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09 08:46:53

文档简介

重庆市高一地理考试参考答案
1.B2.D3.C4.A5.D6.B7.C8.C9.B10.A11.D12.B13.A14.D
15.C
16.(1)D、E海王星(第一个空需答全才得分,4分)
(2)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似,体积都较小;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既不是最近,也不是最远;
八大行星都围绕太阳公转,且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6分)
(3)金星是距离地球较近的行星,“金星合月”观赏效果较好;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
星,“木星合月”观赏效果较好。(6分)
17.(1)陆风夜晚高①<④=②<③(或③>②=④>①)(8分)
(2)作图如下:(3分)
高度/m
200
①·
100
②.
0
W

20
30距离/km
原因:此时为夜晚,陆地地区降温快,气温较低;空气收缩而下沉。(4分)
(3)市区位于③处的东方,此时城市风风向与陆风风向相反:会对海陆风产生减弱的效果。
(4分)
18.(1)塔里木河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印度河主要参与海陆间循环。(4分)
理由:塔里木河处于内陆,最终没有流人海洋,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印度河流入印度洋,主
要参与海陆间循环。(4分)
(2)青藏高原海拔明显高于周边地区,是周边地区主要河流的发源地:青藏高原冰川广布,冰
川融水为周边地区河流供水。(4分)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加剧,地表径流增多;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气候变暖可能会
引起该区域水汽输送发生变化;水汽输送发生变化,可能会引起该地区降水环节发生变化。
(8分)
【高一地理·参考答案第1页(共1页)】
·24-190A+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 地理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1第一章至第三章。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ASO-S(“夸父一号”)于北京时间2022年10月9日发射升空,开启了中国综合性太阳空间观测的时代。ASO—S的科学目标简称“一磁两暴”,即同时观测太阳磁场和太阳上两类最剧烈的爆发现象——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据此完成1~2题。
1.耀斑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电离层
2.耀斑的爆发可能会引起
A.太阳活动周期紊乱
B.太阳辐射减弱
C.有线通信异常
D.地球气候变化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9月 18日21时21分,我国东海海域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70km。据此完成3~4题。
3.此次地震发生时,地震波由震源
A.向下传播时,经过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B.向下传播时,经过莫霍界面,不经过古登堡界面
C.向上传播时,经过莫霍界面,不经过古登堡界面
D.向上传播时,不经过莫霍界面,也不经过古登堡界面
【高一地理 第 1 页(共 6页)】 ·24-190A·
4.科学家能准确测定震源深度的科学依据主要是
A.地震波到达地表所用的时间
B. 地震波到达地表时的范围
C.地表建筑物破坏程度
D.地震波到达地表时的性质
弥漫于大气中的烟尘,犹如地球的一把“遮阳伞”,被称为“阳伞效应”。“阳伞效应”与“温室效应”正好相反。图1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
5.图中与“温室效应”直接相关的过程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阳伞效应”出现,将会引起当地
A.①变弱
B.②变弱
C.①变强
D.②变强
7.“阳伞效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有
①影响农作物生长 ②太阳紫外线辐射更强烈 ③地质灾害频率增多 ④太阳能发电站效率降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90A
小明是我国某中学学生,某日学校早操升旗时,他发现五星红旗向北方飘扬。图2为该日升旗时该学校所在区域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形势图。据此完成8~9题。
8.该学校最可能位于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9.图中风速最大的地点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地膜覆盖,是指用农用塑料薄膜覆盖地表的一种措施。地膜覆盖可促进农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和生长,提高土地肥力,使土壤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 图3示意我国北方某地地膜覆盖景观。 据此完成10~11题。
10.我国北方农田使用地膜覆盖,可有效抵御寒潮,保障农作物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减弱地面辐射
B.增强大气辐射
C.增强太阳辐射
D.减弱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1.我国华北地区多春旱,地膜覆盖可提高土壤湿度,其原理是减少
A.下渗
B.地表径流
C.地下径流
D.蒸发
居住在海边的人们,根据潮涨潮落的规律,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的过程,称为赶海。适合赶海的时间是开始涨潮前的两个小时。图4示意我国某海滨城市某日的潮汐时刻。据此完成12~13题。
12.产生潮汐的动力主要来源于
A.风力作用 B. 日月引力
C.海水惯性 D.地转偏向力
13.下列时刻中,适合赶海的时间是
A.8时、20时
B.10时、22时
C.2时、14时
D.4时、16 时
2023年8月,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在我国某海域进行了首次海上试验,并圆满地完成了温差发电技术的验证。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利用浅层海水与深层海水的温差来发电。图5为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原理示意图。据此完成14~15题。
【高一地理 第 4 页(共6页)】 ·24-190A·
14.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所利用的能量主要源于
A.波浪能
B.盐度差能
C.潮汐能
D.太阳能
15.从海洋温差能资源角度分析,我国最适合进行海洋温差能发电的海域是
A.渤海海域
B. 黄海海域
C.南海海域
D.东海海域
二、非选择题:共55 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当行星与月球在地球同侧,且三者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时,被称为行星合月,通常是一个农历月之中,行星与月球比较接近的时候。在除地球外的七大行星中,“金星合月”与“木星合月”观赏效果最好。图6为某时刻太阳系行星轨道位置图。
(1)图中被称为巨行星的是 ▲ (填代号),图示时刻最可能出现“行星合月”现象的行星是 ▲ (填名称)。(4分)
(2)地球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据图6说明理由。(6分)
(3)分别说明“金星合月”与“木星合月”观赏效果最好的原因。(6分)
【高一地理 第 5 页(共6页)】 ·24-190A·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海陆风是出现于近海和海岸地区、具有日周期的地方性风。某海滨城市市区距海约50km,某日海陆风明显。图7为该日该滨海城市西部地区某时等压面垂直剖面示意图。
(1)图示时刻,该海滨地区吹 ▲ (填海风/陆风),此时应处于 ▲ (填夜晚/白天),图中②处温度较③处 ▲ (填高/低),①②③④四处气压大小关系是 ▲ 。(8分)
(2)在图中画出③④处之间的气流运动方向,并说明原因。(7分)
(3)若考虑城市风,试说明此时段其对③处海陆风的影响。(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如图8)。青藏科考队考察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加剧,冰川为周边河流供水普遍增多,从而引起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水循环发生变化。
(1)分别指出图中塔里木河和印度河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8分)
(2)说明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的原因。(4分)
(3)简要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水循环环节产生的影响。(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