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导学案教学资源包 第4单元 多彩四季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文笔精华(一)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导学案教学资源包 第4单元 多彩四季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文笔精华(一)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04 06:49:46

文档简介

诵读欣赏 古代诗词三首 文笔精华(一)
古代诗词三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西江月(辛弃疾)
秋词(刘禹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体会诗情画意。
2 、背诵。
过程与方法
把握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背诵,赏析。
【教学法】引导讲析法
【课时】一课时
【合作·探究·展示】
一、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古诗的魅力导入新课。
二 、 学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解题及作者简介
   (1)、解题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2)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自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朗读全诗。
  (2)赏析诗歌
   理解诗意、感受情境,体味诗境。
  (3)诗中写了什么景?其特点是什么?
  (这首诗咏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4)怎样理解“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诗?
  提示: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场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春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诗,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3 背诵

三、学习《西江月》
1 作者简介: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的一次夜行经历,比较容易读懂。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众”。黄沙,即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诗中描写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象,抒发诗人的闲适心情。作者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2 解题初读
(1)谁来读读题目 ,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
(2)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3)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读,正音,齐读.
3、研读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后,教师明确解答:
(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 答: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答: 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3)、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答:“蝉鸣”可见天酷热,所以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从天气的变可以看出: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诗人找避雨地可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4)、“说丰年”的是谁?
答: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农民在谈论今年的丰收,而另一种则认为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青蛙也为今年的丰收年景而高兴,在呱呱地谈论着呢!可引导学生自由谈论自己的见解,见仁见智,不必要求统一。
(5)、“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夜行遇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表达了作者喜出望外之情。
教师分析全诗:先以惊鹊写明月,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光惊飞不定。次写鸣蝉,半夜还有蝉鸣,可见天热,为下片写雨伏笔。
这两句点明了季节是在夏天,正是稻谷扬花的时候。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又闹又静,乡土气息更浓厚了。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在这作者把蛙拟人化了,写蛙懂得“说丰年”,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年景象,使之更为突出鲜明,也映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
上片写晴,下片写雨。这两句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词人写明星而不写乌云,只用七八个星星来暗示乌云布满天空。“两三点雨”说明雨点很大,不紧,疏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逼真。
大雨将至,急忙避雨,本来很熟悉茅店的位置,一时竟找不到了,可见词人刚才是怎样的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之中怡然自得,路转了一转,嘿,茅店不就在眼前吗?“忽现”把夜行人急寻茅店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态全都表现出来了。
4、 背诵
四 、学习《秋词》
1、 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2 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问题6:比较《山行》与《秋词》
  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五、背诵活动:
文笔精华(一)
充满活力的春天
夏夜
晚秋的原野
草原之冬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本单元的《春》、《济南的冬天》、《夏》进行联读,学习描写四季景物的文章。
过程与方法
赏析写景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欣赏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熟读成诵。
【教学法】讨论交流法
【课时】一课时
【合作·探究·展示】
一、导入新课
以朱自清《春》中的美景的写法导入。?
二、七嘴八舌话四季
结合《春》、《济南的冬天》、《夏》三篇文章对不同季节景物的描写,用“我最爱______因为_______”的句式说说自己对“春”“夏”“秋”“冬”的感受。
三、品读文段,赏四季美景
1、初读,感知四季之美
大声朗读四个文段,分别概括四季的特点,试着给夏、秋、冬三个文段依据其表现的季节特点给它们换一个标题。由此可见,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
《充满活力的春天》中的写的是____________(地方)的春天,这里的春天特点是__________突出地表现出这个特点的景物有:
柳枝的嫩芽、芦笋的新叶、水中的游鱼
《夏夜》中描写的是____________(时节)的景物,夏夜景物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依据其特点给它们换一个标题___________本文是通过人物的视线来描写环境的,作者的观察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晚秋的原野》的观察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的原野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景物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其特点给它们换一个标题___________文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草原之冬》中特选_______________场景来工笔描写,描写的原野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景物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其特点给它们换一个标题___________文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江南,充满活力,风、空气、太阳、麦苗、村庄、河道、柳枝的嫩芽、芦笋的新叶、水中的游鱼
夏夜, 密、忙,又密又忙的夏夜,从上到下、由近到远,天空的星星和月亮、地面上的生物(小虫、蛙群、萤火),比喻。
先仰望、再俯视,澄清的天、片片的高粱,艳丽,艳丽的晚秋,比喻。
雪后草原,雪花---柳林---野鸭---圆月山川、草原和沙漠,静谧,静谧的冬,衬托、拟人、比喻。
2、再读,体悟佳句神韵。
在你喜欢的文段中,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品一品,把你喜爱的理由批注在文段相应的位置。
3、读议、交流诵读感受
交流展示你品读的结果。
四、熟读背诵
快速背诵你喜欢的句子。看谁背得快、背得准确。
五、拓展延伸,诵四季风情
1、分组收集描写同一季节景物的诗句。
2、推选喜爱的供大家学习欣赏
课件22张PPT。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笔精华(一)充满活力的春天夏夜晚秋的原野草原之冬以朱自清《春》中的美景的写法导入。 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展示初读课文,了解文中景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
(1)圈画出难懂的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2)找出每个片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再读课文,领会景物特点品读课文,欣赏美词佳句 请大家带着欣赏的眼光品读课文,找出其中你喜欢的写景佳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朗读课文,交流阅读感悟朗读课文,交流阅读感悟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2、按照顺序描写景物;3、运用手法描写景物;4、选择佳句描写景物。模仿写作,展现四季景色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左拉 结束语课件21张PPT。(初春小雨)1.诗歌内容2.作者介绍3.赏析评论4.考考你5.读后感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导入新课 以写春的诗句导入。 合作·探究·展示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贞元八年(七九二)进士。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旧称帝都的城市。稣: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脂肪,即酥油。 这首诗本为两首,被收录在《千家诗》中,并改名为《初春小雨》。
对于这首诗,通常选本中的解释是这样的: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远胜过绿杨满城的暮春。   有些评家还趁机大发感慨:“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这首诗明显是劝张十八(张籍),你别老是忙着工作了,也别推托自己年老体弱,没那个心劲头了,你到江头看看,柳色都多深啦,再不来,这早春的景致就看不到了!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第一句写初春的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它的特点,遣词用句十分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精读品析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 。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是呀,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考考你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初春小雨》中描绘了早春二月时,细雨蒙蒙,草色回青,杨柳依依的美景,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景的欣赏。 2.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怎样的春意?“近却无”与整个诗意相矛盾吗?试说明。 描写了刚刚到来的春色;不矛盾,在远处,一大片刚露出头的嫩草一起映入眼帘,在数量上的优势下,我们就能看到那极美丽的绿色了,而当我们走近时,因为映入眼中的草的数量相对减少,而稀疏草地覆盖下的土地又暴露了出来,自然就没有在远处看时那种一片绿海的感觉了。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出了早春 的美丽景象,呈现给我们无尽的美感。你能搜集整理一些关于“春”的写景的诗词名句吗? 让我们来触摸春天的心跳 春夜——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春水——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春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春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 春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景——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春游——东风知我欲山,吹断檐间积雨声。? 春思——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春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梦——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春恨——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 春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韩愈,唐宋八大家中,他和柳宗元是唐代入选的两位.他倡导古文运动,反对词藻太过华丽.他的早年,曾经多次参加科举,可是直致年近而立方中进士.中年时代为官,开始政治生涯充满坎坷,但他的晚年仕途却很平坦,可以用平步青云来形容.韩愈曾经多次做为太子的老师,也许因此才在后来得到重用.韩愈的成就多在晚唐.那时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文化经济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这时候韩愈领导了文学创作的主流,而且承继了唐代中期的创作方法.苏东坡对他的散文评价是: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而有人对他的诗作采取了批评的态度,因为他注重古文,因此在诗中有"以文为诗"的倾向,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正是他所做古诗的特点.? ? 这首作品,尤为人们所称道的是第一句.人们认为这句诗把早春的神韵贴切地描述了出来.因为全诗的风格趋向于平易清新,所以这样的写法,确实有着化平淡于精彩的效果. 小小的读后感: 如果是玫瑰,它总会开花的。
--歌德 结束语课件18张PPT。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刘禹锡秋 词人生最大的快乐是思考人云亦云,一文不值。
独立思考,无价之宝。
导入新课 自古秋魂在心志,有什么样的心路,就会有什么样的秋。
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唐朝刘禹锡诗人的世界,领略他对秋的独特感受。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2、理解诗意 3、欣赏品味 4、比较提高 5、背诵默写
6、举一反三合作·探究·展示作者简介 刘禹锡 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有《刘梦得文集》。 秋 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 悲/寂寥,
我言/秋日/ 胜/春朝。
    晴空/一鹤/ 排云/上,
    便引/诗情/ 到/碧霄。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 悲/寂寥,
我言/秋日/ 胜/春朝。
   晴空/一鹤/ 排云/上,
   便引/诗情/ 到/碧霄。二、听读诗歌。1、诵读作品,细读注释,理解诗意。
(小组合作——集体交流) 2、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三、学习《秋词》(其一)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古代和作者对秋的看法有什么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人们是逢秋悲寂寥,而我却是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
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豪迈的心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好在哪里?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的雄姿,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反映了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云直上,我的诗情也随它飞上了蓝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 精读品析一个“排”字,“推开”的意思,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山行》)?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天净沙 秋思》)?
四、比较阅读通过学习,请比较《山行》与《秋词》的异同 。明确: 同:
二者都描写秋景,都赞美秋天胜过了春天(颂秋)。 异:
《山行》表现的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最后抒情水到渠成,情景交融;《秋词》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情景理相得益彰。 六、小结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 。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让人们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 列夫·托尔斯泰 结束语课件25张PPT。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西江月辛弃疾导入新课 以写月的古诗佳句导入。合作·探究·展示作者简介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诗歌欣赏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读诗歌不能不十分注意其音韵之美。诗词本可配乐而歌。声韵应美。读诗歌要抑扬顿挫、声情并发,方可品其真味。
诗歌具有含蓄性和朦胧性。诗贵含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浓缩在简洁的诗句里,把意思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中。
要体味诗歌的意境美。欣赏时要善于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捕捉到诗的意境一、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二、品味诗歌含蓄美。
三、捕捉诗歌深邃的意境美。
1、请给这首词划分节奏: 注意:不能划破句。

2、划出词的韵脚。边读边做:3、找出词中的对偶句。明 月 / 别 枝 / 惊 鹊
清 风 / 半 夜 / 鸣 蝉
稻 花 香 里 / 说 丰 年
听 取 / 蛙 声 / 一 片
七 八 个 星 / 天 外
两 三 点 雨 / 山 前
旧 时/ 茅店 / 社 林 边
路 转 / 溪 头 / 忽 见 西江月
动脑筋:

你最喜欢词中的哪几个句子?为什么?
精读品析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明亮的月光
盘旋飞绕中的鹊儿
横斜突兀的树枝
鸣叫的蝉
徐徐的清风 西 江 月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漫村遍野的香气
一片蛙声欢唱丰收前景
喜悦之情萦绕心头“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 头忽见。”
寥落的星
轻微的阵雨
遥远的“天外”、“山前”
熟悉的乡村茅店西 江 月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思考: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表现了词人被美妙的夜色所陶醉以及对丰收前景的喜悦之情。 练习
1、本节课所学的词的 作者是 ( )他是( )爱国词人。
2、这首词中的对偶句有(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学习诗词要注意把握诗词的( ) 美、( )美和( )美。

4、词表达了词人(
)的感情。
辛弃疾南宋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音韵意境含蓄 被美妙的夜色和丰收的
前景所陶醉作业:
用本节课学的欣赏词的方法
去分析这首词并把这首词改
写成一篇清秀俊逸的写景散
文。●诗词欣赏●诗词介绍●怎样欣赏古诗词 欣赏诗歌是一种艺术的认识的活动。读者要借助诗歌的语言这一媒介,把握艺术形象,感受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产生的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诗歌欣赏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诗歌是用来表达志向抱负感情的,这些精辟的见解,仍为今天的诗人所接受。诗歌高度集中和概括的反映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充分展示了诗人的个性和情怀。诗歌需要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感觉,诗人将自己对现时生活的认识、评价浓缩在自己的情绪中将这种情绪强烈的反映出来。给人以应有的震撼力、感染力。诗人主张和追求的是一种相互对立、平等有相互理解、依靠的爱情。
一般来说,诗歌需要具体形象。诗歌最忌概念化,他总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意念。
诗歌需要丰富的想象。
诗歌需要简洁、凝练的语言。诗人要高度集中和概括反映现实生活的感受,就必须运用简洁、凝练的语言。
诗歌具有含蓄性和朦胧性。诗贵含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浓缩在简洁的诗句里,把意思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中。只有对诗人所描写的形象作深入、细致的分析,才能明白诗人的用意所在。新诗在形式上比较自由字数、句数、韵律等没有严格规定。一般要求分节、分行,句式大致整齐,节奏比较鲜明音律上能和谐上口。
意境被称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欣赏时要善于借助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捕捉到诗的意境(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世界的融合),也就是将诗的语言化为生动具体的画面,并进而唤起自己的情感。这样将“画”与情融为一体,诗的奇妙意境也就捕捉到了。捕捉深邃的品味含蓄的语言——
谈谈怎样阅读欣赏诗歌一、捕捉诗歌深邃的意境美。

二、品味诗歌含蓄美。
三、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思考:
1、这首词主要出现了那几个意象?
2、 你能描述诗的意境么?
一、捕捉诗歌深邃的意境美。意境被称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欣赏时要善于借助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捕捉到诗的意境(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世界的融合),也就是将诗的语言化为生动具体的画面,并进而唤起自己的情感。这样将“画”与情融为一体,诗的奇妙意境也就捕捉到了。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图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情。二、品味诗歌含蓄之美。钱钟书先生曾说过:“理这在诗,如水中盐,雾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诗歌讲究的是曲折回环,不能把想说的全部说出来,而是借助于意象表现出来,给人以回味,这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正是含蓄的内涵,也是我们需用心体会的地方。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看来明白如话,似乎没有什么难懂之处,但我们若用心体味一下,便觉得这是千古绝调,其中感情浓烈真挚,诗意含蓄深沉。前一联写送别的环境,点明地点、时间和景色,此中有何寓意?我们可以想一想面对着如此春色,在客舍送别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春雨沾湿了地一的尘土,也沾湿作者的心。“客舍”和“杨柳”都是代表离别的意象,何况这杨柳是如此之青,怎忍心将之折断赠别?引中含水量蓄之处在于不点别而无尽别意尽在其中。第二联,初看不过是劝友喝洒之辞,其实也寄寓了作者的无限深情。朴素的语言包含深挚情意。两人对饮,举杯浇愁。“要是你出了阳关,就没有朋友像今天这样与你相伴”,其中表现依依不舍的留恋心情,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心,既是劝慰又是白描。读这首诗,我们眼前就会想像一对朋友在客舍对饮的情景,只有体会到字里行间的寓意,才能感受到诗歌的意境、韵味。捕捉深邃的品味含蓄的语言——
谈谈怎样阅读欣赏诗歌三、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因此,欣赏诗时要善于通过反复呤诵等手段,很好的感受这音韵之美,领略其节奏之感。古诗的节奏很有规律,一般说来,五言诗每名三顿。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七言诗是每句四顿,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新诗也很注意节奏,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了解了诗歌语言的节奏和音韵,能使我们更好地体会诗歌的语言,从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②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③ 只是朱颜改。④ 问君能有几多愁,⑤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品评
【品评】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志不强者智不达。
-- 墨翟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