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鱼我所欲也(第1课时)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主张,识记文言词语。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抓住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复习《<孟子>三章》,课上与同学们分享。
一、自主学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_______,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_______时期思想家。他是孔子孙子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主张“仁政”,提出“_______”的民本思想。在人性方面,他主张“_______”。
2.写作背景。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上下互相争夺利益)”的时代。《孟子》的第一篇《梁惠王》,就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孟子认为,一国上下不顾道义地逐利,就会出现作乱犯上之事,必然导致国破家亡。所以,孟子甚至将“富”与“仁”对立起来。他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的“舍生而取义”的观点,既是对人性的一种期望,也是对仁政的一种期待。正像他所说的那样:“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3.知识链接。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理解孟子的“性善论”与人格理想,才能准确把握本篇的主旨。
二、合作探究
1.听范读音频《鱼我所欲也》,注意生僻字的读音,把握朗读节奏,根据范读音频在教材上做标记;自由朗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读出感情的变化。
2.疏通文意。
(1)理解并掌握《鱼我所欲也》中的重难点文言词语、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特殊句式。
(2)再读课文,同桌之间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如果还有疑难问题,可以在全班提出,由老师或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3.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回答。
(提示:本文论述的重点是在“生”与“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如何去做,在文中找到表达“义与利”取舍最精练的句子。)
反复朗读并尝试背诵课文。
第9课 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1.梳理层次结构,理清论证思路并把握其论证方法。
2.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一、知识回顾
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第1段,说说作者是怎么提出论点的。(明确中心论点的基础上,思考:开篇为什么先写“鱼”和“熊掌”?它们和论点有什么关系?)
2.深入分析第1段。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结合生活实例回答。)
(2)“故患有所不辟”,“患”指的是什么?(结合英雄事例、名人故事回答。)
(3)“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指什么方法?为什么有些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结合英雄事例回答。)
3.梳理课文第2段的论述思路。(梳理论证思路,可先概括句意,然后用“首先……接着……最后……”的句式回答。)
4.深入分析第2段。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什么行为?从文中找到“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原因。(可结合上下文,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来回答。)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本质是什么?(联系生活实例思考,结合文中语句回答。)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什么?(结合本段内容回答,小组合作讨论。)
5.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在修辞手法的基础上结合文中语句分析,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整理。)
三、合作探究
【活动内容】1.如何理解文中的“义利之辨”?(思考“生与义”的关系,准确理解中心论点。)
2.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勿丧”与“失其本心”?(结合上下文,通过关键词语理解“性善说”。)
四、写法探究
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结合具体句子,先总结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再概括其语言特点。)
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学习目标
课前学习任务
课堂学习任务
本课小结
课后任务
学习目标
课堂学习任务
本课小结
课后任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0张PPT)
语文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9课 鱼我所欲也
孟 子
新课导入
在面对“生”和“义”的抉择时,我们应当如何做呢?
孟子曾慨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凛然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告诉我们如何选择和坚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古文。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反复诵读并背诵课文。
2、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3、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有“亚圣”之称。他主张“仁政”,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害民。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逻辑严密;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道理,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易,又精练准确。南宋朱熹将它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作品简介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的时代。《孟子》的第一篇《梁惠王上》,就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
孟子认为,一国上下不顾道义地逐利,就会出现作乱犯上之事,必然导致国破家亡。所以,孟子甚至将“富”与“仁”对立起来。他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的“舍生而取义”的观点,既是对人性的一种期望,也是对仁政的一种期待。
知识链接
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个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著作被统称为“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大致经历了语录体(如《论语》)、对话体(如《孟子》)、专题论文(如《荀子》)三个阶段的发展。诸子散文思想上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社会理想和思想观点,各抒己见,文风上各具风采。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学派有儒、法、道、墨四家,代表作有《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所恶( ) 有所不辟( )
一箪( )食 蹴( )尔
一豆羹( ) 得我与( )
乡( )为身死
wù
·
·
·
·
·
·
·
bì
dān
cù
gēng
yú
xiàng
多音字,注意读音。
注意读音。
注意写法。
读音易错,注意声调。
字形易错。
整体感知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羹(ɡēnɡ),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乡(xiàn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点我放课文朗读
诵读技巧:朗读这一段,读前面叙述事例的句子时,语速可以慢一些,读出节奏感;读后面议论的句子时,语速渐快,要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读出不屑、责问、不满等语气。
要求:
1.诵读文章,揣摩文意。
2.请小组相互合作,借助工具书、课内注释、上下文推断,疏通文意。直译意译相结合,注意特殊词语、重点句式。
3. 将不能解决的字词圈点勾画出来。
读懂句意
疏通文意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熊的脚掌,古人认为是珍贵的食品。
即“兼得”,同时获得。得,得到。兼,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
舍弃,放下。
连词,表顺承
疏通文意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死亡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讨厌,憎恨。
祸患,灾难。
同“避”,躲避。
疏通文意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用呢?
如果人们所讨厌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假如,假使。
什么(手段)不用呢?
可以用来。可,可以。以,用来。
疏通文意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讨厌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这种心。
丧失。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按照这种方法。由,表示凭借。是,指示代词,指某种手段。
因此,所以。
不仅,不只是。
疏通文意
连词,表转折。
一箪食,一豆羹(ɡēnɡ),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一碗饭,一碗粥,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用作后缀。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踩踏。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疏通文意
连词,表修饰。
动词,给予。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侍奉。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同“欤(yú)”,语气词。
同“辨”,辨别。
同“德”,感恩、感激。
有什么益处。
疏通文意
介词,对于。
介词,为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
同“向”,先前、从前。
停止。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疏通文意
◆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辟”同“避”,躲避。
“辩”同“辨”,辨别。
“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乡”同“向”,先前、从前。
文言知识梳理
◆古今异义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是两个词,意思是能够用来。
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能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一箪食,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今义:豆类作物。
文言知识梳理
◆一词多义
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
《醉翁亭记》
动词,得到,获得
动词,同“德”,感恩、感激
动词,领会
文言知识梳理
舍生而取义者也(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名词,生命
动词,获得生命
生
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为人谋而不忠乎
天子为动
不足为外人道也
其名为鲲
介词,为了
动词,做
介词,替
介词,被
介词,对、向
动词,叫作、称为
《〈论语〉十二章》
《周亚夫军细柳》
《桃花源记》
《北冥有鱼》
文言知识梳理
◆一词多义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选贤与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吾谁与归
《大道之行也》
同“欤”,语气词
动词,给予
同“举”,推举
动词,参与,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介词,和、跟
《答谢中书书》
《岳阳楼记》
文言知识梳理
◆一词多义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至于负者歌于途
而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呼尔而与之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醉翁亭记》
介词,比
介词,对、对于
介词,在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文言知识梳理
◆一词多义
之
呼尔而与之
为宫室之美
则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得之则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代词,他
结构助词,的
连词,那么
连词,就
连词,如果
文言知识梳理
◆一词多义
文言知识梳理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名词,恩惠。在这里用作动词,感恩、感激。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判断句:
“……也”表判断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倒装句:
所欲有甚于生者
状语后置,即“所欲有于生甚者”
文言知识梳理
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应为“乡为(义)身死而不受(之)”,“为”“受”后面省略宾语
◆成语积累
舍生取义:
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嗟来之食:
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文言知识梳理
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来的?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3、“本心”具体指什么 本文所说的“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有什么关系
4、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并概括层意。
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来的?
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当生与义二者不可兼得时,我们应舍生取义。)
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的方法。①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以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②用“舍鱼而取熊掌”类比“舍生而取义”,得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3、“本心”具体指什么 本文所说的“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有什么关系
“本心”:指本性,即人的羞恶之心。
“失其本心”的原因在于自己没有坚守天生的善性,而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利欲的勾引。
“失其本心”之后,人就会变坏,就会生邪念,做坏事,就会成为一个不仁不义的人。既然“义”是“羞恶之心”,而“羞恶之心”又是“本心”,那么,“本心”丧失,“义”也就随之丧失了,也就不能做到“舍生取义”了。反之,只有坚守“本心”,只有如“贤者”那样使“本心”“勿丧”,才会按“义”的 原则行事,才能做到“舍生取义”。
合作探究
4、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本文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然后正反结合,进一步分析论证观点。
第二部分(第二段):举例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提出本文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第二层(从 “生亦我所欲”到“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通过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分析论证。
第三层(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得出结论,对论点加以补充论证,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义”无处不有,但当面临生死存亡考验时,大多数人不是想不到,而是做不到。
合作探究
1、文章重点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论点?
2、本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3、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请分别梳理第一段和全文的论证思路。
合作探究
1、文章重点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论点?
舍 取
舍 取
舍生取义
鱼 熊掌
生 义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形象地区别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
合作探究
道理论证
正面
反面
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
所欲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对 比论 证
推理一层紧扣一层,严密无间
合作探究
事实论证
正面
反面
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勿失其本心
对 比论 证
是前面的补充和深入,前后相贯,密切呼应
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欲莫甚于生
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不为苟得
何不用
有不用
勿失其本心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道理论证
正面
举例论证
反面
正面
反面
舍鱼而取熊掌
提出论点
类比
舍生而取义
所恶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
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为之……为之……为之
合作探究
2、本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合作探究
3、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请分别梳理第一段和全文的论证思路。
第一段论证思路:
首先,以鱼和熊掌作喻,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自然地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道理论证,论述舍生取义的原因——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即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舍生取义;
最后补充论证,人人都有“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本性,只是贤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合作探究
全文论证思路:
首先,以鱼和熊掌作喻,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自然地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接着,从“所欲”“所恶”正反两方面进行道理论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原因,得出人皆存有“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本性的结论并指出人人都有本心,只是贤者能不丧失罢了。
最后,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列举行道之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告诫人们不可失其本心,进一步论证了本文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拓展延伸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秋瑾面对严刑拷打,舍生取义
“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
屈原遭诬流放
苏武为了保持民族气节,流放牧羊
“舍生取义”这一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但今天我们应当赋予“义”以新的含义。它是正义、大义。为了正义事业,为了民族大义见义勇为、英勇献身是值得的,但不要做无谓的牺牲。
文章主旨
本文以鱼和熊掌设喻,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批评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以“义”为重,不要失去“本心”。
鱼我所欲也
舍
所欲
鱼
生
熊掌
义
不可得兼
不可得兼
取
喻体
结论
本体
板书设计
一、本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所恶有甚于死者→何不为→有不为
提出论点
类比
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而取义
道理论证
正面
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
反面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之……为之……为之
举例论证
正面
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反面
勿失其本心
课后思考与探究
二、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
“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是仁、义、礼、智。在本文中,侧重指羞恶之心。这种“本心”,“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亏心事来。
课后思考与探究
三、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虚词,比
虚词,对
实词,做
虚词,为了
实词,给
虚词,表示推测语气
1.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2.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课后思考与探究
四、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示例一】文天祥大义凛然,面对敌人的逼问,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示例二】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泰然赴死,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示例三】刘胡兰面对敌人的轲刀宁死不屈,谱写了一曲舍生取义的壮歌。
首先,生和义,这并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是在一种不可规避的两难情境中做出的选择,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其次,“义”是需要去分辨的。有“甚于生”的“义”,如国家大义,就像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无数医护工作者、解放军战士、志愿者不顾自身安危,奔赴疫区,战斗在抗疫第一线,这便是“舍生取义”的当代表率;除此之外,还有“莫甚于生”的“义”,比如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没有能力解决的危机时,“舍生取义”并不可取,这时候更倡导见义智为,见义巧为。
总之,无论在孟子的时代,还是在今天,“舍生取义”都是有条件的,是受具体的社会情境制约的。
课后思考与探究
五、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示例:电灯要亮,自然要有电源,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我们的人生也一样,单有一个奋斗的目标就能创下千秋伟业,造福后人吗 笑话!成功更需找到一条通向目标的路,这就是人生之路。(类比说理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进行类比说理,思路要清晰,推理要严密,用语要讲究分寸)
课后思考与探究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