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二年级2023-2024学年度秋学期第二次月度检测
历史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填涂到答题卡相应区域。
1. 春秋时代齐国的青铜器皿,在山东出土不少,大致可见的趋势是,齐器中的礼器越到晚期越少,日用品相对地的日益增多;青铜器的器形与纹饰,也越来越多姿多彩。这一趋势反映( )
A. 青铜铸造技术逐渐成熟 B. 儒家思想遭到了挑战
C. 贵族等级秩序遭受冲击 D. 文化的地方色彩增强
2. 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中多处谈到“忠”的要求,其中“吏有五善”中的第一条是“中(忠)信敬上”,“吏有五失”中最严重的就是“非上”,对其惩罚可以“身及于死”。上述记载表明秦朝( )
A. 德治与法治之争激烈 B. 重视约束官员行为
C. 统一的中央集权建立 D. 注重改良社会风俗
3. 开皇十五年,隋文帝命令西北诸州,将民间组织管理的义仓改归由州或县管理,劝募捐助谷物的形式也改为按户等定额征税,其他诸州的义仓以后也照此办理。由此可知,隋朝政府( )
A. 革新了赋税征收形式 B. 调整了地方行政制度
C.强化了经济管理职能 D. 加强了西北诸州管理
4. 唐代,谏官本为宰相两府之属官,职在谏阻皇帝。宋代,谏官则由皇帝任命并且宰相不得推荐人选。仁宗时期,谏官的职责更加扩大,对内劝谏王恶;对外则可以论奏官员,并且经常出现谏官论奏宰执的现象。这种变化说明( )
A. 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加强 B. 谏官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C. 官员监察制度不断完备 D. 监察权力完全独立运行
5. 下表摘自《明实录》中关于明朝一段时期的财政收入情况,通过表中数据变化可知( )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宝钞(万锭) 银(万两)
1430 3979 20.5 94.1 7388.9 32.9
1552 2659 13.3 32.0 2414.4 243.3
1621 2780 12.9 20.6 8.1 755.2
A. 赋役制度逐步让位于租税制度 B. 财政收入的税种来源比较丰富
C. 白银货币化推动农产品商品化 D. 实物之征逐渐转变为货币之征
6. 1872年,李鸿章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公开向社会招股筹集资金。在1877—1883年间,苏、皖、鄂、鲁、热、奉、直、滇、桂等省的纺织、煤炭、铜、银等行业的19家洋务企业竞相效仿,形成了股份制企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由此可知,近代中国( )
A. 金融行业发展迅猛 B. 新的经营方式扩展 C. 商贸效率得以提升 D. 工业布局不断优化
7. 民国初年,书店出版了大量的读本,像《中华共和国民读本》就特别辟出六课的篇幅讲解法兰西共和国、美利坚共和国、法美政治组织之异同、美国各州之组织,这些篇幅的量就占到了《中华共和国民读本》上册的1/5。这些读本的出版意在( )
A. 介绍世界地理知识 B. 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C. 推动中国地方自治 D. 塑造近代公民意识
8. 1931年7月,第一届高等考试(俗称高等文官考试)进行,考试分为甄录试、正试、口试三试,前试及格方能进入下试。一试内容包括国文、公文、党义、历史、地理、宪法、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二试针对不同类别的应试人员分别设置;三试考察应考者处理问题的能力。据此可见,当时文官考试( )
A. 注重专业知识的考察 B. 采取了甄别审查的方式
C. 程序比较规范与严谨 D. 实现了真正的公平公正
9. 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采取人民代表会议的政权组织形式,以保证人民管理政权机关;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为管理政权机关,各级权力机关开始由抗日时的参议会过渡为人民代表会议。这些做法( )
A. 激发了中华民族抗日的热情 B. 积累了民主政权建设的经验
C. 削弱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 D. 适应了解放战争的推进形势
10. 1960年9月,毛泽东在会见访华的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总理阿巴斯时,相当明确地表示,如果中国需要在阿尔及利亚和法国两者间选择与谁建交,中国肯定选择前者。1961年2月,毛泽东向访华的法国议员密特朗表示,中法建交只有在阿尔及利亚问题解决之后。中国处理与法国的关系佐证了( )
A. 意识形态左右中国外交政策 B. 全方位外交取得突破性成就
C. 中国奉行“一边倒”的方针 D. 中国积极支援民族解放运动
11. 为促进少数民族全面发展,新中国制定一系列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这些政策有利于( )
A. 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B. 消除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
C. 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 推动基层自治的创新完善
12. 公元前139年,罗马公民大会不顾贵族的反对,通过了在立法、审判等方面实行匿名投票的决议;公元前133年,公民大会罢免了有元老院支持的奥克塔维乌斯的保民官职务。这说明当时罗马( )
A. 公民大会与元老院分权制衡 B. 公民大会拥有重要权力
C. 权力机构职责分工尚需明确 D. 民主政治原则得以贯彻
13. 1825年,伊利运河(下图所示)竣工并全线开通,它拉出了世界上最繁华大都市之一的纽约,五大湖地区的工业产品可以通过哈德逊河经纽约港出海,使当时比费城和波士顿小的纽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港口和城市。这反映了()
A. 纽约州政治地位迅速提高 B. 运河开通引发了工业革命
C. 拉丁美洲运河经济的崛起 D. 交通改变了国家城市格局
14. 在罗斯福新政期间,最高法院多次宣判新政违宪。大为不满的罗斯福总统试图增加最高法院的法官名额,又遭到了国会大多数议员的反对。最终国会部分议员为了缓和局面而对最高法院的法官进行了游说,此后新政的措施才得以顺利实施。这表明美国( )
A. 三权体制具有一定内部协调性 B. 民主共和政体遭到了破坏
C. 总统借助经济危机扩大行政权 D. 权力制衡降低了行政效率
15. 下图为1965~1980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本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变化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英国实力的逐步增强 B. 美国经济霸权的衰落
C. 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D. 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
16.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制造业生产“智能化”成为发展新趋势,经济增长方式得到优化。与此同时,“机器换人”也引发了就业隐忧。实证分析证实,“自动化”生产将造成技术性失业,对中低技能劳动者产生挤出效应。据此推知,现代科技进步( )
A. 影响了劳动力的需求 B. 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进
C. 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 D. 降低了产业要素成本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法律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和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
材料一 董仲舒认为,汉朝建立后“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主要原因是政治指导思想不统一,“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因而统一法度必先统一政治指导思想,只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能使“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这一主张的具体含意是要求汉武帝用儒术,特别是“公羊”家所阐释的“《春秋》之义”去改造法律,将儒家衡量是非之尺度纳入汉朝律令之中,从而将承秦而来的汉朝法律改造成推行道德教化的工具。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二 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唐律疏义》明确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唐律的法律形式也已经相当完备,“凡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事”。在法律的实施上,唐代统治者强调慎狱恤刑,特别是完善了死刑复核程序,唐太宗就曾说:“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简宽。”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止了刑罚的滥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董仲舒主要思想主张,并简析这些思想主张所产生的重要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律”所具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律疏义》的重要历史地位。
1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
图1和图2分别是1959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运会和1987年在广州举行的第六届全运会的宣传海报。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夜生活最早在上层社会中出现,随后逐渐向大众社会传播,进而发展为西方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从16、17世纪以后,贵族们开始逐渐享受夜间的娱乐生活,后来艺术家和建筑师把意大利宫廷舞台上的照明和场景技术引入欧洲各地,有了梦幻般的场地,夜生活就变得更加活跃和丰富。在英国,小酒馆生意兴旺,詹姆斯一世时期,餐厅、小酒馆常常可以通宵开放。17世纪中叶开始,流行夜里喝咖啡。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材料二进入18世纪后期,夜晚劳动的行业比比皆是。1789年,一位到访伦敦的人写道,伦敦所有商店营业到晚上10点,灯光把商店照得极其亮堂。19世纪,汽灯很快普及,商家们开始用灯饰来制作广告,展示商品。在这方面,伦敦再次引领风尚。1816年英国棉纺织厂的女工和童工的日劳动时间长达14--18小时,其间用餐时间只有40分钟。类似的状况引发了劳工群体的抵抗。在这一时期,劳动时间向夜晚不断延伸,出现了轮班工作和“三班制”劳动方式,夜间劳动从此成了劳动制度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欧洲近代夜间经济活动。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近代民族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为建设民族国家,第二为民族侵略与扩张。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对基督教的。16、17世纪,西欧摧毁普世世界国家,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家。刚开始资产阶级与王权相结合,但随着王朝国家不能体现他们的利益要求时,他们展开了对王朝国家的批判,要求获得自由平等人权,要求用新的政治原则、观念来构建民族国家。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在民族主义的感召和激荡下,从前那种只知有教,不知有国的情况发生变化。“君主的利益不再只与贵族的利益相吻合,而是扩展到与全民的利益相吻合”。中世纪文明那种孤立性、分散性的特点,开始朝全国性、统一性,以及公利和公权为主的方向演变。 民族主义作为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和精神武器,是一面革命的旗帜,具有很大历史进步性……但是,民族主义本身却带有不可克服的狭隘性和排他性……正因如此,“当西欧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为一种带有侵略性的殖民侵略和扩张的学说”。
----改编自赵文亮《民族主义与二十世纪的战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民族主义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
1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二年级2023-2024学年度秋学期第二次月度检测
历史学科答案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填涂到答题卡相应区域。
1. 春秋时代齐国的青铜器皿,在山东出土不少,大致可见的趋势是,齐器中的礼器越到晚期越少,日用品相对地的日益增多;青铜器的器形与纹饰,也越来越多姿多彩。这一趋势反映( )
A. 青铜铸造技术逐渐成熟 B. 儒家思想遭到了挑战
C. 贵族等级秩序遭受冲击 D. 文化的地方色彩增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山东出土的春秋青铜器,礼器减少,日用品增多,器形与纹饰越来越多姿多彩,反映出礼乐制度瓦解,贵族等级秩序遭受冲击,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等级特权的没落,并非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与儒家思想对立的观点和主张,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礼乐淡化,并非山东地区文化色彩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
2. 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中多处谈到“忠”的要求,其中“吏有五善”中的第一条是“中(忠)信敬上”,“吏有五失”中最严重的就是“非上”,对其惩罚可以“身及于死”。上述记载表明秦朝( )
A. 德治与法治之争激烈 B. 重视约束官员行为
C. 统一的中央集权建立 D. 注重改良社会风俗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为吏之道》……‘吏有五善’中的第一条是‘中(忠)信敬上’,‘吏有五失’中最严重的就是‘非上’”可知注重约束官员行为,B项正确;材料与德治、法治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为对官员的约束,并非注重改良社会风俗,排除D项。故选B项。
3. 开皇十五年,隋文帝命令西北诸州,将民间组织管理的义仓改归由州或县管理,劝募捐助谷物的形式也改为按户等定额征税,其他诸州的义仓以后也照此办理。由此可知,隋朝政府( )
A. 革新了赋税征收形式 B. 调整了地方行政制度
C. 强化了经济管理职能 D. 加强了西北诸州管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材料“将民间组织管理的义仓改归由州或县管理,劝募捐助谷物的形式也改为按户等定额征税,其他诸州的义仓以后也照此办理”可知,隋朝在西北地区,将民间的义仓收归政府管理,劝募捐助谷物的形式也改为按户等定额征税,而这些措施属于社会经济方面的改革,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管理,C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义仓,并没有革新赋税征收形式,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强化对经济的管理,涉及的不仅仅是西北诸州,还包括其他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4. 唐代,谏官本为宰相两府之属官,职在谏阻皇帝。宋代,谏官则由皇帝任命并且宰相不得推荐人选。仁宗时期,谏官职责更加扩大,对内劝谏王恶;对外则可以论奏官员,并且经常出现谏官论奏宰执的现象。这种变化说明( )
A. 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加强 B. 谏官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C. 官员监察制度不断完备 D. 监察权力完全独立运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从材料可知,从唐朝到朝宋,谏官由宰相属官变为皇帝任命,职责由劝谏皇帝到劝谏官员与皇帝,且出现了谏官进行奏论后,宰相就需要带罪在家然后任凭皇上处置的现象,谏官变成了皇帝限制相权,加强皇权的工具,反映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加强,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谏官职责变化,没有体现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与监察制度完善无关,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古代中国监察权力受到限制,不会完全独立运行,排除D项。故选A项。
5. 下表摘自《明实录》中关于明朝一段时期的财政收入情况,通过表中数据变化可知( )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宝钞(万锭) 银(万两)
1430 3979 20.5 94.1 7388.9 32.9
1552 2659 13.3 32.0 2414.4 243.3
1621 2780 12.9 20.6 8.1 755.2
A. 赋役制度逐步让位于租税制度 B. 财政收入的税种来源比较丰富
C. 白银货币化推动农产品商品化 D. 实物之征逐渐转变为货币之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数据可知,从1430年到1621年,明朝财政收入的实物比重显著下降,白银的比重显著增加,这主要和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有关,赋役征银助推了白银货币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当时赋役制度并未让位于租税制度,主要是赋税制度变革导致的,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并不是反映税种丰富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白银货币化对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6. 1872年,李鸿章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公开向社会招股筹集资金。在1877—1883年间,苏、皖、鄂、鲁、热、奉、直、滇、桂等省的纺织、煤炭、铜、银等行业的19家洋务企业竞相效仿,形成了股份制企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由此可知,近代中国( )
A. 金融行业发展迅猛 B. 新的经营方式扩展 C. 商贸效率得以提升 D. 工业布局不断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列强入侵,股份制公司这种新的经营方式被引入中国,据材料“李鸿章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公开向社会招股筹集资金”、“股份制企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可知,李鸿章在筹办轮船招商局时,学习西方的经营方式,向社会募集资金,此后多地的很多企业也采用“招商集股”的集资方式,反映出近代中国新的经营方式不断扩展,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金融行业也就无法得出其发展迅速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强调了新的经营方式不断扩展,仅据材料不能得出商贸效率的提升,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企业用“招商集股”的集资方式募集资金,发展经济,与工业布局没优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 民国初年,书店出版了大量的读本,像《中华共和国民读本》就特别辟出六课的篇幅讲解法兰西共和国、美利坚共和国、法美政治组织之异同、美国各州之组织,这些篇幅的量就占到了《中华共和国民读本》上册的1/5。这些读本的出版意在( )
A. 介绍世界地理知识 B. 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C. 推动中国地方自治 D. 塑造近代公民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的《中华共和国民读本》重点介绍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意在向国人宣传民主共和,塑造国人的近代公民意识,D项正确;材料提及《中华共和国民读本》中有世界地理知识,无法得出介绍世界地理知识,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中华共和国民读本》中有科学知识,无法得出宣传科学观念,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中华共和国民读本》中有地方自治相关内容,无法得出意在推动中国地方自治,排除C项。故选D项。
8. 1931年7月,第一届高等考试(俗称高等文官考试)进行,考试分为甄录试、正试、口试三试,前试及格方能进入下试。一试内容包括国文、公文、党义、历史、地理、宪法、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二试针对不同类别的应试人员分别设置;三试考察应考者处理问题的能力。据此可见,当时文官考试( )
A. 注重专业知识的考察 B. 采取了甄别审查的方式
C. 程序比较规范与严谨 D. 实现了真正的公平公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1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考试分为甄录试、正试、口试三试,前试及格方能进入下试,可见,当时文官考试程序较为规范严谨,C项正确;据材料“一试内容包括国文、公文、党义、历史、地理、宪法、政治学、经济学等等”可知,不属于专业考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甄别审查,排除B项;材料只说了程序,没有说效果,不知是否公正,排除D项。故选C项。
9. 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采取人民代表会议的政权组织形式,以保证人民管理政权机关;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为管理政权机关,各级权力机关开始由抗日时的参议会过渡为人民代表会议。这些做法( )
A. 激发了中华民族抗日热情 B. 积累了民主政权建设的经验
C. 削弱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 D. 适应了解放战争的推进形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中国)。根据“采取人民代表会议制的政权组织形式,以保证人民管理政权机关;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为管理政权机关,各级权力机关开始由抗日时的参议会过渡为人民代表会议”可得出这些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做法,是中共对民主政治的探索,为之后的政权建设提供了经验,B项正确;当时抗战已经胜利了,排除A项;这种做法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排除C项;当时解放战争刚爆发,且与解放战争形势无太大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0. 1960年9月,毛泽东在会见访华的阿尔及利亚临时政府总理阿巴斯时,相当明确地表示,如果中国需要在阿尔及利亚和法国两者间选择与谁建交,中国肯定选择前者。1961年2月,毛泽东向访华的法国议员密特朗表示,中法建交只有在阿尔及利亚问题解决之后。中国处理与法国的关系佐证了( )
A. 意识形态左右中国外交政策 B. 全方位外交取得突破性成就
C. 中国奉行“一边倒”的方针 D. 中国积极支援民族解放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61年中国、法国。根据材料“1961年2月,毛泽东向访华的法国议员密特朗表示,中法建交只有在阿尔及利亚问题解决之后。”及所学可知,阿尔及利亚是法属殖民地,1954年掀起民族解放运动,1962年独立,这说明此时的中国支持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运动,甚至不惜暂缓与法国的建交,D项正确;新中国实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材料体现不出意识形态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排除A项;全方位外交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理念,排除B项;新中国初期,我国奉行“一边倒”的方针,即倒向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1. 为促进少数民族全面发展,新中国制定一系列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这些政策有利于( )
A. 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B. 消除各民族间的发展差距
C. 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 推动基层自治的创新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当代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新中国实行一系列民族政策,团结少数民族,促进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C项正确;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特征,而材料只提到少数民族的多元,排除A项;“消除”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提到少数民族的政策,而不是基层自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公元前139年,罗马公民大会不顾贵族的反对,通过了在立法、审判等方面实行匿名投票的决议;公元前133年,公民大会罢免了有元老院支持的奥克塔维乌斯的保民官职务。这说明当时罗马( )
A. 公民大会与元老院分权制衡 B. 公民大会拥有重要权力
C. 权力机构职责分工尚需明确 D. 民主政治原则得以贯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材料“罗马公民大会不顾贵族的反对,通过了在立法、审判等方面实行匿名投票的决议”并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公民大会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是罗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材料信息表明罗马公民大会有权立法和罢免保民官,体现了公民大会拥有重要权力,B项正确;罗马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并非分权制衡,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公民大会,且公民大会在行使自己权力,并非权责分工不明,排除C项;罗马共和国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并非民主政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3. 1825年,伊利运河(下图所示)竣工并全线开通,它拉出了世界上最繁华大都市之一的纽约,五大湖地区的工业产品可以通过哈德逊河经纽约港出海,使当时比费城和波士顿小的纽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港口和城市。这反映了()
A. 纽约州政治地位迅速提高 B. 运河开通引发了工业革命
C. 拉丁美洲运河经济的崛起 D. 交通改变了国家城市格局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本质题,准确的时空是: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根据材料可知伊利运河竣工并全线开通使纽约超过了费城和波士顿,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港口和城市,反映了交通的发展改变了国家城市格局,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地位提高,排除A项;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英国,排除B项,伊利运河主要沟通美国东海岸和西部内陆,排除C项。故选D项。
14. 在罗斯福新政期间,最高法院多次宣判新政违宪。大为不满的罗斯福总统试图增加最高法院的法官名额,又遭到了国会大多数议员的反对。最终国会部分议员为了缓和局面而对最高法院的法官进行了游说,此后新政的措施才得以顺利实施。这表明美国( )
A. 三权体制具有一定内部协调性 B. 民主共和政体遭到了破坏
C. 总统借助经济危机扩大行政权 D. 权力制衡降低了行政效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罗斯福总统对最高法院多次宣判新政违宪大为不满,试图增加最高法院法官名额,国会议员为缓和局面,游说最高法院的法官,使新政得以顺利实施,体现了美国三权体制具有一定内部协调性,A项正确;民主共和政体遭到了破坏与“新政的措施才得以顺利实施”不符,排除B项;总统借助经济危机扩大行政权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权力制衡降低了行政效率并非对整个材料的正确解读,排除D项。故选A项。
15. 下图为1965~1980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本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变化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英国实力的逐步增强 B. 美国经济霸权的衰落
C. 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D. 国际金融秩序的混乱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5~1980年的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 世纪70年代初期以前,主要国家本币与美元兑换时汇率稳定,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主要国家本币与美元兑换时,汇率起伏较大,这主要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固定汇率制转为浮动汇率制,美国经济霸权衰落,B项正确;汇率变化趋势不能反映英国经济实力是否增强,排除A项;经济多极化是一种趋势,排除C项;当时国际金融秩序进行了调整,但不是混乱,排除D项。故选B项。
16.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制造业生产“智能化”成为发展新趋势,经济增长方式得到优化。与此同时,“机器换人”也引发了就业隐忧。实证分析证实,“自动化”生产将造成技术性失业,对中低技能劳动者产生挤出效应。据此推知,现代科技进步( )
A. 影响了劳动力的需求 B. 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进
C. 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 D. 降低了产业要素成本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根据材料“‘自动化’生产将造成技术性失业,对中低技能劳动者产生挤出效应”及所学知识可得知,机器设备的大量引入将很大程度上取代中低技能劳动者,影响和改变了劳动力市场需求及就业结构(也就是高科技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更易就业),A项正确;从本题材料得不出“现代科技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进”,排除B项;从本题材料得不出“现代科技进步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排除C项;从本题材料得不出“现代科技进步降低了产业要素成本”,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法律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和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
材料一 董仲舒认为,汉朝建立后“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主要原因是政治指导思想不统一,“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因而统一法度必先统一政治指导思想,只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能使“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这一主张的具体含意是要求汉武帝用儒术,特别是“公羊”家所阐释的“《春秋》之义”去改造法律,将儒家衡量是非之尺度纳入汉朝律令之中,从而将承秦而来的汉朝法律改造成推行道德教化的工具。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二 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唐律疏义》明确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唐律的法律形式也已经相当完备,“凡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事”。在法律的实施上,唐代统治者强调慎狱恤刑,特别是完善了死刑复核程序,唐太宗就曾说:“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简宽。”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止了刑罚的滥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并简析这些思想主张所产生的重要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律”所具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律疏义》的重要历史地位。
【答案】(1)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以经注律;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任答3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
(2)特点:继承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或十分重视礼法结合);法律形式相当完备(或唐律体系包括律、令、格、式);慎用刑罚(或防止刑罚的滥用)。
地位: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在中国和世界法制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任答3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关于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根据材料“只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能使‘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可得出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据材料“‘《春秋》之义’去改造法律,将儒家衡量是非之尺度纳入汉朝律令之中”可得出以经注律,即以儒家思想改造法律,或将汉律改造成推行道德教化的工具;结合所学知识,董仲舒主张大一统,以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第二小问,关于董仲舒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只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能使‘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可得出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该主张促使儒学确立其正统地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根据材料“‘《春秋》之义’去改造法律,将儒家衡量是非之尺度纳入汉朝律令之中”可得出董仲舒强调以经注律,这有利于推动律令的儒家化。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唐朝(中国)。第一小问,关于“唐律”所具有的特点,根据材料“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可得出继承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根据材料“唐律的法律形式也已经相当完备”可得出法律形式相当完备;根据材料“在法律的实施上,唐代统治者强调慎狱恤刑”可得出慎用刑罚。
第二小问,关于《唐律疏义》的重要历史地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律疏义》唐初统治者曾在隋朝《开皇律》的基础上修成了一部《唐律》,此书今存,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也是中华法系确立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和世界法制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
1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
图1和图2分别是1959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运会和1987年在广州举行的第六届全运会的宣传海报。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两则体育海报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指引下,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体育运动同样也追求高速度发展,鼓励破纪录。改革开放以后,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等,使得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值此背景,这一时期的体育运动朝气蓬勃,更重视人民身体健康,体现中国特色,扩大世界影响。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关怀下,中国体育事业与时俱进,欣欣向荣。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宣传海报中是跨栏运动员形象,有“层层破纪录,个个创成绩”标语,结合所学可知,体育运动追求高速度、鼓励破纪录,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全国掀起“大跃进”的历史背景有关。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的宣传海报上有绘有舞剑、摔跤、马术的运动员,还有体现中国特色的运动——太极(或武术)、舞狮等,并有“健身强国、扬威五洲”字样,这一时期的体育运动朝气蓬勃,更重视人民身体健康,体现中国特色,扩大世界影响,与改革开放取得重要成就、中国向世界展现中国特色文化、人民体育事业发展等历史背景有关,可见两则体育海报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发展。历史短文要介绍两张海报的内容和特点,分析其历史背景,最后总结升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关怀下,中国体育事业与时俱进,欣欣向荣。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夜生活最早在上层社会中出现,随后逐渐向大众社会传播,进而发展为西方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从16、17世纪以后,贵族们开始逐渐享受夜间的娱乐生活,后来艺术家和建筑师把意大利宫廷舞台上的照明和场景技术引入欧洲各地,有了梦幻般的场地,夜生活就变得更加活跃和丰富。在英国,小酒馆生意兴旺,詹姆斯一世时期,餐厅、小酒馆常常可以通宵开放。17世纪中叶开始,流行夜里喝咖啡。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材料二进入18世纪后期,夜晚劳动的行业比比皆是。1789年,一位到访伦敦的人写道,伦敦所有商店营业到晚上10点,灯光把商店照得极其亮堂。19世纪,汽灯很快普及,商家们开始用灯饰来制作广告,展示商品。在这方面,伦敦再次引领风尚。1816年英国棉纺织厂的女工和童工的日劳动时间长达14--18小时,其间用餐时间只有40分钟。类似的状况引发了劳工群体的抵抗。在这一时期,劳动时间向夜晚不断延伸,出现了轮班工作和“三班制”劳动方式,夜间劳动从此成了劳动制度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欧洲近代夜间经济活动。
【答案】(1)趋势:大众化,平民化,世俗化;内容更加丰富,规模不断扩大;时间更长。
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人文精神传播,社会思想解放;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较为稳定。
(2)评析:16,17世纪开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资本主义商业兴起,夜间经济活动也开始逐渐流行起来,包括夜间餐厅.酒馆和咖啡店。到18世纪后期,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汽灯的普及,夜间生活更加多彩,这也推动了欧洲近代化历程。另一方面,夜间劳动的行业越来越多,人们需要工作更长的时间,夜间劳动成为劳动制度的一部分,这也引发了劳动群体的不满和抵抗,导致了一系列工人运动。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趋势:根据材料“夜生活最早在上层社会中出现,随后逐渐向大众社会传播”可分析出大众化,平民化,世俗化;根据材料“夜生活就变得更加活跃和丰富”可分析出内容更加丰富,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材料“詹姆斯一世时期,餐厅、小酒馆常常可以通宵开放。17世纪中叶开始,流行夜里喝咖啡”可分析出时间更长。
原因:结合欧洲经济发展状况可分析出资本主义发展,市民阶层扩大;结合文艺复兴等史实可分析出人文精神传播,社会思想解放;结合这一时期科学的发展可分析出科学技术的进步;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社会较为稳定。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欧洲。评析:结合近代世界史可从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推动欧洲近代化、劳动制度变化、工人运动等方面来分析。结合新航路开辟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可分析出16,17世纪开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资本主义商业兴起,夜间经济活动也开始逐渐流行起来,包括夜间餐厅.酒馆和咖啡店。根据材料“ 进入18世纪后期,夜晚劳动的行业比比皆是”以及工业革命的史实可分析出到18世纪后期,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汽灯的普及,夜间生活更加多彩,这也推动了欧洲近代化历程。根据材料“日劳动时间长达14--18小时”、“夜间劳动从此成了劳动制度的组成部分”可分析出另一方面,夜间劳动的行业越来越多,人们需要工作更长的时间,夜间劳动成为劳动制度的一部分,这也引发了劳动群体的不满和抵抗,导致了一系列工人运动。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近代民族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为建设民族国家,第二为民族侵略与扩张。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对基督教的。16、17世纪,西欧摧毁普世世界国家,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家。刚开始资产阶级与王权相结合,但随着王朝国家不能体现他们的利益要求时,他们展开了对王朝国家的批判,要求获得自由平等人权,要求用新的政治原则、观念来构建民族国家。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在民族主义的感召和激荡下,从前那种只知有教,不知有国的情况发生变化。“君主的利益不再只与贵族的利益相吻合,而是扩展到与全民的利益相吻合”。中世纪文明那种孤立性、分散性的特点,开始朝全国性、统一性,以及公利和公权为主的方向演变。 民族主义作为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和精神武器,是一面革命的旗帜,具有很大历史进步性……但是,民族主义本身却带有不可克服的狭隘性和排他性……正因如此,“当西欧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为一种带有侵略性的殖民侵略和扩张的学说”。
----改编自赵文亮《民族主义与二十世纪的战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民族主义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
【答案】(1)具有狭隘性和潜在的扩张性;民众的民族意识逐渐加强;由反封建教会到反封建王权;追求自由平等人权,反对封建专制;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减弱了教会影响力,民族国家逐渐建立;打破了以贵族为中心的政治格局,增强了国家凝聚力;国家公利、公民权利受到关注:推动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发展;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易引发对外殖民扩张和争夺。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第一为建设民族国家,第二为民族侵略与扩张”可知具有狭隘性和潜在的扩张性;民众的民族意识逐渐加强;根据材料“刚开始资产阶级与王权相结合,但随着王朝国家不能体现他们的利益要求时,他们展开了对王朝国家的批判,要求获得自由平等人权”可知由反封建教会到反封建王权;追求自由平等人权,反对封建专制;结合其经济基础可知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小问2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在民族主义的感召和激荡下,从前那种只知有教,不知有国的情况发生变化”可知减弱了教会影响力,民族国家逐渐建立;根据材料“君主的利益不再只与贵族的利益相吻合,而是扩展到与全民的利益相吻合”可知打破了以贵族为中心的政治格局,增强了国家凝聚力;国家公利、公民权利受到关注:根据材料“民族主义作为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和精神武器,是一面革命的旗帜,具有很大历史进步性”可知推动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发展;根据材料“当西欧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为一种带有侵略性的殖民侵略和扩张的学说”可知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易引发对外殖民扩张和争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