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我们现在常用“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你心中有“世外桃源”吗?说说它是什么样的。
9 桃花源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01
知识备查
02
字词清单
03
初读课文
04
精读课文
05
教学目录
07 拓展延伸
06 课堂小结
1.熟记“俨”“间”等字的读音;熟记“垂髫”“叹惋”“骥”等字的字形;理解“要”“延”“扶”“寻”“豁然开朗”等词的意思;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
(重点)
3.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难点)
4.珍惜美好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素养)
学习目标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代表作有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闲情赋》。有《陶渊明集》。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本文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序”。写作年代大约是421年,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田园十六年了。
元熙二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美好情趣。
背景资料
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记载事物,并通过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著名的记体文章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
文学常识
必备知识
主要类型:
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体裁。
游记: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杂记:古代一种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笔记:古代一种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体裁。
◆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古今异义
考点
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
字词清单
考点解读
古今异义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的变化,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一种语言现象。
古今词义演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词义扩大 有些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比较狭小,现在的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
词义缩小 随着时代的变化,原有意义范围逐渐变得狭小。
词义转移 即古义表示甲事物,今义表示乙事物。
褒贬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
古今异义现象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会遇到,如本课中“阡陌交通”中的“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现代汉语中是“指运输事业”。
常见的考查形式:(1)解释加点词语。(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是( )。(3)翻译句子。
答题技法
1.把握好判定标准。 判定一个词是不是古今异义词,需要看四个方面:这个词是不是古代就有;这个词是不是现在还在使用;这个词的音、形是不是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这个词是不是古义与今义不同。如果都可以确定“是”,那么,就可以判定这个词是古今异义词。
2.借课文辨析词义。 把课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整理出来,牢固掌握。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将从课内学到的词义灵活迁移出来,就能够快速推断出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
3.结合上下文辨析。 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的确切意义,需要根据该词出现的上下文语境来进行。语境既指这个词所在句子的语言环境,也指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的语言环境。
4.按词的音节判断。从发音形式上,古今异义词可以分成两类: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
(1)单音节词。判断时要按照现代汉语构词方式,变为双音节词。如《桃花源记》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中的“延”字,古义指“邀请”,今义指“延长,(时间)向后推迟”。(2)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双音节词语,在现代汉语中还存在,只不过意义不同。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儿女”,今义则是“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芳草鲜美
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古义:开阔敞亮。
今义:(思想、心胸、性格等)乐观、畅快,
不阴郁低沉。
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指运输事业。
率妻子邑人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
不会改变。
仿佛若有光
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今义:似乎,好像。
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充足。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古义:邀请。
今义:延长,(时间)向后推迟。
便扶向路
古义:沿着,顺着。
今义: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
寻向所志
古义:先前的。
今义:对着,朝着。
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从口入
屋舍俨然
shě
shè
动词,离开
名词,房屋
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引凄异
名词,类
动词,连接
《三峡》
寻
为
寻向所志
寻病终
武陵人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wéi
wèi
动词,寻找
副词,随即、不久
动词,作为
介词,对、向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遂
乃
遂与外人间隔
遂迷,不复得路
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去后乃至
副词,于是、就
副词,竟、最终
副词,于是、就
副词,竟然、居然
副词,才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之
其
忘路之远近
渔人甚异之
处处志之
何陋之有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欲穷其林
其中往来种作
得其船
《陋室铭》
《狼》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指见到的桃花林景象
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指示代词,那
代词,指桃花源
代词,他的
同义词
释义
例句
悉
并
咸
皆
缘
扶
要
延
全,都
沿着,顺着
邀请
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
咸来问讯
皆叹惋
缘溪行
便扶向路
便要还家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同义词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复前行
欲穷其林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形容词用作动词,尽
词类活用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究研读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沿着,顺着
职业
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1
东晋孝武帝年号(376—396)
偏义复词,此处指远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译文: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有多远。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两岸,这里指溪的两岸
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尽
惊异,差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
遇到
新鲜美好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又向前划去,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就,随即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2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仅容一人通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在那里)就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渔人)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空旷,广大
整齐的样子
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可以互相听到
都
快乐的样子
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这里)土地平坦空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中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于是,就
从哪里来
详细
同“邀”,邀请
3
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文:(桃花源中人)看见渔人,就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桃花源中人的)问题。(有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听到,听说
全,都
妻子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询问,打听消息
说
躲避
同邑的人,同乡
译文: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赶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竟然,居然
不要说,更不必说
感叹惋惜
对、向
都,全
译文: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一一地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自己听到的事,(他们)都感叹惋惜。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不必
邀请
到
停留,暂时住下
说,谈论
告诉
译文: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渔人)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已经
沿着、顺着
先前的
得到,获得。这里是“找到”的意思
到
做记号
4
拜访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随即,不久
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打算,计划
5
没有实现
译文: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1)故事的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绮丽景色。
(2—3)写桃花源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民风。作者借此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4—5)故事的尾声,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再寻桃花源未果。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些内容?
2
进入桃花源
1
发现桃花源
武陵渔人
的行踪
4
离开桃花源
3
拜访桃花源
5
再寻桃花源
2.渔人在桃花林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描绘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
3.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田园风光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环境优美,氛围和谐
日常生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人生活自足,安居乐业。
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此地?作者交代这个原因有何作用?
原因:为了避秦时乱。
交代这个原因的作用:①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厌恶、痛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暗写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东晋黑暗社会的否定。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具言”的内容:
桃花源外社会的状况。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
“叹惋”的原因:
渔人所说世上的情形与桃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巨大,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们感慨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对外面的遭受战争祸害的百姓深表同情。
6.第3段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
①见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②从秦时就开始隐居于此,不知外界的朝代更替。③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而“叹惋”。
7.渔人“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如此”包含渔夫人“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入、出桃花源经历和见到的种种。
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8.渔人“处处志之”却依旧“不复得路”,这一情节有何深意?
“处处志之”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定的生活的渴望。但“不复得路”意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虚无缥缈的所在,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也表明作者感觉这一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9.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
不多余,因为刘子骥是晋朝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找桃花源,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同时,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没有成功,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暗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千百年来无数中国人对它心驰神往?
社会环境
桃花源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安定平和。
自然环境
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生活状况
桃花源中的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长幼有序。
社会风气
桃花源中的人和睦共处,桃花源民风淳朴。
精神状态
桃花源中的人怡然自乐,自由幸福。
桃花源是一个自给自足、自由美好的人间仙境,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
2.文中所描写的桃花源寄寓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你怎么评价这一社会理想?
①文中描写了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而宁静淳朴的理想社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作者的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②陶渊明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他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的。这种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幻想。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东晋的黑暗统治和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及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层层设疑,激发兴趣。
开头没有确切的年代和地名,只说主人公是个渔人。接着写桃林奇景,也没有说出确切的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眼前出现的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虚写一笔,说高尚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一丝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写作特色
语言朴素,准确精练。
文章一开头,只用“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
行,忘路之远近”这19个字,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开端。第2段描写桃花源的景象也不过一百多字,就勾画出了一幅极其动人的场景。从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写到男女老少的衣着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写得层层深入,次序井
然,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还表现了高超的概括能力,遣词用语恰到好处。像写桃花源中人见到渔人,问他从何而来的时候,作者没有重复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只用“具答之”三个字就概括了渔人的全部答话;渔人见太守说起桃花源的情状,也只用“诣太守,说如此”的“如此”两个字,来概括渔人在桃花源里的一切见闻。
桃花源记
发现桃花源
缘溪行,逢桃林
桃林尽,山洞现
进入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理想社会
田园风光:良田、美池、桑竹
日常生活:劳作、服饰
精神状态:怡然自乐
遣人随往——遂迷
子骥规往——未果
结构梳理
拓展延伸
溯源解字 “步”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古时一举足叫跬,即半步(相当于今天的一步);
两足各跨一次叫步(相当于今天的两步)。
溯源解字 “即”“既”
即
既
左边是一个盛食物的器皿,右边是一个面向食物跪坐着的人。本义是“就食”,引申为“接近”“靠近”。
与“即”字正相反。跪坐在食器旁边的人把脸部向后转过去,表示“吃饱”。引申为“完”“尽”。
襁褓(qiǎnɡbǎo) 婴儿 孩提 幼儿
垂髫(tiáo) 幼年 总角(jiǎo) 幼年
豆蔻(kòu) 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jī) 女子十五岁
加冠(ɡuān)、弱冠(ɡuàn) 男子二十岁 而立 三十岁
不惑 四十岁 知命(知天命) 五十岁
花甲 六十岁 古稀 七十岁
耄耋(màodié) 七八十、八九十岁 期颐(yí) 一百岁
古代汉语中对不同年龄的称谓
【文化自信】
感动中国人物——航天追梦人:赤心贯苍穹
30年来,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中国人正一步一个脚印走进属于自己的太空家园——空间站。伴随着一次又一次起飞,中国人在太空中走得越来越远,而我们的梦想却越来越近。嫦娥探月,天问问天,神舟逐梦,北斗环宇。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人从未停下对宇宙探索的脚步,探索宇宙,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不变的情怀与浪漫!未来,中国航天必将走得更稳、更远!
颁奖词:发射、入轨、着陆,九天探梦一气呵成。追赶、并跑、领跑,五十年差距一载跨越。环宇问天,探月逐梦,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中国航天必将行稳致远。
习近平阐述“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