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东华致远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东华致远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9 01:16:54

文档简介

东华致远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评估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 积累运用 10 分
1.按要求填空。(5 分)
(1)_______________,治之于未乱。(《〈老子〉四章》)
(2)子曰:“_________,_________。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3)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下面是在某公司年会上听到的四句话,其中用语恰当的一句是( )(2分)
A.王总的讲话抛砖引玉,下面请其他人发言。
B.一年来大家给了我许多帮助,我不胜感激。
C.我的发言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各位的聆听。
D.公司的庆典活动将于下月举行,敬请期待。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上海博物馆日前发布“大博物馆计划”,将构建“3+X”新发展格局,打造博物馆“航母群”: , 。 , , 。与此同时,上海博物馆将实施藏品扩增计划,助力上海加速迈向“博物馆之都”。
①预计2023年年底前后,东馆将建成开放
②其中,东馆展陈以常设展为主
③以人民广场馆、东馆、考古主题博物馆为核心
④人民广场馆也将迎来整体更新改造升级
⑤在海内外设立若干分馆
③①④②⑤ B.①④③⑤② C.①④②⑤③ D.③⑤①④②
二 阅读 70 分
阅读下文, 完成第 3-7 题。( 18 分)
材料一:
庄子游鱼之乐所体现的思维,是一种会通万物的思维,在诗意的心灵中,打通“我”与世界的界限,通世界以为一,这一理论在中国美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鱼乐之辩中,庄子以知游鱼之乐而发出会心的感慨,惠子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诘难之,透露出道、名二家的不同思想指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的问难若从理性角度看,是完全合理的:鱼的快乐是鱼的体验,人不可能知道鱼的快乐。“出游从容”,是鱼游动的样态,并不表示鱼有这样的情绪体验。庄子与鱼别而为二,二者各为孤立的世界,不存在相通的物质因缘。因此,从科学角度看,庄子的论断不成立;从逻辑上看,庄子的推论也无根据。
游鱼之乐这个论题的要点之一,就是“知”,惠子认为,鱼之乐不可“知”,但庄子说“我知之漆上也”。这句话是此论辩的关键。正像宣颖所解释的:“我游濠上而乐,则知鱼游濠下亦乐也。”正因“我”来到这河边,徘徊在河的桥梁上,正因“我”心情的“从容”,在这从容游荡中,“我”感到无拘束的快乐,所以“我”“觉得”游鱼是快乐的,山风是快乐的,白云是快乐的,鸣鸟是快乐的。这是诗意的目光、审美的目光。
惠子中其孤明而不与万物相通之心,而庄子却致力于凿通孤立世界之间的界限,是人与物关系的“绝地天通”。他以诗意的眼光超越“人”的态度,超越科学、功利的视角,以天心穿透世界。他在桥上看鱼,鱼在桥下优游,在他的感悟中,桥没有了,水没有了,“我”没有了,鱼和“我”的界限也没有了,世界即如一大河流,他和鱼都在这河流中优游。鱼非“我”眼中所见之鱼,而是在“我”生命中游荡的鱼,“我”也非故常之“我”,而是“丧我”之“我”。在“遇”而不是“目视”中,二者会通合一.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如果站在人与天分离的角度看,天是天,物是物,我是我;如果站在诗意的立场看,“我”与世界的界限打破了,“我”和世界融为一体,还归于世界的大本。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意的眼光,就是从生命的角度看世界。庄子所反复强调的“天地与我并生”、“磅礴乎万物以为一”云云,即是说“人在世界中”,人并不在世界之外。人在世界中,是世界的“在”者,而不是“观”者。
庄子将会通物我的纯粹体验境界称为“物化”,“化”于物,“我”就是物,没有了物我之间的界限。“物化”是和“对象化”相对的一个概念,它将人从“对象化”中拯救出来,让生命自在显现。濠梁上的快乐,是非“对象化”的境界,这一思想在后世中国美学中得到了丰富。(摘编自朱良志《游鱼之乐·会通物我》)
材料二:
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即每个人对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时,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庄子看到债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也是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
正如我们常说云飞泉跃,但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常说山鸣谷应,但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而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既然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那我们可以从这个前提中抽出两个结论来:首先,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因我把自己的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造性。其次,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苏东城诗说:“宁可食无内,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不过是美的形象之一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摘编自朱光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鱼乐之辩中,惠子的问难比庄子的论断更加合理,是因为人与鱼别而为二,二者不存在相通的物质因缘。
B.庄子“知鱼之乐”是因为他凿通人与鱼之间的界限,与鱼会通合一、融为一体,达到一种纯粹的体验境界。
C.“物化”打破了人与物之间的界限,使人与天地、万物并生为一,让人摆脱“对象化”对自在生命的束缚。
D.欣赏往往含有创造性,即使对同一物象不同人所见也未必相同,因为个人情趣会影响所见之物呈现的形象。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每个人都会凭自己的主观经验来“以已度人”、感知外物,所以,每个人感受到的世界必然是完全不同的。
B.庄子的“游鱼之乐”与云飞泉跃、山鸣谷应,都打破了自我与对象的界限,将个人的主观经验转移到对象上。
C.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感受、了解外物,便能产生美感体验。
D.美感经验旨在陶冶性情,人在与物的往复回流过程中,往往能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受到美的意象的浸润。
5.结合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移情作用”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诗人杜甫目睹了安史之乱时长安城满目疮痍的景象后,写下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
B.清代画家石涛曾描绘自己的创作过程为:“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
C.唐代诗人白居易杭州刺史任满后,返归洛阳修心养性,写下“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的诗句。
D.宋代沈括在高度赞扬王维所画的“雪中芭蕉”时,提出“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的观点。
6.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7.苏轼点评文与可的竹画:“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概括文与可竹画“无穷出清新”的原因。(5分)
(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 8-11 题。(16 分)
扫地人
梅子涵
①我是写过扫地工的,忍不住又想写,这回写的是老董。他是小区这几年的一个扫地工,扫的区域也是我住的这一块。几年前是另外一个山东人,后来离开了,现在是老董。
②老董是苏北人。他扫地的扫把很大,但是人瘦弱、矮小,所以他几乎和他手中的扫把一般高矮。他很是用力,扫得“唰-唰-唰-唰”,以前的山东师傅也是一样,他们都是认真的工作者、扫地人。我总能看见他。有的时候没看见人,但是听见“唰-唰-唰-唰”,就知道是他在扫地。
③他专心得很。不东张西望,甚至你喊他,他也只是稍微抬抬头。他只看着地上,挥动手,移动脚,走得不急不躁。仔细看着他,会油然觉得,扫地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扫着地上的从早到晚,日月时光由他度过,辛苦也安心,干干净净,夜晚的睡眠应当可以很深沉,春眠不觉晓,冬眠不觉冻,一年四季。
④他的背有些驼了。他以前是在小区北面那一块扫,再以前是在别的小区扫,他离开苏北老家已经蛮久了,蛮久时间不干农活了,六十多岁了,住在马路对面不远的出租房里……这些都是他断断续续告诉我的。
⑤我在路上遇见他,会和他说说话,问问他东和西,他就断断续续告诉我这些南和北。他喊我老师,声音的末梢都是微微扬起,那是一种和我渐渐熟悉的亲近,也含着尊敬。他一定也感觉得出我尊敬他,我有时喊他董师傅,有时喊他老董。开始的时候,想送两块糕点给他吃,却会犹豫,怕他会认为我是自己不吃的才给他,所以就很认真地说,董师傅,吃块糕点吧,休息一下,味道很好的。甚至是我边吃着,边把给他的那份递给他,这样就看得出我们吃的是一样的,“一样的”很重要,因为我们的确是一样的,虽然我当老师,他扫地。
⑥我问他喝茶吗?想送他些茶叶,让他泡好了放在工具车上。但是他说不喝茶,只喝水,所以后来我给他糕点时就说:“老董,你喝下午水的时候吃吧。”没有说下午茶。他已经熟悉我幽默里的心意了,说,嗯哪,谢谢了。
⑦其实,当我们说着是“一样的”时候,心里、意识里还是有着些“不一样”。如果真的原本就觉得一样,那为什么还要强调呢?很多的“一样”“应该”都是在远方,人性的完美尤其在远方,只能是我们自己半小步、一小步认真地去接近。
⑧老董嘴上总叼着一支烟,手握着扫把,烟云袅袅,全飘在脸上。我不知这个香烟有什么好抽的,“老董,你老叼着一支烟,眼睛睁得开啊?你倒是说说,抽这个有啥意思?”他说:“习惯了。”我就告诉他,我下过乡,当过知青,他说,他们老家也有知青,就是知识青年不是么?我说是的,我当过知识青年。我告诉他,我当知识青年时也抽过香烟,是下乡第一天晚上抽的。那个晚上,我把箱子里带着的《资本论》拿出来看,翻开书页,就想,抽根香烟吧。我觉得看《资本论》的时候抽根香烟会很有水平。我从上海带了一包海鸥牌香烟。那时,香烟凭票购买,一家人家一个月买不了几包。沈姐的语文课堂。大前门和飞马牌都是不带海绵嘴的,凤凰牌和海鸥牌带海绵嘴,我偷偷带了一包海鸥牌。我点燃了香烟,看着自己的右手,是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着呢,还是用食指和中指夹住?用食指和中指夹住样子比较老练,有水平。可是这时闻到了烧焦的味道,扭头一看,帐子被烧了一个洞!
⑨那是一顶新帐子,我慌慌张张掐灭了香烟,把它扔到窗外。窗外是一条小河,里面养着不少鱼,河水很清,我喜欢蹲在石板上洗脸,有的时候不用井水,而是用河水刷牙,觉得那是浪漫主义。往河里扔烟头的时候,正好有一条鱼跃出水面,声音很响,把夜晚的宁静撕了开来,立刻,又合拢了。很年轻的时候,脑子里全是这些天真的美好,常常不着调,乱七八糟,有些滑稽,但旋律很悠扬。
⑩我说着这些情节的大意,老董听着,他戴着眼镜,眼镜斜挂下来。我对他说:“老董,从那以后,我就不抽烟了。”我说:“香烟有什么好抽?”他说:“习惯了。”我在说的时候,没有把《资本论》的书名隐去,也没有问他知不知道那本书,那样问不好,反正他听得笑嘻嘻,我对他说:“你以后少抽一点烟,不要老是叼着,把脸熏黑了,你老婆不要你了!”他嘿嘿笑:“我老婆也抽。”其实那时,我根本读不懂《资本论》,只是很要上进的,装得有水平。他继续去扫地了,“唰-唰-唰-唰”。
天气特别好,我正坐在阳台上,想写出这个文章的结尾。听见了“唰-唰-唰-唰”的声音,站起身看,老董正从小路的西面扫过来,小路在两排树的中间,号称林中小道。老董低着头,嘴上叼着烟,每一“唰”都凝神。我很想喊他,而心里想的是,每天都这样扫,重复的动作,重复的平静,他的心里想的都是一些什么呢?
我们实在都是不那么知道的,正像他也不会知道我,能看见的只是门前屋后每天都干干净净。可是又总是有人把垃圾扔在干干净净的路上,而且他们的头都是昂得高高的,装成蛮高贵的样子,所以难道真的一样吗,还是真的不那么一样?
我不是想要讨论一样不一样,只是说了一点扫地老董的事,他扫把下的“唰-唰-唰-唰”,一年四季平凡的干净声音。干净是不容易的。
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的含义。(4分)
有人认为,第⑧⑨段写我抽烟之事与老董无关,可以删去,你是否认同?请给出判断且说明理由。(4分)
文中多次出现“唰-唰-唰-唰”一句,赏析其在构思上的妙处。(4分)
11.赏析标题“扫地人”的丰富内涵。(4分)
(三)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 12-14 题。(8 分)
送孙十尉温县
钱起
飞花落絮满河桥,千里伤心送客遥。
不惜芸香①染黄绶②,惟怜鸿羽下青霄。
云衢有志终骧首③,吏道无媒且折腰。
急管繁弦催一醉,颓阳不驻引征镳。
【注】①芸香:指书香。②黄绶:黄色的印带,用来代指小官,这里指孙十将赴任的温县县尉。③骧首:抬头,指意气风发。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飞花落絮”点明了送别的时令。
B.“千里”写出孙十赴任路途遥远。
C.“急管繁弦”写音乐演奏的杂乱。
D.“征镳”指纵马踏上赴任的路程。
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
A.绚丽飘逸 B.豪迈雄奇 C.清新明快 D.深沉婉转
14、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情感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4分)
(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 15-20 题。(16 分)
①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①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②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②,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③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③。”
④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
[注释]①率:行走.②稼:种庄稼,穑:收庄稼. ③宰:家臣,总管.
15.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安有伯夷、叔齐( ) (2)使尔多财( )
16.文章划线句中的“贬”的正确译义应为( )(1分)
A.贬低 B.贬谪 C.降低 D.挖苦
17.用“/"为划线句断句。(2分)
夫 子 之 道 至 大 也 故 天 下 莫 能 容 夫 子 夫 子 盖 少 贬 焉
18.第③段画线句反映了孔子对颜回怎样的心情( )(2分)
A.担忧 B.欣赏 C.羡慕 D.嘲讽
19.请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
20.为什么孔子从三个人中选择了子贡出使楚国,而不是另外两个人?(4分)
(五) 阅读下文, 完成第 21-24 题。(12分)
留耕堂记
(宋)叶适
①“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余孩稚时,闻田野传诵,已识其趣;出游四方,所至闾巷无不道此相训切。今葛君自得遂取□名堂,盖其词意质而劝戒深,殆非文于言语者所能窥也。
②凡人衣食、居处、嗜好之须,当身而足,则所留固狭矣。然而念迫于室家,莫之赢焉;爱牵于子孙,不能业焉。四民百艺,朝营暮逐,各竞其力,各私其求,虽危而终不惧,已多而犹不足者,以其所留不止于一身故也。嗟夫!若是则诚不可禁已。虽然,其留者则必与是心俱,彼心不丧,术不谬,阡连陌接,谷量山积,而隐诸方寸之小,无惭焉可也,不然,则货虽留而心不足以留也。留之家,家不能受;留之子孙,子孙不能守。甚至刑祸戮辱,水火盗贼,俄反顾失之,皆是也。故广欲莫如少取,多贪莫如寡愿,有得莫如无争。货虽不留,心足以留也。岂惟田野闾巷,而士君子何独不然!
③葛君宅才数亩,无高垣大屋之居,桑麻果树,依约可数。有二子,行称其文,卑躬侧履,非礼不动,草衣木食,自乐其乐。然后知方寸之小为无穷,而所留者异乎人之留也。若夫由是以致其用,则犹外物也哉!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词语是( )(1分)
A.以 B.而 C.于 D.诸
22.分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4分)
23.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像这样由此达到的功用思想,对人们来说,只是身外之物了。
B.像这样由此产生的和谐氛围,对葛君来说,只是身外之物了。
C.至于由此带来的实际的功用,对葛君来说,只是身外之物了。
D.至于留耕堂留给后代的启发,对人们来说,只是身外之物了。
24.评析“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思想意义。(5分)
三 写作 70 分
25.有人认为,怀疑是认识世界本质的前提。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东华致远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评估
高二语文
1.(1)为之于未有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3)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2.(1)B (2)D
3.A
4.B
5.D
6.(4分)①材料一首先由“庄子游鱼之乐”提出了“会通万物”的美学思维,②然后从科学和逻辑的角度否定了鱼乐之辩中庄子的观点,③最后阐明了游鱼之乐是一种“会通合一”、“物化”的纯粹体验境界。
7.(5分)文与可竹画能“无穷出清新”是因为他作画时达到一种“见竹不见人”、““其身与竹化”的创作境界,即以诗意的眼光来作画,超越“人”的态度、超越科学功利的视角;创作时消除物我之间的界限,达到会通物我(或“物化”)的纯粹体验境界,从而,摆脱“对象化”的束缚,展现生命的自在。
(4分)示例1:作者认识到不管何种职业身份其本质相同,体现出作者认识上的转变过程,“其实”一词带有转折意味,突出作者对人性的完美的追求及自我省察激励之意。
示例2: 表现作者与老董的关系,虽然熟悉却仍然具有隔阂的事实:表现作者对与老董关系的深刻认识,流露出作者愧疚之情,是对人性深层思考后的表现。
(4分)我认为,不可以删去。第8.9段写我抽烟之事衔接前文老董抽烟的画面(1分):我当知识青年时偷偷抽香烟,故作老练自以为得意的抽烟姿势,并回忆扔香烟的静谧河水 (1分);这些内容体现年少时的我简单天真、烂漫纯真,凸显此时我的变化,引起自我反思(1分);与尾句“干净是不容易的形成呼应(1分)。
(4分)第一处的“唰-唰-唰-唰”形象地刻画了扫地工老董的人物形象(1分):第二处的“唰-啊-唰-唰”从回忆拉回现实,由虚转实,文章层次推进鲜明(1分);结尾处的“唰-唰-唰-唰”丰富文本主旨,引人深思 (1分)。“唰-唰-唰-唰”一句多次出现,使文本各部分之间衔接顺畅(1分),且强化突出作者对扫地人老董一年四季平凡的干净声音的内心触动 (1分)。
11.(4分)表象义:指作者小区里扫地工老董,表达作者对其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的赞美与尊敬 (1分);内涵义:在作者对扫地工自尊心的照顾与善意的幽默中,体现作者对彼此之间本质相同的平等的认识以及对人性完美追求的自省(1分);通过贯穿全文的扫地工扫把的“刷刷”声,其重复动作背后凸显出一年四季的辛苦平凡与内心精神的纯净平静(1分):与装高贵的人之间形成对比,流露作者对不善待、尊重他人的人的不满,有一定的批判意味(1分),体现出作者对嘈杂社会中保持一份精神层面的干净简单、纯真浪漫的不易与理性深思 (1分)。 (1点1分,得满4分止)
12、(2分)C(反映的是主观情绪的急迫)
13、(2分)D(2分)
14、(4分)首句描摹暮春之景来渲染离别的情绪,(1分)第二句以“伤心”二字直抒胸臆,写送别的难舍;(1分)三四句以借代手法感叹孙十的怀才不遇(控有才华却志向不得伸展)(带有为其不平之意);(1分)五六句直接表达勉励和劝慰之情;(1分)最后两句写乐声的急迫和夕阳落下,表现不舍离别又不得不离别的矛盾心情;(1分)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深沉的离别之情。(1分)
(1)安:哪里/怎么(2)使:假使,如果
16.C
17.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18. B
19.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忍。 (“修” “道” "“纲” “纪” “容” “为” (被动句) )
20.子贡认为天下难容夫子,他想着改变自己去适应天下,说明他是一个懂得变通的人。出使并不是逞口舌之快,而是要能够审时度势。子路的想法是改变别人适应自己,这实在是无法实现的理想主义。颜回认为过不在夫子,不要因为不容而感到困苦。
总结:三个人中,只有子贡最了解那些王侯的想法,懂得变通,能言善辩,因此是出使的最佳人选。
21.A
22.感叹句“可叹啊”承接上文,作者对中国传统中个人为了家族、子孙的物质生活而费尽心力地谋求产业,感到非常感慨、无奈;但同时用“诚不可禁已”,肯定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具有思辨色彩;为后面论述“货”与“心”的并存关系(相匹配)作铺垫。(或为后面论述若获取财物保有良心则“无掺”,而失去良心则不仅不能保存货还可能祸及子孙做铺垫)
23.C
24.“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原指的是人们在满足自身物质愿望之外,只留一点产业给后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留给子孙的产业不在于多少,而关键在于取得产业的心术要正,要将雅正、无争的思想流传下去。即使财产没有留下来,心可以留下。更是通过葛君留与后代的物质产业极少,但寄寓其中的明达礼义、安贫乐道的家风、美德恰恰是子子孙孙可以不断继承的精神财富。这些丰富的含义在物质至上,重视留下物质遗产忽视精神财富的当下,依然有现实意义。只有重视道德修养,才能抵制物欲对心灵的侵蚀,不断完善个人的人格素养,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整个民族的软实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