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戏》课件(共7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社戏》课件(共7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9 12:2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6张PPT)
同学们,请回忆我们以前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文章?这些文章分别出自哪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都出自《朝花夕拾》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文章——《社戏》。
1 社 戏
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课题简洁明了,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事件——看社戏。
学习目标
01
知识备查
02
字词清单
03
初读课文
04
精读课文
05
教学目录
07 拓展延伸
06 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
1.识记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重点)
2.领悟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把握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难点)
3.感受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培养淳朴善良、有爱无私的品质。(素养)
知识备查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收录了鲁迅1918—1922年间所作的短篇小说,包含《狂人日记》《明天》《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这部作品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知识备查
作品介绍
“社戏”,指旧时某些地区农村中迎神赛会时演出的戏。一般在庙里戏台上演出,也有露天搭台演出的。南宋诗人陆游就曾描写过社戏热闹的情景:“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在绍兴,“社”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了解社戏
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本文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我”写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农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鲁迅母亲的娘家在绍兴附近的平桥村,童年的鲁迅因此有机会与农民的孩子交朋友,并了解农民的生活。他作品中有许多同情农民、歌颂农民的篇章,
《社戏》就是这类作品中的名篇。
背景资料
意为像山峰一样立着,所以偏旁为“山”。
钳( ) 撮( ) 偏僻( )
行辈( ) 照例 欺侮( )
宽慰 嘱咐( ) 怠慢( )
礼数( ) 撺掇( ) 凫水( )
潺潺( ) 踊跃( ) 屹立( )
家眷( ) 皎洁( ) 好歹( )
读读写写
qián
cuō

hánɡ

zhǔ
dài
shù
cuānduo

chán
yǒnɡ

juàn
jiǎo
dǎi
用东西夹住,如“钳住”。
进行限制、约束,如“钳制”。
夹东西的器具,如“老虎钳”。
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拟声词。
意为明亮洁白,所以偏旁是“白”。
字词清单
归省( ) 惮( )  絮叨( )
蕴藻( ) 橹( ) 叉港( )
筋斗( ) 旺相( ) 桕树( )
癞子( ) 纠葛( ) 楫( )
吁气( )
xǐnɡ
dàn
xùdɑo
yùn

chà
dǒu
xiànɡ
jiù
lài
ɡé

建议识记字词补充归纳


(xū)气喘吁吁、长吁短叹
(yǜ)呼吁、吁求
( )行辈
( )行走

hánɡ
xínɡ
【串句记忆法】我们应深刻反省( )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种浪费行为,践行低碳生活,以节省( )资源。
( )撮合
( )一撮

cuō
zuǒ
( )哄堂大笑
( )哄骗
( )起哄

hōnɡ
hǒnɡ
hònɡ
做量词,用于成丛的毛发时读zuǒ。
xǐnɡ
shěnɡ
多音字
篙( )
蒿( )
船篙
蒿草
ɡāo
hāo
僻( )
癖( )
偏僻
癖好


篷( )
蓬( )
船篷莲蓬
pénɡ
pénɡ
duō
chuò
zhuì
形近字
【形旁辨字法】用手(扌)掇( )拾衣服,农车( )辍( )耕田间,丝(纟)线点缀( )织品。
偏僻
照例
撺掇
潺潺
踊跃
屹立
装模装样
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
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故意做作,装出某种样子给人看。
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跳跃。
反义词:繁华。
反义词:破例。
常写作“装模作样”,含贬义。
近义词:怂恿。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李煜《浪淘沙》)
词语集注
也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可以用于物,也可以用于人,带赞扬色彩。
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1.划分文章层次。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第二部分
(1-4)写“我”随母亲归省后在平桥村的日常生活,突出“我”对看社戏的盼望。
(5-30)写“我”和小伙伴们去赵庄看社戏和看后归航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
第三部分
(31-40)写看社戏后的余波和“我”对社戏的怀念。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看社戏
线索
八件事
①平桥概况;②伙伴游玩;③无船出行;④月夜行船;⑤赵庄看戏;⑥停船吃豆;⑦深夜返回;⑧再谈吃豆。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2.下面这些事件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①平桥概况;②伙伴游玩;③无船出行;④夏夜行船;⑤赵庄看戏;⑥停船吃豆;⑦深夜返回;⑧再谈吃豆。
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③④⑤⑥⑦等详写;①②⑧的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③④⑤⑥⑦
详写
①②⑧
略写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②可以免读《诗经》之类难懂的书。
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自由快乐的乡村生活。
④可以去赵庄看社戏。
2.作者将看社戏的整个过程写得波澜曲折,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使故事起伏跌宕,引人入胜。
好处
叫不到船
八叔的航
船回来了
外祖母和母
亲不同意
双喜写包票,小伙伴们集体争取
由于各种原因,戏
的内容不甚满意
返回时,小伙伴们“偷”罗汉豆煮了吃,尽兴而归
三落三起
3.“我”所要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不好看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
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正面
描写
④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对孩子神态的描写,也表现了戏不好看。
侧面
描写
4.“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情节?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偷罗汉豆”这一情节,和平常理解的“偷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情况不一样。摘豆没有征得家长的同意,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偷”,但是,摘得的豆是用来待客充饥的,反映了孩子们的热情诚恳、周到细致、纯朴无私、天真善良,表现了他们的情趣与欢乐。
5.课文最后一段写到“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怎样理解这个结尾的深刻含义?
“我”所怀念的不仅仅是好豆和好戏,更是平桥村的人们所具有的那种热情好客、纯朴善良的美好品格,还有他们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生活。这一切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中很少再见到的,所以那夜的豆和那夜的戏都令“我”念念不忘。
精读课文
1.结合双喜的言行分析其形象特点。
①当“我”因为没船不能去看社戏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
聪明
②当外祖母担心一同去的都是孩子时,双喜大声打包票。
反应灵敏考虑周到
分析人物形象
③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
聪明、细心
④a.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
b.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
c.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
考虑事情周到
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
做事有始有终
反应灵敏
小结
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中的领袖。
2.六一公公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知道孩子们偷豆却不苛责,重在责备他们踏坏了豆。
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②“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淳朴、好客
③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
好强
④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
淳朴、好客、热诚
3.文中阿发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一下。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阿发摸豆的行为和主张偷自家豆的答话,表现了他的淳朴、无私和敦厚。
1.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从词语运用角度)
品味重点词句
点、嗑、退后、上前、架
显示了他们熟练的划船技能和勤劳能干的品格
表现出他们去看社戏时的愉悦心情
将少年们划船时的动作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描写得很详细
2.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从感官角度)
从嗅觉、触觉、视觉的角度描写两岸景象和月色,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的月夜美景图,充满诗情画意。一个“扑”字,暗示了船行之快。
嗅觉
视觉
触觉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从修辞角度)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连山”比作“兽脊”,从视觉角度写出了儿童眼里月色朦胧时连山的形态。
本句写“我”的陶醉之感。“沉静”表明“那声音”使“我”急切的心情平静下来,“自失”和“弥散”则生动地表现了“我”的沉醉之态。
4.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从词语运用角度)
5.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从感官角度)
视觉
听觉
把灯火光中的戏台比作被红霞罩着的仙山楼阁,从视觉角度突出月光下、灯火光中的戏台的朦胧美,同来时看到的“仙境”相照应。“回望”一词,表现出“我”的不舍之情。
“又是横笛,很悠扬”从听觉角度暗写“我”的不舍。“疑心”和“不好意思”既表现了“我”对社戏的留恋之情,又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
6.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从修辞角度)
比喻,将航船比作在浪花里蹿的大白鱼,形象地写出了小伙伴们划船本领之高、船行速度之快。
从侧面表现了小伙伴们划船本领的高超。
精读课文
本文的语言生动、简练、幽默,处处蕴含着童真童趣,仔细揣摩文中相关语句段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感受童真童趣
1.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是”加重语气。
三个“了”表达了“我”无可奈何的心情。
想象听到锣鼓声,更加突出“我”对看社戏的渴望。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突出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与上文的沮丧、失望形成鲜明对比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这是一个儿童眼中的景物描写,非常富有诗意。“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是儿童才有的想象;“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明“我”非常急于到赵庄看社戏,这也是儿童心理的表现。
4.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真实地写出了“我”的困倦
反映了“我”既觉得无趣,又不甘心就此回去的心理。
儿童对看戏很有兴趣,但在夜间容易犯困,所以台上戏子的形象变得模糊,这里真切地描写出了儿童看戏的精神状态。
5.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这是半想象、半纪实的描写。大鱼驮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是童话里才有的情景,反映出“我”当时愉悦的心情,也表现了孩子极富浪漫色彩的想象力。
分析表达方式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课文开篇一段,讲述了“我”的外祖母的家乡平桥村的情况,用的都是描叙语句,大概说了几件事:一是“我们鲁镇的习惯”,二是“我”随母亲来平桥村的缘由,三是平桥村的地理概貌、村民状况。层次非常清楚,语言非常简略。“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
干幽幽南山’了”,是充满感情的议论语句,尤其是“乐土”二字分外醒目,表达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对自己在城里读书生活的厌倦。
课文最后两段,讲述了“我”再次吃豆的经历和感觉。六一公公不仅不指责孩子们偷豆,反而给“我”家送来新豆,并且夸奖“我”有见识, 说明他这
人除了心地善良外,还有一些可爱的虚荣心,想博得他人的夸赞。
最后一段关于吃豆的议论,是全文的总结性议论,表达了“我”内心的想法:“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觉得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有那种特殊的经历,让“我”感到新鲜、愉快。这一议论句起着点明主旨的作用。
探究思想情感
《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课后阅读这些文字,体会一下,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社戏》开头部分内容
见《教材帮》《社戏》一课。
在北京两次看戏的挫败经历,使“我”怀念小时候在外祖母家乡所看的“社戏”。虽然过去几十年,但是当时的难忘经历如在眼前。通过“我”在北京看戏和在农村看社戏两种情景、两种感受的对比,表达了“我”对家乡民风、民俗的向往,以及对家乡、乡民和乡村文化的热爱。
学完本课,说一说你了解到的平桥村的民风民俗
了解民风习俗
①平桥村人以种地、打鱼为生,年年要跟赵庄合作演社戏。
②这里的人合村都同姓,论行辈,虽为同龄人,却可能是叔子、太公,但没有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观念,没有“犯上”之说。
③村民相处和睦,纯朴善良,热情好客,“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本文叙写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同小伙伴们一起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天地中自由欢乐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社戏
平桥概况——略写
(1—4)
乐在其中
赵庄看戏——详写
(5—30)
戏后余波——略写
(31—40)
无限怀念
无船出行
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
归航偷豆
深夜返回
戏平豆香
追忆童
年往事
向往美
好生活
优美的环境
优厚的待遇
有趣的生活
六一公公送豆 怀念那豆那戏
《社戏》运用多种感官,详写了看戏途中美好的夜色风光,迷人而带有神秘色彩,令人陶醉。请你也试着运用多种感官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段。
写作培优
多种感官结合描写景物
【写法指导】
综合调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描绘景物,能立体地反映景物特征,丰富画面内容,加强景物形象的高度真实感,唤起读者心中的记忆形象,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多种感官描绘景物时,注意合理安排顺序,适当地发挥联想与想象。
优秀示例详见《教材帮》
京剧是我国全国性的主要剧种之一,清中叶以来,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的徽调、汉调相继进入北京,徽汉合流演变为北京皮黄戏,即京剧。京剧表演融合了武术技巧,多用虚拟性动作,节奏感强,创造了许多程式性动作。演唱时讲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乐性。唱、念、做、打并重,对各地剧种影响很大。
积累拓展
国粹京剧
京剧的角色可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型,叫作行当。生行,简称“生”,是除了花脸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分为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我们常说的“生、旦、净、末、丑”中的“末”指中年男性角色,在京剧中归于“老生”一类。旦行,简称“旦”,旦角全部为女性,可细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彩旦等。净行,简称“净”,通称花脸,大多是性
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人物。丑行,简称“丑”,是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白粉,也叫小花脸。
京剧富有装饰性和夸张性的人物造型——脸谱,是京剧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红忠紫孝,黑正粉老。水白奸邪,油白狂傲。黄狠灰贪,蓝凶绿躁。神佛精灵,金银普照”说的正是京剧脸谱色彩与人物性格的对应关系。
京剧以演历史故事为主,《霸王别姬》《打渔杀家》《三岔口》《群英会》《长坂坡》等都是京剧的传统剧目。
京剧各行当人才辈出,他们对京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著名老生有谭鑫培、余叔岩、言菊朋、马连良等,
“四大名旦”有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本文通过叙写“我”童年时与农村孩子看社戏的美好往事,刻画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农家孩子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之情。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刻画人物栩栩如生。
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群纯朴可爱的农村孩子形象,他们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双喜。他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对六一公公的描写,着墨很少,但仅有的几笔勾勒,运用语言、动作描写极其准确地表现了他宽厚、纯朴、好客、热情的特点。
写作特色
作者以写意的手法,略略几笔便把江南水乡美丽如画的景色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使你仿佛也看到那里美丽的景色,也听到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和大自然的美好声音汇集在一起,也闻到了水乡田野里特有的芳香。这样的景物描写,不但表现了“我”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而且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江南农村的极度热爱。
景物描写细致传神。
看戏后
板书设计
社戏
(乡土情结)
看戏前
看戏时:
伙伴游玩(乡间生活)
平桥概况(随母归省)
无船出行(戏前风波)
月夜行船
赵庄看戏(船头看戏)
深夜返回(月夜归航)
停船吃豆(偷豆煮豆)
再谈吃豆(戏后余波)
向往美好生活
追忆童年往事
节日 民俗活动
常见的传统节日风俗
春节
拓展延伸
节日活动一般从除夕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届时,人们身着盛装,合家团聚,拜谒尊长,吃团圆饭,熬年守岁;贴春联,放爆竹,跳狮子,舞龙灯,亲友互访,相祝拜年;等等。
元宵节
又名“灯节”,是春节节日活动的终结。有吃年糕、饺子、汤圆(元宵)的习俗,南北方因地而异,并举行各种娱乐和杂耍活动;晚上张灯结彩,舞龙灯,猜灯谜。
有食青团、五色糯米饭,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等习俗。
清明节
有插艾蒲、吃粽子、饮雄黄酒和在小儿衣襟上系香袋等习俗,以期禳灾疫,去虫毒。也有赛龙舟活动。
端午节
有吃月饼、饮桂花酒、赏月等习俗。已成为人们团聚的节日。
中秋节
重阳节
有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等习俗。
节日 民俗活动
社 日
王 驾
鹅湖山①下稻粱肥,豚栅②鸡栖③半掩扉。
桑柘④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释】①鹅湖山:在今江西铅(yán)山县境内。②豚栅:猪栏。③鸡栖:鸡窝。 ④桑柘(zhè):桑树和柘树。
【赏析】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省,内容丰富,令人回味深长。前两句只字未提社日的事,却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半掩扉”这一细节描写,既表现了民风淳朴、丰年富足,又暗示村民家家都参加社日活动去了,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过渡。后两句写社散后的景象,不正面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一个尾声来表现它,颇为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