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2张PPT)
新课导入
毕业季,我们常用“鹏程万里”来祝福别人。“鹏”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奇伟的意象。我们学过李清照的词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白也写过类似的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毛泽东也有词句:“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这些诗词中的“鹏”就出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文章——《北冥有鱼》。
21《庄子》二则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了解庄子的作品及思想主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重点)
2.欣赏庄子雄奇瑰丽的想象和机智巧妙的辩论,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难点)
3.学习古人淡泊名利的思想,做一个志趣高雅的人。
(素养)
学习目标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与老子齐名,两人并称为“老庄”。庄子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著作有《庄子》一书。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庄子》,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作品简介
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但其思想包含朴素辩证法因素;主张通过“坐忘”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在美学上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等见解来阐发美的起源与本质以及美感等问题。庄子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
庄子思想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本课第一则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第二则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题目是编者加的。庄子所处的年代,一方面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另一方面,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士”这一阶层的人数大量增加。这种社会与文化状况对庄子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习目标
01
知识备查
02
字词清单
03
初读课文
04
精读课文
05
教学目录
07 拓展延伸
06 课堂小结
北冥有鱼
北冥 ( )
鲲 ( )
抟扶摇( )
徙 ( )
齐谐 ( )
濠梁( )
mínɡ
kūn
tuán
xǐ
háo
xié
鲦鱼 ( )
tiáo
循 ( )
xún
字音字形
必记字词
北冥有鱼
“冥”同“溟”,海
◆通假字
字词清单
①怒而飞
②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今义:愤怒
古义:海水运动 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古今异义
③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今义:一种珍稀动物
◆一词多义
其
其名为鹏
其正色邪
代词,它的
连词,表示选择
名
其名为鲲
有仙则名
名词,名字
动词,出名、有名
《陋室铭》
为
其名为鲲
化而为鸟
动词,叫作
动词,成为
以
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介词,凭借
介词,用
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因果
之
鹏之背
鹏之徙于南冥也
结构助词,的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志
志怪者也
非淡泊无以明志
处处志之
动词,记载
名词,志向
动词,做记号
《诫子书》
《桃花源记》
◆词类活用
志怪者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究研读时解决。
初读课文
自主学习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北海
振奋,指用力鼓动翅膀
大鱼名
悬挂
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变化,改变
如同,像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体积庞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为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用力鼓动翅膀奋飞的时候,它的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这
海水运动
迁移
天然形成的水池
记载
怪异的事物
译文: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迁徙到南海去。南海,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水池。 《齐谐》,是一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盘旋飞翔
击水,拍打水面
旋风
离开
凭借
气息,这里指风
译文:《齐谐》上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浪涛,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湛蓝
这样
尽头
颜色
罢了
吹拂
译文: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
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第三层
鲲鹏卓异不凡之外形。
大鹏高空鸟瞰之景象。
第一层
第二层
大鹏同风而起之气势。
初读课文
划分层次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
夸张
想象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几千里”极言鹏的背大得惊人,与上文的“鲲之大”相照应;“若垂天之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鹏的翅膀比作云,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鹏的形体之大。作者用想象、夸张的笔法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鲲的自由变化和鹏的展翅翱翔,把读者带入一种雄奇深邃、好似绝对逍遥的境界。
借《齐谐》中的话,证明前文中大鹏南飞的描写是可信的,同时形象地写出了大鹏的硕大无比和乘风南徙时的恢宏气势。
2.文中引用《齐谐》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3.试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句话。
击
抟
三千里
传神、生动地勾勒出大鹏拍击水面、乘风而上的情形
极写激起波涛之大,突出其力气之大
九万里
极写大鹏飞行高度之高
以奇特的夸张描述了大鹏由北海迁往南海时击水而行、乘风而上的壮观景象
依靠气息。
作用:①以它们都需要气息吹动,来解释体积庞大的大鹏飞往南海需乘风而上的原因。
②与大鹏相照应,共同揭示一个道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有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
③由大及小,说明这一现象的普遍性。
4.“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大鹏在几万里高空俯瞰地面,也如同地面上的人仰望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作者这样写意在突出大鹏飞翔高度之高,也表明人与大鹏的视力都有限。
5.作者说大鹏视下如同人视苍穹意在说明什么?
①硕大无比。“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都突出表现了其体型之庞大。
②力大无穷。大鹏飞行时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能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可见其力大无穷。
6.庄子笔下的“鹏”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③志存高远。大鹏迁徙,要从北海飞往南海,一北一南,行程遥远,可见其志向之高远。
④善借长风。大鹏之所以能够飞于天,万里南征,完成自己的南徙大志,是因为其善于把握时机,善于凭借劲风而扶摇直上,展翅南飞。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7.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①鲲鹏入深海,翔九天,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搏击长空,纵横大海,就像范仲淹、诸葛亮、孙中山等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8.从鲲鹏身上你得到哪些启示?
②任何事物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我敬佩鲲鹏善于借助“六月息”扶摇直上的智慧。时代给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机遇,我们也要好好凭借我们的“长风”而志存高远,自强不息。
《北冥有鱼》一文通过对鲲变为鹏,鹏展翅高飞去南海的神奇想象,表达了一切事物都要凭借一定的外界条件才能活动的观点。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巧借寓言,富有哲理。
庄子运用大鹏凭借风的力量飞向南海的故事,说明大鹏的飞翔受到了风的限制,是有所依赖的,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说理形象,寓意深远。
写作特色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庄子描绘了大鹏展翅而飞九万里的雄姿和青苍辽阔的天空,展现出一个广阔壮丽的意境,显示了庄子奇特丰富的想象力,极富浪漫主义气息。
北冥有鱼
大鹏形象
大鹏南徙
《齐谐》言
野马、尘埃——生物之以息相吹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
大鹏下视——人之上视——天地浑茫
想象雄奇
鲲→鹏
背:几千里
翼:若垂天之云
遮天蔽日,硕大无比
结构梳理
气势磅礴,力大无穷志向远大,心向远方善假长风,借力高飞
(一)中国文化中的大鹏形象
拓展延伸
文学形象
诗词名句
《西游记》中狮驼国的大鹏金翅雕给唐僧师徒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说岳全传》称抗金名将岳飞(字鹏举)是大鹏转世。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
三山巨鳌涌,万里大鹏飞。(李峤《海》)
成语典故
成语
鹏 (yàn)逍遥:大鹏和 雀各有自己的志向,都很逍遥。后用来比喻物有不同,各适其性。
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
鹏程万里:形容前程远大。
(续表)
(二)国产飞机——“鲲鹏”“鲲龙”
中国飞机中的“鲲鹏”
——运-20
运-20是中国研究制造的新一代军用大型运输机,其最大载重量超过60吨。该机作为大型多用途运输机,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各种物资和人员的长距离航空运输任务。它凝聚着大国智慧,彰显着大国实力,承载着大国重托,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款大型运输机,标志着中国大型飞机设计制造能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鲲龙AG600飞机是为满足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和国家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迫切需要而研制的重大航空装备,是我国首次按照民用适航标准研制的大型特种飞机,是与运-20大型运输机、C919大型客机并称的三型国产大飞机之一。鲲龙AG600全状态新构型灭火机最大起飞重量60吨,最大载水量12吨,填补了国产大型航空灭火飞机的空白。
中国飞机中
的“鲲龙”
——AG600
庄子与惠子游于
壕梁之上
濠梁 ( )
háo
鲦鱼 ( )
tiáo
循 ( )
xún
字音字形
必记字词
①安知鱼之乐
②请循其本
古义:疑问代词,怎么 今义:安定;安全
古义:追溯 今义:遵守,依照,沿袭
◆古今异义
字词清单
◆一词多义
固
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
副词,固然
副词,本来
动词,巩固
形容词,顽固、固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愚公移山》
之
是鱼之乐也
子之不知鱼之乐
我知之濠上也
结构助词,的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于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代词,代指鱼之乐
介词,到
介词,在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究研读时解决。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一种白色小鱼
不慌不忙,悠闲自得
游玩
怎么
疏通文意
初读课文
译文:庄子与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呢?”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
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
‘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
濠上也。”
完全,完备
追溯
助词,用于句末,表停顿,以引出下文
已经
译文: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
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
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
‘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
濠上也。”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理清庄子与惠子你来我往的辩论逻辑,并体会双方的语气变化。
辩论
逻辑
语气
庄子:鲦鱼出游从容,鱼之乐
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
惠子:我不知子,子不知鱼,全矣
庄子:循其本——知之濠上
发出感叹
首先发难
反唇相讥
逻辑推断
偷换概念
轻松愉悦
反问质疑
针锋相对
胜券在握
从容超然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
庄子
庄子无从得知鱼的快乐
惠子
鱼之乐
2.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围绕什么问题展开了辩论?双方各持怎样的观点?
面对惠子的步步紧逼,庄子回转话题,偷换概念,在既有“怎么”意,也有“哪里”意的“安”字上做文章,将惠子所问的“怎么知道”故意解释为“哪里知道”,避重就轻,轻易化解了难题,其机智灵活可见一斑。
3.庄子是如何摆脱惠子的追问的?
这缘于庄子的思想和他当时的心境。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即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鱼“乐”,其实是庄子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来到濠水的桥上,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儿,
4.庄子为什么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
便觉得鱼儿也很快乐。他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戏,所以他断定鱼“乐”便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观点一: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5.在庄子和惠子关于“鱼之乐”的辩论中,你认为谁是胜利者?请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二: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利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利者。
观点三:从两人的思想、性格来看,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抱着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而庄子则是带着欣赏的态度来看待事物的,因此他们的看法完全不同。他们各有各的道理,无所谓谁是胜利者。
【惠子】
【庄子】
力辩
求真
拘泥
巧辩
尚美
超然
氛围:轻松闲适,诗意盎然
6.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论辩特点和思想?整个论辩的氛围怎样?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采用对话的形式。
本文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将这场论辩深化,展现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写作特色
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
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论辩,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却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论辩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感染。
结构梳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
惠子
机智巧辨
针锋相对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
(有感而发)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反唇相讥)
循其本,知之濠上
(回转话题,偷换概念)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首先发难)
我不知子,子不知鱼
(类比推理)
巧辩、尚美、超然
力辩、求真、拘泥
庄子和惠子的故事
惠子相梁
惠施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庄子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 (yuān chú),你知道这种鸟吗?它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 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 ,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胁我吗?”
拓展延伸
庄子送葬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yǐnɡ)人捏白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起斧子,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道:‘我以前能削,但是能让我施展技艺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辩论的对象了!”
庄子和惠子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却是庄子生平唯一的挚友。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辩论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庄子与惠子之间纯厚真挚的友情。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