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古诗词修辞手法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专练
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顶真: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反复: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
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反问: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比喻: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拟人: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借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设问:(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修
辞
手
法
古诗词常用修辞手法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病树”比喻什么?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蕴含了什么哲理?
【答案】 久遭贬谪的自己;乐观豁达;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精选专练---比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喻修辞及效果。“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精选专练---拟人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想象和拟人的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①诗人托物寄情,将愁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朋友直到夜郎西,想象奇特;②用拟人的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明月伴随朋友一路相送,含情脉脉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和关切。
解析:本题考查诗文理解及诗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意思是:为报答国君招纳重用贤才的诚意,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君王血战到死!“黄金台”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后用来指招揽贤士的地方。尾联借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不畏生死,面对战争毫不畏缩,将士们愿意为了国家统一,将生死置之度外(誓死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同时表达了诗人勇往直前,愿以死报国(立志报国)的决心。
精选专练---借代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陇 西 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貂锦”在句中指战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前两句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答案】借代 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解析:考查对修辞手法和诗文内容的理解。(1)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貂锦”原指战士身上穿着的衣服,这里采用的“局部代整体”的借代的修辞手法。(2)诗文的前两句的意思是: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沙场。这两句诗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的悲壮事实。“誓扫”“不顾”等词语,表现了唐军将士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据此理解概述作答。
精选专练---夸张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翩。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
【答案】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
解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令人叫绝。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怎样的艰辛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精选专练---设问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题画①
[明]边贡
露湿春莎②,草生芳甸,渔舟迤逦依山转。斜阳明灭照村墟,绿槐深护幽人院。小栅鸣鸡,古梁巢燕,柴门不锁蓬蒿遍。问渠莫是武陵源?一溪流水桃花乱。
【注】①该词为作者在南京为言时所作。②莎:一种生长在潮湿地的植物。
词中画线句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都运用以景结情(借景抒情)手法。边词借桃花溪水的闲适景象表达内心的归隐追求,王诗借归雁抒发思乡之情。
②都借典抒情。边词借陶潜《桃花源记》的典故抒情,王诗借鸿雁传书的典故抒情。
③都以设问句巧妙作结。意蕴丰富,言尽而意未尽。
解析:都运用以景结情(借景抒情)手法。边词,写院内院外,一切都是那么静谧自在,没有尘世车马的喧器,没有纷至杂沓的人群。这是什么去处?莫非是世外的桃花源吧,你瞧,溪上还真漂流着朵朵桃花呢,词人运用虚实结合之笔,点明“画意”乃是追求一种没有纷扰的自由恬静的精神境界,借桃花溪水的闲适景象表达内心的归隐追求。王诗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于是托雁捎个信:烦劳雁儿飞过洛阳的时候,替自己问候一下家里人,借归雁抒发思乡之情。
都借典抒情。边词中的“武陵源”,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因为桃花源是武陵渔人所见,故又可称武陵源,借陶潜《桃花源记》的典故抒情。王诗中写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借鸿雁传书的典故抒情。
都以设问句巧妙作结。边诗问莫非是世外的桃花源吧?你瞧,溪上还真漂流着朵朵桃花呢。王诗问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意蕴丰富,言尽而意未尽。
精选专练---比喻、夸张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减字木兰花 [北宋]苏轼
己卯儋耳春词①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②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③,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苏轼贬谪海南岛儋耳(今儋县)之时。春词:为立春所作之词。②丐:乞求。③天涯:海南岛在宋朝被称为“天涯海角”之地。
本词中“卷起杨花似雪花”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千树万树梨花开”有界曲同工之妙,请比较它们在写法上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不同点:“千树万树梨花开”还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相同点。“卷起杨花似雪花”意思是立春时节杨花开,随风飘洒似雪花。把“杨花”比作雪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千树万树梨花开”意思是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把“雪花”比作梨花,也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不同点。“千树万树梨花开”暗含着诗人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惊喜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结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等词可知,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精选专练
【7-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各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的名篇,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精妙之处,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答案】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突出了早莺的生机活力,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②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③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有对莺燕动态化的描写:也有对脚下植物静态化的描写,体现出植物的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
解析:
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突出了早莺的生机活力,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②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③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有对莺燕动态化的描写:也有对脚下植物静态化的描写,体现出植物的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
精选专练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卜观书
(明)于谦①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②芳客,未信我庐③别有春。
[注]①于谦,明代诗人,生性刚直,博学多闻。②金鞍玉勒:饰金的马鞍,饰玉的马笼头,此处泛指马鞍和笼头的贵美。③庐:书房。
本诗运用了多种修辞,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诗句赏析。
【答案】示例:“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运用比喻修辞,书本好似感情真挚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本诗开篇,即以个人读书的独特体会,谈出自己和书本的亲密关系。
“活水随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句,用典,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题干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修辞和情感两个方面”分析作答。“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明月”象征着纯洁、高尚,诗人在许多诗中把明月看作通人心的多情物,也只有明月才能同时照亮诗人和友人。运用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运用拟人手法,诗人将“明月”人格化,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精选专练
【9-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晚春(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
【答案】拟人修辞手法;把“草树”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归去;百花“斗”艳,写出花儿像人一般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赋予了“杨花榆荚”人一般的情感。
解析:考查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这四句诗都运用拟人修辞手法,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诗人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堪称平中翻新,颇富奇趣。
真题专练--拟人修辞、多感官描写
【10-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秋行圃①
〔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②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注:①行圃:指在园子里散步。②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本诗写作手法多样,请你作简要分析。
【答案】写景与叙事相结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景物赋予人的情感;语言平淡(朴实),情味悠长,充满诗情画意;视觉与听觉结合,富有情趣和理趣。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理解。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意思是:落日看来好像无情却最有情,催促千树万树上的蝉在傍晚时一齐鸣唱。“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意思是:听着声音近在咫尺,却无法找到它们,一旦寻到它的近旁,却又没有了声响。据此可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手法是写景与叙事相结合;
前两句中的“有情”和“催”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景物赋予人的情感;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写自己循声找蝉的情态,语言平淡(朴实),情味悠长,充满诗情画意;
“落日”“万树”是所见,“蝉鸣”是所闻,可见视觉与听觉结合,富有情趣和理趣。
真题专练--以动衬静
【11-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乙卯重五①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②,艾束著危冠③。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注释】①乙卯:指1195年,这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②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③艾束著危冠: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
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端午节的什么习俗?
【答案】比喻(或对偶);吃粽子、插艾枝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修辞与内容的理解。结合诗句的意思来思考即可。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的意思是“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就像“发髻”,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从句式来看,这两句“粽包”与“艾束”,“分两髻”与“著危冠”词性相对,属于对偶。“粽包”是端午节吃粽子习俗,“艾束”是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据说艾叶气,熟芬芳,能通九窍,去疾病,故载于帽子上。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端午节的习俗有:吃粽子、插艾枝。
精选专练
【12-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②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拟,打算。
请结合诗意从修辞角度赏析诗中画线的句子。
【答案】运用拟人,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手法。题干要求结合诗意,从修辞角度赏析诗句。这句诗的“弄”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的行为赋予山光物态,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春晖之下,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
真题专练--用典
【1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小题。】
十四夜月与李二献吉①
王九思
万户秋风砧杵哀,殊方今夕故人来。
竹间凉露潇潇下,楼上浮烟细细回。
地僻柴门无过客,家贫樽酒有余杯。
疏帘碧簟须同醉,明月青天为尔开。
【注】①李二献吉:即明代文人李梦阳。
此诗尾联颇具艺术感染力,请分别从修辞方法和抒情方式的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疏帘”"碧罩”应当与诗人及其友人共饮同醉,明月、青天也为他们打开秋天的清朗夜景,这样写使宴饮的画面更生动、更丰富。②借景抒情,以对饮正酣时明月朗照的画面作结,表达了与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
解析:诗句意思是,疏帘和碧席与友人和我一起饮酒到醉,明月、青天也为友人你展现秋天至美的景象。
诗句赋予无生命的疏帘、碧席、明月、青天以人的特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疏帘""碧簟"应当与诗人及其友人共饮同醉,明月、青天也为他们打开秋天的清朗夜景,它们都参与到宴饮中来,这样就使宴饮的画面更生动、更丰富,热烈的气氛溢于言表。
疏帘、碧席、明月、青天,意境温馨、疏朗而飒爽,诗句借景抒情,既表达与友人宴饮的欢乐,又以对饮正酣时明月朗照的画面作结,表达了与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