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必中第三单元第9课
——司马迁《史记》
【研习任务】
领略《史记》所展现的屈原的人物风采(包括屈原的政治远见、高洁志向、爱国情怀以及人格魅力等),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这一形象中的情感。
理解作者在叙事中融入大段议论的用意,鉴赏作者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来展现的叙事艺术,进而体会司马迁所创造的以记人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特点,了解《史记》的实录精神。
目录
知人论世
文本疏通
文本解析
拓展延伸
一、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学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了解《史记》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了解《史记》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全书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走进屈原·基本信息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走进屈原·政治成就
屈原也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走进屈原·文学成就
屈原的诗作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照。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楚辞”
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楚辞》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后世诗歌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新诗体的创作——骚体和新的诗歌样式
相关背景
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
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二、文本疏通
疏通文意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与楚国王族的同姓
担任
官名
见识广博记忆力强
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
谋划计议
对外
接待
信任
译文: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疏通文意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zhǔ】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官阶相同
嫉妒
制定
国家法令
撰写
强取
同意
名作动 诋毁
制定法令
没有谁
自夸
疏远
译文: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疏通文意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chǎn】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dá】,
未尝不呼父母也。
痛心
听觉
明察
说谗言媚语的人
品行不正的小人
妨害
端正方直的人
深沉
遭遇忧患
困窘
追念根本
疲倦困苦
忧伤悲痛
译文:屈原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蒙蔽了国君的眼睛,品行不正的小人危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创作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根本,所以到了疲倦困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疏通文意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道德端正,品行正直
使、直:使动用法
离间
处境困难
被
大概
过度、无节制
怨愤、发牢骚
像
往远处
往近处
讥讽
阐明
广大崇高
条理
无
同“现” 表现
译文:屈原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是处境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写作《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国风》好描写男女爱情但不是分寸。《小雅》怨愤发牢骚但不坏乱礼法。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讥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规律,无不完全表现出来。
疏通文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zhuó】淖【nào】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huì】,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jiào】然泥【niè】而不滓【zǐ】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简约
含蓄隐晦
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
事物
近
所以至死不容于世
污浊
污浊环境
被辱
清白 洁净
同“涅”染黑
污染
推许
即使
译文: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其文辞描写的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也是芳香的事物,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为尘世的污垢所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推许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疏通文意
屈平既绌【chù】,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zòng】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yáng】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yū】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同“黜” 罢免官职
同“纵” 合纵
担心
同“佯” 假装
离开
丰厚的礼物
呈献
同“贽” 见面礼
果真
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
派遣
使者
到
欺骗
译文:屈原已被罢免。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楚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担忧这件事,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厚礼呈献给楚王,表示愿意侍奉楚王。他对楚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楚国果真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 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于是就和齐国绝交了,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
疏通文意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xī】,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gài】,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发动军队
全部
从
最终
译文: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很生气,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楚国,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楚军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在蓝田交战。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最终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艰困。
疏通文意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mò】。
第二年
讲和
快意
用
抵当
到
趁机
当权
说假话
放走
已经
回来
疏通文意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通婚
会面
名作状 像虎狼一样
不
怎么
断绝
友好关系
最终
断绝
趁机
答应
逃跑
通“纳 接纳
到
最终
译文: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趁机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疏通文意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继位
用
宰相
怪罪
憎恨
虽然
惦记
希望
完全
世俗
思念
回归
再三表达意愿
最终
译文: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因为他劝说怀王到秦国去却没有返回而抱怨子兰;屈原虽痛恨子兰,但即使被流放,也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朝中,希望君王能彻底觉悟,楚国坏的习俗能全部改变。他思念君王振兴国家想使楚国回归富强局面,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而终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终从这些事情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
疏通文意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wèi】,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zhǔ】,而圣君治国累【lěi】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fèn】,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无论
不才
没有谁
忠诚的人
帮助自己
接连出现
安定太平的国家
多少世代
所认为的
因为
职分
被
被
疏远
军队
减少
失去
自己
被
不能知人善任
派
诋毁
放逐
疏通文意
屈原至于江滨,被【p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gǎo】。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lǘ】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餔【bū】糟而啜【chuò】其醨【lí】?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走到
水边
脸色
身行面容
全
因此
被
不为外物所拘束
随世道变化而变化
随从世俗,与之同流
吃
喝
薄酒
吃众人的酒糟 喝众人的薄酒
保持高洁的节操
被
疏通文意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hào】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huò】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刚刚
洗头
弹去帽子上的灰尘
洗澡
抖动
洁净的样子
浑浊的样子
长江
皎洁的样子
尘垢
怀抱
疏通文意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这一类人
文辞
被
继承
委婉得体
始终
一天天地
终于
被
译文:屈原死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辞并因善于作赋被人们称赞;然而他们都只能效法屈原说话得体善于应酬的一面,始终没有人能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的领土一天天地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
疏通文意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yǐng】》,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对…感到悲哀
志趣
到某地去
流泪
推测
凭吊
诧异
凭借
游走
却
像这样
把…看作一样
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
茫然若有所失
精读文本
梳理全文
任
疏
绌
迁
沉
楚国
强盛
楚国
衰弱
楚国
灭亡
屈原一生与
楚国命运
三、文本解析
第三段最后一句“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在本文末说他对屈原是“悲其志”。联系屈原生平,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疾王听之不聪……方正之不容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现
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冀幸……其存……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忠君爱国
高洁不屈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蝉蜕……浮游……泥而不滓
举世混浊……众人皆醉……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
屈原的“志”
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让李陵为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护送辎重。李陵谢绝,并自请步兵五千涉单于庭以寡击众,武帝赞赏李陵的勇气并答应了他。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时,却遭遇匈奴单于之兵,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却越聚越多,粮尽矢绝之后,李陵最终降敌。武帝愤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说:“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 然而,不久后去迎接李陵的公孙敖无功而还,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武帝便杀了李陵全家,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诋毁)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面对大辟之刑,慕义而死,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
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报任安书》
“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 。
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司马迁对屈原倾注了无限的感情,他们的遭遇相似:一样的怀才,正直,忠君爱国,有志向;一样的受谗被疏,面临生死抉择。唯一不同的是屈原是以死明“志”,司马迁是以生践“志”。所以司马迁是借写屈原的身世在抒发自己的感愤。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分析比较
司马迁、屈原、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一个忍辱而生,一个毅然赴死,一个超然而活,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说出你的理由。
屈 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
司马迁——勇敢的生,以生践志——坚韧的意志
渔 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
四、拓展延伸
思考:传记的通常表达方式是客观记述,而司马迁为屈原作传却融入了大量议论,这是为什么
这是一种“传”“评”结合的方法。或寓评于叙,或夹叙夹评,或篇末总评。
寓评于叙(第10、11段)第十段与渔父的对话,这一段取材于屈原的《渔父》,几乎照搬,既是屈原自述其志,又是太史公借转述以表达赞美和礼敬。
夹叙夹评(第3、7段)
篇末总评(第12段赞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