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曲阜是历史文化名城,是当年的鲁国国都。2700多年前,在曲阜北部的长勺,齐鲁两国交战史称“齐鲁长勺之战”。这场战役中,鲁国以三万兵力战胜齐国三十万大军,以弱胜强,《左传》中对此次战役有专门记述。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与此相关的《曹判论战》。
导入
曹刿论战
《左传》
文学常识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共三十五卷,记述了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年(鲁哀公二十七年)250余年间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作品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也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实,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历史散文体例: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本文就是从鲁国的角度论述这场战争。
背景链接
基础过关
曹刿( ) 又何间焉( )
鄙( ) 辙乱( )
玉帛( ) 小信未孚( )
登轼( ) 公与之乘( )
旗靡( )
ɡuì
jiàn
bǐ
zhé
bó
fú
shì
mǐ
chénɡ
字词学习
1、伐:齐师伐我 古义:攻打;今义:砍伐
2、间: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中间
3、牺牲:牺牲玉帛 古义:猪、牛、羊等祭品;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4、鄙:肉食者鄙 古义:鄙陋,目光短浅;
今义:卑鄙
古今异义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要求:个体结合书下注释翻译第一段,有疑问先向组员求助,组内难于解决向老师求助。
疏通文意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
“何以战?”
军队
指鲁庄公
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参与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凭借什么作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
译 文: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
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遍及、普遍
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虚夸,夸大
实情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赐福,保佑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从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译 文: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指诉讼事件
明察
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跟随
译 文: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
击鼓进军
大败
驱车追赶
向下查看车轮碾出的痕迹
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译 文: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轧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
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
逐之。”
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
第二次
(士气)枯竭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倒下
推测,估计
埋伏
已经战胜了,鲁庄公询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擂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擂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他们的士气衰竭,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它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理解人物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2、《左传》分年记事,没有题目,于是后人就以战事发生的地点长勺为文章命题,以“齐鲁长勺之战“为题,而编者却用“曹别论战”为题。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
请在课本上画出曹刿战前“论战”的语句,你能从曹别论述战前准备的语言中发现什么特点
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对曰:“小信未字,神弗福也。”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为什么要否定鲁庄公的前两个方面呢?边读边思考
公曰:“农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这种小惠只能照顾身边的一些人,这种小信只是寄托在神灵身上。百姓不能普及,无关战事全局;宗教性礼仪,不是对民众的真诚许诺。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为什么曹刿对此予以肯定
(取信于民,对百姓尽责)
通过曹刿对庄公的三评,可以看出曹刿有怎样的思想
(以民为本)
快速背诵法:
抓层次;抓句式;抓关键字词
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2.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 ,又何 ?刿曰:“肉食者 ,未能 。乃入见。3.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_ ,弗敢_ _,对曰:“小惠 ,弗 _”公曰:“牺牲_,弗敢_。必_"对曰:“小信 弗 。”公曰:“小大之狱, 。对曰:“忠之属也。 , 。
战时之“论”
曹刿随鲁庄公亲临战场后,论述也极为精简,却隐含丰富而微妙的心理活动。请同学们联系文意在”未可”“可矣”后补出曹论战的潜台词。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就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曹刿
善于捕捉战机
深谋远虑、胸有成竹
临危不惧、从容不迫
谨慎细致、心系国家
率领鲁国以弱胜强的曹判取得战事大捷后,他是分几层来论述取胜原因的呢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深入探究
1、为什么这篇文章描写战争的过程这样简略,对战前、战后的论述这么详细 (讨论交流)
文章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把着墨点放在了“论战”上。文章对战前的分析和战后取胜的原因详加叙述,而对于战争的过程却一笔带过,自始至终都仅仅围绕着“论战”来选取材料,这样有利于突出曹刿“取信于民”“善抓战机”的战略战术思想,有利于突出“人谋”的重要性,使人对长勺之战的胜败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
2、请分析曹刿见庄公的原因
齐师伐我,公将战。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非正义战争,
爱国思想
目光短浅
2、请结合文章分析,为何“肉食者鄙”?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既克,公问其故。
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上。
庄公是祈求天地神灵给予帮助。
庄公用兵轻举妄动,急功冒进。
取胜而不知胜因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请结合文章分析曹刿的“远谋”。
曹刿
入见
乡人劝阻
论战
肉食者鄙
远谋
爱国
对比
衬托
战前取信于民
战时指挥若定
战后从容论战
5、试分析鲁国能以弱胜强,取得长勺之战胜利的原因。
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庄公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
鲁国选择了有利于鲁军反击的交战地点,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等。
庄公善于听取意见,任用贤才。
曹刿善察敌情,把握战机。
人和
鲁庄公真的鄙吗?
鲁庄公其实不“鄙”,表现在:
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勤政爱民。
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
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
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
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并不介意,表现出了鲁庄公的胸怀宽广,从善如流。
《曹刿论战》一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虑”,希望今后同学们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遇到事,都要善于开动脑筋,三思而后行。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