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4课《三顾茅庐》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4课《三顾茅庐》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8 20:0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罗贯中
1. 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抓住小说的主
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重点)
2. 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的人物形象,学习文中层层渲
染、反复烘托的写作手法。 (难点)
3. 感受古代白话小说丰富的文化底蕴;学会以诚待人;关
注时事,做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 (重点)
学习目标
y
Y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
史演义小说。 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
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
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 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 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作者罗贯中将兵法 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演义小说是小说体裁之一,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
开始出现这个名称。演义小说采用章回体形式,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 点。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
知识链接 《三国演义》
T
y
Y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
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 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 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 《商书》 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三国演义》: 又名《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
演义小说。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
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
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相关介绍
T
y
Y
N
【罗贯中】 (约1330年一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山西并
州太原人,汉族,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
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罗贯中
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
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
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 《残
唐五代史演义》 《三遂平妖传》等。
走近作者
T
y
Y
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
曹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 “可比兴周八百年
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
葛亮的兴趣。 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 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
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T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y
Y
N
战长江、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
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 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 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 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 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 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
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 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 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
本课记叙的便是刘备带着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景。
本小说背景
y
Y
T
愧赧 (nǎn)
顿开茅塞(sè )
侥幸 (jiǎo ) 鹤氅 (chǎng) 倾颓 (tuí )
殆 (dài )
屏人促席 (bǐng)
拜谒 (yè )
箪食壶浆 (dān)
叱 (chì )
纶巾 (guān)
谬举 (miù)
沔水 (miǎn)
存恤 ( xù )
岂可相强 (qiǎng )
汉室末胄 ( zhòu)
吴会 (kuài )
民殷 (yīn )
刘璋 (zhāng)
失礼 傲慢 疏懒 如雷贯耳 经世之才 思贤如渴
鄙贱 ( bǐ)
今番 ( fān)
检查预习
T
拜谒: 拜访谒见。 词语释义
Y
失礼:指感到招待不周而向对方表示歉意。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疏懒: 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愧赧: 因羞惭而脸红。
鄙贱: 指卑微下贱的人。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大。
经世奇才:有整治天下的罕见才能。
思贤如渴: 形容寻求贤才的心情非常迫切。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顿开茅塞: 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
解、领会。
存恤: 爱惜,体恤。
纶巾: 古代用青丝做成的头巾。
刘备第三次来到隆中草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向刘备阐述
了“天下三分”的形势。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拜诸葛亮为军师。
2.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
因为汉室衰败了,而董卓、曹操等人夺取了国家政
权, “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想要在天下伸张正义,又
苦于自己才疏学浅,能力不足,只好请人称“卧龙”的诸
葛孔明相助,帮助自己完成大业。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整体感知
y
Y
T
y
3.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段落大意。
—(1 ): 写三顾茅庐之前,关张持有不同态度,刘备力
排众议,决定前往。
二(2-3): 刘备以诚得见诸葛亮,诸葛亮隆重献策。
三(4 ): 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请结合课文分析: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各自有
怎样的性格特征
y
Y
1. “三顾茅庐”是个成语, 比喻真心诚意, 一再邀请。文 章 从
哪几个方面表现了刘备拜访孔明时的虔诚态度
(1)拜访次数一 三访;
(2)拜访前一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
(恐惊扰先生,对先生尊重有加);
(3)拜访时 — — 得知先生未醒,不让童子通报,“拱立阶下”,半晌
后, “犹然侍立”, “又立了一个时辰” (耐心等候);
(4)拜访后一 “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5)拜访前后语言: 斥责张飞无礼;自降身份,言辞恳切。
y
y
Y
2.结合文本分析刘备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气度宽宏、有耐心、
志向远大、忧国忧民、谦虚、不耻下问。
语言描写。
直扬言将诸葛亮“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等我去
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表现张飞鲁莽、急躁、
直爽的性格特点。
尽管他认为见诸葛亮没有益处,但刘备执意要去, 他也无条件随同去: “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
3.文中对张飞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 体现张飞怎样的性
格特点
后”。看出这个莽张飞讲义气。
y
X
y
4.文中对关羽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 体现关羽怎样的性格
特点
语言描写。
关羽比张飞稳重得多,他听到诸葛亮自比管仲、
乐毅,认为太过,对几次远访诸葛亮也很有意见,但是
他不像张飞那样鲁莽。刘备第三次要去卧龙岗,他和张 飞一致反对,但他的话却委婉得多,不像张飞那样直
爽。他虽然对诸葛亮的昼眠也不耐烦,但张飞大怒要去
放火的时候,他却能“再三劝住”,这些都表现关羽的
稳重、顾全大局。
5.关羽、张飞的这些表现,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关、张的表现,在作品中正好有力地反衬出刘备求贤
的真诚和谦恭。他们愈不赞成,就愈显得刘备“思贤 若渴”。刘备求贤的精神表现得愈充分,就愈能看出 他的抱负。
y
X
“翻身将起, ——忽又朝里壁睡着”;
“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
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隆中献计, “德操、元直,世之高士。
亮乃一耕夫耳”, “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 不能奉命”等。 “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
隐”。
y
6.文章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诸葛亮这个人物的
X
动作描写-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侧面描写 徐庶、司马徽、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正衬)
正 面 描 写
7.这些描写表现了诸葛亮的哪些特征 y
表现了诸葛亮长相俊美,气度不凡;谦虚低调,淡泊名利;
为人谨慎,心思深沉,足智多谋;关心人民疾苦等。
小说常见的人物出场方式主要有:
①“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走出场来)
② “先声夺人” (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③ “铺垫渲染” (千呼万唤始出来)。
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属于铺垫渲染。例如,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
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等。
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激发
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稳重、顾全大局 暴躁、鲁莽
求贤若渴
恭敬诚恳
谦虚谨慎
智谋过人
总结玄德、关公、张飞、孔明的形象特点。
礼贤下士
y
V
1.第2自然段说说刘备中途遇见诸葛均这一情节起有什么作用
由诸葛均之口道出诸葛亮“昨暮方归”,说明刘备此次拜访
极有可能见到诸葛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刘备见 到诸葛亮的情节做了铺垫。
2.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大梦谁先觉 平生我自知”: 暗示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
三分天下” 的雄才大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淡泊名利。
这四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探究讨论
y
X
3.第3自然段中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天下形势的
一论曹操: 拥兵万,挟天子以令诸侯,”诚不可与争锋
二论孙权: 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论荆州: 用武之地、其主不能守,将军可取(交通发达,历来为
兵家必争之地,只能做外围,不能作为主要根据地)
四论益州: 民殷国富、沃野千里但刘璋暗弱(愚昧软弱)不懂存恤
贤才,如有贤明者可得。
五论刘备: “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览英雄,思贤如
渴”。
y
X
y
4.诸葛亮在隆中给刘备制定的策略是什么 体现了什么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指出了三条策略:
一是曹操势力大,不可与之抗争;
二是团结孙权,作为后援;
三是夺取荆、益二州,见机行事,成就大业。
体现了诸葛亮虽归隐却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的睿智
和雄才大略,以及他心怀天下的抱负。
襄阳〇
荆州

诸葛亮隆中战略简略图解
y

长安
子 午谷

南阳
洛阳
汉中
“天时”指曹操拥兵百万,又挟天子以令诸侯;
“地利”指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
“人和”指刘备是帝室之胄,且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
贤如渴。
5.结合诸葛亮对当时形势的分析,说说“将军欲称霸业,
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中的 “天时” “地利” “人和”具体指什么
y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 现实指导意义。
任用贤能;体恤百姓;加强民族团结,改善睦邻关
系;对内革新政治等。
y
y
语言赏析: “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
运用比喻的修辞, 把刘备听到诸葛亮的分析后茅塞顿开
的感觉比喻成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拨云见日)
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诸葛亮对天下
大势的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
室有了可能性。
y
主 旨
文章通过刘备“三顾茅庐”之事,既表现了他
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求贤若渴
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
雄才大略。
1.层层渲染,烘托形象。
古代小说常用的人物出场方法是,在人物正式出场
之前,层层烘托,反复渲染;在正式出场后,再通过
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使人物的基本特点得到更鲜明的
表现。 文章写刘备拜访诸葛亮,层层烘托,反复渲
染,诸葛亮和刘备的形象便呼之欲出。
写法探究
y
Y
小说通过典型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
人物形象。如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为了见到诸葛 亮,他甘愿等上“半晌”“、一个时辰”,而态度“恭恭 敬敬”;张飞则粗犷豪放、莽莽撞撞。诸葛亮则是经世 奇才,从他未出隆中,已分天下便可以看出来。
y
Y
2.人物形象鲜明。 T
①《三顾茅庐》的情节在史书中仅有寥寥几笔,但在罗贯中笔下,
这个故事丰润起来,并随着《三国演义》的感染力一同为人熟知。
②《三顾茅庐》的“隆中对”部分,表现了诸葛亮之智,又因其类似
于总纲内容,给人深刻印象,因此经久不衰。
③古代士人都有一个择贤主而事的梦,求贤若渴也是贤君的表现,这
正是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的理想,因此传唱不衰。
探究《三顾茅庐》故事经久不衰之秘:
拓展延伸
y
拓展延伸
蜀 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y
Y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