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
地理试题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地质构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示岩层大多为( )
A. 喷出岩 B. 变质岩 C. 沉积岩 D. 侵入岩
2 图中( )
A. P处断层谷 B. N处为向斜山 C. M处为背斜谷 D. Q处为背斜山
3. 图中Q处海拔高于N处,其原因是Q处( )
①岩浆活动剧烈②岩层抗蚀力强③位于断层上升盘④风力侵蚀弱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下图示意某月全球局部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图示甲、乙两地主要的降雨类型分别是( )
A. 对流雨、台风雨 B. 对流雨、锋面雨 C. 地形雨、锋面雨 D. 锋面雨、对流雨
5. 与戊风带相比,图中丙风带( )
①盛行东北风②盛行西南风③寒冷干燥④温暖湿润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6. 丁处气压带的形成源于( )
A. 海陆面积分布 B. 高空气流堆积下沉 C. 下垫面的性质 D. 纬度位置较低
闵家河流域位于秦岭南麓的陕西省商洛市,属丹江水系,流入汉江、长江,是丹江口水库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该流域内海拔950~1811m,植被覆盖率在89%以上。下图示意闵家河流域甲、乙两类水源对河水补给的空间变化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图示甲、乙两类水源最可能为( )
A. 冰川融水、大气降水 B. 季节性积雪融水、生物水
C. 浅层地下水、湖泊水 D. 大气降水、浅层地下水
8. 图示非汛期( )
①甲类水源的河流补给量远小于汛期
②乙类水源的河流补给占比小于汛期
③甲类水源的河流补给占比大
④乙类水源的河流补给优势明显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9. 驱动甲类水源影响闵家河径流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副热带高压 B. 东亚季风 C. 热带气旋 D. 低纬度信风
北极地区作为地球主要冷源之一,在气候变化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海冰作为北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季节和年际变化都反映着极地海洋状况,是最重要的大气环境特征。海冰作为海洋与大气的“隔绝层”,阻碍了大气与海洋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交换。海冰具有高反射率的物理特性,可反射大部分太阳辐射。下图示意2000-2019年北极多年生海冰范围年际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示期间北极多年生海冰范围( )
A. 整体呈下降趋势 B. 逐年大幅度递减
C. 2001年达到最大值 D. 呈直线式上升趋势
11. 图示北极多年生海冰范围的变化趋势会导致北极地区( )
A. 海面温度上升 B. 太阳辐射反照率增大
C. 附冰藻类迅速大增 D. 开阔水域日趋减小
水青冈群落是贵州省雷公山(26°24'~26°38'N,108°16'~108°29'E;主峰最高海拔2178.8m)自然保护区地带性群落,分布在海拔800~1800m的山地杂木林中。该群落结构主要分为乔木层(树体冠幅大,为落叶阔叶林)、灌木层和草本层3个层次,整个水青冈群落的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在阳光直射下在地面的总投影面积与此林地总面积的比值)极高。研究发现,雷公山地区不同水青冈群落在更新上也存在差异,该水青冈群落更新得比常绿阔叶林要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 )
A. 针叶树种占比高 B. 冻土层深厚 C. 人类活动频繁 D. 植被垂直分异明显
13. 该水青冈群落更新得比常绿阔叶林要好的主要原因是( )
A 水源涵养能力强 B. 树体冠幅偏小 C. 林中光热条件较好 D. 林下枯枝落叶较多
14.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整个水青冈群落的郁闭度极高,在该灌木层中,雷山方竹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进而( )
A. 加速水青冈幼苗幼树生长 B. 导致灌草层物种较为单一
C. 增加灌木层物种丰富度 D. 避免人为活动的过度干扰
下图为二分二至日中的某日日照示意图,弧PQM为晨昏线,阴影区域为黑夜,非阴影区域为白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示该日为北半球( )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16. 图示该日( )
①此时弧MQ为晨线
②呼和浩特日出东南
③南半球各地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
④广州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北京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江河口及其三角洲地区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长江口冲积岛浅滩的自然演变过程体现了长江河口的演变规律,其受地质构造运动、地貌形态、长江水沙量以及河口动力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例如长兴岛,原来只是6个沙洲,经过自然演变和人工堵港变成现在的长兴岛。近年来,三峡大坝等流域大型工程显著改变了长江口的水沙态势。下图示意长江入海口局部地貌分布。
(1)分析内外力作用对长江入海口浅滩发育的影响。
(2)分析长江入海口长兴岛的形成过程。
(3)说明三峡工程运行后在流水作用下长江入海口南港河段河槽的冲淤变化,并说明理由。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受地面状况、大气运动、太阳辐射等因素影响,在地面或高空形成高气压区和低气压区。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不同半球形成不同的气旋和反气旋系统。下图为北美洲局部地区某日某时刻等压线分布图。
(1)指出图中甲、乙、丙三个阴影区中最适合户外活动的地区,并说明理由。
(2)指出P地的天气特征,并分析成因。
(3)说明甲、乙两个阴影区形成的天气系统,并对比天气差异。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潮起源于菲律宾以东海域,流经台湾岛以东地区,后进入东海。黑潮海洋锋(简称黑潮锋)是由高温、高盐、高水色、透明度高的黑潮水与低温、低盐、浑浊度高、透明度低的东海陆架水相互作用形成的。下图示意东海及其附近海域多年月平均海表温度分布状况(以2月、5月、8月、11月为例)。
(1)判断图示东海海域最易出现黑潮锋的月份,并说明理由。
(2)试从海水性质角度,说明陆架水和黑潮水分别位于东海黑潮锋锋面位置(锋面上部或锋面下部)。
(3)东海黑潮锋所在海域渔业资源丰富,试分析其成因。
内蒙古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
地理试题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地质构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示岩层大多为( )
A. 喷出岩 B. 变质岩 C. 沉积岩 D. 侵入岩
2. 图中( )
A. P处为断层谷 B. N处为向斜山 C. M处为背斜谷 D. Q处为背斜山
3. 图中Q处海拔高于N处,其原因是Q处( )
①岩浆活动剧烈②岩层抗蚀力强③位于断层上升盘④风力侵蚀弱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据图可知,图中岩层多以砂岩、页岩、石灰岩等沉积岩构成,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为沉积岩,C正确,喷出岩和侵入岩为岩浆岩,AD错误;变质岩是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B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P处有断层存在,且地势低于两侧,为断层谷,A正确;N处岩层向上拱起,且地势较高,为背斜山,B错误;M处岩层弯曲不明显,并不是背斜,但地势较低,最可能是由外力侵蚀形成的谷地,C错误。Q处岩层向下弯曲,且地势较高,为向斜山,D错误;故选A。
3题详解】
图中没有信息(如岩浆岩等)表明该地区出现岩浆活动,①错误;Q处为向斜,向斜槽部岩石受挤压,较为坚硬不易被侵蚀,②正确;Q处所在岩层地处断层的上升盘,自下方岩层抬升使其出露地表,其形成时间较晚,受侵蚀时间比P处短,受侵蚀程度较轻,③正确;N处和Q处相距不远,且高度差异不大,其受到的风力侵蚀作用差异应比较小,④错误。故②③组合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质构造主要分为两大类、四小类:一是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其中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向斜;二是断层,包括地垒(断层上升岩层)和地堑(断层下降岩层)两种。
下图示意某月全球局部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图示甲、乙两地主要的降雨类型分别是( )
A. 对流雨、台风雨 B. 对流雨、锋面雨 C. 地形雨、锋面雨 D. 锋面雨、对流雨
5. 与戊风带相比,图中丙风带( )
①盛行东北风②盛行西南风③寒冷干燥④温暖湿润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6. 丁处气压带的形成源于( )
A. 海陆面积分布 B. 高空气流堆积下沉 C. 下垫面的性质 D. 纬度位置较低
【答案】4. D 5. D 6. B
【解析】
【4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处来自高纬的冷气团和来自低纬的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因此甲地的主要降雨类型为锋面雨;乙位于赤道附近,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降水是空气对流运动引起的,因此乙地的主要降雨类型为对流雨。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题详解】
与戊风带相比,图中丙风带为北半球盛行西风带,盛行西南风,从低纬吹向高纬,温暖湿润,②④正确,①③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丁处气压带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是赤道上空的北上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在30°附近偏转为西风,导致气流不能继续北上,而在上空堆积后气流动力下沉形成的气压带,因此丁处气压带的形成源于高空气流堆积下沉,而与海陆面积分布、下垫面性质、纬度位置关系不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气压带的形成分为热力原因和动力原因,赤道低气压带是因为受热气流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的低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因为两极地区遇冷,气流下沉在近地面形成的高压带,二者均为冷热不均形成的,属于热力原因.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因为高空气流在动力的作用下下沉形成的动力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因为冷暖气流的相遇,暖气流沿锋面上升形成的动力低压,属于动力原因。
闵家河流域位于秦岭南麓的陕西省商洛市,属丹江水系,流入汉江、长江,是丹江口水库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该流域内海拔950~1811m,植被覆盖率在89%以上。下图示意闵家河流域甲、乙两类水源对河水补给的空间变化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图示甲、乙两类水源最可能为( )
A. 冰川融水、大气降水 B. 季节性积雪融水、生物水
C. 浅层地下水、湖泊水 D. 大气降水、浅层地下水
8. 图示非汛期( )
①甲类水源的河流补给量远小于汛期
②乙类水源的河流补给占比小于汛期
③甲类水源的河流补给占比大
④乙类水源的河流补给优势明显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9. 驱动甲类水源影响闵家河径流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副热带高压 B. 东亚季风 C. 热带气旋 D. 低纬度信风
【答案】7 D 8. C 9. B
【解析】
【7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闵家河流域位于亚热带地区,海拔较低,几乎不存在冰川,每年仅有少量季节性积雪,对该河流补给较少,该河流为外流河,非汛期(枯水期)以地下水(浅层地下水)补给为主,以大气降水补给为辅,汛期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以地下水补给为辅;生物水对该河流补给较少,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非汛期中甲类水源的河流补给占比较小,乙类水源的河流补给占比较大,其补给优势相对明显,④正确③错误;汛期河流补给以中甲类水源为主,其河流补给量远大于非汛期,即甲类水源的河流补给量远小于汛期,①正确;非汛期乙类水源的河流补给占比大于汛期,②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闵家河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半年(汛期)主要盛行东南风,从海洋扶带大量暖湿水汽,形成大量降水,而冬半年(非汛期)主要盛行寒冷干燥的西北风,降水较少,B正确;亚热带季风气候不是由副热带高气压带、低纬度信风控制形成的,AD错误;闵家河流域距离海洋相对较远,热带气旋影响较小,C错误。故选B。
【点睛】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冬温,四季分明,季风发达。最热月平均气温一般高于22℃,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年降水量多在800-1600毫米,下半年降水通常占全年的70%。需要注意的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似,但其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未形成季风气候 。
北极地区作为地球主要冷源之一,在气候变化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海冰作为北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季节和年际变化都反映着极地海洋状况,是最重要的大气环境特征。海冰作为海洋与大气的“隔绝层”,阻碍了大气与海洋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交换。海冰具有高反射率的物理特性,可反射大部分太阳辐射。下图示意2000-2019年北极多年生海冰范围年际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示期间北极多年生海冰范围( )
A. 整体呈下降趋势 B. 逐年大幅度递减
C. 2001年达到最大值 D. 呈直线式上升趋势
11. 图示北极多年生海冰范围的变化趋势会导致北极地区( )
A. 海面温度上升 B. 太阳辐射反照率增大
C. 附冰藻类迅速大增 D. 开阔水域日趋减小
【答案】10. A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由2000-2019年北极多年生海冰范围年际变化趋势图可知,2002年北极多年生海冰范围达到最大值,C错误。2000--2019年北极多年生海冰范围呈现出波动减小趋势,而非逐年大幅度递减,B错误。根据年均范围变化趋势曲线可以看出,北极多年生海冰出现减小趋势,并未呈直线式上升趋势,A正确,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北极多年生海冰范围呈现减小趋势。海冰范围的减小,使得开阔水域的面积增加,D错误。海冰范围的减小,减少了海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加大了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会促使海面温度的上升,B错误,A正确。由于海冰的范围的减小,附冰藻类的生存空间减少,附冰藻类的数量将会减少,C错误。故选A。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海冰消融变成开阔水面,海冰的反射作用消失,而海水吸收和储存了更多的太阳辐射,海水对近地面的加热作用随之增强,导致近地面升温。更暖的气温使得海冰进一步减少, 从而形成了海冰—反照率正反馈,加速了北极的升温速度。
水青冈群落是贵州省雷公山(26°24'~26°38'N,108°16'~108°29'E;主峰最高海拔2178.8m)自然保护区地带性群落,分布在海拔800~1800m的山地杂木林中。该群落结构主要分为乔木层(树体冠幅大,为落叶阔叶林)、灌木层和草本层3个层次,整个水青冈群落的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在阳光直射下在地面的总投影面积与此林地总面积的比值)极高。研究发现,雷公山地区不同水青冈群落在更新上也存在差异,该水青冈群落更新得比常绿阔叶林要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 )
A. 针叶树种占比高 B. 冻土层深厚 C. 人类活动频繁 D. 植被垂直分异明显
13. 该水青冈群落更新得比常绿阔叶林要好的主要原因是( )
A. 水源涵养能力强 B. 树体冠幅偏小 C. 林中光热条件较好 D. 林下枯枝落叶较多
14.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整个水青冈群落的郁闭度极高,在该灌木层中,雷山方竹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进而( )
A. 加速水青冈幼苗幼树生长 B. 导致灌草层物种较为单一
C. 增加灌木层物种丰富度 D. 避免人为活动的过度干扰
【答案】12. D 13. C 14. B
【解析】
【12题详解】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常绿树种占比高,A错;该保护区位于南方,海拔最高2178.8米,没有冻土层,B错;该保护区以山地为主,人类活动偏少,C错;雷公山纬度较低相对高差较大,植被垂直分异明显,D正确。故选D。
【13题详解】
群落更新情况主要受光、热、水的影响。由材料可知,水青冈群落为落叶阔叶林,水青冈群落水源涵养能力强、枯枝落叶数量多,但不是更新得比常绿阔叶林要好的主要原因,AD错;两者的树体冠幅差距不大,B错误;由于落叶林部分季节会落叶,利于阳光透过林冠空隙照射到地面,促进低矮树木的生长,利于水青冈群落更新,C正确。故选C。
14题详解】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整个水青冈群落的郁闭度极高,林下光热不足,该灌木层中,雷山方竹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当某一个物种占绝对优势地位时,其数量最多,会与其他植物争夺养分等生物资源,进而会抑制水青冈幼苗幼树生长,A错误;雷方山竹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会抢夺其他灌草的光照和水分等,导致灌草层物种较为单一,B正确;雷方山竹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导致灌草层物种较为单一,进而使灌木层物种丰富度降低,C错误;人类活动的的过度干扰与人类活动的强度有关,与雷方山竹的优势地位无太大关系,D错误。故选B。
【点睛】水青冈生长于海拔300-2400米山地杂木林中,多见于向阳坡地,与常绿或落叶树混生,常为上层树种。 水青冈属阳性树种,但在幼龄阶段耐荫,中龄以后,逐渐需光。喜温凉、湿润气候,中国广西分布区年平均气温18-20℃,最冷月平均气温6-10℃,最热月平均气温24-28℃,冬季常有雪,寒冷期长。年降雨量1500-1750毫米。适生在富含腐殖质、湿润的黄壤或黄红壤。
下图为二分二至日中的某日日照示意图,弧PQM为晨昏线,阴影区域为黑夜,非阴影区域为白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示该日为北半球的( )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16. 图示该日( )
①此时弧MQ为晨线
②呼和浩特日出东南
③南半球各地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
④广州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北京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15. D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得,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因此为南半球,此时南极圈内出现了极昼现象,故此时应该为北半球的冬至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得,此时南极圈内出现了极昼,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白昼进入黑夜为昏线,故此时弧MQ为昏线,故①错误;此时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呼和浩特日出东南。故②正确;此时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了极昼,此日为冬至日,故此时南半球各地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故③错误;广州的纬度低于北京,因此广州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北京,故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日出、日落方位不同的季节,太阳日出、日落的方位不同。以北半球为例,日出日落方向为: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东北日出、西北日落;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东南日出、西南日落;③春分/秋分:正东日出、正西日落。南半球的日出、日落方位与北半球相同,但北半球的太阳运动轨迹向南偏移,南半球的太阳运动轨迹向北偏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江河口及其三角洲地区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长江口冲积岛浅滩的自然演变过程体现了长江河口的演变规律,其受地质构造运动、地貌形态、长江水沙量以及河口动力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例如长兴岛,原来只是6个沙洲,经过自然演变和人工堵港变成现在的长兴岛。近年来,三峡大坝等流域大型工程显著改变了长江口的水沙态势。下图示意长江入海口局部地貌分布。
(1)分析内外力作用对长江入海口浅滩发育的影响。
(2)分析长江入海口长兴岛的形成过程。
(3)说明三峡工程运行后在流水作用下长江入海口南港河段河槽的冲淤变化,并说明理由。
【答案】(1)地质构造运动对入海口演变具有控制作用,长江入海口地势低洼,长期以沉降为主;宽缓的东海大陆架为河流来沙在入海口地区沉积提供了良好环境;长江充沛的水量挟带大量泥沙,为浅滩发育提供了物质条件;长江径流的下泄、潮流的顶托以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冲积岛浅滩呈现西北一东南走向,并且不断向东南方向扩展。
(2)长江入海口处受到海水的顶托,挟带的泥沙沉积,形成沙洲;沙洲使水流变缓,水下形成更多的沙洲,泥沙不断沉积,沙洲相连,露出水面,形成长兴岛。
(3)冲淤变化:沉积减弱,侵烛增强。理由:三峡工程的拦沙作用导致流水输送到入海口区域的沙量减少;入海口区域水流侵蚀能力增强,导致该地河槽的冲淤发生变化。
【解析】
【分析】本题以长江三角洲的地形为材料,涉及堆积地貌的成因、影响侵蚀和堆积的因素,考查分析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长江口冲积岛浅滩受地质构造运动、地貌形态、长江水沙量以及河口动力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地质构造角度:地势低洼,为泥沙沉积创造了条件。地貌形态角度:宽缓的东海大陆架地势平坦为河流来沙在入海口地区沉积提供了良好环境。长江水沙量角度:长江充沛的水量挟带大量泥沙,为浅滩发育提供了物质条件。河口动力条件角度:长江径流的下泄、潮流的顶托以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冲积岛浅滩呈现西北一东南走向,并且不断向东南方向扩展。
【小问2详解】
长兴岛属于河流堆积地貌,主要从物质来源和外力作用角度分析。物质来源:长江携带泥沙,搬运至入海口。外力作用:海水的顶托作用强,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形成沙洲。泥沙不断堆积,堆积体越来越大,沙洲相连,露出水面,形成长兴岛。
【小问3详解】
入海口的冲淤变化是海水和河水相互作用的结果。三峡工程的拦沙作用导致流水输送到入海口区域的沙量减少,淤积能力减弱,侵蚀作用增强,导致该地河槽的冲淤发生变化。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受地面状况、大气运动、太阳辐射等因素影响,在地面或高空形成高气压区和低气压区。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不同半球形成不同的气旋和反气旋系统。下图为北美洲局部地区某日某时刻等压线分布图。
(1)指出图中甲、乙、丙三个阴影区中最适合户外活动的地区,并说明理由。
(2)指出P地的天气特征,并分析成因。
(3)说明甲、乙两个阴影区形成的天气系统,并对比天气差异。
【答案】(1)丙阴影区。理由:丙阴影区位于高压脊,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2)天气特征:形成多云天气(或阴天)。成因:P地位于低压中心附近,且等压线稀疏,气流上升运动缓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量小,难以形成降水。
(3)天气系统:甲阴影区为冷锋,乙阴影区为暖锋。
天气差异:甲阴影区形成云、雨(雪)、大风天气;乙阴影区形成阴雨连绵天气。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北美洲局部地区某日某时刻等压线分布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低压线图的判读、锋与天气、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与天气、锋面气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问1详解】
结合生活常识可知,晴天适合户外活动。读图可知,丙阴影区是高压中心延伸出来的区域,为高压脊,受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天气晴朗,最适合户外活动。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P地位于低压中心附近且等压线稀疏。据此可推知,该日控制P地的是低压系统,气流上升运动缓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量小,难以形成降水,故P地的天气特征为多云天气或阴天。
【小问3详解】
判断锋面的性质可以通过图中气压分布及冷暖空气的运动方向及气流旋转方向得出。由材料“北美洲局部地区”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甲、乙两阴影区位于北半球低压中心附近,为北半球锋面气旋;结合所学锋面气旋知识可知,位于北半球锋面气旋中的锋面总是按逆时针向左前方移动,锋面移动方向与气旋的旋转方向一致。据此可判断位置偏西的一侧甲是冷锋,位置偏东的一侧乙是暖锋;气旋的前方由暖锋控制,故在锋前附近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后方为冷锋控制,故在锋后附近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中部(两锋之间)是暖气团控制下的晴朗天气。甲阴影区位于冷锋锋后,形成云、雨(雪)、大风天气;乙阴影区位于暖锋锋前,形成阴雨连绵天气。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潮起源于菲律宾以东海域,流经台湾岛以东地区,后进入东海。黑潮海洋锋(简称黑潮锋)是由高温、高盐、高水色、透明度高的黑潮水与低温、低盐、浑浊度高、透明度低的东海陆架水相互作用形成的。下图示意东海及其附近海域多年月平均海表温度分布状况(以2月、5月、8月、11月为例)。
(1)判断图示东海海域最易出现黑潮锋的月份,并说明理由。
(2)试从海水性质角度,说明陆架水和黑潮水分别位于东海黑潮锋锋面的位置(锋面上部或锋面下部)。
(3)东海黑潮锋所在海域渔业资源丰富,试分析其成因。
【答案】(1)2月。理由:黑潮锋由性质差异较大的黑潮水和东海陆架水相互作用形成,说明海水性质差异越大越有利于黑潮锋的形成;2月东海东西部海表等温线较密集,海表温度差异最大,因此2月东海最易出现黑潮锋。
(2)锋面处不同性质的陆架水和黑潮水相遇,冷而重的陆架水应位于锋面下部,暖而轻的外海黑潮水应位于锋面上部。
(3)黑潮锋位于不同特性水体过渡地带,海洋锋附近形成水障,促使来自不同方向的鱼类在此停留聚集,导致海洋生物种类和数量较多;受海水扰动,海底的营养物质上泛,促进浮游生物繁殖,饵料丰富。
【解析】
【分析】本题以黑潮为背景,涉及海水的温度、海洋锋的形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注意材料信息“黑潮海洋锋(简称黑潮锋)是由高温、高盐、高水色、透明度高的黑潮水与低温、低盐、浑浊度高、透明度低的东海陆架水相互作用形成的”。由此可知,海水性质差异越大越有利于黑潮锋的形成。读图可知,图中海水等温线的疏密反映海水温度的差异,2月东海东西部海表等温线较密集,表明海水温度差异更大,更有利于黑潮锋的形成。
【小问2详解】
可以类比冷锋的锋面特点进行分析。黑潮为暖流,势力强大,黑潮水暖而轻,而陆架水冷而重,在锋面处不同性质的流体相遇,使得冷而重的陆架水向暖而轻的黑潮水下部插入,冷而重的陆架水应位于锋面下部,暖而轻的外海黑潮水应位于锋面上部。
【小问3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冷而重的陆架水向暖而轻的黑潮水下部插入,冷而重的陆架水应位于锋面下部,暖而轻的外海黑潮水应位于锋面上部,海水扰动大,使得海底的营养物质上泛,促进浮游生物繁殖,饵料丰富,鱼类丰富。其次,不同性质的水在黑潮锋附近交汇,形成水障,使得来自不同方向的鱼群在此汇集聚集,使得海洋生物种类和数量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