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罗迦·费·因格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教学重难点】
准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指出本文的论证方法,快速寻找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学生怎样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教学法】引导、 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课时】一课时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头脑转转转。请同学们计算下面两道题。
1(月) + 2(月) =1季度? 8小时 +16小时 =1天?还可以举例。如3天+4天=1周等。
回忆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可以说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罗迦 · 费 · 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作者链接
罗迦·费·因格(Roger von 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奥奇”),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A Whack On The Side Of The Head)、《创造性纸牌》(Creative Whack pack)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3.知识链接
关于“推敲”的典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
根深蒂固( ) 孜孜不倦 ( ) 汲取( ) 锲而不舍( )
5.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
不言而喻: 锲而不舍: 汲取: 推敲:
6、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的?
【合作·探究·展示】
一、阅读1-3段.
1、文章开头先用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了什么观点?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阅读4-8段.
1、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
2、本文为了论证“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两个事例,请简要概括。
三、阅读9-13段.
1、作者是怎样分析论证人“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这一问题的?
2、创造的灵感是如何产生的?
3、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是什么?
4、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这些名人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引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 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本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依据
结论: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反馈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根深dì( )固 zī zī( )不倦 jí( )取
qiè( )而不舍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并造句。
①不言而喻——
造句:
②持之以恒——
造句: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国籍)的________。课文开头非常精彩,以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思维方式,接着又以设问的形式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两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告诉我们人人都具有创造力,只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4.对“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句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B.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C.因为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D.因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才会去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新的方法,这是激发创造性思维,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的最基本因素。
5.不能说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事例是
( )
A.约翰·古登贝尔克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式机器。这就是印刷机和排版术。
B.罗兰布歇内尔用电视接受器做实验,发明了对战型乒乓球游戏。
C.牛顿因成熟的苹果掉在头上而发现了“万有引力”。
D.麦哲伦于1519年出海航行发现了南美洲,并证明了地球是球型的。
(1.蒂 孜孜 汲 锲 2.略3.美国 罗迦 费 因格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知识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4.D 5.D )
课件19张PPT。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罗迦·费·因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头脑转转转。请同学们计算下面两道题。
1(月) + 2(月) =1季度? 8小时 +16小时 =1天?还可以举例。如3天+4天=1周等。
回忆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可以说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罗迦 · 费 · 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罗迦·费·因格(Roger von 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奥奇”),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A Whack On The Side Of The Head)、《创造性纸牌》(Creative Whack pack)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预习检测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写法和含义
1、汲取(jí):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2、根深蒂固(dì):比喻根基深厚牢固
不可动摇。
3、孜孜不倦(zīzī):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
4、锲而不舍(qiè):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5、不言而喻(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明白。
6、行之有效:多指方法措施正确,有良好的结果。 合作·探究·展示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
应当拥有创造性思维。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结合课文,讨论: 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尔发明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例 证 法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小想法大发现 你能举出这样的典型事例吗?1、李贺,外出时总是在驴背上置一锦囊,随时装下自己记在纸片上的只言片语,最终成就许多著名诗篇。
2、牛顿,留意了“果子为什么会落地”的结果,创立“万有引力”学说。
3、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浮力定律
4、阿切尔,看见一个人用别针在每枚邮票的连接处刺上小孔,设计出有孔的邮票。
5、伏打,借助于生物学家伽伐尼“生物电”的设想,发明了伏打电池。
6、瓦特由水壶里的水开了,顶着壶盖的小想法开始研究,最终改良了蒸汽机。
7、居里夫人——发现镭这种发射性元素。
8、袁隆平——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获得哪些启示? 拓展延伸
请给下面的议论文增添事例 创新是思想火花的迸射。大凡在艺术有所建树的人都是有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而这种风格正是艺术家们对自身艺术生命的一种创新。明明是“月下独酌”,李白偏偏“对影成三人”;明明是秋后枯草毫无生机,鲁迅先生却把它比作“光泽照人的铜丝”......创新使旧东西有了新生命,创新是一种心灵火花的发射。 明明是“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偏偏营造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春之景。
明明是中举后的飞黄腾达,吴敬梓先生却让范进喜极而疯,丑态百出。 本文的逻辑结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创造性思维 举例论证 拥有创造力 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精读品析布置作业
以《由“0”想到的…》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放飞思想
快乐生活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 爱因斯坦 结束语重点语段训练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任务后面的问题。
①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①。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②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③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④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 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那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子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时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⑤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1.解释下列的词语。
①不言而喻:______________ ②推敲: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段文字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
4.分析上述文字,下面观点不属于作者观点的是 ( )
A.要有创造力,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B.要有创造力,就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而要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C.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D.并非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5.本文第二小节的句式有何特点?在本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以上语段后,你认为自己有创造力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语段精读] 1.①不用说就可以明白。②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2.富有创造力的特征和形成。3.道理4.D 5.设问句式,过渡引起下文 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