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东华致远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东华致远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9 16:45:54

文档简介

东华致远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评估
高三历史
一、基层治理之础(25分)
1. ① B ② F ③ E ④ A ⑤ C
⑥ D ⑦ J ⑧ I ⑨ G ⑩ H (每空2分)
2. 户籍制度变化与赋役制度密切相关,体现出适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2分)
户籍制度无论主动调整还是被动变化,也与其所处的政治历史环境如中央集权强弱等因素密切相关。(3分)
二、丝绸之路(24分)
1.BDCA
2.商品、货币(军饷)、奢侈品等
3.D
4.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外国对丝绸的需求旺盛;汉朝的丝织业比较发达;丝绸易于保存。
5.作为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唐朝敦煌壁画艺术特色;作为二手史料,可用于研究唐朝丝绸之路贸易情况、佛教传播情况等。
三、对“秦的暴政”的认识(26分)
1.(4分)戍边路上突遇大雨,无法按期到达(2分);按秦律会判处斩刑(2分)。
2.(4分)材料二站在制度视角:是否推行郡县制(2分);材料三站在人心所向视角:是否天下归心(2分)。
3.(4分)所处时代不同(2分);作者立场不同等(2分)。
4.(4分)材料四记载,秦律对征发戍边因天气原因误期有免除处罚的特殊规定,与材料一中所说因雨误期会处死的说法矛盾。
5.(4分)客观上,司马迁可能对秦律的了解不够(2分)。主观上,司马迁可能对陈胜吴广起义原因有自己的解释,为体现秦政严苛有意为之(2分)。
6.(6分)多则文献史料均提及“秦的暴政”,可见秦暴政的说法总体上有一定的可信度;结合材料三等,“暴政”应是指秦朝统治的政策和手段的“暴”。秦朝统治中的诸多暴政,激起民怨沸腾,加之其它诸多因素,最终导致其“速亡”。秦的速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意正确即可)
四、士人·精英(25分)
1.科举制,作为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取士为普通士人提供给了进入仕途的机会,为此士人不惜尽白头。
2.科举停废,士人入仕的主要道路被阻断,“希望”破灭了。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部分士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出路更加多样化,留学、投身实业、加入地方政权、加入会堂或投身军营等,从这个角度来说,“希望”并没有破灭。
3.参考例文东华致远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评估
高三历史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基层治理之础(25分)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
1.阅读下列“中国古代赋税、户籍制度沿革表”。将字母所示信息,填入表格中编号所处位置。(每空2分,20分)
A. 摊丁入亩 B. 租庸调制 C. 诸色户计
D. 黄册制度 E. 一条鞭法 F. 两税法
G. 少数民族建立统一政权 H. 中央集权、商品经济发展
I. 局部统一、赋税标准变化 J. 北方战乱、江南开发
朝代 赋税制度 户籍制度 时代特征
战国 秦汉 田赋、人头税 徭役 编户齐民 铁器牛耕出现、封建社会建立、巩固
魏晋 租调制 黄籍、黄籍、“土断” ⑦
唐 朝 初期 ① 大索貌阅 国家统一、统治秩序相对稳定
中期 ②
宋 两税、徭役、募役法 主客分籍 ⑧
元 租庸调、两税法 ⑤ ⑨
明 夏税、秋粮、金花银③ ⑥ 中央集权、白银流入
清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④ 永停编审 ⑩
2.根据表格,结合所学,概括影响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5分)
二、丝绸之路(24分)
材料一:贸易的主要产品是丝绸。出了让游牧部落觉得它珍贵以外,丝绸在古代还扮演着诸多重要的角色。在汉朝……成匹的丝绸经常被用作货币,或作为军饷,或作为中亚佛教寺院惩罚僧人的罚金。丝绸作为一种奢侈品的同时,还成为一种国际货币。
——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1.根据提示,将下列商路填入表格后相应的横线处。(填字母,8分)
A.草原丝绸之路 B.西南丝绸之路 C.丝绸之路 D.海上丝绸之路
亚欧大陆的古代商路
商路 途径地区
(1)_______ 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2)_______ 从广州、泉州、明州等地出发,进入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
(3)_______ 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亚欧大陆
(4)_______ 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2.根据材料一,概括丝绸在古代扮演的角色。(4分)
材料二:塞里斯国(即中国)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
——【古罗马】普林尼《自然史》
3.以下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表层或深层信息是( )(2分)
A.古罗马和中国已有丝绸贸易 B.丝绸之路为两国贸易创造有利条件
C.古罗马很了解中国盛产丝绸 D.古罗马已熟知中国丝绸的制造工艺
4.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分析汉朝贸易的主要产品是丝绸的原因。(4分)
材料三:下图为敦煌莫高窟盛唐壁画“胡商遇盗”图,图中文字:“……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赀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诗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冤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敦煌莫高窟盛唐壁画“胡商遇盗”图
5.请说明材料三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6分)
三、对“秦的暴政”的认识(26分)
“秦的速亡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史学界普遍认同的结论。有同学通过对史料的研读,来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结论。
A同学认为,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响应,最终秦朝灭亡。他提供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1.根据材料,概括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4分)
B同学认为,秦的速亡另有原因。他又搜集如下材料:
材料二:汉兴之初,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汉书·诸侯王表》
材料三:(秦)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
——(唐)韩愈《封建论》
2.材料二、三分别提供了哪些秦速亡的新视角?(4分)
3.对于秦速亡的原因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视角?(4分)
C同学在参观博物馆时发现了以下一则材料:
材料四:发征抗命不去,罚两副铠甲。晚到3-5天的受斥责,晚到6-10天罚一个盾牌,超过10天者罚一副铠甲。若遇下雨、大雪等自然原因,免除本次征发。
——据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意译
4.材料四的记载与材料一的观点有何冲突?(4分)
5.推测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记载的原因。(4分)
6.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秦的速亡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理解。(6分)
四、士人·精英(25分)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无论是传统士人还是现代知识精英,都要在时代洪流中作出抉择。
材料一: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材料二:……科举停废,则意味着希望的破灭。四民之首的士人不再以科举为指挥棒,而是各择出路:通过留学成为上层知识分子精英,旧学即废,全国上下转而崇尚新学,留学成为读书人进阶的最好途径。然而有条件留学的知识分子毕竟还是少数,而这些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归国后往往成为上层精英,如胡适。投身实业,清朝末年,在“西潮”的冲击下,“商”愈来愈被提升到重要位置,与西方商战,追逐高利风行一时,很多具有传统功名的人转而投身实业,如清末状元张謇,孙家鼐。融入地方政权,成为清末自治运动的重要力量,山西士子刘大鹏。还有一部分人加入会堂,或投身于军事活动,因此传统士人的社会流向发生了变化,他们出路更趋多样化。
——何吉美《科举制的存废与清末传统士人的社会流动》
材料三:……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代表,面对接踵而来的社会危机和历史巨变,积极思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走上历史的中心舞台……发动了一场又一场政治社会的革命……
——康冀楠《清末开封:河南省革命摇篮》
1.材料一中的“长策”指什么?如何理解“赚得尽白头”?(4分)
2.“科举停废,则意味着希望的破灭”,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不同时代“他们”的抉择?(15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