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03 14:0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
一门三父子,
皆为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
峨眉共比高。 记 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请你反思
好好预习了吗? 我来介绍承天寺 我对苏轼的了解 本文的写作背景、作品出处 位于今湖北省
黄冈市南,南唐初年
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
(1007年)赐名
承天寺。其规模
仅次于开元寺,
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
上有金光闪烁的
“月台”两字,
故又名月台寺。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苏轼出生于地主家庭,从小就受过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七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但苏轼一生坎坷,几遭被贬。 走近苏轼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写作背景:(一)我能读准它们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柏( )
藻荇( )

jiěxìngsuìqǐnbǎizǎo(二)请你带着情感认真朗读课文请你注意: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将要门高兴的样子走动思考游乐于是,就一起散步……的人疏通文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交叉错杂纵横原来是只是,不过罢了疏通文意重点字词详解寻张怀民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寻找
高兴地想 ……的人于是共同,一起、散步睡觉交错纵横原来是只是、罢了翻译下列句子: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译: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月光从门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译: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疏通文意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
将要睡觉时,月光从门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
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
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
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
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绿竹和翠柏
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这样的
美景,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你是通过文中的什么景物观察到的?﹙用原文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课文原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研读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竹柏—藻荇比喻
心静如水胸无尘俗
光明磊落恬淡闲适
积水 空明
(正) (静)
此句用比喻手法,烘托出昭然、清幽的月光下,一个空明澄澈、皎洁空灵,疏影摇曳,似梦似幻的美妙夜晚
藻荇 交横
竹柏影
(侧) (动) 皎洁、空明、清丽、淡雅、
月光如水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是景与情的融合。请你说说文中作者在景物的烘托下发出了怎样复杂微妙的人生感慨?﹙用原文回答﹚ 课文原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诗是景与情的融合。明月依旧,美景常在,但人们的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受也不同,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寥寥数语,意味隽永。 研读赏析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
走去“承天寺”寻张怀民? 初冬的深夜,透着贬滴的悲凉,
月色欣然,出门散步,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作者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 ;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问题探究
资料链接: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明其闲问题探究 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问题探究
1、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指自己当时“有职无事”的境况,是对自己的一种自嘲“清闲之人”。
2、指能不汲汲于名利,能够寄情山水,有心欣赏自然美景的人,是一种欣喜;不汲汲于名利的人,聊以自慰的人,旷达乐观的人。
3、自己本当为国家奉献,而现在却无用武之地,沦落至此,但自己的失落源于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慨叹,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闲”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有人评论这首孟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求荐之意之痕。那么,诗人孟浩然是如何把求荐之意表达出来的?比较阅读诗作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飞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巧妙地与眼前的洞庭湖写景结合起来,写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极有艺术力和感人力量。是把眼中景与胸中情结合得极好的范例。拓展延伸 课后巩固必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课下整理听课笔记;
①归纳重点词语; ②理解重点语句。
选做:用自己的话改写本文(200字)
写作要点:
1、恰当的修饰语;
2、准确的修辞手法;
3、适当的联想与想像。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