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依依往事
于漪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选材的精当。
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3.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法】展示交流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选材的精当。?
2、体会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今天,我们就到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中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2.作者链接
于漪,江苏镇江人,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3.背景链接
本文是于漪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1999年第七期(初中版)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4.给下列词语注音:???????
? 徜徉??????浩淼?????绚丽?????雨晦?????镌刻?
????雕镂?????婵娟???????感慨万端?????谆谆教导?????搜索枯肠
5.搜集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自主·合作·展示】
一、预习展示?
??? 1、展示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效果?
??? 2、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课前搜集)?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了解内容,能复述出所回忆的四件事。
????(1)学生自由朗读。(朗读要求:准确、流利,尽量做到有感情。)?
????(2)概括文中所写四件事:
2.复述四件事:?
???????方法指导:复述事情大体过程,抓关键语句。
???????小组交流、补充,推举一人,准备全班复述。???????
全班交流。?
3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精当在何处?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
三、小结?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四、课堂检测
1.在自己的经历中,是否有些书籍对你的成长产生了一些影响?是哪些书籍?产生了什么影响?
2.作者的经历,对你现在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迪?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2、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主·合作·探究】
一、导入?
1.过渡: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生朗读课文第1段)?
2.阅读思考:?
(1)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2)结合作者的经历,说说读书为什么“使我一生受用不尽”?(学生畅言)(借此体会作者提倡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的用意)?
二、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1.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分工协作,力求完整?
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本组意见?
2.体会描写方法:
重点阅读文中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的部分。品味其描写的语句、方法。点拨: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相同与不同之处,可细细品读。(本段的写法表现了选材的什么?)??(2)全班齐读,说说描写这些情状的可借鉴之处。?
感受作者从两位老师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三、课堂检测?
1.训练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描绘老师讲课的情状和自己听课的感受。
2.写作后选3-5位朗读所写内容,全班点评。
四、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课后作业????
1.将文中优美语句摘抄在积累本上,并加以点评?
2.制订一份初一读书计划,按计划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板书设计?
六、往事依依?
于漪??
????????引出回忆??????看?读?品?听??????登?????????↓???选材精当?山?水?千?国??????北???????回忆往事?========>?水?浒?家?文?=======>?固?????????│???语言优美?画?传?诗?课??????楼?????????↓???前后照应?????????????蕴含哲理???????篇末点题————————-—————————→特点?)??
【反馈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徜徉( ) 浩淼( ) 镌刻( ) 如晦( ) 芳菲( )
2.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先用横线标出,再将改正的字写在横线上。
风雨如晦 记忆尤新 津津有味 走头无路
红紫芳菲 心旷神贻 油然而生 谈笑风声
3.按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下列诗句。(只排序号) 。
①“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
②“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③“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
④“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4、辨析词义填空。
(1)凝视 凝注
①有时 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
②教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 在眼睛里。
(2)沉醉 沉浸
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 在诗的意境之中。
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 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5.根据语境理解词义。
“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这里的“花环”应理解为 ;“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一语的意思是 。
6.联系语境,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续写一个句子。
我长大了,逐渐远离曾给我带来欢乐的卡通片和童话,畅游在“大部头”的文学名著的海洋之中。我有时在环境恶劣的保尔筑路队里生活,有时在好汉林立的梁山泊中漫步,有时 ——文学,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教师朗读着,进入了角色,那探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7、能概括语段内容的中心句是 。
8、作者所写的两位国文老师在讲课上有何异同?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9、文中加点的“这种感情”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10、如何理解“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11、用“||”给选文划分层次。
12、“观察”是写作的必要条件,于漪老师就很善于观察,她写两位老师,一位抓住了“左右摇晃的身子”,一位抓住了“注满情思的眼睛”。你的老师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请用一句话刻画。
1.略 2.尤(犹)、头(投)、贻(怡)、声(生) 3.①③②④ 4.(1)①凝视②凝注(2)①沉醉②沉浸 5.梦想和理想;构筑童年的生活理想 6.例句:①在瀑布飞泻的花果山上嬉戏;②在情感纠葛的大观园中思索。(意思对即可) 7.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8、相同之处: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诗词的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理。不同之处:所讲的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态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摆,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9、教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10、这句话再次强调当年两位老师讲课情态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之深,对“我”的影响之深。 11、老师入情入理……兴趣。||国文老师……更加贴近了。||如今……眼睛。 12、略
课件24张PPT。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于漪往事依依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今天,我们就到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中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作者简介 于漪 (1929- ),女,江苏镇江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历任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特级教师。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 ? 她上课 注重“教文育人” ,认为讲课要有情趣,应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中,做到声情并茂,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一次在讲课时朗读《祖国啊,我的母亲》,读到动情之处,于老师真的声泪俱下,听课的师生无不为之震撼。
预习检测 给下列字注音:
徜徉( ) 烟波浩淼( ) 晦 ( )
青女素娥( ) 婵( )娟 绚( )
镂( ) 心旷神怡( ) 镌( )刻
谆谆( )
形近字
嘹 谆 晦
缭
潦 淳 悔 cháng yángmiǎohuìéchánxuànlòuyíjuānzhūnliáoliáoliáozhūnchúnhuìhuǐ嘹亮缭绕潦草谆谆教导淳朴阴晦悔恨合作探究展示本文讲了哪些往事?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往事依依》,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几件留恋的往事呢?你能用简练的句子概括吗?
2 、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你能找出哪些过渡语句或语段?(分组探究)
一:小时候看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临其境。 二: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三:两位国文老师颂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
四: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 以趣动人以美动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事与事之间都用了承上启下的语言,使得文章非常紧凑而又自然。观图画读诗歌听讲课聆教诲问:第四段写的是读《千家诗》的情景,那么第三段又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第三段承上启下,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编织我美丽的生活花环”与“让人看不上眼”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了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情雨晦,日丽蓝天,
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四季风光就活生生
地展现在前,找出文中的诗句。
水 泊 梁 山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淼,水边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
何涛,黄安率领的军官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想像和联想 作者为什么能从《水浒传》里读出许多“趣”来?艺术欣赏的最高境界,就是与艺术品产生共鸣。方法是:
一、培养兴趣;
二、融自己于其中(转换角色、角度、时空)去联想、想像,去探求、去感知。
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城无处不飞花 (唐)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绿树阴浓夏日长 (唐)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五月榴花照眼明 (宋)朱熹<题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春夏冬秋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唐)李商隐<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兜鍪(mou):古代作战时戴的盔.南 归田汉
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
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
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
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不同:
①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
②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
③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表情凝注在眼睛里。?
④?“我”读了辛词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第五段所举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有何异同????精读品析相同:
两位老师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
作者都是爱国诗人。
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理,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都激发了对诗歌作品的喜爱 课文第六段引述老师的话的落脚点在哪里? “我”为什么对此“铭记于在心?”且“一生受
用不尽”?? 老师这句话的落脚点在“做人”。在作者看来,“当时老师并不说多少大道理,但教我们读书明理,明做人的道理”(于漪)3、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什么有关? 与读书(画)有关。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正因为这样,“我”才对学生时代有关读书(画)这些往事留下深刻印象,产生了依依之情。 品味欣赏 于漪的这篇散文,用一个字来评价就是:美。美在哪里:形美、神美。形美—语言风格、词语优美、神美—思想内涵有深度和广度。 文中哪些词语、句段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写作特点??? 课文多处前后照应,这既是结构安排的需要,更是内容充实、突出主题的需要。举例说明。?首句“年华似流水”作为全文的开头,隐含
了作者哪些细微的感情?
明确: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述了时光接连不
断的特点;多想让逝去的光阴再回来,充满了
对美好童年的无限向往。 “但”不忘的必定是刻
骨铭心的、美好的,这样使得下文的转折更加
强烈,“不少”与“几件”,“模糊”与“历历在目”形
成鲜明对比,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这是作
者五十多岁时写的回忆文章,是一个年过半百
的老人在回忆往事,能不感慨万分吗?本文主旨 设想:于漪老师今天也来到了我们的现
场,她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 青少年应该:
一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二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作业
1、抄写文中描写及补充的春夏秋冬的诗句。
2.于漪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无论是看一幅画,读一本书,还是听一堂课,登一座楼,我们都能从这些往事中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可见,少年时代所受的文学的熏陶,是于漪成长为一代名师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原因。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的有关文学的往事,给大家说说
;你自己呢,也曾经有被文学感染的经历与体验吗?
(可以是受某本书、某句诗、某本书的插图、某堂课
、某个老师等等的影响)
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走进语文,激情点击,心领神会,共同欣赏这无边春色。 ——于漪 结束语重点语段训练
阅读《往事依依》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0—13题。(12)???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于漪《往事依依》)1、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2、文段中的“雕镂”和“镌刻”在注释中都解释为“雕刻”,既然意思相同,为什么不用同一个呢?谈谈你的理解。
3、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填表。
国文老师
朗读课文时的特点
学生们的感受
对“我”产生的主要影响
教古文的老师
?
?
?
代课老师
?
?
?
4、仅根据上文内容,试简要归纳出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观。
5、联系实际,敞开心扉,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语文老师简要说说他的教课特点。
????参考答案: 1描写了两位国文老师生动的读书情景和对自己一生的影响2为了避免重复,使语言富于变化。两词各有侧重,雕镂侧重于雕刻的精细,镌刻侧重于刻的印迹深。3、
把慷慨的感情融入身体的动作
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感情
从此喜欢上了读辛弃疾的词
把深深的感情凝注在眼睛里
同学们全被深深地打动
对新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不设统一答案。答题要点:要以情动人,应以朗读为主,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5、没有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