市2006—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统计表(单位:亿元)。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6 93.8 5 028.37 5 244.2
2007 101.84 5 678.51 6 408.5
2008 111.8 6 235.92 7 350.43
2009 113.82 6 001.78 8 930.85
2010 114.15 7 218.32 9 833.51
2011 124.94 7 927.89 11 142.86
2012 127.8 7 854.77 12 199.15
2013 129.28 8 027.77 13 445.07
2014 124.26 8 167.71 15 275.72
2015 109.78 7 940 16 914.52
2016 109.47 7 994.34 19 362.34
(1)说出上海市成为我国最大经济中心的社会经济条件。
(2)据材料简述2006—2016年上海市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
(3)谈谈如何进一步发挥上海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世界手套看中国,中国手套看嘉祥”。山东省嘉祥县数百家手套生产、加工及配套企业,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乡镇为依托,向全县多数乡村辐射带动的发展格局。下图示意嘉祥手套产业协作关系。
(1)指出嘉祥手套产业协作的优点。
(2)分析手套研发中心和实施品牌战略对当地手套产业的影响。
(3)说明手套企业集聚嘉祥的意义。
(4)工业旅游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请为嘉祥手套产业工业旅游的开发提出建议。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3年8月,四川省发改委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发展规划》及《成渝经济区南部城市群发展规划》评审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两个规划贯彻落实了国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要求,体现了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和南部城市群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2010年4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设立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1年9月,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正式获国务院批准。2011年11月,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启动。
(1)由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围绕京津的河北省石家庄、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秦皇岛、沧州等8市组成的京津冀都市圈,是中国沿海地区的核心经济区域之一。与京津冀都市圈相比,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在资源、能源和交通方面有哪些明显的优势和不足
(2)简析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工业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和解决措施。
(3)长江三角洲地区被誉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航船”。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给成渝经济区提供了哪些借鉴经验
第三章综合训练
1~2.1.C 2.C 第1题,城镇化水平用城市人口比重衡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比我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镇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经济水平高。中国人口总数是美国的4倍多,结合表格中两城市群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可知,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城市人口比我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人口少;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占国土面积的比重小于我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国国土面积比美国大,故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所占区域面积比我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小。第2题,两大城市群城镇化水平都比较高,城市人口密度大,用地规模大,城市等级体系完整。
3~4.3.A 4.B 第3题,读图可知,此地区有资源,有科技中心,也有加工中心。京津冀城市群中,河北资源丰富、北京科技发达、天津加工工业发达,最符合。第4题,区域错位发展及产业分工只是产业调整,不会直接扩大城镇总体规模;这样可以使区域内特色产业集中,发展更好;具有优势产业地区发展更好,可能会扩大区域发展差距;产业向优势地区集中会加大交通压力。
5~6.5.D 6.A 第5题,南昌市是江西省的省级行政中心,应发挥资金、技术优势,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九江位于长江沿岸,应发挥交通区位优势,融入长江经济带;昌九发展轴应发挥地缘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光伏产业是对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是技术导向型产业,而生态“蓝肺”的空气质量优势与光伏产业关系不大。第6题,昌九一体化有利于区域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工业化,①正确;两城市位于长江中游地区,与构建长江下游城市群,推进城镇化关系不大,②错误;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③正确;昌九一体化有利于区域合作发展,④错误。
7~8.7.B 8.A 第7题,图中显示,与北京经济联系强度指数较高的有天津、唐山、廊坊等,这些城市距离北京较近,且规模等级较高,故B正确。第8题,批发和物流业一般占地面积大,应布局在地价较低、交通便利之处,因为分散的是北京的产业,不应距离北京太远。因此廊坊最合适。
9~10.9.B 10.A 第9题,读图可如,图中的大城市是工业城市、港口城市,也是物资集散和服务中心,选项中上海最合适。第10题,影响城市规模等级提升的关键因素主要是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较小。
11~12.11.A 12.B 第11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第一产业产值降低,也不能说明农业地位下降。第12题,随着经济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会逐步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会逐步上升,因而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优化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合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3~14.13.D 14.A 第13题,从曲线②的变化看,与我国其他省级行政区相比,该省级行政区城镇化水平较高,A错。对比曲线②和①③可知,城镇化发展落后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B错。对比曲线②和①可知,城镇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不同步,C错。分析曲线②可得,20世纪90年代末,该省级行政区城镇化速度最快,D对。第14题,该省级行政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占用了大量耕地,使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
15~16.15.C 16.B 第15题,由材料分析可知,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例为4.1∶55.3∶40.6,说明第一产业比重较低,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较高,而且第二产业的比重稍大于第三产业,结合图示坐标判断,符合题意的为③。第16题,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其大量迁入会使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第一、第三产业比重相对下降。
17~18.17.D 18.D 第17题,读图可知,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比较平稳,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稳步提高,这些说明了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并得到优化。第18题,读图可知,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略有提高,第一、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上下浮动,变化不大,A、B错误;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始终高于第二产业,C错误;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变化都不太明显,说明第二、第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D正确。
19~20.19.B 20.A 第19题,根据题意,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即为产业结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即为就业结构。因此,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结合两图计算可知,B正确。第20题,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劳动力转移人数越多,如果仅考虑比较劳动生产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差异最大。
21.解析 第(1)题,从图中三个城市群可看出我国城市群的集中分布地区。城市群形成的有利自然区位条件从地形、气候、河流及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第(2)题,成都和重庆是省级行政中心,规模等级最高。第(3)题,运用城市区位因素分析即可。
答案 (1)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地形平坦,城市建设成本低;(以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适宜,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河流、湖泊较多,为城市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水源和运输条件;东部临海,位置优越,便于对外联系。
(2)成都 重庆
(3)人口众多,城市密集;产业集聚,市场化程度高;交通便利(交通条件改善,方式多样);国家政策支持;产业转移带动城市的发展。
22.解析 第(1)题,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交通、地理位置、政策、社会文化等。上海市地处长江入海口,处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心位置,交通位置优越;加上长江海陆联运的优势,经济腹地广阔;上海市发展历史悠久,工业结构完善,经济基础雄厚,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能力都较强。第(2)题,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2006—2016年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最大的是第三产业,占比最小的是第一产业,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略有下降,第三产业的产值稳定增长。第(3)题,上海市的经济基础雄厚,但也面临着用地紧张等问题,为了提高上海市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对周边地区和城市的辐射能力,应当促进上海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上海市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加强上海与周边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形成产业集群。产业转移的前提是进一步完善上海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运输网络,加快城市间的物资与人员流通,提高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镇化水平,扩大城市规模。
答案 (1)拥有发达的海陆空综合交通运输网,交通便利;经济腹地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经济基础雄厚。
(2)第三产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且稳定增长;第一、第二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且产值比重略有下降。
(3)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加快上海与规划区的人员和物资流通,提高城镇化水平,扩大城市规模;促使上海与各城市分工协作加强,产业规模扩大,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促使上海市与其经济腹地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
23.解析 第(1)题,嘉祥手套产业协作的优点,从企业联系与协作的好处方面回答,如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高竞争力。第(2)题,手套研发中心和实施品牌战略对当地手套产业的影响,可从其影响产品的品质和销售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手套企业集聚嘉祥的意义,主要从节省空间建设成本、运费成本及利于企业间交流与协作等方面说明。第(4)题,为嘉祥手套产业工业旅游的开发提出建议可从旅游资源开发、地区接待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及与自然景观融合方面考虑。
答案 (1)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提高专业化程度;提高区域竞争力。
(2)研发中心的设立,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丰富产品类型;实施品牌战略,有利于打造优质品牌、提高产品价值。
(3)有利于共用当地基础设施,节省生产建设投资;有利于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与协作,提高创新能力;有利于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费和能耗,降低生产成本。
(4)提升手套产业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提升工业旅游资源所在地的接待能力;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注意工业旅游资源与自然景观的融合。
24.解析 第(1)题,成渝经济区与京津冀都市圈相比,水资源丰富程度差异较大,华北地区缺水严重,制约了京津冀都市圈的经济发展;成渝经济区的水能、天然气等能源相对较充足,交通则明显落后于京津冀都市圈。第(2)题,当地金属矿产资源和煤炭资源丰富,开发利用过程中要防止酸雨的发生,附近的丘陵山区还要防治水土流失。第(3)题,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进行产业升级改造,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促进城镇化发展。
答案 (1)优势:水资源丰富;能源相对充足。不足:交通条件还需进一步完善。
(2)问题:开矿导致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钢铁工业等导致大气污染。
解决措施:禁止乱堆乱弃尾矿,恢复地表植被,防治水土流失;生产设备更新,尾气回收;改用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