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欣赏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体会陕北民歌高亢悠扬的曲调。
2 回延安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01
知识备查
02
字词清单
03
初读课文
04
精读课文
05
教学目录
07 拓展延伸
06 课堂小结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歌的艺术特色。(重点)
2.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难点)
3.体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情以及对革命事业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培养爱国情操。(素养)
学习目标
知识备查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山东枣庄市峄县人(今山东台儿庄)。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主要作品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作者介绍
信天游是广泛流传于陕北的一种民歌形式,又名“顺天游”。常用“比”或“兴”的手法,所谓“比”,就是第一句用比喻起兴,紧跟第二句说出与“比”相关的意思。所谓“兴”,就是借事借物起兴,由此引出第二句的本意。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节,经常是上句比兴,下句道出真意。每句四个节拍(有时有衬字),与七言诗略同。短的只有一两节,长的可达数十节。每节的上下两句都押韵,多节可连用一韵,也可以换
韵。多节时,用同一曲调(有时稍加变化)反复演唱。
文体知识
本诗选自《贺敬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1956年,诗人从北京回到了曾经生活过的革命圣地延安,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发展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于是用陕北“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这首抒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党中央的伟大,表达了对延安人民深厚而真切的无产阶级感情。这首诗发表在1956年6月的《延河》上。
背景资料
读读写写
盏( ) 登时( ) 糜子( )
油馍( ) 脑畔( ) 眼眶( )
zhǎn
dēnɡ
méi
mó
kuànɡ
pàn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李清照《声慢慢》(寻寻觅觅)]
不要读成第一声。
字词清单
( )店铺
( )铺开
铺
pù
pū
【串句记忆法】他在刚睡熟的孩子的肚子上盖了一条白羊肚手巾。
( )糜子
( )糜烂
糜
méi
mí
( )踏步
( )踏实
踏
tà
tā
用作名词时多读pù;用作动词时多读pū。
只在“糜子”中读“méi”。
dù
dǔ
多音字
糜( )
靡( )
糜子
奢靡
méi
mí
窑( )
窖( )
窑洞
地窖
yáo
jiào
kuànɡ
kuànɡ
形近字
【形旁辨字法】有目( )是眼眶,伐木( )做门框。
奢侈浪费。
畔( )
衅( )
脑畔挑衅
pàn
xìn
A.心窝
人体上心脏所在的地方。( )
C.几回回
方言,一回又一回。( )
B.糜子
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
E.天南海北
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 )
词语集注
D.米酒油馍
黍米酿的酒和油炸的黍米面饼。( )
选一选。
C
A
B
E
D
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1.划分文章层次。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第二部分
(1)回延安,抒写重返延安时的激动心情,以及见到延安亲人时的喜悦之情。
(2)忆延安,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第一部分
第三部分
(3)话延安,描写与亲人欢聚时的热闹场面,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第五部分
(4)看延安,描述延安城的新面貌,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5)颂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
第四部分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重逢——回忆——赞美——展望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品味第一部分
“莫要”“莫把”这两个表祈使语气的词语表现了诗人重回延安时无比激动、不能自已的心情。叫灰尘不要把自己的眼睛,挡住表明诗人急切地想要看到故地的情形,表现了其对延安深厚的感情。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抓”“贴”两个动词,写出了诗人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延安土地的挚爱。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搂”写出了诗人对故地之物的亲切之感
“定”表明“搂”得紧,唯恐跑走,飞走
用梦境写心境,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思念之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千声万声”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把延安比作母亲,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亲切和敬爱,抒发了诗人再次回到魂牵梦萦的延安时兴奋、激动的心情。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唱”“笑”“招”分别赋予“杜甫川”“柳林铺”“红旗”以人的特点,写河流、村庄、旗帜也热情欢迎诗人的到来,渲染了欢乐的气氛,烘托了诗人回延安途中急切、喜悦的心情。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扑”字用语贴切,以无声的动作表现了诗人看到延安及延安亲人时无比欣喜激动而又无以言表的心情。
第一部分小结
从不同方面表达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
写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喜不自胜的心情。
第一层
第二层
回延安
从不同方面表达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
写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喜不自胜的心情。
品味第二部分
这两行巧妙地选取两个地名,追溯当年相送、今日远迎的场景,自然引出下文对延安生活的回忆。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回家中”表明诗人把延安当成自己的家,可见其对延安的热爱之深、眷恋之切。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先说树的梢、枝、根是连成一体的,以引起下句,比喻“我”与延安亲人是密不可分的一家人,写出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比兴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先说羊羔吃奶之事,以引出“我”吃延安小米长大成人之事。这里主要采用了兴的手法,写出了延安对“我”的恩情。
兴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文“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红旗”和“书”是“我”当年在延安斗争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写照。
兴
第二部分小结
追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忆延安
品味第三部分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渲染了延安人民热情招待客人的浓烈氛围。
“米酒”“油馍”“木炭火”“炕”极具地方特色。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不透风”“脚步声”写出了团聚时窑洞人之多,表现了延安亲人对“我”的无限热情。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紧承上文的“脚步声”,写“老爷爷”进门的景象。
“气喘得紧”写“老爷爷”急于和诗人见面,匆匆赶来,心情激动。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写亲人、战友重逢聚谈时的热闹场景。诗人与亲人围坐在炕上,谈话如长江大河般汹涌澎湃,没有穷尽。
第三部分描述亲人亲切话旧的场面,在构思和写法上有何特色
先总写,再具体特写,最后升华。
或从话语中表现人生经历,或从作者的认辨中揭示人物的成长,或从人物的活动中添色添彩。
结构上
内容上
写法上
通过场景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选取典型人物,来表现亲人们欢聚一堂的喜悦场景。
分析讨论
第三部分小结
描写与亲人欢聚时的热闹场面,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话延安
品味第四部分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千万条腿”“千万只眼”与“不够我走”“不够我看”的对照,从侧面突出了延安的变化之大,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和急于看遍延安城的迫切心情。
夸张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把延安的天空比作“大明镜”,展现了一幅阳光明媚、生机勃发的延安生活图景,表现了诗人兴奋喜悦、激动无比的心情。
比喻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将“一座座楼房”说成“披彩虹”,生动有趣,写出了延安楼房色彩的绚丽。
拟人
“迎春风”,赋予“绿树”以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延安绿树的生机盎然。 “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构成排比,颇有气势地描绘了延安城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拟人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今昔对比,“换新衣”赋予“母亲延安”以人的情态,形象地概括了延安十年间的巨大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延安旧貌换新颜的欣喜之情。
拟人
比喻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第四部分小结
描述延安城的新面貌,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看延安
品味第五部分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先说杨家岭的红旗(代指中共中央),以引起下文叙说革命事业在延安发展的旺盛之势。
比兴
“照”字揭示革命思想有着照亮前路的作用,“喊”字有一种锐不可当的气势,赋予延河以人的行为,寓意革命形势大发展。
拟人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
“身长翅膀”“脚生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诗人幻想能自由飞翔,可以再回来看望延安母亲。
夸张
照应题目与诗歌开头,使结构更完整,再次抒发了诗人对延安母亲的眷念之情。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第五部分小结
歌颂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程,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
颂延安
1.本诗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整体探究
明线
回延安的过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颂延安
暗线
“情”
激情(刚回到延安时激动万分)
喜情(见到亲人时喜不自胜)
豪情(展望延安未来时豪情万丈)
2.这首诗具有怎样的民俗内涵
陕北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等,是陕北乡村特有的景观。
打上革命记号的新民俗:如“红旗飘飘把手招”“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等描写,都带有红色意象,是那个年代的诗歌中经常见到的。
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人物形象、人物语言和人物行为:如“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等,都是简笔勾勒,显出人物的“土气”,同样具有民俗意义。
4.本诗是创造性地运用“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现代诗。运用“信天游”的形式,有何艺术效果?
(1)抒情性强。信天游本是抒情性极强的民歌,诗人离别十年后回到日思夜想的第二故乡延安,面对延安,面对延安亲人,情感直白、热烈、豪迈,运用这种形式便于毫无保留地抒情。
(2)描写陕北农村生活场景,富有地域特色。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等,都是打上延安烙印的景象,具有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3)语言上具有信天游的某些特点,让诗作仿佛有口头传唱的意味。如“树根根”“羊羔羔”“白生生”等,都是 “信天游”式的语言,虽有些 “土” 气,但诗作以此接了地气,为平民百姓所喜闻乐见。
概括主题
《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课堂小结
比兴、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每节的第一句话常用“比”或“兴”,目的是引出第二句话的内容,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第一句话以“比”开头,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话中“我”的成长,目的是说明延安母亲对“我”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我”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诗中“双手搂定宝塔山”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热切思念;“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则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亲人重逢时话语之多。
写作特色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事物都带有延安的色彩;“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鲜明的地方色彩。
板书设计
回延安
“极度欢乐”
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
感激、赞美“母亲延安”
“信天游”形式
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话延安——欢聚话今昔
看延安——旧貌换新颜
颂延安——圣地大贡献
拓展延伸
中国五大革命圣地
中国五大革命圣地分别是浙江省的嘉兴、江西省的井冈山、贵州省的遵义、陕西省的延安、河北省的西柏坡。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闭幕。党的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嘉兴
井冈山
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毛主席和党中央进驻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
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
延安
西柏坡
延安与延安精神
延安位于陕西北部,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中南部。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
1937年1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进驻延安,延安从此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工作、战斗了十余年,培育了延安精神,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留下了枣园、杨家岭、南泥湾革命旧址等众多红色旅游景点。
延安精神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