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会写“预告、烟草、烟雾”等15个词语。(重点)
2.能练习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
3.能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难点)
4.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铺垫
1.了解作者和作品。【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面课文时已经对鲁迅有所了解,主要了解《野草》这部散文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散文诗集,作于1924年至1926年间,这本集子中收录的文章,充满了矛盾: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有希望与绝望的矛盾,有希望与绝望的矛盾,有光明与黑暗的矛盾……
2.了解写作背景。【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资料来学习”,所以要补充大量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疯狂压迫中国,政府内部严重腐败,各地军阀割据,混战不断,匪患横行,苛捐杂税严重,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3.认读字词。【本课的生字和雅词比较多,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鞭爆 搁在 膝髁 蒙胧 错综 乌桕 伽蓝
蓑衣 澄碧 衣裳 闪烁 萍藻 荡漾 诸影
融和 边缘 参差 镶着 瘦削 胭脂 泼剌
瞬间 凝视 骤然 皱蹙 凌乱 坠地 霓色
4.理解词语
石油:旧时指煤油,用来点灯。
膝髁:膝盖。
伽蓝:寺庙。
泼剌:拟声词,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
奔迸:形容水的动态的词。
皱蹙:收缩。
5.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概括“好的故事”
任务二:描述“好的故事”
任务三:领悟“好的故事”
二、概括“好的故事”
1.任务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画出关键句,说一说在作者笔下,《好的故事》是怎样的故事。
建议你这样说话:《好的故事》是(像、有) 。
2.学生读课文,批注,分享,老师点评。
3.老师小结:
《好的故事》是美丽的故事;
《好的故事》是幽雅的故事;
《好的故事》是有趣的故事;
《好的故事》是分明的故事;
《好的故事》像一天云锦;
《好的故事》像万颗流星;
《好的故事》中有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
三、描述“好的故事”
1.明确任务:
朗读课文5—7自然段,选择优美词句,再加上自己的一些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好的故事》是怎样的故事。
建议你这样描述:《好的故事》是 的故事,那里有……
2.学生读课文,批注,分享,老师点评。
3.老师小结:
“好的故事”是美丽、幽雅、有趣的故事,里面有蓝蓝的天、雪白的云、苍翠的树木、碧绿的禾苗、清澈的小河,水中的游鱼,五颜六色的野花……自由快乐的农夫和村妇,男耕女织,白发老人,顽皮儿童,个个都幸福快乐。古寺、古塔、和尚,晨钟、暮鼓、木鱼,和谐安宁。
四、领悟“好的故事”
1.明确任务:
自读课文1—2和10—12自然段,再拓展阅读“阅读链接”的内容,思考“好的故事”和“昏沉的夜”的象征意义。
2.阅读“补充资料”
一个“昏沉的夜”,作者于工作之余闭眼休息的刹那间,在蒙胧中看见一幅很美丽的生活的图画,其中“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这一幅美丽的生活图画也绝不是模糊的,而是十分清楚和真实的,它像记忆中的江南农村的美丽景色那样实在,像河岸美景倒映在澄碧的河水中那样分明……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
——选自冯雪峰的《论<野草>》
作者憧憬于“美的人和美的事”,但现实是“昏沉的夜”,没有“美的人和美的事”,所以只能在梦中看见;醒来却“只见昏暗的灯光”,“何尝有一丝碎影”。表现了作者的怅惘和失望,也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但作者最后还是坚信他看见了一篇好的故事(“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虽然“在昏沉的夜”。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把美好的事物描绘得非常“美丽,幽雅,有趣”,艳绚多姿;表面是在描写风景,眷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
——选自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
3.老师小结:
《好的故事》一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生活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表达了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所描绘的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赞美,对理想生活的热烈憧憬。
4.以鲁迅的名言结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