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人教版部编本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24课《唐诗二首》中的第一首,本单元的主题是“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
内容上本诗是一首叙事诗,诗人通过记叙自己茅屋被秋风吹破这件事,一跃联想到风雨中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从体裁上看,本诗是一首歌行体长诗,学生以往未接触过此类作品,所以,有必要进行体裁知识的学习,因为是诗词,所以本文的语句显得更加含蓄,跳跃性也更强,单从词的字面上看,学生就不易读懂,更不要说能领悟到包含在每个画面后的忧患之情了,因此本文的教学光靠朗读是远远不够的。学习本文,还要抓住关键字词句,通过有层次的阅读来感受作者的复杂感情,体会作者的博大胸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文言文及诗词的基础知识,但赏析诗歌的能力还不够,本次教学的班级是初2021级3班,属于平行班,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所以一定要注意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衔接性,让尖子生吃得饱,让学困生跟得上。基于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语言,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并联系诗人的身世背景,体会思想感情。
从情感体验上来说,八年级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对课文中茅被秋风所破这一事件很难引起共情,所以本课的难度在于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情怀。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歌行体知识,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诗歌语言形象,学会多角度赏析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刻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语言,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并联系诗人的身世背景,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昭君怨》音乐渲染气氛)
同学们,唐代诗歌谱写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唐代的诗人灿若繁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最富盛名的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作者介绍,背景资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终于结束了十余年颠沛流离于战乱的生活,来到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郊区浣花溪旁盖了几间草房,全家暂时安顿下来。这是公元760年,“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六年。 第二年秋天,辛辛苦苦盖起的茅屋竟为秋风所破,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
释题:请大家齐读一遍诗题,题目中的为读wéi,意思是被,题目的意思是?在课前,同学们对诗歌已经进行了预习,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与以往学习的五言诗,七言诗有所不同?课件展示: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这种古诗,讲究押韵,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用长短句,顿挫相谐,有“行”的动感。
三、吟诵诗歌
我们一起来把课文齐读一遍,感受一下诗人的感慨万千。
同学们读得比较流利,但有个别字音需要注意一下。出示:俄顷 挂罥 塘坳 布衾 丧乱 见此屋
刚才同学们的朗读,虽然很流畅,但作为“歌”,作为能唱的诗。它独有的味道没被读出来。(结合具体诗句指导学生注意节奏,语气语调)
四、总体感知
全诗共几个诗节?请给每个诗节拟一个四字小标题。板书: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雨夜难眠—企盼广厦
大家请看,前三节和第四节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如果第四节写的是一个愿望,那么前三节就是在写诗人的现实生活。
五、品味探究
咱们读通了诗歌,但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例如:诗歌中诗人是个什么形象?南村群童为何要欺负杜甫?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斟词酌句赏人,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找出来与小组交流一下。
出示问题:
1.在 (用诗中字词)中,我听到了(看到了,感到了)风的 。
(预设答案:(1)“怒号”从声音角度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2)“卷”既写出旋风的迅猛,又表现出茅屋顶被秋风吹得漫天飞舞的动态。(3)“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接下来我们按照第一题的做法,来做第二三题。大家可以任选其一,也可以一并作答。
2.在 (用诗中字句)中,我感到了诗人生活的 。
3.在 (用诗中字句)中,我懂得了诗人内心的 。(预设答案略)
六、领悟主题
正如卑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是在厄运中显露出来的。凄风冷雨,漫漫长夜,诗人无处栖身,难以入眠,他想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无论自己处于怎样的境遇中,诗人想的始终是天下苍生,希望他们有千万间广厦来遮风避雨,让他们能够安身立命,即使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和他一样,诗人白居易也曾写到,“温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要知道,这是白居易的妻子给他做了一件新布裘,他穿上倍感温暖才写下此诗,温暖皆如我已然难能可贵,但杜甫却己未立而立人,己未达而达人,这是何等博大的胸襟?它的忧国忧民,悲天悯人,推己及人由此可见一斑。(板书主题)
七、七嘴八舌谈感悟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的、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同学们,读到此处,学到这里,你对诗人是否又多了一份敬意?是否有许多话想一吐为快?请以“杜甫,我想对你说……”作为开头,谈谈你的心声。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谁能扣君门,下令减租赋”到“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再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沉郁顿挫的字里行间,正是诗人情怀所在,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诗圣,它的诗也是当之无愧的诗史, 同学们,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再次诵读最后一个诗节。
九、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运用描写与想象。将本诗改写为一篇记叙文。
附:诗歌原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