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2单元 8《茶馆》(节选)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2单元 8《茶馆》(节选)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9 13:0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茶馆(节选)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舍的幽默________,他的“幽默大师”称号也由此得来,可他的确有时到了成也幽默、败也幽默的程度。大体来说,(    ),那真是一种蕴满了灵性的饱含智慧的俏皮与诙谐,一旦渗入小说,便或多或少消解了作品的张力。幸运的是,当老舍以成熟的悲剧家的姿态把幽默挥洒在小说里,艺术上的拿捏也那么准确到位时,具有文学经典意味的作品——《骆驼祥子》出现了。另外,老舍在语言的运用上,到《骆驼祥子》也达到了________的地步。他不无自得地说:“《骆驼祥子》可以朗诵。它的言语是活的。”
诚然,对于老舍,对于读者,最为惋惜的是,老舍悄悄于1961年底动笔的《正红旗下》在写了个鸿篇巨制的开头之后,便________。其实,老舍在30年代已有了以清末的北京社会为背景,写一部自传性家族小说的构思,立意把它写成满人民族生活的风俗画和清末中国社会历史的写真存照。《正红旗下》用第一人称;故事的叙述与铺陈舒缓、老到,________;语言纯熟、干净,内蕴十足;人物和结构尚未成型,却已呈现出壮阔、高贵的态势。可是,它终于没能成为老舍积40年文学创作之功的压卷之作,没能为20世纪中国小说再奉献或可成为杰作的一部经典。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独树一帜  炉火纯青  高屋建瓴  不伦不类
B.独辟蹊径  登峰造极  束之高阁  不温不火
C.独树一帜  炉火纯青  束之高阁  不温不火
D.独辟蹊径  登峰造极  高屋建瓴  不伦不类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舍的“喜剧式”幽默用在小说里是成功的
B.老舍的幽默用在“喜剧式”散文里是成功的
C.老舍的幽默用在“喜剧式”小说里是成功的
D.老舍的“喜剧式”幽默用在散文里是成功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没能为20世纪中国小说史再奉献或可成为杰作的一部经典。
B.没能为20世纪中国小说史再奉献一部或可成为杰作的经典。
C.没能为20世纪中国小说再奉献一部经典或可成为杰作的。
D.20世纪中国小说史没能再奉献一部或可成为杰作的经典。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都要当作一首诗看。
②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
③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喜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喜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
④所以他们看小说和喜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
⑤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喜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
⑥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致。
A.⑥①②⑤④③ B.②①⑥⑤③④
C.⑥②⑤①③④ D.②⑥①⑤④③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艺术家的认真,生活也是如此。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一班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之内,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锻炼作品时常呕心呕肝,一笔一划也不肯苟且。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曾子临死时记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门人把它换过才瞑目。吴季札心里已经暗许赠剑给徐君,没有实行徐君就已死去,他很郑重地把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以见“中心契合死生不渝”的风谊。像这一类的言行看来虽似小节,而善于生活者却不肯轻易放过,正犹如诗人不肯轻易放过一字一句一样。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董狐宁愿断头不肯掩盖史实,夷齐饿死不愿降周,就都体现出古人大节上的坚守。
6.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用四字短语分条概括成都茶文化的特点。(不超过25个字)
成都是泡在茶缸里的城市。早在公元前59年,资中人王褒的《僮约》里就记载了在西蜀人家里烹茶的情景:“舍中有客,提壶行酤……烹茶尽具,已而盖藏。”成都的茶馆,民国时期就有400多家,时至今日,已发展到3 000多家,从豪华时尚的高档茶楼到街边老树下的露天小茶馆一应俱全,消费少至两三元多到数百元,一年四季生意兴隆。茶倌掺茶有许多绝活,他们可以把装满开水、有一米长壶嘴的大铜壶玩得风车斗转,表演的花样有“蛟龙探海”“飞天仙女”“童子拜观音”……普通花茶和绿茶一般都是用盖碗茶具来喝。茶盖谓天,茶船谓地,茶杯喻人,茶水冲上,盖子一盖,意思就是天地人和,您说多有讲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浙江安吉余村村民胡某,十多年来风雨无阻,坚持每天绕小山村两圈,捡拾游客丢弃的各类垃圾,被人们称为绿水青山的“最美使者”。
某电视台得知此事,要对这位村民进行采访,并拍摄专题片,请为记者拟写一段采访前的开场白。要求: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秦腔的特点。
我听过阴柔婉约的《梁祝》,也听过狂欢喜庆的《金蛇狂舞》,但总感到,它们是纯粹的艺术,而秦腔却是来自世世代代秦人心中的音律,散发着泥土气息,是真真切切的生活,朴实无华又隽永深长。
唱秦腔时要用生命的底音。这声音带着冷峻之气,是经过西北黄土高原冷风搓揉过的;这声音还带着血丝,发自肺腑,磨烂喉咙,有一种粗犷、悲壮的气势。有时候这声音也是妩媚婉转的,但没有丝毫的忸怩作态,也绝不故弄风骚,那是赤足走在黄土地上的一种大方,一种本色,是原始的返璞归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茶馆(节选)
第二幕
老 舍
时间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军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初夏,上午。
地点同前幕。
幕启: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相继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面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告画。“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得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裕泰”灭亡,而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修理门面,茶馆停了几天营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
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王淑芬 (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 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王淑芬 也不能那么说!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北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不是因为栓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
李 三 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几个打炮,明几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王淑芬 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辫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
李 三 太太,您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
王淑芬 哟,你不顺心?怎么?
李 三 你还不明白?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着掌柜的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
王淑芬 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
李 三 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王淑芬 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
李 三 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铁打的!
王淑芬 唉!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栓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栓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候,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
[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李 三 老伙计?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王利发 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做越好,我能不给你涨工钱吗?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All right
李 三 就这么办啦?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
[后面叫:李三!李三!]
王利发 崔先生叫你快去!咱们的事,有工夫再细研究!
李 三 哼!
王淑芬 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几个还说不定关不关,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
[后面又叫:李三!李三!]
李 三 对,后边叫,前边催,把我劈成两半儿好不好!(忿忿地往后走)
王利发 栓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你可得……
王淑芬 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得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
王利发 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远处隐隐有炮声。]
王利发 听听,又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
王淑芬 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
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 (温和了些)栓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1.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过了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重新开张,老伙计李三却抱怨工资少而事务多,这一情节暗示出茶馆的前景暗淡。
B.文中说“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这句话表明了王利发精明干练,善于经营,善于改良,能够顺应时代。
C.“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由此可见李三老于世故,也可见他对清王朝的愚忠。
D.“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王淑芬的这句话道出了当时人们生存的艰难与无奈。
2.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的舞台说明属于社会环境描写。“莫谈国事”的纸条是剧中的重要道具,对它的交代属于细节描写,字写得更大,影射出社会更加黑暗。
B.“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既摹动作又写心理,表现出他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
C.“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在无奈而悲凉的语气里折射出李三对社会改良的失望,这是一种含泪的幽默。
D.在影视片或戏剧中,有时会出现一种画外音。上文中的“远处隐隐有炮声”就是画外音,与开头的时间交代相照应,暗示了时代背景。
3.在《茶馆》一剧中,王淑芬是一个不具有主角光环的次要人物,但在上述节选部分中,她形象丰满,性格鲜明,请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一部优秀剧作中的矛盾冲突往往是多层面、立体性的。上述《茶馆》节选部分主要揭示了哪些矛盾冲突?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一个著名作曲家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作曲家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发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作曲家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时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一个导演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关中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烈的呼应和感染力 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样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儿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却做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众席顿时沸腾起来。这位主持人已经和老腔融合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5.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斩劲了:非常给力。
B.气韵弥漫:韵味充满(作品)。
C.乡党:志同道合的同乡。
D.哗然:因惊讶和赞赏而沸腾。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老汉等一群关中农民。
B.演唱者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
C.朋友为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深有同感。
D.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
7.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C
解析 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语境说的是老舍的幽默自成一家,所以应选用“独树一帜”。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登峰造极:登上峰顶,到达最高处,比喻水平达到最高点。语境说的是老舍《骆驼祥子》这部小说,在语言的运用上达到了完美的地步,用他自己的话说:“《骆驼
祥子》可以朗诵。它的言语是活的。”所以应选用“炉火纯青”。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指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语境说的是老舍的《正红旗下》只是写了个开头就没有继续写下去,所以应选用“束之高阁”。不伦不类:不像这一类,也不像那一类,形容不成样子或不规范。不温不火: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语境说的是《正红旗下》的故事的叙述与铺陈平淡适中,刚刚好,所以应选用“不温不火”。
2.答案 D
解析 前文有“他的确有时到了成也幽默、败也幽默的程度”,说的是“‘喜剧式’幽默”,排除B、C两项。由后文“一旦渗入小说,便或多或少消解了作品的张力”可以推出,散文幽默是成功的,排除A项。故选D。
3.答案 B
解析 首先要注意定语的位置,“一部”应在“可成为杰作”前面,排除A项。搭配不当,“奉献”给的是“中国小说史”,不是“中国小说史”奉献经典,排除C、D两项。故选B。
4.答案 B
解析 此句段讲了“诗”与其他文学的关系。②为第一句,点明了主旨;①紧接“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之意,讲了“小说、好戏”与诗的关系;⑤③④讲了“诗”与“小说、喜剧”的关系,而⑥是过渡句,可作为第三句;③是对⑤的进一步阐述,所以③在⑤后,从“所以”一词可判断,④在③后。
5.答案 (示例)①艺术家是最严肃不过的  ②善于生活者对于生活也是这样认真 ③小节如此,大节更不消说
6.答案 ①历史悠久;②茶馆众多;③档次多样;④茶技高超;⑤茶具讲究。
7.答案:示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这么一个人,他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着家乡的一山一水,像呵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呵护着家乡的一草一木。十多年来,他风雨无阻,用脚步丈量山村,义务捡拾各类垃圾。现在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绿水青山的“最美使者”。
8.答案:秦腔是原生态的,它散发着泥土气息,朴实无华又隽永深长。唱秦腔要用生命的底音。
1.答案 C
解析 “可见他对清王朝的愚忠”理解错误。李三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他见惯了军阀混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情景,对社会的改良失去了信心。
2.答案 B
解析 “表现出他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分析错误。这些动作描写,不能表现出他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主要是表现此时没有顾客光临,他们的无事可做以及对茶馆前景的不自信。
3.答案 ①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王淑芬是裕泰茶馆的老板娘,也许是平时见惯了三教九流的人,所以她的思想比较超前、活跃。在急剧变革的时代,她没有因循守旧,抵制变革。她梳着时兴的圆髻,看不顺眼李三的小辫儿,又劝李三“不要顽固,既然改了民国,就应该随着走”,都可表现出她的与时俱进。②勤劳。作为老板娘,她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主子的位置上,吆三喝四,而是和伙计一起忙前忙后,里外操劳。③善良。从王淑芬对李三抱怨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她比王利发更能体谅别人,内心更为善良;她还劝王利发添人,既是茶馆的实际需要,也是出于对李三忙不过来的关照。
4.答案 ①雇员(李三)与老板(王利发)之间的薪酬利益冲突。②新思潮(王淑芬时兴的圆髻)与旧思想(李三的小辫儿)之间的冲突。③小人物(王利发一干人等)与大时代(军阀割据)之间的冲突。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示例:①《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而老腔饱含着关中大地的神韵,题目《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体现了老腔与关中大地的血肉联系。②《白鹿原》是陈忠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者曾为《白鹿原》没有写到老腔而遗憾,本文以《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为题,体现了老腔对作者的影响与震撼。③《白鹿原》和老腔一样都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8.答案:①联想。从老腔的腔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②比喻。将老腔的腔调比喻为“骤雨拍击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既写出了老腔的雄浑奔放,又写出了老腔的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感受。③排比。“这是……抑或是……也像是……”等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自己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