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7张PPT)
红星照耀中国
一、作者简介
1
“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
——埃德加·斯诺
埃德加·斯诺
1905年7月19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记者。代表作纪实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
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1972年2月15日,斯诺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后人遵照其遗愿,将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二、作品简介
1
写作背景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迫害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
“事实是,在世界各国中,恐怕没有比红色中国的情况是更大的谜,更混乱的传说了。”
“自从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中国的第一个苏维埃在湖南省东南部茶陵成立以来, 还没有一个人自告奋勇,穿过那道长城,再回来报道他的经历。”
“就是怀着这种冒险的心情,我出发了。”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作品,真实记录了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 进行实地釆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和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客观地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情况。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同时又兼具文学性。
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作者按照事件发生的自然时间顺序记录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采访的所见所闻。
《红星照耀中国》题目的含义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的象征。
简述《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
这是美国著各记者埃德加 斯诺的不朽各著,一部文笔优美同时纪实性很強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 进行实地来访的所见所园,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沉。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三、人物形象
四、情节梳理
1
作者
采访时间
采访路线
采访对象
采访内容
采访感想
【美】埃德加·斯诺,新闻记者
1936年 西安事变前夕
北平-西安-保安-预旺堡-保安-西安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
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
不可征服的力量
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采访路线
1、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红军存在?共产党是什么样的人?
领导人是谁?苏维埃?农民支持吗?兵力?
2、去西安的慢车——去西安之前,注射了很多疫苗。
3、汉代青铜——介绍张学良
4、通过红色大门——从西安坐卡车往北,到达延安。
步行进步往苏区的山道,遇到贫民会主席刘龙火。
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
2、造反者:周恩来
3、贺龙二三事
——李长林介绍贺龙
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
周恩来
类别 表现
肖像 个人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心,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出身 大官僚家庭。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
事件 在南开中学读书;1919 年学生运动学生领袖;1925、1926、1927年进行了北伐;1931 年后他加入红色队伍。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
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1.有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2.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周恩来
人物形象: (书生形象的造反者)
平易近人,温和文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细心热情,善于计划,生活朴素,充满活力。
相关情节:
①第一次见面用英语跟斯诺打招呼。
②为斯诺规划采访行程。
③蒋介石悬赏八万要他的首级。
④组织工人大罢工。
⑤把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的肩上,走过乡回田埂。
贺龙
类别 表现
肖像 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
出身 父亲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把名望传给了贺龙,因此贺龙在年轻时就闻名湖南全省。
事件 靠两把菜刀起家,被国民党报纸称为“劣迹昭著”;年少时便以胆略及才智名满湘地。
贺龙
人物形象:
威望高、口才好,英勇善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性格急躁但很谦虚。
相关情节:
①传说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
②据说曾经不止一次把地方的哥老会全部成员收编进红军。
③参加共产党后直忠于党,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
④行军神出鬼没。
第三篇、在保安——毛泽东
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1、童年时代。 2、长沙时代。
3、革命前期。 4、国民革命时代。
5、苏维埃运动。 6、红军的生长。
林彪(第三篇:悬赏两百万元的首级)
林彪:
1907年生于湖北一个工场主的家庭,读完中学,进入黄埔军校学习。
1925年加入共产党,南昌起义时参加贺龙和叶挺领导的第20军。1932年,负责指挥红军一军团,从没有被打败过,以“短促突击战”创始者著称。红军大学校长。
红军大学有许多独特无二的地方。
它的校长是一个二十八岁的指挥员,据说他从来没有吃过一次败仗。红 军大学自称有一个班的学员全是老战士,平均年龄是二十七岁,平均每 人有八年作战经验,受过三次伤。有什么别的学校由于“纸荒”而不得 不把敌人的传单反过来当作课堂笔记本使用 或者每个学员的教育费用, 包括伙食、衣着、一切在校开支,每月不到十五元银洋 或者把那些鼎 鼎大名的学员的首级赏格加起来总共超过二百万元 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
毛泽东
类别 表现
肖像 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背有些驼,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好,颧骨凸出。长得像林肯一样的人物
出身 农民,父亲(贫农→富农,管教严格),母亲(心地善良,慷慨厚道,接济别人,可怜穷人)
事件 每天工作十三、四小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惧悬赏,时常在大街上和农民聊天。
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1.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革命家,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
2.博览全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研究。
3.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
4.精力过人,不知疲倦,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5.相信罗斯福总统是个反法西斯主义者。
成长时期:富有反抗性,善于通过斗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好学进取,有恒心毅力;善于思考,有质疑精神。
成熟时期:质朴纯真,生活简朴;博览书,涉猎广泛,精力过人,身体素质好一丝不苟,有魄力,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同时也是一个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领导者。有幽默感
反抗精神:①与父亲的矛盾对抗。②剪辫子、参军。
好学进取:③自己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自修半年。
生活简朴:④他的财物只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
感情深邃:⑤谈及牺牲的同志和饥荒的死人事件,他眼睛湿润。
关爱同志:⑥将自己的上衣脱给战士穿,长征中和普通战士一样步行 。
有政治见解:⑦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提出的世界政局时事问题连斯诺都无法回答。
⑧蒋介石悬赏二十五万要他的首级
(一)敌军围追堵截造成的困难。最大困难就是蒋介石指使国民党军队,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中央红军长征初期,蒋介石连续布置了四道封锁线。
(二) 我党和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长征初期的错误路线,是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导致湘江惨败,力量损失过半;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妄图以军力挟持中央,导致红军内部的矛盾和危险。
(三)征途中自然条件的恶劣。雪山,草地。
(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情民情。受地方头面人物的煽动和欺骗,加上对国民党政府大汉族主义的反抗,少数民族人民不能接受外来的军事力量进入或经过他们的地区,甚至袭击红军,作为一支人民子弟兵,只能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而不能随便动用武力。
(五)没有根据地,没有后勤,缺医少药。
【红军长征——面临的困难】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结束标志:红二、四方面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结束。
又称为:举国大迁移或武装宣传。
重大事件:强渡大渡河 过大草地
红军一共爬过十八条山脉,渡过二十四条河流,经过十二个省份,占领过六十二座大小城市,突破十个地方军阀的包围,开进和顺利地穿过六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
长征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共有十五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五十六天用在打遭遇战上,总共只休息了四十四天。
长征路线图
长征精神的内涵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勇于战斗,无坚不 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善于团结, 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 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 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 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战士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 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 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多个战士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 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飞夺泸定桥
第六篇:红星在西北
1、陕西苏维埃的开始。
2、死亡与捐税。
3、苏维埃社会。
4、货币的解剖。
5、生活在五十岁开始。(徐特立)
徐特立
白发老翁,不是老朽昏聩的标本。步履矫健,苏区教育委员,年时虽高,一双健腿在长征途上曾经帮他渡过大河,爬过高山。
出生贫农家庭,上了六年学后在清朝当个塾师,后来上长沙师范,毕业后留校任教数学。后去法国勤工俭学,1927年加入共产党。1928年当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两年后回国,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57岁参加长征。
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保安以西的甘肃边境)
1、同红色农民谈话
2、苏区工业
3、“他们唱的太多了”——介绍工人的工作和精神状态(朱作其)
预旺堡: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
1、真正的红军
2、彭德怀
3、为什么当红军(彭德怀的童年到参加共产党的经历)
4、游击战术(彭德怀介绍)
5、红军战士的生活(健康、有规律、有组织的生活)
6、政治课(列宁室参观上政治课)
彭德怀
类别 表现
肖像 身体很健康。只是肚子有点不好,说话南方口音很重,快得像连珠炮。
出身 富农,他的生母在他六岁那年就死了,父亲再续。
事件 9岁离家闯荡,17岁带领饥民攻打粮仓,对待士兵胜似兄弟,长征途中自己的马常让给部下骑。
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1.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是一位爱惜部下、善于作战的杰出军事家。
2.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
3.身体健康、动作敏捷,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率直爽朗、乐观爱笑、富有才智,吃苦耐劳、精力旺盛性格刚烈。
反抗精神:①童年时在私塾奋起反抗欺负他的地主孩子、老师
②将祖母的鸦片烟锅踢掉。
③青年时带领农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
关爱部下:经常步行,把马让给其他同志骑。把棉衣给小号手穿,
意志坚定:从事谍报工作被抓,坚决不屈服
有军事才能:擅长游击战
聪明机智:将国民党的悬赏通缉传单收集起来印刷红军宣传品。
喜欢孩子:尊重少先队员(红小鬼) 。
游击战术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预旺堡:第九篇:同红军在一起(续)
1、徐海东——一个红色的窑工。
家庭世世代代做窑工、骑马失事碰掉了两颗门牙。
2、阶级战争在中国——国民党军队在鄂
豫皖苏区对老百姓所犯的罪行。
3、西北四马。
——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马步青。
4、穆斯林与马克思主义者。
他身材修长,四肢灵活,全身肌肉发达,他的每条腿每条胳膊,他的胸口、肩膀、屁股都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过。门牙因为骑马失事碰掉的。
世代做窑工,祖父一代曾经置过地,但由于早灾、水灾、捐税,后来就贫化。27口近亲,39口远亲被国民党杀害。
他到窑工当学徒,因乱参加了张发奎的国民党第四军,1927年偷偷回到黄陂。他在一些学生的宣传下,成了共产党员,在黄陂建立起党支部。组织农民成立了只有17个人,一只手枪,八发子弹的湖北省的第一支工农军队。
徐海东
徐海东:
大胆无畏,英勇善战,无私诚实,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善良真诚,阶级意识强。
主要事件:
①回击富家子弟的欺压,做窑工时技术最好。
②为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感到自豪。
③组织湖北第一支“工农军队”。
④带领红军轻松攻克预旺县。
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1、再谈马——红军前线骑兵
2、红小鬼——少年先锋队员。最喜欢的是交通处处长李克农
的通讯员小鬼
——向季邦(担心记者把自己写进专著、被外国人误以为“
鸡巴”而影响红军声誉的红军小鬼)
3、实践中的统一战线
4、关于朱德——朱德亲口对韦尔斯女士
叙述自己一生的经历
红小鬼
工作内容:通讯员、勤务员、号手、侦察员
代表人物:向季邦
相关情节:
①年龄虽小,却早已是“老红军”。
②他们在红军队伍里当通讯员、勤务员、号手、侦察员等。
③许多是从江西长征走过来的,很多人都参加过实际作战。
④拦住了没有路条的彭德怀。
⑤因斯诺没有称呼“同志”而生气。
人物形象:
精神极好,勤劳乐观,爱憎分明,坚持原则,给中国增添了无限的活力和希望。
朱德
类别 表现
肖像 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象铁打的一样。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
出身 穷苦的佃农→云南讲武堂毕业。著名将领蔡锷的军官→共产党
严于律己:①喜欢读书和运动仔细制定读书计划
信仰坚定:②坚持寻找并在柏林加入共产党。
③为了参加革命放弃自己的个人财产。
有军事才能:④参加过五次反围剿,指挥打过几百次仗形成自己的特殊战术。
关爱部下:⑤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
度量宏大:⑥任何事,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和总司令汇报。
生活俭朴:整个冬天靠南瓜充饥。
第十一篇:回到保安
1、路上的邂逅——64岁,自称是年纪最大的一个红军战士,老李;
绰号“礼拜堂”的贾河忠,遇到了红军打了胜仗,带着俘虏回来。
2、保安的生活——蔡树藩(假肢)、陆定一(飞机)、徐海东(假牙)
3、俄国的影响(略读)
4、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略读)
5、那个外国的智囊——德国顾问李德
6、别了,红色中国——对毛泽东的最后访问,
与国民党合作抗日的具体条件;离别保安的情景。
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
1、兵变前奏
2、总司令被逮——东北军和西北军控制了西安,在临潼一个
宾馆后山逮捕了穿着睡衣睡裤,身子索索地在寒冷中哆嗦着的蒋介石。
3、蒋、张和共产党?(略读)
4、针锋相对?(略读)
5、友谊地久天长?(略读)
6、红色的天际——中国社会革命运动最后终于会获得胜利
张学良带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带领的西北军不愿与红军作战,私底下与红军达成休战协议。
1936年10月22日~12月7日,张学良先后多次向蒋介石再三苦谏,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皆遭拒绝。
1936年12月11日晚,蒋介石命令中央军接替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剿共任务,准备开始第六次大围剿。
1936年12月11日晚,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12月12日清晨进行兵谏。
1936年12月12日5时,东北军奉命到华清池捉拿蒋介石,蒋介石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西安事变正式爆发。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7日-25日,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和共产党举行了频繁的会谈,在会谈后蒋介石亲自保证不再打内战,并达成协议,联合抗日
1936年12月26日,蒋介石返回南京后,撤销了剿匪总部,取消了新的剿匪计划,国共两党合作,苏区也脱离的长期孤立的状态,并恢复了与外界的交通联系
西安事变,结束了中国长达10年的内战,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二次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887.10.31-1975.4.5)
总结
又称:双十二事变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动机:逼蒋抗日,停止内战
结果:得到和平解决
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猜猜他是谁?
彭德怀看见我瞧着他,便开玩笑说:“那边这个人是著名的赤匪。你认出他来了吗 ”新来的那个人马上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大家不由得都笑了。
徐海东
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
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
颧骨凸出。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他的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但因为是湖南人,他有着南方人“爱辣”
的癖好。他甚至用辣椒夹着馒头吃,除了这种癖好之外,他对于吃
东西就很随便。有一次,吃晚饭的时候,我听到他发挥爱吃辣的人
是革命者的理论。
毛泽东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周恩来
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这也许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缘故。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他突然向他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彭德怀
贺龙
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
周恩来
他和我沿着安静的小路,经过芝麻田和小麦田,走回百家坪的时候,任何关于“红色土匪”的那些形容词,都不适合用到他的身上。恰恰相反,他似乎真正是充满了愉快和生命的爱恋,像神气活现地跟在他旁边的“红小鬼”一样,他的手臂正靠着“红小鬼”的肩膀。他在南开读书的时候,生得很俊秀,身材苗条,如今他似乎还有那种风度。
五、中考链接
1.回顾《红星照耀中国》,将合适的人名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我和 谈话的时候,曾以深切的兴趣去研究他……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那一种吸引力是羞赧、个性的魅力和领导的坚决彻底奇妙地混合而成的。他英文讲得虽不流利,却相当准确……具有冷静的、合理的和实际的头脑……温文的谈吐……他在南开读书的时候,生得很俊秀……如今他似乎还有那种风度。
周恩来
(2)据说, 是靠了一柄刀把湖南的苏区建立起来的……他的身体是魁梧奇伟的,像老虎一样强悍。他虽然已是五十岁以上的人,还是非常健旺。他从来不会觉得疲乏…他真喜欢马他虽然生性暴躁,却十分谦逊。自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他忠实于党,从未破坏党的纪律。他常常要求批评,遵从忠告。
贺龙
(3)我以为 是一个很疲倦的、很严刻的、很古怪的领袖……可是相反地,他却是一个活泼的,喜欢发笑的人……他吃得很简单很节省,和他的士兵们一样……有某种坦白、爽快和正直的品质……他常常被一群儿童们跟随着……生于湘潭县的一个乡村里……这个“反叛者”,是具有很伟大的一副心肠的!
彭德怀
2.回顾《红星照耀中国》,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内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客观地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B.作者斯诺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邓发、林伯渠、徐海东等。
C.斯诺跟随中国工农红军一起长征并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D.斯诺还深入红军战士和根据地老百姓之中,对共产党的基本政策、红军战士的生活等做了广泛的调查。
(2)斯诺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对‘红色中国’的未来作出了富有远见的预言。这一预言是什么?”(2分)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3.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 )
A 、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 、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4.黄石市初中某班举行“《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其中,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名著,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本书又名《西行漫记》,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
B. 本书是一部向世界介绍、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图书。
C. 本书是按照作者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D. 本书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作品,没有体现作者的倾向性。
5.下列有关书中人物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 毛泽东是一个精研文史哲的学者,也是一个极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的战略家。
B. 通过面对面地交谈,贺龙的好口才给斯诺留下了深刻印象。
C. 彭德怀大公无私,除了两套统一发放的红军军装,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D. “红小鬼们”勤奋、忠实,热爱红军,有着革命的热情。
6.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当他和我沿着安静的小路,经过芝麻田和小麦田,走回百家坪的时候,任何关于“红色土匪”的那些形容词,都不适合用到他的身上。恰恰相反,他似乎真正是充满了愉快和生命的爱恋,像神气活现地跟在他旁边的“红小鬼”一样,他的手臂正靠着“红小鬼”的肩膀。他在南开读书的时候,生得很俊秀,身材苗条,如今他似乎还有那种风度。
(1)以上文段选自名著 ,文中“他”是 (人名)。
(2)从文段中你体会到了他的哪些可贵品质或精神
《红星照耀中国 》 周恩来
爱护士兵,平易近人;生机勃勃,热爱生命;生活朴素,温文尔雅。
7.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1)本段文字选自 ,在这之前,作者斯诺见到了 。
(2)斯诺在那一刹那间对毛泽东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但是全文斯诺对毛泽东还进行过其它评价,请说说斯诺对毛泽东的其他两个印象。
《红星照耀中国 》 周恩来
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生活简朴,廉洁奉公,有幽默感,吃苦耐劳等等,没有官架子;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8.下面是《红星照耀中国》中有关三位红军领袖的评价,哪一项匹配不当?请结合阅读体验,作出判断并写出正确的评价对象。
A.朱德——他是坚忍不拔精神的化身,是新旧历史间的桥梁 。
B.周恩来——他的自傲和热烈,虽不免有点朴野之感,可是他是十分的诚恳。
C.彭德怀——他是一个活泼的、喜欢发笑的人,是一个大的滑稽家。
9.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B.作者真实的记录了自1937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C.作者在书中说中国红军的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D.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答案 :B
10.(1)在斯诺的笔下,“他是个大个子,像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年过半百,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这个人物是 。
(2)作者一直要想见的“红色窑工”是 (人名)。
(3)苏区人人都叫他老徐,“人生五十岁始”的是 ,他是毛泽东在长沙师范求学时的老师。
答案 :贺龙;徐海东;徐特立
11.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答案 :D
12.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答案:C
13.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 )
A、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答案:B
13.作者第一次见他是在1929年的沈阳,当时他是全世界最年轻的独裁者,后来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了著名的“军事政变”,他是 。这场军事政变叫:( )
军事政变的动机是:
张学良,西安事变 , 逼蒋抗日
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阅读记录表 人物 事迹 共同特点
①________ 他是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又很复杂的人,南京悬赏20万买他的人头,而他却时常在大街上和农民聊天、身边最多有一位警卫员。 ③________
②________ 他原是著名将领蔡锷的军官,却毅然放弃荣华富贵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 彭德怀 他9岁离家闯荡世界、17岁带领饥民攻打粮仓。对待士兵胜似兄弟,长征途中的马常让给部下骑。 “人”:我认为红军是人,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
“疯子”:我认为红军是疯子,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处。如在“飞夺泸定桥”-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凶险的情形下过桥。
“神”:我认为红军是神,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数座大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真是神奇!
14.《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 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
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阅读记录表 人物 事迹 共同特点
①________ 他是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又很复杂的人,南京悬赏20万买他的人头,而他却时常在大街上和农民聊天、身边最多有一位警卫员。 ③________
②________ 他原是著名将领蔡锷的军官,却毅然放弃荣华富贵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 彭德怀 他9岁离家闯荡世界、17岁带领饥民攻打粮仓。对待士兵胜似兄弟,长征途中的马常让给部下骑。 西安事变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5.《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文中“这一事件”指什么?简述经过和它的重大影响
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阅读记录表 人物 事迹 共同特点
①________ 他是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又很复杂的人,南京悬赏20万买他的人头,而他却时常在大街上和农民聊天、身边最多有一位警卫员。 ③________
②________ 他原是著名将领蔡锷的军官,却毅然放弃荣华富贵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 彭德怀 他9岁离家闯荡世界、17岁带领饥民攻打粮仓。对待士兵胜似兄弟,长征途中的马常让给部下骑。 ①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16.简述《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军精神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