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课 堂 小 结
随 堂 训 练
课标定位
1.喀斯特地貌的景观特点
(1)侵蚀地貌
(2)堆积地貌
2.海岸地貌的景观特点
(1)海蚀地貌
(2)海积地貌
课标定位
3.冰川地貌的景观特点
(1)冰蚀地貌
(2)冰碛地貌
素养阐释
1.借助视频、图片或野外、户外活动等,观察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景观,能够识别主要的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并从形态、物质组成的角度描述主要地貌的特点,培养地理实践力
2.运用资料,简要描述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以及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养成运用综合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一、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2.喀斯特地貌分类:分为喀斯特溶蚀地貌(溶沟和石芽、
峰林和孤峰、溶斗和地下溶洞)和喀斯特沉积地貌(石钟乳、石笋、石柱、钙华)。
3.溶沟: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4.石芽: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云南石林就是发育良好的石芽群。
5.峰林: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米,远望如林。
6.孤峰: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
岩溶盆地中。
7.溶斗:又称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不足百米,面积由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大的可达几平方千米。溶斗下部常有落水洞通往地下,如果通道被黏土或碎石堵塞,就会积水成池。有的地方又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8.钙华: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HCO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形成钙华。由于钙华的不均匀分布,常形成钙华坝、钙华湖等喀斯特沉积地貌。
9.溶洞:富含CO2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溶洞。在溶洞内,含Ca(HCO3)2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因水分蒸发和CO2逸出,从水中析出的CaCO3在洞顶、洞壁和洞底发生沉积,形成多姿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石钟乳和石笋连在一起,形成石柱。
【思考感悟】 20世纪末,我国构想建设世界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以提升我国天文观测水平,按照设计,需要挖出半径304米的半球状大坑,且坑底排水通畅。
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25.6°N,106.8°E)隐藏在贵州群山深处,形如“巨碗”,半径超过300米,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2016年7月,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主体工程在这里建成。
该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大窝凼是天然形成的洼地,工程量相对较小;②大窝凼底部裂隙发育,并与地下河相连,有利于排水。
二、海岸地貌
1.海岸带:陆地和海洋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
2.海岸地貌: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分为海蚀地貌和
海积地貌。
3.海蚀崖: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称为海蚀崖。
4.海蚀平台:在波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称为海蚀平台。
5.海蚀柱:在海蚀平台上,有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称为海蚀柱。
6.海积地貌: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如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
在非洲纳米比亚的纳米布沙漠和大西洋冷水域之间,有一片白色的沙漠,葡萄牙海员把纳米比亚这条绵延的海岸线称为“骷髅海岸”,这条500千米长的海岸备受烈日煎熬,显得那么荒凉,却又异常美丽。从空中俯瞰,“骷髅海岸”是一大片褶痕斑驳的金色沙丘,这是从大西洋向东北延伸到内陆的沙砾平原。
“骷髅海岸”沿线充满危险,有交错的水流、8级大风、令人毛骨悚然的雾海和深海里参差不齐的暗礁。来往船只经常失事,传说有许多失事船只的幸存者跌跌撞撞爬上了岸,庆幸自己还活着,孰料竟慢慢被风沙折磨致死。因此,“骷髅海岸”布满了各种沉船残骸和船员遗骨。
三、冰川地貌
1.冰川: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按冰川的形态和规模,主要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大陆冰川面积大,冰层厚,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山岳冰川是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2.冰川作用: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冰川作用,其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冰川地貌。常见的冰川地貌有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角峰和刃脊等。
3.冰斗: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
4.冰川槽谷(U形谷):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母。
5.角峰: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
6.刃脊:山岭两侧的冰斗和冰窖不断扩大,或两侧山谷冰川的谷坡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
7.峡湾:在高纬度地区,厚重的冰川能伸入海洋,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侵蚀海岸形成槽谷。冰退以后,槽谷被海水侵入,成为狭长的海湾,称为峡湾。峡湾深入陆地数十至数百千米,海水很深,两侧陡崖巍然,景色壮丽。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一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与特点
问题引领
材料 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和四川西南部。在我国,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很广,其中裸露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130万平方千米。碳酸盐类岩石易受流水溶蚀,因此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不平,土壤十分贫瘠,在云贵高原地区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俗语。但其千沟万壑的特色十分受游客的青睐。
结合材料探究:
说明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及其影响。
提示:特点:地表崎岖不平;土层薄,土壤贫瘠;地表水缺乏,多地下暗河;植被稀疏。
有利影响:旅游资源丰富。
不利影响:地表崎岖,交通不便;多溶洞、地下暗河,地质条件复杂,多地质灾害;土壤贫瘠,不利于发展农业;植被稀疏,石漠化严重。
归纳提升
1.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及典型地区
(1)形成条件。
①具有流动的水(最好是湿热气候可以加速反应)。
②岩石具有可溶性(大多数是碳酸盐岩和硫酸盐岩,如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
③水的溶蚀作用。
(2)典型地区。
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从热带到寒带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中国几乎所有的省级行政区都有喀斯特地貌的分布,但多分布于广西、云南、贵州等省级行政区。
①云贵的喀斯特是好辨认的,由于云贵高原的地质条件比广西复杂得多,可溶性的碳酸盐类岩层与非可溶性的砂页岩、火山岩交互成层,再加上褶皱紧密,断裂错综,因而形成许多独立的、大小不同且各具特点的可溶岩体。
②广西的喀斯特地貌是别具特色的,这里除了部分的弧形山系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则分布着连绵成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尖锥状、宝剑状、柱状、塔状等形态各异、挺拔峻峭的石灰岩山峰。站在较高处放眼望去,只见群峰密集,气势雄伟,犹如苍蓝色的石头森林。
2.喀斯特地貌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地表地形崎岖;②土层薄,土壤贫瘠;③地表水缺乏,地下暗河发育;④植被稀少。
(2)影响。
①有利影响:旅游资源丰富。
②不利影响:A.交通:地表破碎,崎岖不平;地下多溶洞和地下河;地质条件复杂(崩塌、断层),多地质灾害。
B.农业:平地少,地表水缺乏,土壤贫瘠。
C.生态:石漠化严重,土壤退化,耕地减少,植被减少,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频发。
典型例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棉花堡(下图)位于土耳其西南部山区,是远近闻名的温泉度假胜地,此地不仅有天然温泉,更有好似棉花一样的山丘。棉花堡的温泉中含有石灰质,经过较长时间形成了一片片阶梯状的石灰质钙化堤。棉花堡知名度高,当地温泉旅馆众多。由于免费开放使用,棉花堡钙化堤不断变窄。随着温泉水量不断减少,棉花堡的钙化堤部分变“黄”。对此,土耳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目前棉花堡钙化堤基本恢复。
(1)推测棉花堡钙化堤的形成过程。
(2)分别说出棉花堡钙化堤变色、变窄的原因。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简述土耳其政府为保护棉花堡可能采取的措施。
答案:(1)石灰质受雨水溶蚀渗入地下,经过循环后随温泉涌出,涌出的温泉顺山坡流淌时,石灰质沿途沉积,长期积累便形成一片片阶梯状的石灰质钙化堤。
(2)全球变暖,降水减少;旅游酒店大量引水,导致水自净能力下降;游客众多,排放的废弃物多,导致污染严重,致使钙化堤变色。钙化堤由石灰岩组成,受流水长期作用,硬度较小;游客众多,人流量大,导致钙化堤变窄。
(3)限制游客数量及在棉花堡的游览范围与活动(如需赤脚、不准游泳);约束温泉旅馆的开发;建设人工石灰阶地;调节和补充温泉水量(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第(1)题,石灰质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常温下受雨水溶蚀,形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随着水流渗入地下。经过循环后随温泉涌出,涌出的温泉顺山坡流淌时,碳酸氢钙又分解,形成石灰质沿途沉积,长期积累便形成一片片阶梯状的石灰质钙化堤。
第(2)题,棉花堡钙化堤变色、变窄的直接原因是水量减少,水量减少可能是因为全球变暖,区域内降水减少。旅游酒店大量引水,导致水自净能力下降。另外,游客众多,排放的废弃物多,导致污染严重,致使钙化堤变色。钙化堤由石灰岩组成,受流水长期作用,硬度较小。游客众多,人流量大,开放使用,破坏较多,导致钙化堤变窄。第(3)题,保护棉花堡可能采取的措施有限制游客数量,限制游客在棉花堡的游览范围与活动,如需赤脚、不准游泳等,减少人为因素破坏。约束温泉旅馆的开发,建设人工石灰阶地,防止温泉水量继续减少。调节和补充温泉水量等。
探究二 海岸地貌
问题引领
材料一
浪淘沙(其一)
唐·白居易
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
相搅相淘无歇日,会交山海一时平。
材料二
浪淘沙(其二)
唐·白居易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结合材料探究:
两首诗分别体现了哪些海岸地貌类型
提示:材料一体现了海蚀地貌,材料二体现了海积地貌。
归纳提升
海岸地貌是由波浪、潮汐、近岸流等海洋水动力作用所形成的独特地貌,它通常分布在平均海平面上下10~20米、宽度数千米至数十千米的地带内。
波浪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外营力。潮汐主要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在地球上分布的差异而引起,它也是塑造海岸地貌的重要因素。近岸流主要是指与海岸平行的沿岸流和近岸的循环流。对海岸泥沙冲淤和海岸线变动有影响。
1.海蚀作用及海蚀地貌
主要在基岩海岸表现较明显。
波浪冲击(或挟带砂石磨蚀)基岩,形成海蚀穴,海蚀穴不断扩大使其上岩石悬空发生崩坠,形成海蚀崖(海蚀陡崖)。在突出的海岬两侧,如果发育相向的海蚀穴(洞)被蚀穿而相互贯通,则形成海蚀拱桥;海蚀拱桥进一步受侵蚀,顶板崩塌,外侧脱离海岸形成海蚀柱,海蚀柱也可由海崖后退过程中离岸小岛再经海蚀作用而形成。
向海微倾的平坦台地,会随海蚀崖后退而变宽,称之海蚀平台;海蚀平台形成后,若因陆地上升或海面下降而高出海面,则形成海蚀阶地,如果陆地下降或海面上升,则形成水下阶地。
2.海岸堆积作用及地貌
基岩海岸岩石崩塌破碎可能在附近海岸堆积,形成砾石海滩。海水堆积作用还形成砂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粉砂淤泥质海岸常分布在河口三角洲附近、港湾、潟湖内,也可分布在面向开阔海,而坡度平缓的海岸地区(例如我国渤海湾、莱州湾和苏北海岸)。
典型例题
1.下图是海南省著名的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该景观
( )
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答案:A
解析:“南天一柱”位于海边,独特的形状是由于海水长期的冲刷而形成的。读图可判知,该景观位于海岸地带且表面磨圆度很好,可推知其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较显著。
2.里亚斯型海岸,西班牙西北部的里亚斯发育最为典型,具有岛屿、半岛与海湾大致垂直于海岸线总方向的特征。下图为里亚斯型海岸景观图及形成示意图。
简述里亚斯型海岸的主要形成过程。
答案:在沿海谷地、山脉与海岸接近垂直分布的海岸,由于地面沉降或海水上升,海水淹没与海岸呈直交的山谷而形成。
解析:里亚斯型海岸指山地海岸中,海水淹没与海岸呈直交的山谷而形成的海岸,属于横向海岸的一种。即由于沿海地壳沉降或海水上升,沿海谷地与山脉被海水淹没后,形成与海岸走向线正交的喇叭形海湾和岛屿、半岛,海岸曲折呈锯齿状。
探究三 冰川地貌
问题引领
材料 芬兰共和国,简称芬兰,位于欧洲北部,北欧五国之一,与瑞典、挪威、俄罗斯接壤,南临芬兰湾,西濒波的尼亚湾。全国1/3的土地在北极圈内,有“千湖之国”之称,有湖泊约18.8万个。
结合材料探究:
芬兰为什么湖泊如此众多
提示:纬度高,冰川作用强烈,有众多冰蚀湖和冰碛湖。
归纳提升
一、冰川侵蚀作用及地貌
冰川在前进过程中对地表进行侵蚀,主要表现为机械侵蚀,具体可分为拔蚀作用、磨蚀作用和冰楔作用(物理风化作用)。
高山雪线附近,积雪的反复冻融,造成岩石的崩解,在重力和融雪水的共同作用下,将岩石侵蚀成半碗状或马蹄形的洼地,称之为冰斗,其三面为陡峭岩壁,向下坡有一口,若冰川消退后,洼地水成湖,即冰斗湖。冰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山脊逐渐被削薄而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而几个冰斗相交的山峰,形状很尖,则称为角峰。山谷冰川自高地向低处移动,侵蚀形成U形谷地,称U形谷。
在高纬度地区,冰川常能伸入海洋,在岸边侵蚀成一些很深的U形谷,当冰退以后,海水可以沿谷进入很远,原来的冰谷便成为峡湾。作为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羊背石是由基岩组成的椭圆形小丘,常成群分布,远望如匍匐的羊群,其长轴方向与冰流动方向一致,向冰川上游方向的一坡由于冰川的磨蚀作用,坡面较平,坡度较缓,并有许多擦痕;而在另一侧,受冰川的挖蚀作用,坡面坎坷不平,坡度也较陡。
二、冰川堆积作用及地貌
随着冰川的衰退,冰川挟带的冰碛物就相应地被堆积下来,形成了各种冰碛地貌类型。如东欧平原上波状起伏的低丘即冰碛丘陵。在冰川接近尾端处,搬运能力减弱,冰碛遇阻发生堆积而成的地貌称为鼓丘。而冰川消退时由冰碛物形成的凹地,或冰碛物阻塞河床、冰川谷,积水而成的湖泊,称为冰碛湖,芬兰境内和阿尔卑斯山山前地带多见。
典型例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拉布拉多半岛年降水量800~ 1 000毫米,除夏季短暂温凉外,地表均为冰雪覆盖,多冰川湖,沿海多峡湾。该半岛面积140万平方千米,居民3.4万,多从事渔业、狩猎和毛皮加工业。
拉布拉多半岛东海岸的峡湾地貌形成示意图
(1)判断拉布拉多半岛的主要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据图简述拉布拉多半岛东部海岸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
答案:(1)高原地形。理由:半岛上河流水系呈放射状,由中间向四周流,说明该半岛中间高,四周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大于200米,且中部等高线稀疏,边缘比较密集,因此为高原地形。
(2)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地,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
解析:第(1)题,根据等高线特点判读,高原地形:等高线数值中间大,四周小,中间稀疏,四周较密集。第(2)题,峡湾为海岸附近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而后海水入侵形成。
课 堂 小 结
随 堂 训 练
在澳大利亚南部海岸,有一处被称作“十二使徒岩”的神奇崖壁,其中漂亮的鸡形礁石最为著名,如今鸡形礁石已坍塌,可谓倩影永逝,令人叹息。读图,完成1~2题。
1.促使鸡形礁石坍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海浪侵蚀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喀斯特作用
2.下列景观与鸡形礁石成因相似的是( )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据图文材料可知,鸡形礁石位于海岸地区,在海水中离海岸有很大距离,因此促使鸡形礁石坍塌的主要外力作用应该是海浪侵蚀作用;风力侵蚀作用主要形成风蚀城堡、风蚀蘑菇、雅丹地貌、戈壁、风蚀柱、风蚀壁龛,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流水侵蚀地貌主要有V字形河谷、峡谷、沟谷、阶地等;喀斯特地貌主要发生在以石灰岩为主的地区,流水溶蚀形成,主要有峰林、峰丛、溶洞、天坑等。
第2题,鸡形礁石是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形成的;台湾岛女王头像位于海岸地带,是海浪侵蚀形成的;挪威峡湾海岸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
下图为冰川地貌素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②③所表示的地貌分别是( )
A.冰斗、U形谷、角峰 B.U形谷、冰斗、角峰
C.冰斗、角峰、U形谷 D.角峰、冰斗、U形谷
4.有关图中地貌的描述,最贴切的是( )
A.③地貌属于冰碛地貌
B.②地貌主要出现在两极地区
C.①地貌的形态特点是高耸尖锐
D.该地貌遗迹大量分布在非洲
答案:3.D 4.C
解析:第3题,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冰斗是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②符合;角峰是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①符合;U形谷是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字母“U”,③符合。因此,图中①②③所表示的地貌分别是角峰、冰斗和U形谷,D项正确。第4题,图中③地貌为U形谷,属于冰川侵蚀地貌,A项错误;②地貌为冰斗,是山岳冰川地貌,两极地区为大陆冰川地貌,B项错误;①地貌为角峰,特点是高耸尖锐,C项正确;冰川地貌遗迹大多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北美大陆和欧洲大陆,纬度较低的非洲大陆分布少,D项错误。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乐业县的大石围天坑群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为了揭开其神秘面纱,中外科考队于2010年10月15日开始对它进行科考活动。
图1 某区域喀斯特(岩溶)
地貌分布图
图2 乐业地区气温、降水量图
图3 天坑景观图
(1)天坑是一种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特殊地质景观,由图1可知我国喀斯特地貌所占比例较高的省级行政区是云南和
。调查发现地下河为天坑“之母”,天坑主要是地下水对 (岩石名称)的溶蚀作用造成的。
(2)图2示意乐业县的各月平均降水量与气温数据,请判断其气候类型: 。
(3)请根据图2,判断科考队对天坑底部地下暗河进行考察的时机,并予以说明。
(4)喀斯特地貌对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从农业区位条件看,图示喀斯特地貌地区对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广西(或贵州) 石灰岩
(2)亚热带季风气候
(3)冬春季比较合适。因为冬春季降水较少,地下河流补给也较少,河流流量小,河水较浅,流速较慢,适合考察。
(4)土层薄、肥力低;多山地、丘陵,地表坡度大,水土易流失;岩层渗水性强,水分不易存储。(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第(1)题,天坑为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地貌),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第(2)题,最冷月气温0~15 ℃,雨热同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第(3)题,考查地下暗河,要选择降水少、地下水少、河水较浅的季节,即冬春季。第(4)题,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岖,土层浅薄,并且土壤养分少,肥力差,同时渗漏严重,保水性差。(共56张PPT)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 风成地貌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课 堂 小 结
随 堂 训 练
课标定位
1.风成地貌的景观特点
(1)风力侵蚀地貌
(2)风力堆积地貌
2.风沙灾害成因及防治
素养阐释
1.借助视频、图片或野外活动等,观察风成地貌景观,能够识别主要的风成地貌,并从形态、物质组成的角度描述主要风成地貌的特点,培养地理实践力
2.运用资料,说明风沙活动带来的危害,理解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养成运用综合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借助案例了解在灾害面前,政府、个人应采取什么应急措施进行避灾和防灾,培养综合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一、风蚀地貌
1.风蚀作用: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风吹过地面时,带走细颗粒物,造成地面的破坏)和磨蚀作用(挟带沙粒的风吹过地面物体时,风中运动的沙粒对经过的物体进行磨蚀,造成地面物体的破坏)。
2.风蚀地貌: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叫作风蚀地貌。常见风蚀地貌有风蚀蘑菇、风蚀壁龛、风蚀柱、风蚀残丘、风蚀沟槽等。
【思考感悟】 一般情况,侵蚀作用的结果是削高(地势较高,容易被侵蚀),风蚀洼地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风力大,地面多细粒物质,岩性较软,易被侵蚀。
二、风积地貌
1.风积地貌: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就是风积地貌,主要以各种形式的沙丘呈现。
2.新月形沙丘:沙丘的基本形态,因平面形态如一弯新月而得名。其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
3.灌丛沙丘:多出现在绿洲边缘,风沙流通过灌丛植物时,大量沙粒会堆积在植物根部附近,形成灌丛沙丘。
三、风沙危害与防治
1.风沙危害:风沙在运动过程中,往往破坏建筑物,降低土壤肥力,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使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严重时还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2.风沙防治:通过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来增大地面的粗糙度,以降低风速,削弱风沙的破坏作用,具体有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等措施。
沙区群众把沙障统称为“风墙”。草方格沙障(工程措施)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
施工时,先在沙丘上划好施工方格网线,要使沙障与当地的
主风向垂直;然后将修剪均匀整齐的麦草或稻草等材料横放在方格线上,用板锹之类的工具置于铺草料中间,用力插下去,插入沙层内约15厘米,使草的两端翘起,直立在沙面上,露出地面的高度约20~25厘米;再用工具拥沙埋掩草方格沙障的根基部,使之牢固。
草方格沙障一是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再一个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根据试验,草方格沙障的规模以1米×1米的正方形效果最好。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一 风力侵蚀作用
问题引领
材料 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两座红白分明的高大沙丘,名为“圣墓山”,它是分别由红砂岩和白石膏组成的沉积岩露出地面后形成的。“圣墓山”上的风蚀蘑菇,奇特壮观,高约5米,巨大的盖下可容纳10余人。
结合材料探究:
(1)描述风蚀蘑菇的形态特点。
(2)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如何雕刻出这种风蚀蘑菇的
提示:(1)风蚀蘑菇上部宽大,呈伞状,下部较细。
(2)风蚀蘑菇主要分布在风力强大而且多变的干旱地区。主要是距地面一定高度的气流含沙量小,磨蚀作用弱,而近地面偏上处的气流含沙量大,磨蚀作用强,因此下部就被磨蚀得越来越细小,从而形成风蚀蘑菇,特别是水平成层、软硬相间的岩石更易发育成风蚀蘑菇。
归纳提升
风蚀蘑菇的形成因素
1.强大的风力。
2.丰富的沙源。
3.风向多变:如果风向不变,只会在迎风面出现中间小、两头大的情况,但和风蚀蘑菇不同。
4.岩层下软上硬,且直立性好。
如何减少风蚀对地表(物)的影响
通过增加植被覆盖、扩大地表粗糙度等方式降低风速;保持土壤水分,减少沙源,是防止风蚀的重要措施。
典型例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甘肃省瓜州县灌溉农业区面积广,区域内湖泊萎缩,湖床出露。安西素有“风库”之称,多大风和沙暴,沙暴中挟带了大量的盐类物质。疏勒河北侧广泛分布着具有裂隙的土状沉积物黏土,在此发育了典型的雅丹地貌,雅丹地貌土丘、滩地交错分布,造型各异。图1为安西雅丹地貌景观图,图2为甘肃部分区域图。
图1
图2
(1)说明安西雅丹地貌形成的自然原因。
(2)分析在雅丹地貌地区进行野营露宿需要做好的准备工作。
答案:(1)植被稀疏或地处荒漠;地表干燥;黏土层相对松软,且多裂隙;多大风;大风沿黏土层裂隙侵蚀,形成滩地;两侧残留,形成土丘。
(2)大风天气多,露营设施需增加抗风设备;昼夜温差大,夜间气温低,做好防寒工作;该地区人烟稀少,准备好充足的水和食物;在当地旅游管理机构做好登记;保持通信的畅通。
解析:第(1)题,雅丹地貌是典型的风力侵蚀地貌,一般形成于干旱、风力大的地区。第(2)题,露营需要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包括昼夜温差(酷热和寒冷)、风力大小、雨雪天气,还需要准备食物,保证安全。
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的区别
风蚀成因、形态上呈垄岗状、成群集中分布是雅丹地貌的最重要特征。
雅丹地貌是风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垄岗状地貌。“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陡壁的小丘”。
典型的雅丹地貌形成于干旱地区干涸的湖底或河、湖阶地上,大部分为未固结或半固结的砂砾岩。地壳活动导致湖(河)水退却、湖底抬升并裸露地表,强烈持久的定向风沿干缩裂隙(或构造作用形成的裂隙)吹蚀,使原来平坦且固结程度不高的湖底沉积物逐渐形成一系列与主风向略成平行的不规则的相间排列的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垄脊高数十厘米至数十米,沟槽宽数米,长数十米至数百米,少数长过千米。沟槽间大部分被流沙填充。因长时间遭受风蚀,单个垄脊常呈鳍形或流线形,迎风面通常为圆弧状,背风面细长或呈分散状。沟槽间填充的流沙表面通常保留有明显的风成波纹。
丹霞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节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貌特征。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及西南部、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其中中国分布最广。1928年,冯景兰等在粤北仁化县发现丹霞山,将此地地貌取名为丹霞地貌,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
“雅丹地貌”中的“丹”字是音译而来,与红色没有任何关系,雅丹地貌的颜色既可以是红色,也可以是红色以外的任意颜色。而丹霞地貌指的是以红色砂砾岩为主要成分、以赤壁丹崖为典型特征并以地表水冲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景观。故有流水丹霞之说。
地貌 类型 主要成因 典型景观 颜色 地层特征 分布
雅丹 地貌 主要为强风吹蚀和磨蚀 垄岗状、流线形、覆舟形、断桓状 无特定颜色,取决于原始沉积物的颜色 以第四纪半固结沉积物为主 多分布于古代河床、湖底抬升后形成的荒漠区
地貌 类型 主要成因 典型景观 颜色 地层特征 分布
丹霞 地貌 地表流水的冲蚀、磨蚀、垂直地表发育的构造节理是主要成因之一 绝壁断崖和柱状、宫殿状、巷谷式 主要为红色岩层 白垩纪至第三纪固结岩石为主 多形成于现代河水或雨水流经的坡地
探究二 风力堆积作用
问题引领
材料 开学时,小强向同学们展示了他于暑假在国内某地旅游时拍摄的一张日落景观照片(下图)。
结合材料探究:
猜猜拍摄地点,并说说当地最主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提示:图中出现沙漠(沙丘)景观,且双峰驼一般分布在温带荒漠地区(单峰驼多分布在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地区的热带荒漠),所以可能是我国西北等地区。地理环境最重要的特征应该是干旱,图中有新月形沙丘,可见风大。
归纳提升
1.根据沙丘形状和堆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根据堆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搬运物随风速的减弱而堆积,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2.风沙活动的条件
(1)物质条件——沙源。
①外地输沙: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堆积;河流将沙尘物质从中上游地区搬运到风沙活动地区堆积。
②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沿海地区的沙滩或沙丘。
(2)动力条件——大风。
①该地所处区域的大气环流(风带或季风)或距离冬季风源地远近。
②该区域的地形特征——会加强风力的常见地形:平坦的地形,如广阔的平原,没有阻挡;山地中的峡谷或河谷(峡谷或河谷与风向一致,形成狭管效应);面积广大的湖泊或海域。
③特殊天气、气候背景:气候干旱少雨、地表干燥;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是风沙形成的温床;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
④植被稀少,地表缺乏植被保护。
典型例题
风影沙丘是因为灌草丛阻挡使风速降低,从而在灌草丛的背风面形成沙丘。不同植被形成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图1示意我国西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图2示意该灌木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图1
图2
(1)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2)风影沙丘( )
A.体积与植株高度呈正比
B.长度与植株高度呈反比
C.高度受灌丛叶片大小影响大
D.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
(3)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当地( )
A.风蚀作用不断加强
B.荒漠扩张速度加快
C.风积地貌趋于稳定
D.大气降水显著增加
答案:(1)D (2)D (3)C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风影沙丘应该位于植株的背风侧,图中沙区位于植被的西南方,故该地的主导风向最可能是东北风。第(2)题,读图可知,风影沙丘体积与植株高度呈正相关,但不一定呈正比;从图中无法判断风影沙丘长度和高度与植株的关系;风影沙丘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当灌丛迎风面较大时,风影沙丘宽度较大。第(3)题,植被具有固定沙丘的作用,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当地风积地貌趋于稳定;风蚀作用减弱,荒漠化扩张速度减小,大气降水不会明显增多。
探究三 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问题引领
材料 曾经,过度垦牧,大片良田变荒漠,风沙吹走了曾经的风采与荣耀,水草丰美堕落为“死亡之海”。而如今,1.86万平方千米的荒漠,1/3给硬生生变成了绿洲,相当于4个伦敦。这个奇迹就出现在中国第七大沙漠——内蒙古的库布其。
2018年12月15日,生态环境部命名表彰了亿利库布其生态示范区等全国第二批1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亿利库布其生态示范区是全国第一个由民企实施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也是内蒙古自治区首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结合材料探究:
库布其沙漠的成因及治理措施是什么
提示:深处内陆,气候干旱,加上过度垦牧,植被覆盖率降低,多风沙天气,风沙掩埋农田。植树造林是治沙的主要措施。
归纳提升
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典型例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青藏铁路锡北段(锡铁山—北霍鲁逊盐湖矿区,如图1)位于柴达木盆地,沿线风沙灾害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在我国铁路沿线风沙防治工程中,较为成功的案例是包兰铁路沙坡头段的以植物防沙为主的“五带一体”的防护体系,但青藏铁路锡北段无法利用植物防沙。通过对锡北段进行考察研究,专家认为防治该地风沙灾害最有效的措施是采用透风挡沙墙与石方格相结合(如图2所示)的方式。
图1
图2
(1)简述青藏铁路锡北段风沙对铁路及运行列车的主要危害。
(2)说明透风挡沙墙与石方格相结合防沙方式的优势。
答案:(1)(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视线,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2)挡沙墙可以降低风速,阻隔、减小风沙对路基的掩埋作用。石方格设置在路基两侧和挡沙墙之间,增大地面的粗糙度,进一步削减风速,同时固定地表沙面,防止就地起沙。
解析:第(1)题,风沙对铁路的主要危害是磨损和掩埋,会危害铁路运输安全。第(2)题,挡风墙可以阻挡风沙,石方格可以降低风速,同时固定地表沙面,共同使用可以降低风沙对铁路的破坏。
课 堂 小 结
随 堂 训 练
下图为某人面向北方拍摄到的沙丘照片。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判断当地的盛行风向为( )
A.西北风 B.东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2.下列地貌中,成因与图中
沙丘类似的是( )
A.雅丹地貌 B.火山地貌
C.冲积扇 D.戈壁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此图为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凸而缓,根据图文材料判断,盛行风为东南风。第2题,新月形沙丘为风力堆积地貌,四个选项中冲积扇为河流堆积地貌,符合题意。
下图为我国某处风蚀蘑菇等高线(单位:米)图(实线为图上可见部分,虚线表示被上部遮盖的部分)。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P等值线的数值为( )
A.813米 B.814米 C.815米 D.816米
4.若用木条支撑以防止该景观悬空部位坍塌,则P处木条的长度约为( )
A.0.5米 B.1.5米 C.2.5米 D.3.5米
5.在岩壁上,可以见到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孔穴,远望犹如窗格和蜂窝,这种地貌称为石窝。其中石窝最密集地点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3.C 4.B 5.C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此图的等高距为1米,实线为图上可见部分,虚线表示被上部遮盖的部分,而814米等高线为虚线,说明该处地形被P阻挡,P海拔高于814米,所以P等值线的数值为815米。故选C项。第4题,风蚀柱常被蚀成顶部大,基部小,形似蘑菇的岩石,称风蚀蘑菇。根据风蚀蘑菇的特点,用木条支撑以防止该景观悬空部位坍塌,支撑上部高度应为P的高度即815米,支撑下部高度h为813~814米,两者相减,所以木条的长度约为1米到2米。故选B项。
第5题,石窝是在陡峭的迎风岩壁上,经风蚀形成的许多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小洞穴和凹穴。从图上可以看出,③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是陡峭的岩壁。故选C项。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
年降水量40~80毫米,蒸发量超
过3 000毫米。沙漠东南部有湖
泊群和高大沙山(平均海拔200~300米)集中分布(如下图所示)。研究发现,湖泊水由深部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及钙质胶结层。沙山底部以钙华及钙质胶结层为“内核”,且沙山内部较潮湿。
(1)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理由。
(2)分析该地湖泊附近形成高大沙山的原因。
(3)推断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答案:(1)西北风(偏西风)。理由:沙山(链)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沙山西北坡缓,应为迎风坡。
(2)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长高。
(3)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原因: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
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知,该地沙丘呈东北—西南走向且沙丘的缓坡是迎风坡,故图示区域盛行风为西北风。第(2)题,该地风力强劲,沙源丰富,结合图2可知,地表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起阻挡作用,湖泊附近,水汽含量增多,由于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增高。第(3)题,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的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故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共64张PPT)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节 流水地貌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课 堂 小 结
随 堂 训 练
课标定位
1.流水地貌的景观特点
(1)流水侵蚀地貌
(2)流水堆积地貌
2.常见自然灾害
(1)滑坡
(2)泥石流
素养阐释
1.借助视频、图片或野外活动等,观察地貌景观,能够识别主要的流水地貌,并从形态、物质组成的角度描述主要流水地貌的特点,培养地理实践力
2.运用资料,说明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及其带来的危害,理解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养成运用综合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借助案例了解在灾害面前,政府、个人应采取什么应急措施进行避灾和防灾,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自主预习·新知导学
一、流水侵蚀地貌
1.流水地貌:流水是地表常见的外力作用形式。流水塑造的地貌,称为流水地貌,可分为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2.V字形河谷:在湿润或半湿润山区最常见的一种河谷。受流水下切作用强烈,谷地两壁险峻陡峭,谷底几乎全部被河床占据,谷地狭窄,深度大于宽度。
3.河漫滩: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称为河漫滩。
4.河流阶地:在河谷两侧常分布有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其地面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为
肥沃。
5.裁弯取直与牛轭湖:平原地区蜿蜒曲折的河流,受到河岸限制较少,可以侧向自由发展。洪水期,曲流颈被冲开,河流不经过曲流而直接进入下一河段,这种现象称为裁弯取直,而弯曲河道被废弃,形如牛轭,称为牛轭湖。
【思考感悟】 (1)为什么V字形河谷常见于河流上游,而河流中下游则少见
(2)为什么河流阶地上常有聚落分布
提示:(1)河流上游落差大,以加深河床的向下侵蚀为主;中下游地势较平坦,以侧蚀为主。
(2)靠近河流,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开阔,利于聚落建设;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地势较高,避开洪水。
二、流水堆积地貌
1.冲(洪)积扇: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
剧减,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而成的扇状堆积体,称为冲积扇。暂时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称为洪积扇。洪积扇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从扇顶到扇缘,堆积物由粗到细。
2.冲积平原:在河流的中下游,或河流流经盆地时,常形成
沙洲和地形平坦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3.三角洲:当河流挟带较多的泥沙入海时,泥沙在河口大量
沉积,常形成三角洲,如黄河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等。
辫状水系又称辫流。辫流是多分支、宽深比大、弯曲度小、散乱无章、变化迅速的河道。
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辫状水系的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低水位时,沙洲出露,地形平坦,水流分汊→辫状水系
三、滑坡与泥石流
1.滑坡及危害:滑坡是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滑坡可以掩埋农田和村庄,阻断道路、淤塞河道,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一 河流侵蚀作用
问题引领
材料 牛轭湖又称河迹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裁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下图示意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结合材料探究:
(1)导致河流从阶段①演变到阶段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导致阶段②虚线处河道最终相连通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什么
提示:(1)河流的侵蚀作用(或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2)河流的侵蚀作用。
归纳提升
1.河谷的形成及不同河段的表现
最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河谷,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在不同的河段其表现不同。图解如下。
地貌 时期 作用过程 地貌类型
侵蚀地貌 初期 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侧蚀为辅 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形成V字形河谷
中期 下蚀减弱,侧蚀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谷拓宽,出现连续的河湾
成熟期 以侧蚀作用为主 河谷进一步拓宽,呈槽形
2.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
典型例题
读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正确的排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2)影响河谷发展的主要
地质作用是( )
A.内力作用 B.断裂下沉
C.流水侵蚀 D.流水堆积
(3)下列地貌在上图中哪个阶段发育最典型 甲岸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
A.③ 侵蚀
B.④ 堆积
C.③ 堆积
D.④ 侵蚀
答案:(1)C (2)C (3)D
解析:第(1)题,受河流侵蚀作用,河谷会加深加宽。第(2)题,河谷是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第(3)题,图示为河曲,为河流侧蚀的结果,常出现在河谷发育后期(河流中下游河段);甲处为凹岸,根据凹岸侵蚀可以判断为侵蚀岸。
探究二 河流堆积作用
问题引领
材料 长江三角洲入海口图。
结合材料探究:
长江口的崇明岛是怎么形成的
上海港位于长江口右岸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崇明岛是长江挟带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堆积形成。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的河流向右偏转,侵蚀右岸,因此右岸水较深,泥沙不易淤积,利于建港;左岸为堆积岸,泥沙淤积不利于建港。
归纳提升
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有如下三种类型。
典型例题
青弋江位于安徽省南部,发源于黄山山脉,向北流入长江。在早更新世晚期(距今约90万年),黄山北麓发生较大幅度的地壳抬升。下图为青弋江的四个发育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推测青弋江发育过程是( )
A.b—c—a—d B.c—b—d—a
C.c—b—a—d D.b—c—d—a
(2)阶地形成过程中( )
A.河流凹凸岸发育持续加强
B.河床沉积物颗粒变粗
C.青弋江河谷出现地堑发育
D.河流径流量不断减少
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初期,河流由山口向周边流散,在出山口形成洪积扇,此时河流没有一个稳定的河道,辫状特点突出(b);随着气候变湿,降水增多,逐渐形成一个稳定的河道,周边的辫状支流减少(c);河道稳定后,侧蚀加强,在冲积扇上,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a);最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形成阶地(d)。因此A项正确。第(2)题,阶地的形成过程正是地壳抬升期,河流落差变大,流速加快,河流下蚀增强,侧蚀减弱,故凹凸岸不再持续发育,A项错误;河流流速加快,河床沉积物变粗,B项正确;地壳抬升,不是断裂下陷形成地堑,C项错误;无法判断河流径流量是否减少,D项错误。
探究三 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问题引领
材料 2022年5月8日,贵州省织金县金凤街道白岩社区发生山体滑坡。
结合材料探究:
为什么滑坡和泥石流常常发生在雨季,特别是暴雨天气
提示:雨水有增加滑坡体重力和润滑的作用。
泥石流是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是一种特殊的流体。
归纳提升
滑坡和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
中国泥石流、滑坡灾害分布图
泥石流避灾措施
①连续降雨或暴雨时,不要在沟谷中逗留;野外露营时注意避开沟谷。
②不要躲在沟谷中的大树上,大树可能会被冲倒。
③向泥石流沟两侧迅速躲避,不要顺沟往下跑。
④发现泥石流后要及时报告,以便下游和沟口的居民及时撤离。
⑤宣传教育,加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抵御灾害能力。
⑥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加强监测预警。
典型例题
读堰塞湖形成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堰塞湖形成的直接原因可能是( )
A.滑坡 B.修建大坝
C.风化作用 D.侵蚀作用
(2)下列应对堰塞湖溃坝危害的最佳措施是( )
A.撤离堰塞体上游居民
B.加固堰塞体
C.开挖泄洪通道
D.一次性摧毁堰塞体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从两图的对比可看出,堰塞湖是由堰塞体堵塞河道形成的,而堰塞体多是由山体滑坡形成的。第(2)题,堰塞湖形成后对河流下游的威胁很大,其应对的最佳措施是开挖泄洪通道,降低河道水位,从而解除溃坝造成的洪水威胁。
地理实践
据图探讨:
1.为什么在河流上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较低的A地,在河流中下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稍高的B地
答案:河流的上游在山区,地势较为陡峭,而A地海拔相对较低,地势相对平坦,离河流近,便于取水;河流中下游聚落主要分布于河漫滩平原,选择地势较高的B处,可以尽量避免洪水季节被河水淹没,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A、B两地的聚落哪个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 为什么
答案:B地聚落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因为B位于两河交汇处,往往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同时,河流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水源,而且B地周围地形开阔平坦,便于农耕和基建,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课 堂 小 结
随 堂 训 练
下图为某河段示意图,箭头表示河流流向。读图,完成1~2题。
1.流水侵蚀作用最活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符合①②连线处河流断面的剖面是( )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②为凹岸,侵蚀最活跃。第2题,河流曲流不对称河谷,凹岸为侵蚀岸,水较深、岸坡较陡,凸岸水较浅、岸坡较缓。
在河流发育过程中,相邻两条河流因受侵蚀力的影响,分水岭另一侧河流的上游注入侵蚀力强的河流,成为此河的支流,这种现象称为河川袭夺。下图示意河川袭夺的过程。据此完成3~4题。
图1 图2
3.图中河川袭夺所示意的是( )
A.大河袭夺小河
B.明河袭夺暗河
C.直河袭夺弯河
D.低位河袭夺高位河
4.图1中发生乙河“抢水”现象,其最主要作用力为( )
A.向下侵蚀 B.侧蚀
C.向源(溯源)侵蚀 D.溶蚀
答案:3.D 4.C
解析:第3题,由图中甲、丙两河水位可以看出,丙河水位低于甲河水位,同时丙河支流乙河因侵蚀作用最终使甲、丙两河相通,并使甲河成为丙河的一条支流,可判定是丙河袭夺甲河,故D项正确。第4题,图中甲河最终被丙河袭夺,原因是丙河的一条支流乙河的向源侵蚀作用,即河岸被水流冲刷而向上游方向消退,又称为溯源侵蚀。最终导致甲、丙两河相通。
江心洲指的是江河中的沙洲,下图为赣江中某地的江心洲沉积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该江心洲的形成过程最可能是( )
A.河流水量变小,流速变快,泥沙沉积
B.河流遇海水顶托,流速变慢,泥沙沉积
C.河流遇地形阻挡,流速变慢,泥沙沉积
D.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变慢,泥沙沉积
6.图示四地中水流速度最慢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5.C 6.D
解析:第5题,据材料可知,江心洲指的是江河中的沙洲,其形成过程体现的是河流的沉积作用,河流的沉积作用与河流的流速、含沙量有关。如果流速变快,河流的沉积作用会减弱;遇到地形阻挡,流速减慢,会使泥沙沉积;由材料中“赣江”这一信息可知,其与海洋并不直接相通;河流出山口处沉积形成的是冲积扇。故选C项。第6题,据图可知,图中④地沉积物颗粒最小,说明其水流速度最慢。故选D项。
7.读我国华北沿海某地等高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地比乙地农业发达
B.②点比①点流水侵蚀作用强
C.甲村落规模通常比乙村落小
D.甲地发生滑坡的概率低于乙地
答案:C
解析:从等高线可以看出,甲处为低山丘陵,乙处为平原,且乙处有河流流经,利于农业、聚落发展。甲地等高线较乙地密集,甲地滑坡发生概率更高。①处为河流上游,地处山区,落差大,侵蚀作用为主;②为平原,流速慢,堆积作用为主。
8.读某河流平面图、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2能正确反映图1中A河段河谷剖面的是哪一个 该河段主要的河流侵蚀作用是什么
(2)图1中,河岸D、E最有可能形成浅滩的是哪一侧 解释其理由。
(3)若图1所示河流位于北半球,河口的沙洲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与河流的哪一侧河岸相连 为什么
(4)A、B、C三点中,最适宜形成聚落的是哪里 为什么
答案:(1)乙。溯源侵蚀和下蚀。
(2)D。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侧蚀作用强烈,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
(3)与左岸相连。因为该河流位于北半球,河水流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因而右岸侵蚀,左岸泥沙堆积,所以与左岸相连。
(4)C。处于河流的下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水源充足。
解析:第(1)题,A河段位于河流的上游山区,坡度大,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形成V字形河谷,图2中的乙图能正确反映。第(2)题,在河流的中下游,凸岸堆积、凹岸侵蚀,D位于凸岸,以堆积为主,最可能形成浅滩。第(3)题,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河口沙洲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因此与左岸相连。第(4)题,C处位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最适宜形成聚落。
9.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地质、地形的角度简要分析该地发生滑坡的原因。
(2)据图说明该处滑坡造成的主要危害。
答案:(1)等高线密集,坡度大,山脊地形;顶部有断层发育;底部有采石区,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
(2)阻塞河道;摧毁村庄;冲毁道路。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等高线密集,坡度大,且有断层发育,易发生滑坡灾害。由图例知,采石区改变了地形,使坡度变大,地形变得不稳定。第(2)题,由图可知,该处有聚落、公路和河流,山体滑坡的滑坡体可能阻塞河道、摧毁村庄、冲毁道路。(共13张PPT)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本章整合
知识网络系统构建
核心归纳思维升华
知识网络系统构建
侵蚀地貌
堆积作用
流水作用
冰川作用
喀斯特地貌
核心归纳思维升华
专题 地形类型与等高线
1.平原:陆地上海拔较低,地面起伏比较小的地区称为平原。它的主要特点是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地势低平,起伏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55米,坡度在5°以下。
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则是平原海拔低,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平原是陆地上最平坦的地域。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2.丘陵一般海拔在250米以上、55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地形。
3.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
4.高原:海拔大,相对高度小,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高原与平原的主要区别是海拔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区别于山地。高原素有“大地的舞台”之称,它是在长期连续的大面积的地壳抬升运动中形成的。它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平原,又以较大的平缓地面和较小的起伏区别于山地。有的高原表面宽广平坦,地势起伏不大;有的高原则山峦起伏,地势变化很大。
5.盆地:人们把四周高、中部低的盆状地形称为盆地。
典例 读图,分别说出A、B两地所在地形区的主要地形类型。
思路导引:A处等高线呈闭合,
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分布较
稀疏,说明地势较平坦,故判断
为高原;B处等高线密集,坡度大,
判断为山地。
题目答案:A:高原,B: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