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教学测评月考卷(三)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教学测评月考卷(三)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09 18:52:16

文档简介

昆明市呈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教学测评月考卷(三)
历 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 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两部分,第Ⅰ卷第 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 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明初设置的巡抚,以京官监视巡查地方,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往往事半功倍,能够更好地统领地方,自设立起便注定了向地方官嬗变的命运,而专制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这重在体现
A. 权力部门制衡的加强
B. 政府部门协作效率高效
C. 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
D. 地方官僚机构日趋混乱
2.1947年4月,蒋介石在“还政于民”的口号下,进行“多党政府” 的组建,政府代表的候选人有聘、圈、指、派之分,选举亦有竞、包之别。国民政府这一做法
A. 旨在维护其一党专政 B. 提高了民众参政意识
C. 是政党政治初步尝试 D. 标志训政时期的开始
3.两晋南朝时期,由吏部直接任命的官吏约占入仕者的半数;由考核和学校考试入仕的约占25%;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约占14%,官府属员入仕的约占12%。该现象反映了当时
A. 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B. 入仕的资格较为宽松
C. 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D. 选官方式具有多样性
历史·第1页(共8页)
4.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修订颁布的《考试法》实施细则申明: “任命人员,谓政务官以外之公务员。”其目的在于区分政务官和事务官。这一规定
A. 体现了以事分类的特点 B. 具有近代化的特点
C. 利于克服政党轮换弊端 D. 拓宽了官员的渠道
5.北魏太和年间,孝文帝进行法制改革,提出以“参详旧典,务从宽仁”为主体的法制观念,实行缘坐刑改革(使受连累的范围大大缩小),用流刑来代替死刑等。这些措施体现了
A. 轻刑慎刑,尊法敬天 B. 尚法存礼,体系完备
C. 援礼入法,礼法结合 D. 德主刑辅,程序公正
6.中古时期,西欧司法审判中盛行“决斗裁判” “神意裁判”。1世纪初,随着西欧城市的兴起,城市中的商人开始选出仲裁人,并依据“萌芽性的商法”进行审判,逐渐形成了市民法庭。这一变化反映出
A. 罗马法有超越时空的意义 B.司法审判完全脱离教会
C. 司法裁决审判逐渐世俗化 D. 司法实践兼顾社会情理
7.《清明上河图》中有个有趣的现象,画上似乎只有一个正在运输货物的胡人,除此以外,可谓“千汉一胡”。这与唐代胡人满京城,贩卖各种物品的情况完全不同。这一差异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唐朝民族政策具有务实性 B. 唐宋政局状况的影响
C. 各民族间的差异逐渐缩小 D. 华夏认同观念的影响
8.《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生效,使三十年战争所造成的领土变更得以调整,使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大批城邦国家取得了独立,使荷兰与瑞士成为主权国家,使新教国家脱离了教皇的霸权。这表明《威斯特伐利亚合约》
A. 彻底结束了国家间的混战 B. 瓦解了西欧民众的传统信仰
C. 维护欧洲封建制度的体系 D. 确立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9. 图1是内蒙银行发行的二百元面值的纸币的正面,它的正上方是“内蒙银行”四个字,两侧是“内蒙各族县,公私款通用” 的字样,正下方是“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印”。这种纸币
A. 具有研究解放战争的史料价值 B. 日本经济侵略的重要表现
C. 是由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定货币 D.宣告国民政府的信用破产
历史·第2页(共8页)
10.1932年初,洛杉矶地区的康普顿成立了退伍军人救助协会,一些因为拥有私宅而不符合政府失业救助条件的老兵,借此用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几个月后,协会成员就发展扩大到2500个家庭,类似协会纷纷成立。这种协会的成立
A. 发挥了社会救济功能 B. 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C. 体现了城市的自治性 D. 是城市行政治理的基本单位
11.下表是世界上部分原居民在培育农作物方面作出的贡献。表中内容可说明
名称 地域 农作物
印第安人 美洲 马铃薯、玉米、花生等
班图人 西非 甜高粱、西瓜、棉花等
南亚人 南亚 芋头等
西亚人 西亚 大麦、小麦和豆类等
A. 生产力发展改变生活方式 B. 农耕文明发展艰难曲折
C. 游牧民族开始了农业生产 D.古代食物物种多源发生
12. 人类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从流动逐渐转向定居的过程,而定居方式的出现,推动了语言交流的增加,从而促使文字产生。同时,定居点的扩大也必然会促使城市、国家以及青铜器等的产生。由此可推知,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得益于
A. 阶级斗争的推动 B. 生活水平的提高
C. 农业的不断发展 D. 科学技术的进步
13.2023 年3月,考古人员在距今约6000~4000年的天门石家河遗址不仅发现了拦水坝、小型水库等水利设施,还发现了史前稻田遗存和距今约4300年的炭化粟。这些发现可以佐证当时
A. 古代农业精耕细作 B. 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C. 农耕文明初步发展 D. 农业起源多元一体
14.到16世纪末,欧洲人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据此可知,玉米的传入
A. 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习惯 B. 影响了欧洲农业生产结构
C. 丰富了欧洲人的粮食种类 D. 增强了欧洲人的身体素质
15.据贵州地方志记载,乾隆年间,玉米引种在贵州地区迅速传播;道光年间,贵州各地普遍种植玉米;民国初年,玉米在贵州的种植面积超过稻谷和小麦,年产量仅次于水稻。由此可见
A. 贵州地区更适合种植玉米 B. 物种交换引发了种植结构变化
C. 人类饮食结构逐渐同质化 D. 玉米种植解决了贵州粮食安全
历史·第3页(共8页)
16.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研讨会”上说: “中国农科院成立65年来,培育和推广包括超级稻、矮败小麦、转基因抗虫棉等优良农作物品种,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为推动粮食单产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每亩69公斤增长到近400公斤贡献了力量。”这表明中国农业
A. 注重研发转基因的农作物 B. 技术创新促进产量提高
C. 对世界粮食安全形成威胁 D. 农业转型促进经济发展
1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围绕婴幼儿配方食品、肉制品、乳制品等食品,督促和指导生产企业依法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切实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这表明
A.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管理 B.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急需进行改革
C. 国家卫生环境已经得到改善 D.食品安全隐患开始受到国家关注
18.下表是中国古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就,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时期 先秦 汉代 魏晋 唐代 宋代
成就 垄作法 都江堰 耦犁 代田法龙首渠 翻车 耕耙糖技术 曲辕犁筒车 高转筒车
A. 农业领先世界 B. 重视兴修水利
C. 注重精耕细作 D. 耕作技术提高
19.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我国
A. 冶炼技术水平不高 B.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C. 农耕经济发展落后 D. 动力革命的需求不足
20. 图2展示的是中国古代的两种生产工具。这些工具的出现都体现了
A. 灌溉技术的进步 B. 统治者重视农业
C. 冶铁技术的进步 D. 生产动力的改进
历史·第4页(共8页)
21.位于泰晤士河畔的伊丽莎白塔,建成于19世纪50年代末,成为伦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与此同时,英国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这种现象
A. 意在展现工人的聪明才智 B. 凸显科学技术的公益性
C. 说明科学技术开始世俗化 D. 迎合了工业革命的需求
22.某同学搜集到如图3所示的几幅图片,据此可知他研究的历史主题是
A.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历程 B.中国经济在近代的新变化
C. 江南地区近代工业的出现 D.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
23. 从 1847年开始,英国各工业区相继出现了为女工开办的夜校,夜校的课程有阅读、写作、算术缝纫等,学费低廉,深受女工们的欢迎。此外,女工们还利用闲暇时间去酒吧、俱乐部和剧院等娱乐场所游玩。这些现象说明
A. 技术发展影响妇女角色变化
B. 工业革命改变了阶级结构
C. 妇女对社会的贡献大于男性
D. 社会分工的界限开始模糊
24.作为计算机技术的分支,人工智能正在融入金融、医疗、教育、农业、零售等各行各业,如7×24小时的智能客服服务、无人便利店、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等。这表明人工智能
A. 拓展了人类的视野范围 B. 深刻影响了人类生活
C. 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 D. 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25. 山东临沂高新区创新制作简易版“山东政务服务网业务申报指南”,办事群众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或网络终端,登录个人账号,随时随地申报相关事项,真正做到了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由此可见人工智能
A. 改变了社会发展趋势
B.已经取代了传统媒介
C. 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
D. 改变了政府社会功能
历史·第5页(共8页)
26. 唐元日 (元旦) 期间,长安城里各家各户要悬幡立杆,设丰富的家宴,举家同庆。入宋以后,宋人“入市店饮宴,惯习成风” “不论贫富,游玩琳言梵字,竟日不绝”。这种转变
A.导致程朱理学的影响力削弱
B. 受经济重心南移影响
C. 表明市场交易不受政府监管
D. 反映了市民阶层活跃
27. 明清时期,当铺遍及全国城市集镇以及农村,有的当铺资本额高达数万两或十几万两。经营典当业的除商人外,还有地主、官僚,甚至政府也投资当铺。当铺的业务有存款、放款、兑换等。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商人社会影响力增强
B.资本主义萌芽激发社会活力
C.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D. 尊富崇利意识成为社会主流
28.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初“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民间更是出现了“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门市”的俗语。这反映了
A. 汉初商人经营产业多样化
B.汉初抑制工商政策的松动
C. 西汉重农抑商政策的消亡
D.“工商食官”格局逐步确立
29.1592年,中国输往拉丁美洲的货物已经超过了西班牙,西班牙商品受到排挤,其国内纺织厂纷纷倒闭;到1660年,美洲白银输入西班牙的数额仅为1595 年的十分之一。这可说明
A. 世界贸易中心转到美洲 B. 三角贸易使美洲受益
C. 太平洋贸易的影响广泛 D. 西班牙海洋霸权衰落
30.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建立初期,其资金主要在美国筹措,且该银行贷款必须由贷款国政府担保,贷款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由此可知,该机构
A. 推动了美国全球霸权的确立
B. 对世界经济难以发挥积极作用
C. 是美国资本扩张的重要工具
D. 对发展中国家有“济贫”职能
历史·第6页(共8页)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注意事项:
第Ⅱ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1. (1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铭砖刻文有“有东门从南第廿三行从西第五窖” 苏州通天二年粗糙米白多一万三 ××十五石耗在内 “押仓使孙亮 监仓御史陆庆”
—在洛阳出土的隋唐时期含嘉仓的铭砖
凡凿客置屋, 皆铭砖为庾斛之数,与其年月日,受领粟官吏姓名。又立牌如其铭。
—《唐六典》
材料二 首先,庞大的人口基数及每年新增1500万人,预计2030年将达到16亿之众,这将是中国未来粮食需求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其次,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改善将促进粮食需求总量增加。第三, 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粮食生产的最基本生产资料——水、耕地资源将面临城市化和工业化激烈的经济竞争, 目前中国农业国际参与度小,农业(特别是粮食作物) 的比较优势日趋下降,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差距极大,农民受教育和组织程度低,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低,近几年我国粮食生产成本每年以10%的速率递增,粮食供应面临国际廉价粮食的竞争,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将日益显现。我国是一个农业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近30年仅因旱灾损失粮食就达1.5亿吨。 因此,农业自然灾害对我国食物安全的影响不可低估。
—摘编自傅泽强、蔡运龙《世界食物安全态势及中国对策》
(1) 材料一的铭砖记录了哪些信息 分别说明含嘉仓铭砖与《唐六典》的史料价值。 (7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食物安全面临的挑战。(8分)
历史·第7页(共8页)
32.(13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18世纪后半叶,随着生产技术变革的进行,尤其是动力机器的发明和应用,英国的生产组织形式格局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原工业化时期的作坊制、 家庭制、工厂制逐步消退,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厂制生产开始兴起。工厂制的兴起意味着资本的集中, 因为厂房的建设、机器的引入需要投入大量资本。在近代工厂中,随着劳动力的集中, 劳动分工进一步增强, 以韦奇伍德的埃特鲁利亚制陶厂为例,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如拌土车间、制坯车间、上釉车间、烧窑车间、上彩车间等,每个车间只负责一道生产工序。近代工厂制度兴起后,为保证生产的有序进行,工厂主制订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 以此来对工厂生产实施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二 曼彻斯特原本是英国西北部的一个小村落。 16世纪中叶, 曼彻斯特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纺织业城市。18世纪上半期,曼彻斯特主要制造呢线、粗帆布,尤其是各种纺织品。棉纺织工业兴起后,大量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设立, 同时曼彻斯特也成为分销中心,这里设置了多间重要仓库。据一个同时代的人说,1786年,人们仅看到一个烟囱,即阿克莱特纱厂的烟囱,15年后,曼彻斯特有50个纱厂,其中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1820年,曼彻斯特棉纺织生产量占英国棉纺织生产总量的四分之一。1835年, 曼彻斯特聚集了英国棉纺织工业绝大部分的工厂和工人。到1871年,曼彻斯特人口达到35.1万人。在曼彻斯特城市兴起的同时,其周围出现了一批以棉纺织业为主的城市。
——摘编自高德步等《世界经济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工厂制的特征。(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工业革命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7分)
33.(12分)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中后期是人类历史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探讨和研究这个问题对于总结历史经验、展望未来具有实际意义。下表给我们列出了20世纪中后期世界变化的一些关键词。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布拉格之春 勃列日涅夫改革 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 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 中间阶层
从表中选择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进行阐述。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阐述要运用所选的关键词,史论结合)(12分)
历史·第8页(共8页)2022 级高二年级教学测评月考卷(三)
历史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 60 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D B C C B D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C C B B A C B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A B C D C B C C
【解析】
1.明初中央派巡抚巡查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后巡抚逐渐转变为地方官,中央又选派新的
“近官”制衡巡抚,巡抚的设置和用“近官”制衡巡抚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体现
了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故答案选 C。
2.据材料信息可知,蒋介石政府“还政于民”是手段,其目的是要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故
答案选 A。
3.据材料信息可知,两晋南朝时,选官方式有吏部任命、考核和学校考试入仕、州郡县吏积
功升迁、官府属员入仕等,这体现了选官方式多样性的特点,故答案选 D。
4.材料信息表明南京国民政府借鉴西方文官制度,修订《考试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
务官,这表明当时的文官制度具有近代化的特点,故答案选 B。
5.据材料信息可知,用流刑代替死刑,体现了以人为本、仁政的思想,这体现了法令儒家化
的趋势,即援礼入法,礼法结合,故答案选 C。
6.据材料可知,随着西欧城市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司法审判中由原来的盛行“决
斗裁判”“神意裁判”,转变为依据“萌芽性的商法”进行审判,以世俗社会的商业法作
为审判依据,反映审判逐渐世俗化,故答案选 C。
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由于受到西夏、吐蕃的阻隔,来自中亚的胡人要比唐朝时期来得
少,而从海路来的高丽、东南亚、印度的外国人主要是使者,他们携带着珍贵的香料、药
材等,入贡于朝廷,宋朝以回赐的方式与之进行贸易,贡赐形式下的贸易,使外来的商人
很难在市场上自由地买卖,故胡人日益减少,而唐朝政治稳定,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社
会风气包容,京城的胡人较多,故答案选 B。
历史参考答案·第 1 页(共 4 页)
{#{QQABBQCUoggAABBAARhCEQUoCgIQkBACCCoOhAAEIAIAQRFABAA=}#}
8.《威斯特伐利亚合约》是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它既是近代国际法的实际
源头,又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材料信息表明该合约确立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故答案选 D。
9.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是 1947 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适应解放战争形势的需要,1947 年
中共领导下的内蒙古人民政府将东蒙银行改为内蒙古银行发行内蒙各族县、公司款项专用
的纸币,故该币见证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民族政策的胜利,故答案选 A。
10.材料所述行为是民间自发进行的,这类协会不是政府组织,只是起到了协调劳务交换的
作用,对于解决经济危机的效果不会很好,但短时间内对民众解困有作用,是放任政策
下民众的一种互助尝试,这说明协会的成立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救助功能,故答案选 A。
11.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世界部分地区原居民对农业作出的贡献,表中各地培育的农作
物具有差异性,这体现了古代农耕文明的多样性,故答案选 D。
1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不断发展,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
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故答案选 C。
13.据材料可知,天门石家河遗址发现了与农业生产活动有关的水利设施,并且存在种植水
稻与粟的情况,说明这一时期农耕文明已得到初步发展,故答案选 C。
14.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玉米传入欧洲后,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粮食种类,故答案选 C。
15.从清朝到民国时期,贵州的玉米种植广泛,逐渐成为仅次于水稻的重要粮食作物,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玉米原产自美洲,新航路开辟后传入中国,反映了物种交换引发了种植
结构的变化,故答案选 B。
16.中国农科院成立以来,注重技术研发与创新,不断培育和推广优良农作物品种,实现了
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升,故答案选 B。
17.据材料信息可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食品安全的意见,可见政府监督管理职能对食
品安全的重要性,故答案选 A。
18.据材料可知,先秦至宋代,农业生产中采用不同的耕作技术,使用多种灌溉工具,并且
兴修水利,这些都是精耕细作的体现,故答案选 C。
19.中国古代农业模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实行精耕细作,没有出现大规模农场,所以
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故答案选 B。
20.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水排是使用水力进行鼓风冶铁,筒车是以水力为动力的灌溉工具,
两者都利用自然力,体现了生产动力的改进,故答案选 D。
2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开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迫切需要精
确的时间,钟表成为大城市的必备设施,故答案选 D。
历史参考答案·第 2 页(共 4 页)
{#{QQABBQCUoggAABBAARhCEQUoCgIQkBACCCoOhAAEIAIAQRFABAA=}#}
22.上海耶松船厂是英商在中国设立的船舶修造厂,是外企,天津机器制造局是洋务企业,
发昌机器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汉阳铁厂是洋务企业,故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中国
经济在近代的新变化,故答案选 B。
23.据材料信息可知,女工上夜校,适应了工业革命对人们文化素养的新要求,去酒吧等场
所游玩是人们休闲方式的变化,这得益于工业革命提高了女工们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 A。
24.材料表明人工智能技术深刻影响了人类的很多行业,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故答案选 B。
25.临沂政府利用人工智能手段与技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便利了人民的生活,提高了公共
服务水平,故答案选 C。
26.节日庆典由家宴为主转变为市店消费,外出游玩,体现了当时人们消费日益市场化、社
会化,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活跃,故答案选 D。
27.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当铺分布区域广,经营主体广泛,业务范围广,这些现象充分反映
了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商业繁荣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答案选 C。
28.汉初统治者放宽对山林资源开发的限制,商人势力壮大,工商业发展迅速,结合所学可
知,汉初工商业的发展反映了抑制工商业政策的松动,故答案选 B。
29.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71 年西班牙开通了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的太平洋贸易,
通过太平洋贸易,不仅使传统海上丝绸之路延伸到了美洲,而且还使输入欧洲的白银数
量大幅度减少,甚至涉及西班牙国内的工业生产,说明太平洋贸易影响广泛,故答案选 C。
30.据材料,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建立初期,资金主要在美国筹措,向其他国家提供贷款的用
途主要购买美国商品,反映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之初一定程度上受美国控制,服务美
国利益,是美国资本扩张的重要工具,故答案选 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
31.(15 分)
(1)(7 分)信息:对粮仓的储藏数量、时间、相关责任人等重要信息,刻在砖上,砖置
于仓中。(3 分)
史料价值:出土的含嘉仓铭砖是研究唐朝社会经济的实物史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
值;(2 分)《唐六典》是文献史料,属二手史料,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2 分)
(2)(8 分)挑战:人口增长和膳食结构改善导致对粮食需求的增加;粮食生产资料受到
工业化冲击;农业竞争力相比发达国家较低;农业科技实力弱,自然灾害频发。(每点
2 分)
历史参考答案·第 3 页(共 4 页)
{#{QQABBQCUoggAABBAARhCEQUoCgIQkBACCCoOhAAEIAIAQRFABAA=}#}
32.(13 分)
(1)(6 分)特征:使用机器生产;资本和劳动力的集中;劳动分工细化;生产管理的规
范化与制度化;实行倒班制;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
可)
(2)(7 分)变化:促进城市化发展,改变人们生活空间;促进交通运输业进步;促进乡
村改变,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使人们时间观念更为增强;促进人们文化素质提升;
也给民众生活带来消极影响。(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33.(12 分)
示例:关键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保障体系、中间阶层(1 分)
观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调整。(2 分)
阐述:1929 年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弊病,二战以及社会主义对资本
主义的冲击和影响,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进行国家宏观调控,
即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利用
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取得了显著成效。资本主义各国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加大
社会服务开支,建立“福利国家”,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
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企业内部的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中间阶
层”的人数增加,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20 世纪 50~70 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使经济在高科技推
动下迅速发展,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继续发展。(9 分)
历史参考答案·第 4 页(共 4 页)
{#{QQABBQCUoggAABBAARhCEQUoCgIQkBACCCoOhAAEIAIAQR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