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期中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期中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08 18:31:15

文档简介

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20*3=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选之在答卷上填涂好)
(2023高三上·哈尔滨月考)“月掩金星”是指金星被月球掩盖的自然现象,与日全食的原理相似。2023年3月24日,我国部分地区观测到了这一难得的天文奇观。图为部分天体及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本次“月掩金星”发生时,金星和月球可能分别位于(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与地球相比,下列关于金星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距离太阳更远,温度更低 B.体积质量远小于地球
C.缺少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D.宇宙环境不安全
集中式光伏电站是集中建立的大型光伏电站,所获的电力直接并入国家电网;分布式光伏电站是指装机规模较小,布置在用户附近的发电系统,下表示意我国三省区光伏发电统计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装机总量(万千瓦时) 集中式(万千瓦时) 分布式(万千瓦时)
新疆 1295 1278 17
西藏 138 136 2
甘肃 1228 1143 85
3.新疆、甘肃光伏发电装机总量较高的主要优势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高度 D.地形地势
4.西藏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较弱 B.气温较低 C.人口较稀疏 D.日照时间短
(2023高一上·沧州期中)《新华日报》报道:太阳活动日益频繁,到2025年更将迎来活动最高峰,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可能会频繁发生。地球可以提前进行预警,采取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损失。目前,我国研制发射的第一颗太阳观测卫星“夸父一号”已开启主动监测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推测上一次太阳活动峰值大约出现在(  )
A.1999年 B.2004年 C.2011年 D.2014年
6.人类应对太阳活动预警采取的防范措施最不可能包括(  )
A.暂停航天器的发射活动 B.太空中宇航员避免出舱作业
C.临时关闭景区旅游接待 D.减少飞往两极地区的航班
(2023高一上·沧州期中) 2021年12月22日20时左右,四川北川青片乡大林滑坡地灾点突发大规模山体崩塌,塌方3万多立方米,大林滑坡地灾点为2020年洪灾后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大林滑坡地灾点新增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①山区地形陡峭②地区经济发达③地表多松散碎屑物④区域降水较少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8.滑坡通常会(  )
①摧毁农田房舍②淤塞江河③形成新的通行道路④带来大量淡水,缓解旱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2年9月29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云南澄江动物群化石中,发现了全球最古老的有颌类牙齿化石。其中,奇迹秀山鱼是当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有颌类生物,奇迹秀山鱼生活在4.4亿年前,科研人员表示,奇迹秀山鱼等一批古鱼类化石的发现,是鱼类登陆并最终演化为人的关键证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奇迹秀山鱼生活在(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D.元古宙
10.在奇迹秀山鱼生活的时期可以看到(  )
A.被子植物在陆地上繁盛 B.裸子植物在陆地上繁盛
C.三叶虫游于浅海地区 D.成群的恐龙在陆地漫步
下图是模拟某地貌的形成小实验:将细沙沿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观察堆积体的形状特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该实验模拟的地貌是(  )
A.冲积扇 B.海滩 C.沙丘 D.三角洲
12.该地貌主要的形成地点是(  )
A.河流入海口处 B.河流弯曲
C.河流出山口处 D.地势较陡的山坡
13.在野外活动时,假如发生了泥石流,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可以躲在大树上,等泥石流过去后,再下来
B.顺着沟谷向下跑,可以逃避泥石流的冲击
C.发现泥石流后要及时报告,以便下游和沟口的居民及时撤离
D.可以用碎石、泥沙等堵塞河道,以便阻挡泥石流下泄
甲、乙、丙三地是河流经过的地区,①②③是其河谷横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河流流速较慢、挟沙能力较弱的河段是(  )
A.甲 B.乙 C.丙 D.甲和乙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流水堆积在地面形成峡谷 B.峡谷横断面大多呈V形
C.河流上游河谷较为开阔 D.河流下游河谷较为狭窄
16.关于河流堆积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 B.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上游
C.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中游 D.河谷发育于河流下游
(2023高一上·邓州期中)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其做法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读宁夏某地草方格沙障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图中沙障的作用主要有(  )
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③使用秸秆,降低沙障成本 ④增加蒸腾作用,提高降水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8.修建图示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秸秆利用效率 B.减轻当地的荒漠化
C.降低水土流失发生的概率 D.保护铁路免受风沙掩埋
(2023高二上·雨花月考)兰阳平原位于台湾岛东北部,该平原沿海分布着南北长约23千米、高约10米的连绵沙丘。兰阳溪是孕育兰阳平原的“生命之河”,河流含沙量大。许多河流受南北向沙丘的阻挡,在沙丘西侧蜿蜒向北或向南流,最后在沙丘的缺口处入海。左图示意台湾岛局部地区地形和兰阳平原的位置,右图示意兰阳平原风频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着连绵沙丘,其沙源及沙丘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
A.河流带来泥沙,风力堆积 B.海浪带来泥沙,河流搬运堆积
C.河流带来泥沙,海浪搬运堆积 D.盛行风吹来泥沙,风力堆积
20.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的沙丘(  )
A.东侧坡度小,颗粒物粒径小 B.西侧坡度小,颗粒物粒径大
C.东侧坡度大,颗粒物粒径大 D.西侧坡度大,颗粒物粒径小
二、综合题(共3小题4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9月16日4时33分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北纬29.2度,东经105.34度)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图示意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
(1)右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   波,B表示   波。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左图中①~⑥中   圈层(填数字),简述该圈层的主要特点   。
(3)要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请说出主要研究依据及其原理。
2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   地区,是由   作用形成的。
(2)甲图中F为   ,是由   作用形成的。
(3)乙图的地貌类型是   ,是由   作用形成的。由M到N颗粒物的大小排列是   (砂石、砾石、黏土)。
23.(2023高一上·沧州期中)读我国长江流域及甲地景观、乙地放大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甲地河流地貌的剖面特点,并简述成因。
(2)指出长江乙河段流水作用的主要形式,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长江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C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太阳系与地月系
【解析】【点评】金星的大气层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还包括少量的氮气、水蒸气、氩气和一些硫酸颗粒。大气层非常厚重,厚度约为地球大气层的100倍。
1.据材料月掩金星"是指金星被月球掩盖的自然现象,此时月球位于地球与金星之间,且三者位置呈一直线,因此金星和月球可能分别位于②、③位置,C正确;金星和月球可能分别位于①、④位置、②、④位置时,月球不在地球和金星中间,BD错误;金星和月球可能分别位于①、③位置时,月球虽然在地球、金星中间,但三者位置不呈一直线,A错误。故答案为:C。
2.A、金星是地内行星,比地球距离太阳更近,A错误;
B、金星属于类地行星,体积与质量与地球相近,B错误;
C、金星的大气主要是温度较高的二氧化碳组成,缺少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所以没有生命存在,C正确;
D、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宇宙环境都是相对安全的,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3.B
4.C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解析】【点评】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3.新疆、甘肃两省都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距离海洋较远,气候较干旱,晴天多,太阳辐射总量较大,适宜光伏发电;新疆、甘肃的纬度位置差异较小;都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大气高度、地形地势相差不大。
故答案为:B。
4.西藏地区自然环境较恶劣,人口稀少,人口总量少,电力需求少,造成分布式光伏电站装机量小;西藏地区海拔高,光照较强,太阳能资源较丰富,适宜光伏发电;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量小与气温、日照时长关系较小。
故答案为:C。
【答案】5.D
6.C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包括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扰动地球磁场、两极产生极光现象;并且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
5.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材料提到2025年是太阳活动高峰年,则上一次活动高峰应该在2014年,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6.A.太阳活动会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不利于航天器发射过程中的信号传输,应暂停航天器的发射活动,A错误。
B.太阳活动伴随着大量高能带电粒子流的释放,不适合太空中的宇航员出舱作业,不符题意,B错误。
C.景区旅游接待受太阳活动影响极小,不是太阳活动预警采取的防范措施,该选项符合题意,C正确。
D.太阳活动会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不利于飞往两地地区的航班飞行,该选项不符题意,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7.D
8.A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滑坡与泥石流;滑坡与泥石流的防避
【解析】【点评】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需要坡陡谷深、土体不稳定、植被差等条件。
滑坡对乡村最主要的危害是摧毁农田、房舍、伤害人畜、毁坏森林、道路以及农业机械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等,有时甚至给乡村造成毁灭性灾害;位于城镇的滑坡常常砸埋房屋,伤亡人畜,毁坏田地,摧毁工厂、学校、机关单位等,并毁坏各种设施,造成停电、停水、停工,有时甚至毁灭整个城镇;发生在工矿区的滑坡,可摧毁矿山设施,伤亡职工,毁坏厂房,使矿山停工停产,常常造成重大损失。
7.① 山区坡陡谷深,在重力作用下容易造成不稳定岩体整体下滑现象,产生滑坡,所以地形陡峭具有地质灾害的隐患, ① 正确。
② 该地位于四川省北部地区,经济欠发达;且经济发展水平和地质灾害无关,②错误。
③ 地表多松散碎屑物容易被外力搬运,受暴雨影响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③ 正确。
④ 洪涝灾害属于水文灾害,不属于地质灾害,④错误。
故正确答案:D
8.① 滑坡的摧毁性非常大,有可能摧毁农田房舍,甚至造成毁灭性灾害,①正确。
② 山体崩塌,滑坡体淤塞江河,形成堰塞湖,② 正确。
③ 滑坡体多山体碎屑物,不会形成新的通行道路,不可能增加土壤肥力, ③ 错误。
④ 滑坡不带来大量淡水,缓解旱情,④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A
【答案】9.A
10.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地质年代历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成为今天的样子所经过的历程,包括大陆的合并和分裂、冰川期的变化、气候的演变和巨流星撞击等。地质年代历史研究可以对地球上生命的进化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地球历史上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独特的动植物群落,透过这些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物种的起源和演化。
9.奇迹秀山鱼生活在4.4亿年前,此时为古生代;中生代的年代为2.52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新生代距今约6500万年;元古宙距今约25亿年至距今约5.7亿年。
故答案为:A。
10.新生代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在此时最为繁盛;裸子植物在陆地上繁盛是中生代;三叶中是寒武纪时代的,属于古生代,有可能看到;恐龙是距今2亿3500万年前的三叠纪出现。
故答案为:C。
【答案】11.A
12.C
13.C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由于山区地形陡峭、降雨量大、地质条件复杂等因素,导致山体失稳,引发泥石流的发生。泥石流是一种具有流体特性的混合物,由泥沙、石块、水和其他松散的固体物质组成。当降雨过程中地表的泥沙和土壤因水的渗透而变得松散,或者在山体发生地震等地质活动时,导致山体崩塌,形成了大量的泥石物质。这些泥石物质在重力作用下迅速流动,沿着山谷或坡面顺势而下,速度极快,冲击力巨大,能够摧毁房屋、道路、农田等人类建设与景观。泥石流的爆发通常伴随着山谷轰鸣和地面震动等特征,给周围环境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危害。泥石流的速度快、冲击力强,往往瞬间发生,给人们逃生带来极大的困难。此外,泥石流还会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增加洪灾的风险。
11.该实验细沙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倾倒,且在出书口的位置呈扇形堆积下来,由此可判断该实验模拟的是冲积扇地貌的形成过程,A正确;没有模拟海滩、沙丘、三角洲地貌。
故答案为:A。
12.冲积扇发育在山谷出口处,主要由暂时性洪水水流冲刷形成,范围局限,形状近似于圆锥状的山麓粗碎屑堆积物;河流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河流弯曲处凸岸沉积凹岸侵蚀;地势较陡的山坡侵蚀作用强。
故答案为:C。
13.泥石流多与山洪相伴发生,来势凶猛,破坏力大,具有突发性,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同时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因此,发现泥石流后要及时报告,以便下游和沟口的居民及时撤离;大树可能被冲倒,因此泥石流发生时不能躲在大树上;泥石流沿着河谷向下流动较快,因此不要顺沟谷向下跑,要迅速向泥石流发生的沟谷两侧地势较高处躲避;泥石流在重力作用下,冲击力和破坏力很大,碎石、泥沙等不可能阻挡泥石流。
故答案为:C。
【答案】14.C
15.B
16.A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当河流流经山区时,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河水对岩石的冲击力会造成岩石崩解和破碎,沿着河道被带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侵蚀作用导致河谷逐渐形成V形。V形河谷具有深度大、岸壁陡峭、谷底狭窄,而且河床底部常常很不平整,堆积了许多巨大的石块和卵石。这是因为山区地貌复杂,岩石的抗侵蚀能力不一致,易受到河水的冲击和侵蚀,造成河谷的V形轮廓。当河流从山区流出,进入平原地区时,河谷形态发生了变化。由于平原地区地势较为平缓,河流的侵蚀力较弱,河水的能量减小,所以河谷逐渐变得宽而浅。此时,河水开始携带冲积物质,如沙、淤泥和细小颗粒的岩石碎屑等,在河道两旁堆积形成冲积平原。冲积平原一般比较宽广,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因此常常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14.甲位于河流上游,流速快,下切侵蚀作用强烈,河流含沙量大,河谷呈“V”形;乙位于河流中游,地势变缓,流速减慢,挟沙能力减弱,河谷变宽;丙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挟沙能力进一步减弱,泥沙大量沉积,河谷进一步加宽。
故答案为:C。
15.流水侵蚀在地面形成峡谷;峡谷横断面大多呈V形;河流下游河谷较为开阔;河流上游河谷较为狭窄。
故答案为:B。
16.洪积一冲积平原是指干旱地区山前地带由一系列洪积扇不断扩大伸展组合而成的平原;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的中下游;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出的滨海地区;河谷发育于河流上、中游山地、高原区。
故答案为:A。
【答案】17.A
18.D
【知识点】风沙地貌;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在风对地面物质进行吹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统称为风成地貌。世界上的风成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我国西北地区也有较大面积的风成地貌分布。
17. 根据材料可知,草方格沙障能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①正确;
沙障同时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在固沙植物作用下,土壤条件逐渐改善,②正确;
使用秸秆降低沙障成本不是图中沙障的作用,③错误;
沙障使用的是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不能增加蒸腾作用和提高降水量,④错误。
A①②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18.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 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沙障固沙是一种防治土地沙化的工程措施,不是为了提高秸秆利用效率;沙障已经位于荒漠地区,不能减轻当地的荒漠化;图示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土流失概率小;图示沙障能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阻止沙丘的移动,保护铁路免受风沙掩埋, 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答案】19.A
20.D
【知识点】地貌的观察;风沙地貌
【解析】【点评】沙丘成因:一般自然界的沙丘是由风堆积而成的小丘或小脊,常见于海岸,某些河谷以及旱季时的某些干燥沙地表面。
19.根据材料可知,兰阳平原是兰阳溪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入海河流含沙量大,沿海沙滩分布范围广。由风频图可知,当地盛行风向是偏东风,为向岸风,风将沙滩上的沙子吹动,在沿海地带形成连绵沙丘,所以沙源及沙丘的主要成因是河流带来泥沙,风力堆积,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的沙丘东侧是迎风坡,坡度小,西侧是背风坡,坡度大,迎风坡颗粒小的被风吹走,留下的颗粒物粒度大,西侧是背风坡,坡度大,颗粒物粒度小,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1.【答案】(1)横;纵
(2)①;呈固态,由各类岩石组成;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
(3)地震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知识点】地震
【解析】【分析】(1)据右图可知,传播距离相同,A所用时间长B,说明A传播速度比B慢,可推断A为横波,B为纵波。
(2)本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而陆地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因此震源最可能位于地壳中,左图中①表示地壳。地壳的主要特点:呈固态,由各类岩石组成;厚度不均,陆壳相对较厚,洋壳相对较薄。
(3)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且速度快,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可通过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来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
故答案为:(1)横波;纵波;(2)①;呈固态 ,由各类岩石组成;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3)地震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点评】地震波研究对于地震学和地球科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受到地球内部物理性质的影响,如密度、速度、弹性模量等,通过研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路径和衰减等特征,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成分,包括固态地球和地球的流体层,对于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物质的特性有重要的认识意义。研究地震波的传播和分布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地震,提前做好防护和应急响应工作,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与地下物质的物理属性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地震波的传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下物质的分布和特征,包括油气、矿藏、水资源等,对地球科学和社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22.【答案】(1)西北;风力侵蚀
(2)新月沙丘;风力沉积
(3)冲积扇;流水沉积;砾石、砂石、黏土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1)甲图中A地貌为风蚀蘑菇,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该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
(2)沙丘主要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形成了F新月沙丘。
(3)乙图地貌为冲积扇,主要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形成时主要受重力作用影响,因此颗粒大的质量重的先沉积,颗粒小的质量轻的后沉积。所以乙图的地貌由M到N颗粒物的大小排列是砾石、砂石、黏土。
故答案为:(1)西北;风力侵蚀;(2)新月沙丘;风力沉积;(3)冲积扇;流水沉积;砾石、砂石、黏土。
【点评】风力侵蚀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侵蚀现象,风力侵蚀除了能够将地表上的矿物质和碎屑物化学风化和水流冲刷之后携带而走以外,还会扰动和破坏土壤表面,使土壤流失,导致土地退化和沙漠化。风力侵蚀会扰动并摧毁不同生态系统里的生态基础,如沙漠化破坏、农牧业产区草原退化等,给草原、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强风在某些区域能达到相当强烈的能量,某些开放式场所如房屋、篷帐等建筑设施都会受到破坏。例如,在沙尘暴区域里,沙尘暴能将建筑物明显损坏,对建筑物的造成严重影响。
23.【答案】(1)河谷剖面较陡、深,呈“V”形。成因:由于落差大,水流急,水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强而形成。
(2)形式:流水堆积作用。依据:流经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河道弯曲,水流缓慢。
(3)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分析】(1)据图甲地河流地貌为河谷,其河谷剖面谷壁较陡,河谷整体较深,谷地整体上呈"V"形其成因主要是该河段地处河流上游,落差较大,水流速度快,以下切侵蚀为主,从而导致河谷不断加深。
(2)读图可知,乙地位于河流中游地区,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平缓开阔,流速变缓,下切侵蚀作用减弱,以侧蚀和流水堆积作用加强,形成凹凸河岸,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携带的泥沙不断的沉积形成河漫滩地貌。
(3)长江为我国第一大河流,主要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域降水量丰富,因此河流径流量大,搬运能力强,携带泥沙量大。长江入海口处海拔较低,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河流的搬运能力较弱,河流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沉积。由于河流入海口地处河海交界地带,泥沙在入海时受到海水的顶托作用强,阻碍泥沙入海,使泥沙沉积作用增强,从而容易在河口地段形成众多的沙洲。
【点评】本大题以长江流域为材料设置试题,考察流水地貌的形态与成因。流水的侵蚀作用主要是三种:下切侵蚀、侧向侵蚀与溯源侵蚀。下切侵蚀多在山地形成V形谷,侧向侵蚀多在平坦地区形成河曲,溯源侵蚀多形成瀑布。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包括物质条件与动力条件。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河流流速减缓和海水的顶托作用。
1 / 1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20*3=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选之在答卷上填涂好)
(2023高三上·哈尔滨月考)“月掩金星”是指金星被月球掩盖的自然现象,与日全食的原理相似。2023年3月24日,我国部分地区观测到了这一难得的天文奇观。图为部分天体及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本次“月掩金星”发生时,金星和月球可能分别位于(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与地球相比,下列关于金星没有生命存在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距离太阳更远,温度更低 B.体积质量远小于地球
C.缺少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D.宇宙环境不安全
【答案】1.C
2.C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太阳系与地月系
【解析】【点评】金星的大气层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还包括少量的氮气、水蒸气、氩气和一些硫酸颗粒。大气层非常厚重,厚度约为地球大气层的100倍。
1.据材料月掩金星"是指金星被月球掩盖的自然现象,此时月球位于地球与金星之间,且三者位置呈一直线,因此金星和月球可能分别位于②、③位置,C正确;金星和月球可能分别位于①、④位置、②、④位置时,月球不在地球和金星中间,BD错误;金星和月球可能分别位于①、③位置时,月球虽然在地球、金星中间,但三者位置不呈一直线,A错误。故答案为:C。
2.A、金星是地内行星,比地球距离太阳更近,A错误;
B、金星属于类地行星,体积与质量与地球相近,B错误;
C、金星的大气主要是温度较高的二氧化碳组成,缺少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所以没有生命存在,C正确;
D、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宇宙环境都是相对安全的,D错误;
故答案为:C。
集中式光伏电站是集中建立的大型光伏电站,所获的电力直接并入国家电网;分布式光伏电站是指装机规模较小,布置在用户附近的发电系统,下表示意我国三省区光伏发电统计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装机总量(万千瓦时) 集中式(万千瓦时) 分布式(万千瓦时)
新疆 1295 1278 17
西藏 138 136 2
甘肃 1228 1143 85
3.新疆、甘肃光伏发电装机总量较高的主要优势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高度 D.地形地势
4.西藏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较弱 B.气温较低 C.人口较稀疏 D.日照时间短
【答案】3.B
4.C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解析】【点评】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3.新疆、甘肃两省都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距离海洋较远,气候较干旱,晴天多,太阳辐射总量较大,适宜光伏发电;新疆、甘肃的纬度位置差异较小;都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大气高度、地形地势相差不大。
故答案为:B。
4.西藏地区自然环境较恶劣,人口稀少,人口总量少,电力需求少,造成分布式光伏电站装机量小;西藏地区海拔高,光照较强,太阳能资源较丰富,适宜光伏发电;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量小与气温、日照时长关系较小。
故答案为:C。
(2023高一上·沧州期中)《新华日报》报道:太阳活动日益频繁,到2025年更将迎来活动最高峰,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可能会频繁发生。地球可以提前进行预警,采取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损失。目前,我国研制发射的第一颗太阳观测卫星“夸父一号”已开启主动监测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推测上一次太阳活动峰值大约出现在(  )
A.1999年 B.2004年 C.2011年 D.2014年
6.人类应对太阳活动预警采取的防范措施最不可能包括(  )
A.暂停航天器的发射活动 B.太空中宇航员避免出舱作业
C.临时关闭景区旅游接待 D.减少飞往两极地区的航班
【答案】5.D
6.C
【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点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包括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扰动地球磁场、两极产生极光现象;并且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
5.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材料提到2025年是太阳活动高峰年,则上一次活动高峰应该在2014年,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6.A.太阳活动会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不利于航天器发射过程中的信号传输,应暂停航天器的发射活动,A错误。
B.太阳活动伴随着大量高能带电粒子流的释放,不适合太空中的宇航员出舱作业,不符题意,B错误。
C.景区旅游接待受太阳活动影响极小,不是太阳活动预警采取的防范措施,该选项符合题意,C正确。
D.太阳活动会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不利于飞往两地地区的航班飞行,该选项不符题意,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3高一上·沧州期中) 2021年12月22日20时左右,四川北川青片乡大林滑坡地灾点突发大规模山体崩塌,塌方3万多立方米,大林滑坡地灾点为2020年洪灾后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大林滑坡地灾点新增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①山区地形陡峭②地区经济发达③地表多松散碎屑物④区域降水较少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8.滑坡通常会(  )
①摧毁农田房舍②淤塞江河③形成新的通行道路④带来大量淡水,缓解旱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7.D
8.A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滑坡与泥石流;滑坡与泥石流的防避
【解析】【点评】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需要坡陡谷深、土体不稳定、植被差等条件。
滑坡对乡村最主要的危害是摧毁农田、房舍、伤害人畜、毁坏森林、道路以及农业机械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等,有时甚至给乡村造成毁灭性灾害;位于城镇的滑坡常常砸埋房屋,伤亡人畜,毁坏田地,摧毁工厂、学校、机关单位等,并毁坏各种设施,造成停电、停水、停工,有时甚至毁灭整个城镇;发生在工矿区的滑坡,可摧毁矿山设施,伤亡职工,毁坏厂房,使矿山停工停产,常常造成重大损失。
7.① 山区坡陡谷深,在重力作用下容易造成不稳定岩体整体下滑现象,产生滑坡,所以地形陡峭具有地质灾害的隐患, ① 正确。
② 该地位于四川省北部地区,经济欠发达;且经济发展水平和地质灾害无关,②错误。
③ 地表多松散碎屑物容易被外力搬运,受暴雨影响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③ 正确。
④ 洪涝灾害属于水文灾害,不属于地质灾害,④错误。
故正确答案:D
8.① 滑坡的摧毁性非常大,有可能摧毁农田房舍,甚至造成毁灭性灾害,①正确。
② 山体崩塌,滑坡体淤塞江河,形成堰塞湖,② 正确。
③ 滑坡体多山体碎屑物,不会形成新的通行道路,不可能增加土壤肥力, ③ 错误。
④ 滑坡不带来大量淡水,缓解旱情,④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A
2022年9月29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云南澄江动物群化石中,发现了全球最古老的有颌类牙齿化石。其中,奇迹秀山鱼是当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有颌类生物,奇迹秀山鱼生活在4.4亿年前,科研人员表示,奇迹秀山鱼等一批古鱼类化石的发现,是鱼类登陆并最终演化为人的关键证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奇迹秀山鱼生活在(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D.元古宙
10.在奇迹秀山鱼生活的时期可以看到(  )
A.被子植物在陆地上繁盛 B.裸子植物在陆地上繁盛
C.三叶虫游于浅海地区 D.成群的恐龙在陆地漫步
【答案】9.A
10.C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地质年代历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成为今天的样子所经过的历程,包括大陆的合并和分裂、冰川期的变化、气候的演变和巨流星撞击等。地质年代历史研究可以对地球上生命的进化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地球历史上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独特的动植物群落,透过这些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物种的起源和演化。
9.奇迹秀山鱼生活在4.4亿年前,此时为古生代;中生代的年代为2.52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新生代距今约6500万年;元古宙距今约25亿年至距今约5.7亿年。
故答案为:A。
10.新生代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在此时最为繁盛;裸子植物在陆地上繁盛是中生代;三叶中是寒武纪时代的,属于古生代,有可能看到;恐龙是距今2亿3500万年前的三叠纪出现。
故答案为:C。
下图是模拟某地貌的形成小实验:将细沙沿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观察堆积体的形状特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该实验模拟的地貌是(  )
A.冲积扇 B.海滩 C.沙丘 D.三角洲
12.该地貌主要的形成地点是(  )
A.河流入海口处 B.河流弯曲
C.河流出山口处 D.地势较陡的山坡
13.在野外活动时,假如发生了泥石流,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可以躲在大树上,等泥石流过去后,再下来
B.顺着沟谷向下跑,可以逃避泥石流的冲击
C.发现泥石流后要及时报告,以便下游和沟口的居民及时撤离
D.可以用碎石、泥沙等堵塞河道,以便阻挡泥石流下泄
【答案】11.A
12.C
13.C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由于山区地形陡峭、降雨量大、地质条件复杂等因素,导致山体失稳,引发泥石流的发生。泥石流是一种具有流体特性的混合物,由泥沙、石块、水和其他松散的固体物质组成。当降雨过程中地表的泥沙和土壤因水的渗透而变得松散,或者在山体发生地震等地质活动时,导致山体崩塌,形成了大量的泥石物质。这些泥石物质在重力作用下迅速流动,沿着山谷或坡面顺势而下,速度极快,冲击力巨大,能够摧毁房屋、道路、农田等人类建设与景观。泥石流的爆发通常伴随着山谷轰鸣和地面震动等特征,给周围环境和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危害。泥石流的速度快、冲击力强,往往瞬间发生,给人们逃生带来极大的困难。此外,泥石流还会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增加洪灾的风险。
11.该实验细沙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倾倒,且在出书口的位置呈扇形堆积下来,由此可判断该实验模拟的是冲积扇地貌的形成过程,A正确;没有模拟海滩、沙丘、三角洲地貌。
故答案为:A。
12.冲积扇发育在山谷出口处,主要由暂时性洪水水流冲刷形成,范围局限,形状近似于圆锥状的山麓粗碎屑堆积物;河流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河流弯曲处凸岸沉积凹岸侵蚀;地势较陡的山坡侵蚀作用强。
故答案为:C。
13.泥石流多与山洪相伴发生,来势凶猛,破坏力大,具有突发性,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同时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因此,发现泥石流后要及时报告,以便下游和沟口的居民及时撤离;大树可能被冲倒,因此泥石流发生时不能躲在大树上;泥石流沿着河谷向下流动较快,因此不要顺沟谷向下跑,要迅速向泥石流发生的沟谷两侧地势较高处躲避;泥石流在重力作用下,冲击力和破坏力很大,碎石、泥沙等不可能阻挡泥石流。
故答案为:C。
甲、乙、丙三地是河流经过的地区,①②③是其河谷横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河流流速较慢、挟沙能力较弱的河段是(  )
A.甲 B.乙 C.丙 D.甲和乙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流水堆积在地面形成峡谷 B.峡谷横断面大多呈V形
C.河流上游河谷较为开阔 D.河流下游河谷较为狭窄
16.关于河流堆积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 B.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上游
C.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中游 D.河谷发育于河流下游
【答案】14.C
15.B
16.A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当河流流经山区时,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河水对岩石的冲击力会造成岩石崩解和破碎,沿着河道被带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侵蚀作用导致河谷逐渐形成V形。V形河谷具有深度大、岸壁陡峭、谷底狭窄,而且河床底部常常很不平整,堆积了许多巨大的石块和卵石。这是因为山区地貌复杂,岩石的抗侵蚀能力不一致,易受到河水的冲击和侵蚀,造成河谷的V形轮廓。当河流从山区流出,进入平原地区时,河谷形态发生了变化。由于平原地区地势较为平缓,河流的侵蚀力较弱,河水的能量减小,所以河谷逐渐变得宽而浅。此时,河水开始携带冲积物质,如沙、淤泥和细小颗粒的岩石碎屑等,在河道两旁堆积形成冲积平原。冲积平原一般比较宽广,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因此常常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14.甲位于河流上游,流速快,下切侵蚀作用强烈,河流含沙量大,河谷呈“V”形;乙位于河流中游,地势变缓,流速减慢,挟沙能力减弱,河谷变宽;丙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挟沙能力进一步减弱,泥沙大量沉积,河谷进一步加宽。
故答案为:C。
15.流水侵蚀在地面形成峡谷;峡谷横断面大多呈V形;河流下游河谷较为开阔;河流上游河谷较为狭窄。
故答案为:B。
16.洪积一冲积平原是指干旱地区山前地带由一系列洪积扇不断扩大伸展组合而成的平原;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的中下游;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出的滨海地区;河谷发育于河流上、中游山地、高原区。
故答案为:A。
(2023高一上·邓州期中)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其做法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读宁夏某地草方格沙障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图中沙障的作用主要有(  )
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③使用秸秆,降低沙障成本 ④增加蒸腾作用,提高降水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8.修建图示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秸秆利用效率 B.减轻当地的荒漠化
C.降低水土流失发生的概率 D.保护铁路免受风沙掩埋
【答案】17.A
18.D
【知识点】风沙地貌;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
【解析】【点评】在风对地面物质进行吹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统称为风成地貌。世界上的风成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我国西北地区也有较大面积的风成地貌分布。
17. 根据材料可知,草方格沙障能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①正确;
沙障同时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在固沙植物作用下,土壤条件逐渐改善,②正确;
使用秸秆降低沙障成本不是图中沙障的作用,③错误;
沙障使用的是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不能增加蒸腾作用和提高降水量,④错误。
A①②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A。
18.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 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沙障固沙是一种防治土地沙化的工程措施,不是为了提高秸秆利用效率;沙障已经位于荒漠地区,不能减轻当地的荒漠化;图示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土流失概率小;图示沙障能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阻止沙丘的移动,保护铁路免受风沙掩埋, D正确,故正确的答案为:D。
(2023高二上·雨花月考)兰阳平原位于台湾岛东北部,该平原沿海分布着南北长约23千米、高约10米的连绵沙丘。兰阳溪是孕育兰阳平原的“生命之河”,河流含沙量大。许多河流受南北向沙丘的阻挡,在沙丘西侧蜿蜒向北或向南流,最后在沙丘的缺口处入海。左图示意台湾岛局部地区地形和兰阳平原的位置,右图示意兰阳平原风频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着连绵沙丘,其沙源及沙丘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
A.河流带来泥沙,风力堆积 B.海浪带来泥沙,河流搬运堆积
C.河流带来泥沙,海浪搬运堆积 D.盛行风吹来泥沙,风力堆积
20.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的沙丘(  )
A.东侧坡度小,颗粒物粒径小 B.西侧坡度小,颗粒物粒径大
C.东侧坡度大,颗粒物粒径大 D.西侧坡度大,颗粒物粒径小
【答案】19.A
20.D
【知识点】地貌的观察;风沙地貌
【解析】【点评】沙丘成因:一般自然界的沙丘是由风堆积而成的小丘或小脊,常见于海岸,某些河谷以及旱季时的某些干燥沙地表面。
19.根据材料可知,兰阳平原是兰阳溪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入海河流含沙量大,沿海沙滩分布范围广。由风频图可知,当地盛行风向是偏东风,为向岸风,风将沙滩上的沙子吹动,在沿海地带形成连绵沙丘,所以沙源及沙丘的主要成因是河流带来泥沙,风力堆积,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的沙丘东侧是迎风坡,坡度小,西侧是背风坡,坡度大,迎风坡颗粒小的被风吹走,留下的颗粒物粒度大,西侧是背风坡,坡度大,颗粒物粒度小,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二、综合题(共3小题4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9月16日4时33分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北纬29.2度,东经105.34度)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图示意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
(1)右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   波,B表示   波。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左图中①~⑥中   圈层(填数字),简述该圈层的主要特点   。
(3)要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请说出主要研究依据及其原理。
【答案】(1)横;纵
(2)①;呈固态,由各类岩石组成;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
(3)地震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知识点】地震
【解析】【分析】(1)据右图可知,传播距离相同,A所用时间长B,说明A传播速度比B慢,可推断A为横波,B为纵波。
(2)本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而陆地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因此震源最可能位于地壳中,左图中①表示地壳。地壳的主要特点:呈固态,由各类岩石组成;厚度不均,陆壳相对较厚,洋壳相对较薄。
(3)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且速度快,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可通过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来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
故答案为:(1)横波;纵波;(2)①;呈固态 ,由各类岩石组成;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3)地震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点评】地震波研究对于地震学和地球科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受到地球内部物理性质的影响,如密度、速度、弹性模量等,通过研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路径和衰减等特征,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成分,包括固态地球和地球的流体层,对于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物质的特性有重要的认识意义。研究地震波的传播和分布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地震,提前做好防护和应急响应工作,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路径与地下物质的物理属性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地震波的传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下物质的分布和特征,包括油气、矿藏、水资源等,对地球科学和社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2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   地区,是由   作用形成的。
(2)甲图中F为   ,是由   作用形成的。
(3)乙图的地貌类型是   ,是由   作用形成的。由M到N颗粒物的大小排列是   (砂石、砾石、黏土)。
【答案】(1)西北;风力侵蚀
(2)新月沙丘;风力沉积
(3)冲积扇;流水沉积;砾石、砂石、黏土
【知识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1)甲图中A地貌为风蚀蘑菇,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该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
(2)沙丘主要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形成了F新月沙丘。
(3)乙图地貌为冲积扇,主要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形成时主要受重力作用影响,因此颗粒大的质量重的先沉积,颗粒小的质量轻的后沉积。所以乙图的地貌由M到N颗粒物的大小排列是砾石、砂石、黏土。
故答案为:(1)西北;风力侵蚀;(2)新月沙丘;风力沉积;(3)冲积扇;流水沉积;砾石、砂石、黏土。
【点评】风力侵蚀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侵蚀现象,风力侵蚀除了能够将地表上的矿物质和碎屑物化学风化和水流冲刷之后携带而走以外,还会扰动和破坏土壤表面,使土壤流失,导致土地退化和沙漠化。风力侵蚀会扰动并摧毁不同生态系统里的生态基础,如沙漠化破坏、农牧业产区草原退化等,给草原、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强风在某些区域能达到相当强烈的能量,某些开放式场所如房屋、篷帐等建筑设施都会受到破坏。例如,在沙尘暴区域里,沙尘暴能将建筑物明显损坏,对建筑物的造成严重影响。
23.(2023高一上·沧州期中)读我国长江流域及甲地景观、乙地放大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甲地河流地貌的剖面特点,并简述成因。
(2)指出长江乙河段流水作用的主要形式,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长江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
【答案】(1)河谷剖面较陡、深,呈“V”形。成因:由于落差大,水流急,水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强而形成。
(2)形式:流水堆积作用。依据:流经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河道弯曲,水流缓慢。
(3)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分析】(1)据图甲地河流地貌为河谷,其河谷剖面谷壁较陡,河谷整体较深,谷地整体上呈"V"形其成因主要是该河段地处河流上游,落差较大,水流速度快,以下切侵蚀为主,从而导致河谷不断加深。
(2)读图可知,乙地位于河流中游地区,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平缓开阔,流速变缓,下切侵蚀作用减弱,以侧蚀和流水堆积作用加强,形成凹凸河岸,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携带的泥沙不断的沉积形成河漫滩地貌。
(3)长江为我国第一大河流,主要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域降水量丰富,因此河流径流量大,搬运能力强,携带泥沙量大。长江入海口处海拔较低,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河流的搬运能力较弱,河流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沉积。由于河流入海口地处河海交界地带,泥沙在入海时受到海水的顶托作用强,阻碍泥沙入海,使泥沙沉积作用增强,从而容易在河口地段形成众多的沙洲。
【点评】本大题以长江流域为材料设置试题,考察流水地貌的形态与成因。流水的侵蚀作用主要是三种:下切侵蚀、侧向侵蚀与溯源侵蚀。下切侵蚀多在山地形成V形谷,侧向侵蚀多在平坦地区形成河曲,溯源侵蚀多形成瀑布。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包括物质条件与动力条件。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河流流速减缓和海水的顶托作用。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