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八看 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八看 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9 13:1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2024
诗歌鉴赏三步走
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达的基础
如何读懂古诗词
懂诗
解题步骤
懂题







写了什么?
怎么写?
为什么写?
懂诗是解题的基础 懂题是得分的关键
(一)看标题,抓题眼
一看 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二看 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
三看 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
四看 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
五看 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
六看 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诗歌标题往往蕴含很多信息
1、“送”“留” “赠”等——分别、留恋、不舍,思乡怀人,羁旅之苦。如白居易《南浦别》李白《赠汪伦》
2.诗词的标题中有登高望远,登高就是为了抒怀,往往表达:对历史兴衰的感慨或无法施展报负的悲慨等。《登高》。
读下面诗,说出情感内容
闺意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什么情感?
——一位新媳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的心理
近试呈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什么内容?
原来是一位士子临近考试前的忐忑的心理
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总结,读懂诗歌的途径之一是品读题目。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对点训练】
1.阅读下列诗歌的标题,写出从标题中读出的内容。
(1)[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 《赠别郑炼赴襄阳》
[答案] ①“赠别”表明了题材是送别诗;②“郑炼”是送别的对象;③“赴襄阳”点明了郑炼将赴之地。
(2)[2020·全国卷Ⅰ]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答案] ①“奉和……次韵”表明是与朋友的唱和之作;②“袭美”点明朋友之名;③“抱疾杜门”点明朋友因病不能外出赴约;④“见寄”表明此诗是作者收到朋友来信后的酬和之作。
(3)《阮郎归 西湖暮春》
[答案] ①点明了地点(西湖);②点明了事件时令(暮春)③点明了体裁(宋词)。
(4)《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左迁)、地点(蓝关)和特定读者(侄孙湘);②暗示了诗的类别(贬谪诗)。
(5)《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答案] ①点明了时间(休暇日)。②点明了事件(访王侍御)。③点明了事件的结果(不遇)。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我们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处朝代国势、朝政……
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
(二)看作者,知人论世
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①诗人不同,诗风各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挫),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②境遇不同,诗情有别。李清照前期与后期作品的诗情就不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声声慢》(寻寻觅觅)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
③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传达出的是凄凉悲壮。
“知人论世”请注意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第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部分诗、词人创作风格
陶渊明:朴素自然 杜甫:沉郁顿挫
白居易:通俗易懂 李白:豪迈飘逸
王昌龄:雄健高昂 杜牧:清健俊爽
李商隐:朦胧隐晦 王维:诗画一体
温庭筠:绮丽香艳 高适:悲壮苍凉
苏东坡:豪放旷达 陆游:悲壮爱国
(三)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暗示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
⑤链接他人评价,暗示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到长沙。③古曲有《梅花落》。
(1)诗歌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抒发了诗人被流放的凄凉之感和眷恋朝廷、思而不得的苦闷。
生查子·独游西岩 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游记。
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气助词,无义。
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 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
①本词刻画了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②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③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④“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
“象”,就是物象、形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意象:含有特定情意的物象。
意境:由意象组合构成的艺术境界。
(四)看意象,品意境
寻陆鸿渐不遇
唐代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请从颔联推测陆鸿渐的身份。
答案:陆鸿渐是个不问尘世、寄情山水、超脱世俗、潇洒自适的隐士。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诗句,后世就用菊花用作隐士的象征,而陆鸿渐居处也种植了菊花。
【例五】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雨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例五】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送别类
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杨柳、长亭、南浦、酒
思乡类
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捣衣
愁苦类
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鸟、斜阳
抒怀类
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菊花、梅花、松柏、竹、黍离、冰雪、草木
爱情类
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
闲适类
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五柳、东篱、三径
战争类
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
意象
古诗很讲究用典,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典故用法: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反用则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义。
(五)看典故,明感情
①投笔:弃文从武
②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③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④楼兰:边境之敌
⑤折腰:屈身事人
⑥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⑦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⑧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
⑨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⑩尺素:书信
古诗词常见典故
商女:即歌女,比喻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
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五柳:隐者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古诗词常见典故

唐代 李商隐
永巷长年怨绮罗①,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②,岘首碑前洒几多③。
人去紫台秋入塞④,兵残楚帐夜闻歌⑤。
朝来灞水桥边过,未抵青袍送玉珂。
【注】①永巷即冷宫,是皇宫中幽闭失宠女子的地方。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就被幽闭在长门宫,所以也称这类怨恨为长门怨。②写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思念舜,泪洒斑竹的故事。③晋朝羊祜实行仁政,他死后,百姓在岘山建碑,洒泪怀念他的故事。④写昭君在秋风中去国离家的故事。⑤写项羽兵败垓下,听到四面楚歌的故事。
请说说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前六句写泪,是为写寒士之泪做铺垫。他们的痛苦哪里比得上贫寒之士忍辱饮恨、陪送贵人的痛苦啊!因为迎送贵人,必得强颜欢笑,这对才志之士是一种难堪的痛苦,而且这种痛苦的泪水只能往肚里流淌,这不更甚于以上六种“泪”吗?
答案:表达了作者作为贫寒之士送别达官贵人的屈辱、痛苦。

唐代 李商隐
永巷长年怨绮罗①,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②,岘首碑前洒几多③。
人去紫台秋入塞④,兵残楚帐夜闻歌⑤。
朝来灞水桥边过,未抵青袍送玉珂。
【注】①永巷即冷宫,是皇宫中幽闭失宠女子的地方。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就被幽闭在长门宫,所以也称这类怨恨为长门怨。②写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思念舜,泪洒斑竹的故事。③晋朝羊祜实行仁政,他死后,百姓在岘山建碑,洒泪怀念他的故事。④写昭君在秋风中去国离家的故事。⑤写项羽兵败垓下,听到四面楚歌的故事。
解析:第一句写宫怨之泪,
第二句写离人之泪,
第三句写伤逝之泪,
第四句写怀德之泪,
第五句写思国之泪,
第六句写兵败之泪。
(六)抓关键词句,揣测情感内容
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字眼,我们都称为“情感关键字”。阅读时准确抓住情感关键字,无疑对正确理解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的作用。
如《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
又如《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
情感词:情感词直接表露情感,如“悲”、“愁”、“孤”、“喜”、“闲”之类。
关键词
情感词:情感词直接表露情感,如“悲”、“愁”、“孤”、“喜”、“闲”之类。
修饰词:形容词、动词 、副词等,尤其是冷暖色调形容词多能表现悲喜心情 。
抓关键词句
首句(联):从首句了解基调,许多诗词,往往在开头部分,奠定基调,统领全诗。
尾句(联):从尾句了解主旨,在最后一两句升华,卒章显志,或较为鲜明直接地表达出情感、主旨和态度,或婉转含蓄表现郁积在心中的情感。(单列)
典故句: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人情感。
重要句:隐含诗歌重要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
关键句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羁旅思乡之情。
客情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诗人不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唐 韦庄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愁情。①一愁黄巢兵乱国势颓废(为国家的安危而愁);②二愁家人离散,自己身陷病痛无力自保;③三愁当权者纸醉金迷,不顾时局动荡;④四愁百姓饱受战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请说说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七).必看尾句,揣测情感内容
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联,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
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景结句、或以情结句、或以理结句、或以问结句。不论以什么形式结尾,诗人都喜欢在结尾这个地方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结尾“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卒章显志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会当”意即“一定要”。这两句还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表达了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即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关键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从直接议论抒情的语句把握情感
——杀敌报国的思想和建功立业的渴望。
归燕诗
唐代 张九龄
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解析:诗人以海燕自比,海燕“微渺”比喻自己出身贫贱,“春”比喻清明的时代,“暂来”表明自己在朝廷不会久留。“玉堂”“绣户”“华堂”都隐喻朝廷。“时双入”“日几回”写出了诗人工作之辛劳。“鹰隼”比喻李林甫之流,诗人希望他们不必猜忌中伤。
①表达了自己不辞辛苦、不争名利、报效国家的一片忠心;②流露出对遭受权臣排挤的牢骚与不满。
试概括本首诗的情感。
(八)看选项,借题解诗
诗歌鉴赏选择题选项具有以下特点:
①选项是按照诗歌顺序对诗歌的逐一解读;
②考查全面:选项信息量大,囊括了对词句的内容、结构、意象与意境、形象、语言、作者情感与主旨、艺术手法与效果等的赏析;
③设误细微:选项中只有一个错误选项(4选1的题目),并且错误也只是细节上的设误。曲解原意、弄错对象、无中生有、过度解读及随意引申等。
故在诗歌阅读中,要做到“借题解诗”。
诗歌选择题(4选1)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找到选项的设误点,仔细分析,认真比对。
看选项
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④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⑤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借题巧读]
第一步:通览四个选项。
从选项可以看出:A项立足整体鉴赏,主要是对题目的解释,B项对首联进行鉴赏,C项对颔联、颈联进行鉴赏,D项对尾联进行鉴赏。
第二步:借题读诗。
仔细对照品味选项与原诗,将不确定的地方标出,并将基本确定的部分文字作为读诗的辅助信息。
A项:主要是对题目的解释,前面的表述正确,“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说法值得商榷。
B项:诗歌的首联交代与友人春季欢饮的约定未能实现,因此,描写春色的诗篇也没能完成,诗句中透露出愿望未能达成的遗憾之情,表述有助于读诗。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C项:颔联化用屈原的诗句,用兰花、蕙草为喻,说明自己辛勤教学,培养了许多贤才,但也渴望到山间去领略美好的春色,表述有助于读诗。
D项:尾联借沈约重瞳之典,鼓励友人战胜眼疾,而最末句更是用“不怕江花不满枝”的灿烂图景来鼓励友人要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信心,表述有助于读诗。
解析:选A。A项,“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说法错误。“见寄”的意思是“寄给我”,这说明皮日休与作者有诗文往来,并非“与外界不通音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和无咎韵【注】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①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字无咎)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牛刀小试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 “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 “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 宋 朝 廷 偏 安 江 南,正 与 金 对 峙。
D. 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2.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A“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错,首句中的“懒”字即暗示诗人将与好友分别,心里难过,已不想喝酒。
练习原文 读文角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和无咎韵【注】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①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字无咎)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抓标题:与友唱和,志趣相投
看作者:南宋偏安,爱国忧乱
析注释:关切、忧虑国家安危
析注释:离别在即,惆怅难舍
同赏明月,友人情深
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
劳于仕宦的疲惫
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和无咎韵【注】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①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字无咎)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 “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 “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 宋 朝 廷 偏 安 江 南,正 与 金 对 峙。
D. 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2.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A
(1)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2)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3)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
最后,诗歌常见题材及其情感
一般来说,按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即事抒怀诗、干谒诗、哲理诗及其他。
在评价思想感情时要注意区别。
忧国忧民之感慨
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迁客之凄凉
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
报国无门之激愤
建功立业之豪迈
昔盛今衰之感伤
自由悠闲之恬淡
秀美山河之热爱
真挚友情之珍视
归耕隐居之快乐
黑暗官场之苦闷
蔑视权贵之高洁
离别思念之深情
贬官谪居之怨愤
时光易逝之感慨
愤世嫉俗之怨绪
诗歌的情感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咏物言志
边塞征战
怀古咏史
人生感怀
羁旅思乡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送别抒怀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思妇闺怨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民生疾苦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山水田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