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 金色年华8 十三岁的际遇(课件+导学案+音频教学资源包 )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 金色年华8 十三岁的际遇(课件+导学案+音频教学资源包 )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01 12:51:15

文档简介

八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生字,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
3.能通读课文,理清结构,学会合理安排、精心组织材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
【教学法】自主交流展示
【课时】一课时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田晓菲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为纪念北大九十周年校庆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她也只有16岁,却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带给她怎样的影响呢?她又想对这所享誉全国的著名高等学府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
2.作者链接
田晓菲,笔名字文秋水,1971年生。14岁从天津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1989年毕业。1991年获得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得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此后分别在柯盖德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任助理教授,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出版作品有《爱之歌》(诗集,1988),《生活的单行道》(散文集1993),《秋水堂论金瓶梅》(2003),《尘几录:陶潜与手抄本文化》(英文,2005)等。译著包括《毛主席的孩子们:红卫兵一代的成长与经历》(合译,1988),《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2001),《他山的石头:宇文所安自选集》(2002)。现正致力于梁朝宫廷文化研究。
? 3.初读课文,正字正音。
尘缘(yuán):?涉足(shè): 徜徉(chángyáng):
?犀利(xǐ):?安恬(tián):撷取(xié):沉淀(diàn):
绅士风度:?茫然若失:白驹过隙(Xì)
【自主·合作·展示】
一、细读课文,研习思路。
(1)课文的结构层次:?
问题一、文章写到了哪几个年龄?哪里集中写“十三岁的际遇”?
明确:7岁的梦想? 10岁的信心?? 13岁的际遇?? 16岁的回顾?? (三年级的老生?? 16岁的生日)
13岁的际遇(6-12)
第一部分(1—5):写作本文的缘起。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向往
北大)?
第二部分(6—12):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进入北大)
第三部分(13-17):“我”是不系之舟,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回报北
大)????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
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
(2).第二部分中哪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可以看出作者分别赞美了什么?
明确:“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A北大的图书馆 B北大的人:写同学对知识和人生的探索,蓬勃的朝气,横溢的才华,敏锐的思想;
写老师的治学,为人,育才;
(3)作者怎样评价自己的北大生活?
浸透汗水、泪水与欢笑——两年来的充实时光。
(4).本文结构自由,内容纷杂,主旨含蓄,众多内容是靠什么统领于一体的?
? 明确:作者对北大的“惊奇、喜悦与感动”之情,是统领全文所有内容的一条感情线索。?
(5)第三部分表达什么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
明确:对北大的深情,渴望为北大做贡献。 (6).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意??
归纳: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情意。
二、练:选出自认为精彩的句子大声朗读。
【反馈检测】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chóu chàng(??? )? 安tián(??? )?? xié(??? )取
bìng(??? )弃????? 积zǎn(??? )???? qiáng(??? )橹
2.下列加粗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蓦然(突然、忽然)??? 茫然(对事理全无所知,找不到头绪)
B.稚气(幼小)??? 弹指一瞬(眼睛)
C.不胜凉意(胜利)??? 近乎绝望(于)
D.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小心翼翼(翅膀)
3.下列不含同义词或反义词的一句是(??? )
A.我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
B.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
C.而且,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第三个秋天。
D.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
4.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
(2)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童话里的女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启开了闪闪发光的仙宫大门。(??????? )
(3)你却永远年轻着,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着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 )
参考答案
(1.惆怅、恬、撷、摒、攒、樯? 2.A? 3.D4.(1)排比;(2)比喻;(3)拟人、排比)
课件20张PPT。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导入新课 田晓菲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为纪念北大九十周年校庆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她也只有16岁,却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带给她怎样的影响呢?她又想对这所享誉全国的著名高等学府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 作者简介 田晓菲,天津人。初中时,出了第一本诗集。1985年,13岁(近14岁)时,在天津十三中学读初三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
这篇文章是她16岁时,也就是她读大三时,为纪念北大建校90周年写的。解析标题 际遇,机遇、时运。多指好的。
“十三岁的际遇”,是指作者田晓菲十三岁时被北京大学破格录取一事。
这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从7-16岁的一段生活,抒发了对北大的无限热爱和感激之情。字词注音白驹过隙( )蓦然( ) 迸溅( )
穹隆( ) 积攒( ) 骤然( )
呜咽( ) 徜徉( ) 絮语( )
摒弃( ) 犀利( ) 樯橹( )
安恬( ) 撷取( ) 惆怅( )
弹指( )预习检测合作探究展示1、理清文章的结构。
2、文章按照?????、?????、???的顺序,抒发了对北大的??????之情以及????的感情。
向往北大? 成长在北大? 感谢北大? 热爱、赞美和感激? 渴望自由、渴望创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文章用空行把全文分成三部分,请你快速浏览全文,分别用文中的词语或短语作为三个部分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1—5):奇妙的尘缘
第二部分(6-12):图书馆 · 老师 · 学生
(真理之光、动人的新世界、北大的书 · 北大的人、河流· 船客· 舵手、一个新大地开始)
第三部分(13-17):不系之舟 文章用空行把全文分成三部分,请你快速浏览全文,各用一句话概括三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5):“我”与“北大”结下了一段奇妙的尘缘。
第二部分(6-12):“我”在“北大”两年多时间里的学习和生活感受。
第三部分(13-17):“我”抒发了自己对“北大”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你能简要说说小标题和内容概括的区别吗?
小标题是一段话的主要内容的概括和提示。段意则是文章部分章节的内容浓缩。
相同点:小标题和段意都是一段话的主要内容的概括。
不同点:
(1)从内容上看,小标题比段意的概括性更强,更集中,更简练。
(2)从形式上看,段意必须是一句完整的话,而小标题可以是词或词组。阅读理解(一) 1、第一部分概括了作者从7岁到16岁与北大的四次奇缘,请你仿照示例填空。
7岁: 初知北大。
10岁:初见北大。
13岁:进入北大。
16岁:感知北大。 1、第一部分概括了作者从7岁到16岁与北大的四次奇缘,请你仿照示例填空。
7岁: 。
10岁: 。
13岁: 。
16岁:感知北大。
2、面对这四次奇缘,作者的心情如何?请用文中词语回答。
3、作者情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作者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学习和生活,慢慢地长大了,变得越来越成熟了。惊奇、喜悦、激动
固执 稚气十足的自信
天真、浪漫、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不胜凉意、茫然若失精读品析 4、第5节有一句看似矛盾的话很能说明我的日渐长大和成熟。请你找出这句话,并说说你的理解。
我望着熟悉而又陌生的你,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地沉淀了下来。
“熟悉”,是说自己在北大已经生活了两年多,学到了一定知识,对北大的许多方面都比较了解。
“陌生”,是说北大的精神,北大浩瀚的知识海洋是无穷无尽的,自己还没有学完,还有更多的领域没有涉及或领悟透彻。
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语,让我们看到一个思想日渐成熟,求学急迫的“老生”形象。阅读理解(二)1、第二部分从哪两方面写北大的呢?
北大的书
北大的人个人誓言“苍白
无力”,心中感
到“近乎绝望”。开始“进行探
寻”,逐渐变
得“沉静、愉
悦、安详”。“纯洁的真理之光”,“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四个“开
始”,三个
“渴望”。专注入迷
高声争论敏感、纯洁、犀利、机智、
生机勃勃。绅士风度
谈笑风生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
严谨治学
诚恳做人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以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因浸透了
汗水、泪
水与欢笑
而格外充
实。 2、怎样理解“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和船工”这个句子的含义。
比喻分析:这是一个精彩的比喻句。把“北大”比作“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不仅写出了北大的丰富,也写出了北大精神与学术的流动;把“河”比作北大前进的轨迹;把“风景”比作北大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
把“北大学生”比作“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把北大老师比作“舵手与船工”。这样,不但承接“河流”之喻,而且生动形象,富有意蕴。
句子含义:北大从建校到现在,再到未来,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北大莘莘学子都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永不停息地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前行。 3、怎么理解 “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这一雄壮誓言?
两句相辅相成。上句是作者对北大在学术界、思想界、教育界地位的高度肯定,下句则表达了要为北大创造更辉煌业绩的雄心壮志。没有自信
觉得渺小自信充实阅读理解(三)1、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表达了“我”对北大的赞美、热爱,以及渴望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
2、作者说“我是不系之舟”,这个“不系之舟”在文章里是什么意思?
“不系之舟”是不靠岸、不停泊的船,在文中指自由行驶的小船,比喻不受环境的束缚,始终勇往直前,驶向理想的彼岸的精神(永不停息的追求)。
3、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一只“不系之舟”?
“不系之舟”象征永不停息的追求。只有永不停息的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誓言。文章特色 1、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2、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
3、时空交替。(例如第4段在两年后回顾两年前的自己)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我”的惊奇、喜悦、感动之情。
文章开头,写作者在七岁时看到那张“湖光塔影”的照片,心中就悄悄升起一种莫名的惊奇、喜悦和感动之情,这种感情贯穿于文章的始终。
其中有才进校门,参观北大图书馆引起的惊奇、感动之情;有走进图书馆时的激动不安和惊喜之情;有对北大的同学、北大的气氛和北大的老师的喜爱、赞赏与感激之情;有在即将离开母校时的无限眷恋、惆怅之情;也有驶向知识海洋深处,为北大增光添彩,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的壮志豪情;还有梦幻中暮年归来,再次轻依在“湖光塔影”的胸前的眷眷深情……
正是这条感情线索穿起了“我”从七岁到十六岁这段生活的回忆。伟大的目标形成伟大的人物。
——埃德慕斯
结束语重点语段训练
语段研读
就这样,简单而又美好地,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理之光。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我眼前,我开始思索,开始怀疑,开始摒弃,开始相信。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1、给加点字注音
摒弃(???? )??? 束缚(???? )
2、第一句话写出了北大对“我”非凡的影响,表达出“我”对北大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一句话表达出作者怎样的精神?
?
3、语段语言优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试举两个例子说明起作用。
?
(1、略 ??2、热爱、陶醉?? 渴望自由、渴望创造?? 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