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课 堂 小 结
随 堂 训 练
课标定位
1.成土因素
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及人类活动
2.土壤剖面
土壤剖面的组成
素养阐释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学会如何观察土壤,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2.通过观察身边的土壤,了解土壤剖面的组成及各组成成分的概况,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一、土壤的形成
(一)土壤概况
1.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作用: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土壤的组成
土壤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四种成分有机地组合而成。
(二)成土因素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其形成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及人类活动等。
1.成土母质
【思考感悟】 土壤与成土母质有何区别与联系
提示:区别: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而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
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2.气候
(1)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
气候条件影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故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如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另外,土壤的干湿状况,通过蒸发对空气湿度、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生物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2)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4.其他因素
(1)地形。
(2)时间。
时间反映的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二、土壤剖面
1.概念: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2.土壤剖面的土层垂直序列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 土壤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问题引领
古代用五色土象征中华大地,北京中山公园内保留的明代社稷坛,最上层就铺垫着五色土。五种颜色的泥土分别代表五个方位:东为青土,南为红土,西为白土,北为黑土,中为黄土。黑土、黄土和红土在我国分布最为广泛。
结合材料探究:
(1)黑土、黄土和红土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在哪里
(2)分析黑土、黄土和红土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
提示:(1)黑土——我国东北平原;黄土——我国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红土——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2)黑土——我国东北平原气候湿润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质分解慢,积累较多,所以土色较黑。黄土——黄土高原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少的缘故。红土——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高温多雨,矿物质的风化作用强烈,分解彻底,易溶于水的矿物质几乎全部流失,只剩氧化铁(红色)等矿物质残留土壤上层,形成红土。
归纳提升
1.成土因素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自然要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1)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与化学元素和养分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2)气候与土壤
(3)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①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如下。
②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对土壤肥力产生重要影响,如下图所示。
(4)地形与土壤
(5)时间与土壤
时间决定土壤的发育过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对土壤的影响具有双向性。人既是土壤的改良者,也是破坏者。可通过改变某一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的对比关系,来控制土壤发育的方向,强化或抑制成土过程。如灌溉和排水可改变自然土壤的水热条件,从而改变土壤中物质的运动过程。此外,通过耕作、施肥(包括施用有机肥、无机肥和多种农药)和灌溉等农业措施,可直接影响土壤发育、组成和特性的变化。合理地利用管理土壤,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反之,将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等。
2.土壤的组成
组成 特征 作用 关系
矿物质 ①土壤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②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 (钾、磷、钙、镁等),供植物吸收 主要成分,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①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共同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性;②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
组成 特征 作用 关系
有机质 (腐殖质) ①多集中在表层;②释放氮,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育 最重要成分,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 ①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共同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性;②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
空气 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使土壤能通气透水,蓄水保温 不可缺少的成分,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 水分 3.土壤剖面构造
类型 剖面层 特点
森林 土壤 有机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 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类型 剖面层 特点
耕作 土壤 耕作层 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 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典型例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材料二 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1)下列关于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给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2)下列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
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3)下列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B.在寒冷条件下,有机质分解缓慢
C.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减弱
D.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4)下列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率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1)C (2)C (3)C (4)C
解析:第(1)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第(2)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第(3)题,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第(4)题,陡峭山坡很难发育深厚的土壤;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地理实践
【动动手,做实验】
土壤剖面的观察
1.实验器材:铁锹,铁镐,铅笔,标签,卷尺。
2.实验步骤
(1)去野外找一块被挖掘机挖开的较为平滑的剖面。
(2)用铁锹和铁镐沿土壤剖面的垂直地面方向将剖面铲平,挖出母质层。
(3)整理好比较平滑的剖面后,用卷尺丈量剖面。
(4)分别观察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的土壤状况。
3.实验记录
分别记录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的土壤厚度。
4.提炼地理原理
土壤的垂直剖面由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构成,不同土壤,其各层的厚度明显不同,土壤肥力呈现明显差异。
课 堂 小 结
随 堂 训 练
读部分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
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
状况、理化性质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征
2.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 )
A.是成土母质的作用
B.是气候的作用
C.是生物的作用
D.是地形的作用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和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第2题,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
东北黑土地素有“耕地中的大熊猫”之称,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黑土不可再生,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大概需要200—400年的时间。在开发垦殖黑土地的过程中,容易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主要表现为大面积坡耕地的黑土层流失和水土流失所形成的侵蚀沟。据此完成3~4题。
3.与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无关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4.关于黑土流失对东北农业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耕地面积减少
B.不利于机械化耕作
C.粮食产量降低
D.不会影响作物品质
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主要影响土壤质地、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因此,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和成土母质无关;东北地区植被覆盖率高,枯枝落叶提供了物质来源,气温低,有机质不易分解,地形平坦,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因此,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与气候、生物、地形有关。故选A项。第4题,黑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层变薄,侵蚀沟的出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下降;黑土流失,地表破碎,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农业生产中化肥施用量增加,农作物品质下降。故选D项。
5.读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 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 。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 和
来实现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分析其主要原因。
(3)简答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1)光合 矿物质
(2)气温 降水 我国东北地区四季分明,夏季多雨,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机质积累较多。
(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正确结论。第(2)题,气候是通过气温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作用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主要从有机质来源多、气温低、有机质分解少的角度来分析。第(3)题,成土母质的作用可从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来源,以及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等方面来回答;而生物作用可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形成的最活跃因素等方面来回答。(共51张PPT)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课 堂 小 结
随 堂 训 练
课标定位
1.主要植被
森林、草原、荒漠的分布、类型及相关特征
2.植被与环境
在不同尺度上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素养阐释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说明森林、草原和荒漠三种植被的形成、分布及主要特点,培养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2.学会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在不同尺度上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野外观察的兴趣,培养地理实践力,同时明确植被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一、主要植被
1.植被概念及分类
2.典型植被及特征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走进森林”的研学旅行日记中记载:……森林郁郁葱葱,树木高大,偶有阳光透射到地面,身边是和我高度差不多的灌木丛,假若有同学藏在里面可真难找啊,脚下的草软软的,草丛中开着五颜六色的山花,真漂亮呀……该日记记载的是森林植被的什么特点
森林具有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思考感悟】 为什么温带落叶阔叶林季相变化明显而热带雨林季相变化不明显
提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水热组合充分,植物终年可生长;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于温带地区,水热组合在不同的季节差异明显,受其影响植被呈现明显的季相变化:春季抽枝发芽,夏季枝繁叶茂,秋季树叶凋落,冬季树叶全无。
二、植被与环境
1.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具体表现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一 森林景观的形成与分布
问题引领
材料 森林是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是集中的乔木与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土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与环境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的总体。它具有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种多样的功能。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
下图为世界某地森林景观示意图(图1)及该森林特有的现象(图2)。
结合材料探究:
(1)图2中该森林特有现象的名称是什么
(2)该类森林景观的主要分布区在哪里
(3)从气候角度分析,世界森林景观分布区的共性是什么
提示:(1)茎花。
(2)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3)位于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归纳提升
主要森林植被的特征、分布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森林 类型 温度带 气候类型 年均温 年降 水量 群落结构 生态特征
热带 雨林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高 ↑ 低 多 ↑ 少 结构复杂,层次多,分层不明显,乔木高大挺直,分枝少,灌木成小树状,群落中附寄生植物发达,有叶面附生现象,富有粗大的木质藤本和绞杀植物 树冠高低错落,色彩不一,全年生长、开花,无明显的季相变化;多具板状根、气生根、老茎生花等现象;叶子在大小形状上非常一致,全绿、革质、中等大小,多昆虫传粉
森林 类型 温度带 气候类型 年均温 年降 水量 群落结构 生态特征
常绿 阔叶 林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高 ↑ 低 多 ↑ 少 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林木层、下木层均有亚层次的分化,草本层以蕨类植物为主;藤本植物较为丰富 常绿,林相整齐,季相变化不明显,植物花期集中,多革质叶片,板状根、茎花叶面附生现象减少,附生植物中很少有被子植物
森林 类型 温度带 气候类型 年均温 年降 水量 群落 结构 生态特征
落叶 阔叶 林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高 ↑ 低 多 ↑ 少 群落结构简单,层次分明 叶片宽阔,叶片上通常无或少茸毛,厚薄适中。芽有包得很紧的鳞片,树干和枝丫也有很厚的树皮。春季萌叶抽枝,夏季叶色鲜绿,秋冬季落叶
森林 类型 温度带 气候类型 年均温 年降 水量 群落结构 生态特征
亚寒带针叶林 亚寒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 ↑ 低 多 ↑ 少 群落结构简单,层次分明 主要由云杉属、冷杉属、落叶松属和松属种类组成,针状树叶
典型例题
2022年春节,广州市一中学生随父母到北京现场观看冬奥会比赛,出发时满眼翠绿,而到达时只见枯枝。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广州市的最常见植被类型是( )
A.常绿硬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2)北京市植被的主要特征是( )
A.各月都有花开
B.乔木多革质叶片
C.春季萌发,秋季落叶
D.树叶呈针状
(3)造成两地景观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陆分布 B.地形
C.水分 D.热量
答案:(1)B (2)C (3)D
解析:第(1)题,广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常见植被类型是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区的典型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典型植被,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故选B项。第(2)题,北京市为温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特征是春季萌发,秋季落叶,C项正确。各月都有花开,是热带雨林的特点,A项错误。乔木多革质叶片,是常绿阔叶林的特点,B项错误。树叶呈针状,是亚寒带针叶林的特点,D项错误。
第(3)题,“出发时满眼翠绿,而到达时只见枯枝”是因为广州和北京纬度不同,热量条件不一样,因此,两地景观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与海陆分布、地形、水分关系不大。故选D项。
探究二 植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问题引领
材料 温度、湿度、阳光等气候因素的组合决定着植物的分布,而植被类型同气候类型更呈现出鲜明的对应关系。我国的水分条件受季风影响总体上由东南向西北逐渐趋向干燥,大致可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极端干旱地区五个地区。
在植被分布上的表现就是森林地带、草甸草原(或森林草原)地带、草原地带、荒漠地带、裸露荒漠地带等。由北到南,随着气温变化,植被类型也有着从针叶林到针阔混交林再到阔叶林、雨林的变化序列。读我国两地植被景观图。
结合材料探究:
(1)根据植被特征,分析图1、图2代表的植被类型。
(2)分析图1植被分布区的气候特征与植被的生长习性的关系。
提示:(1)图1为落叶阔叶林,图2为温带荒漠。
(2)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故落叶阔叶林的乔木叶片宽厚,春季发芽,夏季为生长的旺盛季节,秋冬季落叶。
归纳提升
1.植被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2.主要自然带及组成要素
任何一个自然带,都具有一定的气候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世界陆地自然带及其气候、植被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1)低纬度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
(2)中纬度
(3)高纬度
3.环境因素对植物分布和个体形态的影响
光照 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林中上层或阳坡分布喜光植物;密林底层或阴坡分布喜阴植物
热量 从赤道到两极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植被
水分 ①从沿海向内陆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的分布状况;②影响植物形态
风 迎风面树枝受损,背风面树枝生长,形成旗形树冠
热量和水分 从山麓到山顶形成垂直分布的植被带
典型例题
下图是植被类型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植被类型有草原、苔原、荒漠、阔叶林、针叶林、热带雨林。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各代号所表示的植被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为苔原 B.丙为热带雨林
C.丁为针叶林 D.戊为阔叶林
(2)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在非洲广泛分布
B.甲分布区域的气温日较差大
C.乙分布区域的降水集中在冬半年
D.戊区域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甲所在地区温度高、降水少,应为荒漠;丙所在地区温度低、降水少,应为苔原;丁所在地区高温多雨,应为热带雨林;戊所在地区降水多而温度适中,应为阔叶林。第(2)题,非洲没有苔原;荒漠分布区域大陆性强,故气温日较差大;乙为草原,夏季降水稍多;戊位于大陆东岸,不可能是地中海气候。
课 堂 小 结
随 堂 训 练
樟树为高大乔木,树高10~55米,胸径30~80厘米,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红壤分布区,以江西、浙江、台湾、广东、湖南、福建等省级行政区最多。海拔600米以下的向阳山坡、丘陵、谷地常见。据此完成1~2题。
1.樟树属于(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常绿针叶林
2.关于樟树的推测,正确的是( )
A.喜酸性土壤 B.树叶呈针状
C.树根浅而细 D.耐干旱环境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江西、浙江、台湾、广东、湖南、福建等省级行政区位于我国南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樟树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选B项。第2题,樟树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红壤分布区,红壤属于酸性土壤,A项正确。其树叶较大,B项错误。南方地区多山地丘陵,樟树为高大乔木,树高10~55米,胸径30~80厘米,说明根系应深而粗,C项错误。南方降水丰富,说明樟树需水量大,D项错误。
读我国部分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略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丙分布的典型植被依次是( )
A.森林、草原、荒漠
B.草原、荒漠、森林
C.森林、荒漠、草原
D.荒漠、草原、森林
4.引起自然景观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从东向西降水减少 B.从东向西降水增多
C.从东向西气温升高 D.从东向西海拔增加
答案:3.A 4.A
解析:读图可知,从甲到乙再到丙地,距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逐渐减少,植被呈现从森林到草原再到荒漠的变化特征。
自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下面图1为我国内蒙古高原的草原景观,图2为东非高原的草原景观。读图,完成5~6题。
图1
图2
5.两地均为草原景观,说明两地( )
A.光照相当 B.气温相当
C.水分相当 D.蒸发量相当
6.图2草的高度高于图1,原因是该地( )
A.太阳辐射更强
B.降水季节变化大
C.土壤更肥沃
D.植被保护更好
答案:5.C 6.A
解析:第5题,由材料信息“图1为我国内蒙古高原的草原景观,图2为东非高原的草原景观”可知,两地水分条件差异小,都适合草类生长,故土壤水分相当,C项正确;东非高原比我国内蒙古纬度低,光照强,获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A、B两项错误;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多于内蒙古高原,蒸发量也更大,D项错误。第6题,由材料信息可知,图2为东非高原的草原景观,由于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温度高,雨季降水较多,导致草类生长较快,草的高度高。故选A项。
7.读肯尼亚在非洲的位置及植被景观图,完成下列问题。
(1)肯尼亚的植被以 为主,分析其植被的季节变化特点。
(2)肯尼亚植被的季节变化对动物活动有什么影响
答案:(1)热带草原 湿季时,草木茂盛,原野一片葱绿;干季时,草木凋零,原野枯黄。
(2)植被的季节变化,会引起动物的大规模迁徙。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肯尼亚的植被以热带草原为主,热带草原气候具有明显的干、湿季,湿季时降水较多,草类茂盛;干季时降水稀少,草木凋零。第(2)题,动物对食物的需求,导致其会随热带草原植物的干、湿季变化而出现大规模迁徙。(共19张PPT)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本章整合
知识网络系统构建
核心归纳思维升华
知识网络系统构建
森林
分布区
特征
中尺度
气候
生物
腐殖质层
淀积层
母岩层
核心归纳思维升华
专题一 植被与环境
1.受热量影响的植被分布差异
2.受降水影响的植被分布差异
3.受海拔影响的植被分布差异
(1)影响山地垂直方向上植被种类数量的因素。
(2)山地垂直方向上的植被分布特点。
①同一类植被在山地阳坡的分布高度高于阴坡;迎风坡高于背风坡。
②纬度低的高大山地植被种类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地。
③山地雪线高度与纬度、坡向的关系。
典例1 浙江境内多丘陵山地,位于浙西北的西天目山生物多样性丰富。读西天目山垂直方向上的植被分布示意图,判断M是( )
A.针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常绿阔叶林
思路导引西天目山位于浙江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当地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M位于山麓,应与当地典型植被相同,即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题目答案:D
专题二 土壤的形成与发展
1.土壤的组成及各组成成分对肥力的影响
土壤的组成 状态 体积比例/% 对肥力的影响
矿物质 固 45 经风化分解,释放出钾、钙、镁等矿物养分
有机质 固 5 提供氮素养分,释放二氧化碳
水分 液 20~30 此消彼长,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供应养分和水分
空气 气 20~30 2.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3.土壤形成过程
(4)人类活动。
①土壤→开垦、翻种、施肥、灌溉→土壤熟化。
典例2读土壤的物质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土壤的组成物质中,含有腐殖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中
起主导作用的是( )
A.地形 B.人类活动
C.气候 D.生物
思路导引腐殖质是有机质经微生物分解作用转化而来的,在土壤中的判别标准有两个:一是占的容积比较小,二是分布在土壤的表层。生物除了使土壤中富含有机质外,还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因此生物在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题目答案:(1)B (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