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 《梦溪笔谈》二则
沈括
以虫治虫
梵天寺木塔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
过程与方法
1、生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分组学习,相互质疑,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3、师生互动,欣赏分析,教师和学生相互问答,共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
4、学习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虫治虫》给予我们“生物防治”、“环保”等方面的思考和启示。
2、《梵天寺木塔》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成就,感受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了热爱科学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熟练翻译课文。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教学法】
生自主学习,分组学习,师生互动。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以虫治虫》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请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准备材料,准备得最详细。
2.作者链接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北宋天圣九年,出生于一个下层官吏的家庭,家境并不富裕,沈括常自谓“出自寒门”。母徐氏,是苏州吴县人,知书达礼,谙通文墨;父沈周,为官清正,不主张严刑苛法,到泉州任职时,沈括随往。
【合作·探究·展示】
一、疏通文意。
1、学生根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2、集体讨论探究,教师作归纳。
(1)字音、字形部分:
喙(hui)???穰(rang)???梵(fan)???胠(qu)???箧(qie)???履(lu)???贻(yi)???钗(chai)
(2)字义部分
大穰:庄稼大丰收????方:才???级:层????患:嫌、担心????贴:赠给????但:只???
盖:因为??伏:通“服”?胠箧:从旁边打开箱子?????以:用??悉:全???之:结构助词的?
其:代词,它的
(3)语段意:(重、难点)
方为秋田之害:
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
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未布瓦,上轻,故为此。
译: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办,塔身就稳定了。
人皆服其精练
译: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二、根据大家刚才的集体探讨对课文的了解、学生在次自习课文,简述文章主要内容。
答案:《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作物获得丰收。
《梵天寺木塔》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塔动”问题的生动事例。
三、听老师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注意停顿和重音,学生交流互读。
四、布置作业
1、悉课文内容,掌握字音、字义、会翻译语段。
2、背诵课文。
3、完成书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梵天寺木塔》
【合作·探究·展示】
一、作业检查
小组间互相提问(字、段翻译,课文背诵)。
二、合作探究,赏析课文,完成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
2、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害虫天敌的出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产,保护了生态环境。
3、动物中还有哪些天敌,学生比赛发言。
例如:猫——鼠?????????青蛙——害虫
4、那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现代农业的看法。
要点:粮食增产,农药的使用对人体有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提倡绿色农业。
5、论《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要点:“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问题,“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
作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作了铺垫,反衬其技艺高超。
6、《梵天寺林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能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讨论要点: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面瓦”,“上轻”,可实践的结果让匠师很难堪。为了向钱帅交待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解决塔动难题。“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7、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
8、学生讨论,举例说明本文写作特点。
要点:(1)详略得当如《以虫治虫》观突出以虫治虫这一中心,对“傍不肯”外貌、特征、剿灭子方虫的情况介绍比较详细而对“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
《梵天寺木塔》对如何解决塔动,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作了传神的描写。
(2)生动简洁
如:“方”?????“笑”????????“密使其妻”
9、《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伟大成就,你还能说出我国古代还在哪些方面的科技水平长处于领先地位。
10、本课总结,学习了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各抒己见。
要点:A:绿色农业???环保?????可持续性发展
B:为国家的过去的发达自豪
C: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为使现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而自强不息。
【反馈检测】
基础题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其喙( )有钳 (2)岁以大穰( )
(3)梵( )天寺木塔 (4)贻( )以金钗
(5)六幕相联如胠箧( )( ) (6)人履( )其板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千万蔽地 蔽: (2)岁以大穰 岁:
(3)患其塔动 患: (4)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故:
(5)贻以金钗 贻: (6)人履其板 履:
3.解释下列加粗的虚词的意思或用法。
(1)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其: (2)岁以大穰 以:
(3)以钳搏之 以: (4)乃以瓦布之 乃:
(5)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而: (6)盖钉板上下弥束 盖:
4.请对下列句中的“之”的意思或用法加以归类。
A.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B.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
C.其虫旧曾有之 D.问塔动之因
E.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F.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1)代词,代物:
(2)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3)语气词,无实在意思:
5.译述下列句子。
(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4)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6.请用一句话概述《以虫治虫》的内容。
7.《梵天寺木塔》详细记述怎样解决塔动的问题,而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则用“如其言”一笔带过,这是为什么?
8.填空。
《梦溪笔谈》的作者________是我国北宋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该书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的________成就。
综合题
1.你认为《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2.《梵天寺木塔》用了怎样的写法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的?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huì(2)ráng(3)fàn (4)yí(5)qū qiē(6)lǚ
2.(1)遮盖(2)年成(3)担忧(4)所以(5)赠给(6)走,踩踏
3.(1)他的,指匠师的(2)因(3)用(4)连词,相当于“于是,便”(5)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6)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
4.(1)B、E、F(2)A、D(3)C
5.(1)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2)(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3)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4)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6.在子方虫危害秋田作物时,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迅速消灭了它,保证农业取得丰收。
7.如何解决塔动问题是说明的重点,所以应详写,这样就突出了说明的中心;而实施过程不是重点,所以就略写。
8.沈括科学 政治 科学
综合题
1.现在我们用农药治害虫,带来了污染,而采用以虫治虫的办法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由此看来,这种办法在今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以匠师的“无可奈何”来反衬喻皓技术之高。又用侧面描写来烘托,如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又如篇末说:人皆伏其精练。
重点语段训练
《梦溪笔谈》二则?综合能力测试
(一)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以虫治虫》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钱塘人,________代作家。
2.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狗蝎( ) ②其喙有钳( )
3.解释字词。
①蔽( )②悉( )③旬日( )④穰( )
4.翻译加粗句。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区别下列各句中“之”的不同用法
①其虫旧曾有之。( )
②土人谓之“傍不肯”。( )
6.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岁以大穰”的原因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概括这一段文字三层大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钱氏据两浙时( ) ②方两三级( )
③但逐层布板讫( ) ④人履其板( )
3.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患其塔动( ) ②故如此( )
③未布瓦( ) ④贻以金钗( )
⑤匠师如其言( ) ⑥盖钉板上下弥束( )
4.解释句中的文言虚词
①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 ②乃以瓦布之( )
③贻以金钗( ) ④但逐层布板讫( )
⑤问塔动之因( )
5.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钱帅登之( ) ②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
③匠师如其言( ) ④此易耳( )
6.翻译句子
①六幕相联如胠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梦溪笔谈》沈括 存中 北宋 2.①xiē ②huì 3.①遮盖②全部或都 ③十天 ④庄稼丰收 4.①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②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③年成因此而大丰收。 5.①语气助词,可不译。②代词,指子方虫的天敌。 6.围绕子方虫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回答,言之有理即可。7.①子方皆尽 ②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1.①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②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③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映。 2.①jù ②fāng ③qì ④lǚ 3.①担忧。②所以。③铺排。④赠给。⑤遵照。⑥因为。 4.①在 ②用 ③拿 ④只 ⑤的 5.①塔 ②匠师 ③喻皓 ④指固塔这件事 6.①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②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7.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作者
背景
课件29张PPT。沈括以虫治虫《梦溪笔谈》二则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我国有哪四大发明吗?指南针(司南)
活字印刷术
造纸术
火药 提起中国古代科学,就不能不提到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沈括。而提到沈括,我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被后人誉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的伟大著作――《梦溪笔谈》。今天让我们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学习选自这部伟大著作的短文。 《梦溪笔谈》的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他是______ 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
你知道他是谁吗? 沈括 存中北宋作者简介预习检测扫清字词障碍:狗蝎(xiē)(huì)喙钳(qián)大穰(ráng)旬日傍不肯(xún)(páng)合作·探究·展示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故事。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梦溪笔谈》二则沈括以虫治虫子 方 虫傍 不 肯学习目标: 一、了解课文记述的生动事例和北宋以
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二、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方法;
三、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
四、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及虚词的意义和
用法。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
读清停顿
尽量读得通顺流畅, 富有感情
合作学习1、先对照文下注释,独自翻译全文(有疑难的作记号)。
2、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互相解决疑难的字、句。
3、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全班讨论解疑。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 为 之害。朗读并翻译方秋田译文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
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第一层:交代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指出治虫为当务之急。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狗蝎:即蠼螋,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食性。它的指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
物遮盖遍地 译文:忽然有一种虫子出现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这一句说明了傍不肯的形状、数量。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连词,就。用指方子虫都,全成为指子方
虫全部
被消灭。因此年成十天 译文:(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两句写消灭子方虫的方法。 第二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获大丰收。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这样这种过去、先前曾经语气助词,无义。本地的人
当地的人称、叫虫名,意谓这虫的旁边容不得害虫。傍即旁译文: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第三层: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
交代子方虫天敌的名称——“傍不肯”。它,代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
①在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之后,请同学们说一说,作者在这里记录了一种什么现象? 生物治虫
②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在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试举一两个例子来说明。青蛙吃害虫
猫头鹰吃田鼠
啄木鸟吃害虫
金龟子吃蚜虫
①小组讨论利用生物治虫有什么好处?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收、保护生态环境。
②学习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我们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开放探究 如果你现在是一乡之长,你所管辖的地区发生了比较严重的蝗灾,你会如何来应对这种灾情?你还会坐等蝗虫的天敌出现吗?你会采用哪种最快捷、经济有效的方法?
在大面积的农田里,可用飞机喷洒农药,小面积的用人工喷洒,较小范围内的可放鸡鸭去吃,或者出动人力用网捕捉。防治时要集中,全面。梦想剧场本文虽短,但是含意很丰富,正可谓“言简意赅”。我们先看一下几个字的妙处。
1、文中“方为秋田之害”中的“方”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2、我们再来看看“忽有一虫生”的“忽”有何妙处? 3、还有一个字我们也要注意,就是“岁以大穰”的“以”字。
精读品析 不能。因为此时子方虫还没有造成祸害,一个“方”字,正表现出子方虫即将造成危害的严峻形势。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了,就和英语中的将来时和完去时的区别一样。 “忽”字表明事出意外,不但表现出“傍不肯”出现的突然,也反映出作者惊奇的心理感受。害虫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这其实是个省略句,即“岁以(之)大穰”,意思是:年成因此(傍不肯)而获得大丰收。由此可见,一个“以”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的缘故,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小试牛刀: 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脬(pāo ,膀胱)盛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sì,等待)蚁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 《以虫治虫》与上文都是写有关_____________的文章,试比较一下这两篇文章在记叙内容上有哪些不同点?农作物天敌课堂小结 启示;我们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傍不肯子方虫岁以大穰秋田之害以虫治虫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以虫治虫”的例子,试找出并写下来。课外作业: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 罗丹 结束语课件26张PPT。二十一 《梦溪笔谈》二则沈括梵天寺木塔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我国有哪四大发明吗?指南针(司南)
活字印刷术
造纸术
火药 提起中国古代科学,就不能不提到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沈括。而提到沈括,我们自然会想到他的被后人誉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的伟大著作――《梦溪笔谈》。今天让我们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学习选自这部伟大著作的短文。
《梦溪笔谈》的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他是______ 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
你知道他是谁吗? 沈括 存中北宋作者简介预习检测梵天寺 喻皓 贻以金钗 讫 胠箧 履 fànqūqièhàochāilǚyíqì 一、疏通字词,正确朗读课文便实钉之dìng合作·探究·展示 本文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1、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但/逐层/布板讫
4、盖/钉板/上下弥束二、正确朗读课文 1.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
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担忧才介词,在统治层翻译: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三、根据加点字,翻译下面课文。代词
正在建造的木塔2.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说铺排所以用但是当初翻译: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用瓦片铺在塔上,但木塔还像当初一样动。木塔 3、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暗中,秘密地派赠给询问,打听语气词,不译只完毕,了事使坚实动词,用钉子钉遵照于是,就翻译:没有办法,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着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塔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于是就稳定了。 4、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
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
人皆伏其精练。因为更加紧密相束连接动词,走,踩踏同“服”,佩服互相好象翻译: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楼板上,上下及其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翻译全文,看谁说得又准确又通顺!比一比: 四、总结课文,揣摩有关人物的心理。1、匠师“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问塔动之因”,而喻皓是笑着回答,他的 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笑明确:
透露出他对“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该短文, 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准!五、拓展课文:想一想,说一说,
你还知道哪些古塔,
它们有哪些特点?文峰塔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白塔岭上,与六和塔遥相对峙因建于五代吴越末期用纯白石材料筑成,故名“白塔”。白塔以木结构塔的模式呈八面九层状。 于安阳老城西北隅天宁寺旧址。是安阳的标志性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人把它喻为安阳的象征。此塔形制特殊,上大下小、呈伞状,在我国古塔中极为少见,在国外也是罕见的。大雁塔又名慈恩寺塔是唐贞观二十二年太子李治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建。 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是唐代著名佛教寺院献福寺的佛塔,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称“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岁。五亭桥,古称“莲花桥”。建造在瘦西湖上,好象湖的一根腰带。 因桥上建亭,故又名五亭桥。 五亭桥是清扬州两淮盐运使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雇请能工巧匠设计建造的。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因是扬州府学的魁星楼,故名“文昌阁”。阁高24.25米,八角三级砖木结构建筑。四望亭创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94年),原是明代江都县学的"文硅楼",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重修,名曰"魁星楼"。 四望亭是一座楼阁式建筑,八面三级、砖木结构。它还是太平天国革命的重要遗迹,清咸丰三年(1853年),在太平军三下扬州期间,曾经用四望亭作望台,监视驻扎在城外的清军动静。高邮盂城驿位于高邮城南门外馆驿巷内,驿站开设于明洪武8年,是全国保存较好的古驿站遗存之一,经修复,辟为全国唯一的"邮驿博物馆"。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高邮镇国寺当高邮城才隐约可见的时候,远远就能看到一座方形的宝塔巍然矗立在运河当中,这就是被古建筑家们称道的"南方大雁塔"——镇国寺塔。镇国寺塔又叫西塔,因它位于高邮城内西门湾,与东门外的净土寺塔遥遥相对。 它又曾叫做空塔。 始建于唐僧宗时,原为9层,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被大风损坏3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修为7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孔丘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