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新课导入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名马,同学们知道的有哪些呢?这些马为何那么有名呢?
项羽的坐骑——乌骓马
刘备坐骑——的卢马
曹操坐骑——绝影马
……
赏识它的英雄能尽其材
23 马说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01
知识备查
02
字词清单
03
初读课文
04
精读课文
05
教学目录
07 拓展延伸
06 课堂小结
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重点)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3.正确认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做有用之才。(素养)
学习目标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
家、教育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
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背景资料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文体知识
◆通假字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同“衹(只)”,只、仅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
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显露、表现
字词清单
◆古今异义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或许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这,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一词多义
食
食不饱
食之不能尽其材
动词,吃
动词,同“饲”,喂
能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名词,能力、才能
助动词,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策勋十二转
动词,用马鞭驱赶
名词,马鞭
动词,记……在策书上
《木兰诗》
常
千里马常有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副词,常常、经常
形容词,普通的
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策之不以其道
马之千里者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千里马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其正色耶
代词,指千里马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副词,表示加强肯定语气
代词,它的
连词,表示选择
《北冥有鱼》
以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凭借
介词,按照
也
不以千里称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语气词,表判断
语气词,表停顿
语气词,表疑问
名
故虽有名马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形容词,名贵的
动词,出名、有名
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年且九十
不义而富且贵
连词,犹、尚且
副词,将近
连词,并且
《陋室铭》
《愚公移山》
《<论语>十二章》
道
策之不以其道
虽有至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伐竹取道
名词,方法
名词,道理
动词,说
《虽有嘉肴》
《桃花源记》
名词,路
《小石潭记》
◆词类活用
虽有千里之能
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才美不外见
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好的素质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竭尽
◆成语积累
等量齐观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相同,一样
如临大敌 执策而临之
面对
无能为力 虽有千里之能
能力,才能
竭力尽心 食之不能尽其材
竭尽
食不果腹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无师自通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晓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时解决。
1.从课文中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虽然
奴仆
同“袛(只)”,只、仅
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马槽
1
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这样
吃一次
同“饲”,喂
2
同“现”
犹,尚且
怎么
才能
美好的素质
有时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
里的本领,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明白
面对
马鞭
才能
用马鞭驱赶
3
喂
加强诘问语气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第三部分
(1)阐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3)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
第一部分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第二部分
(2)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行文脉络
1
2
点明中心论点
揭示被埋没的原因
1
讽刺食马者的无知
1.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什么
作用:提出中心论点。
关系: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性。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用课文原句作答)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倍受
侮辱
骈死于槽枥之间
凄惨而死
湮没无闻
不以千里称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反问,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愤懑之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4.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平庸浅薄
愚妄无知
不识千里马
5.结尾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
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结尾“其真无马邪”紧承上文“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则是紧承结尾段前三句,因此结尾这一设问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
6.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
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一食或尽粟一石”。而“食马者” 不知晓千里马的这个特性,导致其“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最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所以,强调这一特性,是为了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7.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8.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的遭遇: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寄托的思想感情:文章虽在说马,实际上处处是在说人,是在指责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作者通过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命运,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实进行了批判。
9.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直称
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暗称
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意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代称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等句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10.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主观因素
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
客观因素
①要能遇到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 ②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③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托物寓意,讽刺和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流露出强烈的呼唤识才的统治者,呼唤要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对人才要给予优厚的待遇的情感。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托物寓意。
文章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将发现人才的人比作“伯乐”,将愚昧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指出千里马的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
写作特色
中心突出。
全文围绕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中心逐层展开论述。文章开篇说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故千里马“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说到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深刻地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识千里马。最后,痛斥食马者的愚昧浅薄,由此引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的现状总结,流露出强烈的呼唤识才的统治者,呼唤统治者重视人才的情感。
马 说
托物寓意
以马喻人
结构梳理
提出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分析问题
埋没原因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归纳中心
痛斥无知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痛惜
谴责
嘲讽
《马说》与《龙说》的相同之处
拓展延伸
写作手法
作品风格
都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马说》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赏识人才的明君,以食马者喻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阶级埋没、摧残人才的控诉;《龙说》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
都体现了韩愈“以诗为文”的文学风格:①《马说》和《龙说》都用比喻说理,通篇通过形象思维分别描述千里马的遭遇、龙与云的相依相存,摆出事实就已韵味深远,符合诗的含蓄表达;②作者利用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气词、感叹词和连词)体现出诗歌一唱三叹的韵味和意境。
文学作品中的千里马
伯乐相马
千里马拉着装盐的车翻越太行山,蹄子僵直,膝盖弯折,尾巴下垂,皮肤溃烂,口水洒到地上,汗水满身流淌,艰难地爬到山路中间,再也上不去了。伯乐遇到了它,从车上跳下来,抱住它痛哭,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给它披上。千里马低头喷气,又昂头高声嘶叫,那声音直上云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知道伯乐是自己的知己啊!
古代一国君想用千金购买千里马,多年找不到。一位侍臣寻找三个月,花费五百金买了一匹死掉的千里马。国君生气地说:“我要的是活马。”侍臣说:“一匹死马您都愿意重金买下,何况是活马呢?天下人一定会知道大王买马的诚意。”果然不久后,国君就得到了人们献来的多匹千里马。
表现伯乐是千里马的知己,会识别千里马,懂得千里马的心声,同情千里马的遭遇。
只有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爱惜人才,才能使群贤毕至。
千金市骨
出处
千里马相关内容
思想情感或观点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