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03 14:0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这篇小品文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教材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积累,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学情分析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2、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学法剖析?: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由描写“月”的诗句导入课文。设计的目的在于展示学生的诗句积累,激起学习兴趣。?
2、简介背景,放课文范读录音,提示学生注意正音。听后回答:用文中词语简述作者的思路。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3、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本课采用轮读(一人一句)、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4、课文内容赏析: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问题。将学生每6人分为一组共同分析以下问题进行交流:?
①?作者何以夜游?
②?何以至承天寺?
③?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④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见到何种景色??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当点拨。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明确以上问题。这一个环节之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为了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点,还需仔细品味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的高超作用。? 5、品读优美句子: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进行交流。这时教师深入学生当中,及时掌握情况。画好后,请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再与原文比照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句比喻的妙处。找出句中的比喻关系,体会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色。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于紧张分析中精神得到缓解,兴趣再一次被激起。结合他们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洁、恬静并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点内容的分析。?
6、主题探究:教师设疑,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来突破本文的难点。在此设计一个讨论题:文中“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后会明白,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学生就很容易体会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了。?7、拓展练习:?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人和事。许多教师点到苏轼的乐观豁达即收尾,忽略了学生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利用这个练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可以用现代人的眼光向苏轼提出建议。
携友人信步庭阶
赏夜景遣逐忧愁
携友人信步庭阶
赏夜景遣逐忧愁
承天寺月下清幽淡雅 苏东坡心底乐观豁达
8、作业设计:
①??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② 为苏轼和张怀民在寺庭步月时设计一段对话。
?
③??背诵全文。?9、板书设计:
寺庭步月——事?
庭中月景——景???? 宁静淡泊?
乐观豁达——情?
10.拓展阅读苏轼作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余秋雨:《东坡突围》(《山居笔记》)
林语堂:《苏东坡传》
说课综述?
总结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通过这一课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还感悟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分析过程中,学生愉快的合作学习,多角度的展开思维活动,并且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谢 谢
欣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