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夏
梁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学生初读课文,感受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感情朗读,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
1. 熟读课文,感受文章语言的音乐美。
2. 概括每一段的大意,理清课文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对大自热爱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赏析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夏的赞美之情。
【教学法】
交流展示法。指导: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圈点勾画,点同学上黑板展示,师纠正强调,正确后齐读巩固。
【课时】一课时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播放梁静茹的《宁夏》,感受夏夜的宁静、温馨的气氛,引入新课梁衡的《夏》(解释题目)
2.作者链接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3.给加点字注音。
芊芊细草 主宰 磅礴 挑着七八片绿叶
4.补全下列四字短语。
轻飞( )舞 细滋( )长
春( )秋实 闲情逸( )
【合作·探究·展示】
一、一读课文,读出音乐美
听音频朗读,感受《夏》语言的音乐美 对称 (多媒体展示)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
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
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教法指导:先让学生自己挑选一小段自由小声朗读感受,师适时引导学生听音频朗读,感受语言的音乐美体现在语句的对称(多媒体展示),师读前半部分,生对后半部分,共同体会语言的音乐美。
二、再读课文 ,理出层次美
? 第一段:总写夏天的特点。
? 第二段:写夏的景色是磅礴的。
? 第三段:写夏的色彩是金黄的。
? 第四段:写夏的旋律是紧张的。
? 第五段:写夏是应该赞美的。
思路:总——分——总
教法指导:先分组朗读,再组织学生交流,通过师引导归纳出每段的主要意思,理清思路,感受课文层次美。
三、三读课文,品出词句美
? 品味赏析文中精妙的动词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赏析)。
举例:
1.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赏析:“长成”一词生动的描摹了芊芊细草的形态由短变长,由疏长密的过程。而“凝成”则生动的描写了树木的色彩由浅入深,由淡变浓的过程。两个动词的使用给人以动态的美感。
技巧:分析这个动词抓住了事物的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
赏析:这句话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从春到夏的过程,通过对春天景物和夏天景物的对比来凸显夏天的特点。让人感受到春的灵秀之气酿成了夏的磅礴之势。流露出作者对夏的喜爱赞美之情。
技巧:先确定这句话的修辞手法(也可以从句式、五官感受角度等方面入手),然后从内容上分析这样写的妙处(多用描写了……突出……等字眼),最后可以谈谈这句话在情感上的作用(多用表达了……抒发了……这些字眼)。
教法指导:先组织学生默读课文,静思默想,细细地揣摩品味,师再举例赏析,指导赏析方法,最后小组交流做好批注进行展示。
四、布置作业
1.仿写:
冬之色为 ,如 ,如 , 。
2.搜集整理有关写夏的词语、短语、古诗文。
板书设计
夏
梁衡
景美 赞美夏天
(紧张 热烈 急促)
人勤 赞美辛勤劳作的人民
【反馈检测】
阅读下文做题
夏 梁衡
①夏天到了。
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了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 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③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和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④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间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⑤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 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选自梁衡散文集《复感与秋思》,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笔下的“夏”有哪些特点?
2.作者描写景物用词贴切,请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的一艘艘舰船。
3.文中说,“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耍分析其表达效果。
5.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文段,说说该文段与《夏》一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夏夜
他靠纱窗望出去.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晴。
(节选自钱钟书《围城》)
1.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2.“扑打”写出麦浪翻滚的气势;“涌”描写麦浪翻滚的动态情景,准确生动。(意思相近即可)
3.夏天的农民是忙碌而辛劳的。他们既要忙于收割,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所以说,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意思相近即可)
4.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棉苗、高粱、玉米、瓜秧“旺盛的活力”,表现出夏天蓬勃的生机。(后一问意思相近即可)
5.《夏》文作者借“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意在赞美在夏天辛勤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劳动人民;《夏夜》则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作者对宁静且充满活力的夏夜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课件36张PPT。 夏梁 衡播放梁静茹的《宁夏》,感受夏夜的宁静、温馨的气氛,引入新课梁衡的《夏》 导入新课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 竟 西 湖 六 月 中,
风 光 不 与 四 时 同。
接 天 莲 叶 无 穷 碧,
映 日 荷 花 别 样 红。
作者简介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预习检测请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芊芊 主宰 磅礴
春华秋实 挑 匍匐
澹澹 迸发 苦涩 qiān qiān z?iPáng bóhuáti?oPú fúdàn dànbèngsè合作·探究·展示1、课文题目为《夏》,那么作者对于夏天的总体感觉是什么?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初读课文,整体把握?2、从全文看,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首段是全文内容和情调的总概括,对下文起着总领作用。
末段既总结上文,又承上文的写景抒情。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夏天的自然景色 、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
4、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热爱、赞美)
感知文段内容第一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
第二段:写夏季的自然景象.
第三段:写夏天的色彩.
第四段:写夏天紧张的旋律.
第五段:表达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赞美
细草长成一片厚发
感悟第二段描写淡淡绿烟凝成黛色长墙蜂蝶换蝉儿烈日烘烤金黄大地麦浪翻滚热风浮动文章是如何描写夏天的景物的,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请你也运用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口头描述我校校园夏天到秋天的变化?品味语言:精读品析选择比较点:树木的变化草的变化 蝉鸣的变化阳光的变化人的变化示例:
路边青翠繁盛的树木 只留下了枯黄稀疏的残枝败叶,操场上碧绿的小草灰暗着脸扒在地上,整天叫个不停的鸣蝉不见了,却换来了吹得人嘴干裂的北风,阳光虽然没有那么辣,却整日不停地照着,令人显得烦闷难受。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翠竹品读第三段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中性的黄——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春天是希望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那么夏天又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夏天是蓬勃发展的季节,是生命力最旺盛的季节。小麦、高粱、玉米无不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品味语言,各抒己见: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一段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派农忙景象。 想一想,他们是怎么忙的?忙到什么程度?请找出有关的句子。 你看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 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1、夏天还是一个繁忙的季节
2、语言特色:描写、引用诗句总结:画面中:景 [ ] 人[ ]紧 张、热 烈、急 促美勤表达了对夏
天的[ ]赞美仿照下列句式,写一写“冬之色”或“夏之色”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示例:
①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②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之色为烈烈的火,如雷鸣,如闪电,满是勃发之力。 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 --爱迪生 结束语重点语段训练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⑧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①前进的瓜秧,无不进发②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③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1、选文中最能体现夏天“热烈”的旋律的三个近义词是?????????????????????????
2、选文第一节中与“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一句相呼应的句子是????????????????????????
? ?????????????
3、课文说“春之色为冷的绿”、“秋之色为热的赤”、夏则是“中性的黄色”,那么你认为冬天应该是何种色彩?请仿照划线句为冬天写一个句子。
????????????????????????????????????????????????????
4、真揣摩,如果用括号中的词替换句中加点的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a、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b、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③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 ?????????????????????????????????????????????????????????????????
(1、沸腾、升腾、蒸腾2、“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3、如:冬之色为梦的白,如银霜,如飞雪,昭示着生命之安静。4、要点:A、用“趴”字就显得笨拙,而“潜”字既表现了蝉的机警,又体现了叶的繁茂。B、用“冲锋”只能表明一般性地往前冲,而“冲刺”则表达出是竭尽全力的最后一冲,准确而生动。)
作者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