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铁金属材料 测试题
一、单选题(共20题)
1.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少量的氯化铁溶液与硫化钠溶液反应:
B.硫代硫酸钠溶液中通入:
C.溶液与少量溶液反应:
D.碱性条件下,用KClO溶液与反应制备新型净水剂:
2.补血保健品含有Fe2+的物质,但同时也加入维生素C,加入维生素C是利用了它的
A.氧化性 B.还原性 C.碱性 D.酸性
3.如图所示装置中能制备并较长时间看到Fe(OH)2白色沉淀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只有①④ D.只有②④
4.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铝与Fe2O3发生铝热反应后固体物质增重
B.Na、Al、Cu可以分别用电解冶炼法、热还原法和热分解法得到
C.过量的铜与浓硝酸反应可生成NO
D.由于铝元素和铁元素都有+3价,由2Al+6HCl = 2AlCl3+3H2↑;可知:2Fe+6HCl= 2FeCl3+3H2↑
5.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A.氨溶于的喷泉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B.常温下,浓硝酸可用铝罐来贮存,说明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C.氯气可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说明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D.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硫酸有吸水性
6.下列对物质或离子的检验,结论正确的是
A.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证明原溶液含有Fe3+
B.将气体通入KMnO4酸性溶液,紫色褪色,证明气体为乙烯
C.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证明气体为CO2
D.加入BaCl2溶液,沉淀不溶于盐酸,证明原溶液含有SO42-
7.用如图中的实验装置进行相应的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图甲装置,可快速制取氨气
B.用图乙装置,分离饱和食盐水溶液中的食盐和水
C.用图丙装置操作方法,可检验Fe2+
D.用图丁装置,可说明浓H2SO4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SO2具有漂白性和还原性
8.Na、Al、Fe、Cu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金属元素,它们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有很多转化关系,如表所列物质不能按如图关系(“→”表示一步完成)相互转化的是
选项 A B C D
a Na Al Fe
b NaOH
c NaCl CuO
A.A B.B C.C D.D
9.下列金属氧化物中,既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是
A. B. C. D.
10.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A.图1表示盐酸滴加到0.1 mol·L-1某碱溶液得到的滴定曲线,用已知浓度盐酸滴定未知浓度该碱时最好选取酚酞作指示剂。
B.图2表示已达平衡的某反应,在t0时改变某一条件后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则改变的条件一定是加入催化剂。
C.图3表示工业上用CO生产甲醇的反应CO(g)+2H2(g)CH3OH(g),该反应的ΔH=-91kJ/mol。
D.图4表示物质的量之比为2∶3的镁和铝分别与过量稀硫酸反应时,产生气体的体积(V)与时间(t)的关系。
11.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A.
B.
C.
D.
12.我省庐江县有丰富的钒矿资源——明矾,其主要成分为KAl(SO4)2·12H2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明矾既可以除去水中的悬浮物,也可以杀菌消毒
B.可以通过电解明矾溶液来制取Al
C.用酒精灯加热铝箔至熔化,铝并不滴落,说明氧化铝的熔点比铝高
D.可以用在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的方法来确定该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
13.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选用试剂正确的是
A.Al2O3(SiO2):NaOH溶液
B.CO2(SO2):Na2CO3溶液
C.FeCl2溶液(FeCl3):Fe粉
D.NaHCO3溶液(Na2CO3溶液):Ca(OH)2溶液
14.下列变化过程没有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蘸有浓盐酸与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有白烟产生 B.Fe(OH)2白色沉淀在空气中放置变成红褐色 C.打磨过的铝箔加热熔化但不滴落 D. Na2O2加入水中后,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A.A B.B C.C D.D
15.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够共存的是
A.在新制的饱和氯水中:NH、Na+、SO、SO
B.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溶液:Cu2+、CO、HCO、K+
C.加入铝粉能产生氢气的溶液中:Fe2+、Na+、NO、SO
D.无色透明的溶液中:Na+、CO、K+、Cl-
16.某褐色粉末样品,可能含有、、和中的若干种,取少量样品进行如下实验:
①滴加过量稀硫酸,粉末溶解,有气体产生且溶液变浑浊,过滤;
②向①的上层清液中滴加过量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
③向②的上层清液中滴加过量氯水,溶液变黄色。
该样品中确定存在的是
A.和 B.只有
C.、和 D.和
17.某炉渣的主要成分为铁的氧化物及SiO2等,用它制备聚铁[Fe2(OH)n(SO4)3-0.5n]m和绿矾(FeSO4·7H2O)的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酸可以是盐酸,固体W是SiO2
B.调节溶液X的pH,加入的药品是FeO
C.溶液X生成溶液Y需要加入试剂铁粉,溶液Y过滤得绿矾
D.检验溶液Y中是否含有Fe3+,可取试样滴加KSCN试液,若呈血红色,则含有Fe3+
18.2019 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英国科学家古德纳夫及另外两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研究中的杰出贡献。 LiFePO4是用于制备大功率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 ,且一种制备流程如下: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LiFePO4中Fe的化合价为+2
B.“沉铁”过程中双氧水作氧化剂
C.料液可循环利用
D.“煅烧”中有大量的CO2、CO生成
19.下列操作或对应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将水滴入盛有过氧化钠的试管中,再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木条复燃
B.将点燃的氢气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
C.将长导管伸入液面以下,挤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并逐步变成灰绿色
D.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品红溶液褪色,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20.用下面的方案进行某些离子的检验,其中方案设计严密的是
A.检验试液中的:试液无沉淀 白色沉淀
B.检验试液中的Fe2+:试液无明显现象红色溶液
C.检验试液中的I-:试液无明显现象蓝色溶液
D.检验试液中的:试液白色沉淀沉淀溶解
二、非选择题(共5题)
21.在高温下,与、C反应可得到。电解熔融的NaCl、、的混合物可以制得金属铝,比直接电解,制铝节省28%的电能。
(1)写出用上述反应制备的化学方程式 。
(2)在实际生产中并不用混合盐熔融电解的方法来生产铝,为什么 ?
22.Fe3+的萃取率与溶液的pH和接触时间之间的关系如图,据此分析,萃取的最佳条件为
23.学生利用下图所列装置进行“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图中夹持及尾气处理装置均已略去)
(1)回答下列问题:所用铁粉中若有杂质铝,欲除去不纯铁粉中混有的铝粉可以选用的试剂为 (填序号)。
A.稀盐酸 B.氢氧化钠溶液 C.浓硫酸 D.FeCl3溶液
此步涉及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经除杂后的铁粉进一步干燥后装入反应容器。
(2)反应发生后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4.A、B、C、D四种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化合物,其中A、B、C均属于盐类,且焰色反应均为黄色,A和B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后均可以得到C,将固体B加热可得到A,若在A的溶液中通入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又可制得B;D属于碱类物质,D的焰色反应为紫色,若将D的溶液滴加到硫酸亚铁溶液中,会先出现白色沉淀,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沉淀,最后变为红褐色沉淀.试推断(用化学式表示):
A: 、B: 、C: 、D: .
25.已知有以下物质相互转化,试回答:
(1)写出B的化学式 ,D的化学式 。
(2)写出由B转变成E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用KSCN鉴别G溶液的离子方程式 ;向G溶液加入A的有关离子反应方程式 。
参考答案:
1.B
A.Fe3+具有氧化性,S2-具有还原性,两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2+和S,由于S2-过量,Fe2+与S2-生成FeS,离子方程式为,故A错误;
B.硫代硫酸钠溶液与氯气反应生成硫酸钠、硫酸和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B正确;
C.(NH4)2Fe(SO4)2溶液与少量Ba(OH)2溶液反应,OH-先与Fe2+反应,再和NH反应,由于Ba(OH)2较少,NH不会参与反应,离子方程式为,故C错误;
D.碱性条件下,用KClO溶液与Fe(OH)3反应制备新型净水剂K2FeO4,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故D错误;
答案为B。
2.B
补血保健品含有的Fe2+已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加入维生素C是利用了它的还原性,防止亚铁离子的氧化,B项正确,
故答案选B。
3.B
①Fe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将装置内空气排出,可防止生成的氢氧化亚铁被氧化,①符合题意;
②Fe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将装置内空气排出,且利用氢气的压力使硫酸亚铁与NaOH接触而反应,可防止生成的氢氧化亚铁被氧化,②符合题意;
③生成的氢氧化亚铁能够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4Fe(OH)2+O2+2H2O=4Fe(OH)3,导致不能长时间观察到氢氧化亚铁,③不符题意;
④苯隔绝空气,可防止生成的氢氧化亚铁被氧化,④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上述装置中能较长时间看到Fe(OH)2白色沉淀的是①②④,答案选B。
4.C
A.铝与Fe2O3发生铝热反应后产生Al2O3和Fe,反应前物质都是固体,反应后的物质仍然都是固体,因此固体物质不会增重,错误;
B.Na、Al活动性很强,只能用电解的方法冶炼;Cu活动性比较弱,可以用热还原法冶炼,错误;C.铜与浓硝酸反应首先发生反应:
Cu+4HNO3(浓)= Cu(NO3)2+ 2NO2↑+2H2O,可生成NO2,随着反应的进行,硝酸变为稀溶液,这时发生反应:3Cu+8HNO3(稀)=2Cu(NO3)2+2NO↑+4H2O,反应产生NO,正确;
D.由于铝元素和铁元素都有+3价,由于Al只有+3价,实验发生置换反应2Al+6HCl = 2AlCl3+3H2↑;但是由于HCl的氧化性较弱,Fe与盐酸发生反应只能形成+2价的Fe,反应方程式是Fe+2HCl= FeCl2+H2↑,错误;
【点睛】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结构有关,有时浓度不同、物质的量的多少级反应条件不同,发生的反应不同。在金属冶炼时特别活泼的金属K、Ca、Na、Mg、Al只能采用电解的方法冶炼,比较活泼的金属从Mn——Cu,采用热还原的方法冶炼,不活泼的金属如Hg、Ag则采用热分解的方法冶炼。在电解法冶炼金属时,K、Ca、Na、Mg采用电解熔融氯化物方法冶炼,而Al由于AlCl3是共价化合物,要用电解熔融的Al2O3的方法冶炼。
5.D
A.氨气极易溶于水,在喷泉实验中因溶于水导致圆底烧瓶中压强减小,从而形成喷泉,故A不符合题意;
B.常温下,铝被浓硝酸氧化在铝的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薄膜,保护了内部的铝不再受到氧化,这种现象称为钝化,故可以用铝罐来贮存浓硝酸,故B不符合题意;
C.氯气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氯气可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其原因为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具有杀菌消毒、漂白的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
D.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体现浓硫酸有脱水性,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睛】浓硫酸的吸水性:少量胆矾加入浓硫酸中→蓝色固体变白;
浓硫酸的脱水性: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滴在滤纸上→沾有浓H2SO4的滤纸变黑;
浓硫酸强氧化性、酸性:将铜片加入盛有浓硫酸的试管中加热→铜片逐渐溶解,产生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6.A
A.Fe3+与SCN-反应,溶液变红,故A正确;
B.还原性气体通入KMnO4酸性溶液,紫色都能褪色,如硫化氢、碘化氢、二氧化硫等,故B错误;
C.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都有白色沉淀,故C错误;
D.加入BaCl2溶液,沉淀不溶于盐酸,证明原溶液含有SO42-或Ag+,故D错误。
7.B
A.氨水中的水遇生石灰(CaO)反应可放热,CaO+ H2O = Ca(OH)2,氨水受热会分解,NH3·H2O NH3↑+H2O,从而制得NH3,A正确;
B.由于食盐(NaCl)溶于水,分离食盐和水可以将食盐水蒸馏,得到食盐和水,不能用萃取的方法,B错误;
C.检验Fe2+时,先加KSCN,溶液没有变色,再加入氧化剂(Cl2),若溶液变血红色,则说明溶液加入氧化剂后生成了Fe3+,从而证明原溶液中有Fe2+,C正确;
D.浓H2SO4与蔗糖反应,蔗糖变黑,说明浓H2SO4有脱水性。反应会生成气体,说明脱水后生成的C与浓H2SO4反应,证明浓H2SO4有强氧化性。品红褪色,说明SO2有漂白性,KMnO4褪色,说明SO2有还原性,D正确;
故选B。
8.B
A.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电解熔融的氯化钠生成金属钠,均可一步实现转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
B.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偏铝酸铝溶液与适量强酸或二氧化碳作用生成氢氧化铝,不能直接转化为氧化铝,不能一步实现转化,选项B符合题意;
C.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铁,氯化铁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氯化亚铁被锌置换生成铁,均可一步实现转化,故C不符合题意;
D.氯化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氢氧化铜受热分解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均可一步实现转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
9.C
A.氧化钠不和碱反应,故A错误;
B.氧化镁和酸反应,不和碱反应,故B错误;
C.氧化铝为两性氧化物,能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故C正确;
D.氧化铁和酸反应,不和碱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10.C
A、盐酸滴定碱溶液时,无论碱是强碱还是弱碱,滴定后的溶液均呈弱酸性,所以最好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错误;
B、反应速率增大,但平衡不移动,不一定是加入催化剂,可能是增大压强,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的可逆反应而言,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但反应速率增大,错误;
C、根据图象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热为(419-510)kJ/mol=-91kJ/mol,正确;
D、物质的量之比为2∶3的镁和铝分别与过量稀硫酸反应时,产生的氢气的体积比是2:4.5,不是1:1,错误;
答案选C。
11.D
A.CuSO4溶液加入Na,Na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后NaOH与CuSO4生成Cu(OH)2,得不到Cu,A不符合题意;
B.CaCl2溶液通入CO2,由于碳酸的酸性比盐酸弱,两者不会反应生成CaCO3,B不符合题意;
C.Na与O2共热得到的是Na2O2,不是Na2O,C不符合题意;
D.CO在高温下还原Fe2O3得到Fe,Fe在加热环境下被强氧化剂氯气氧化得到FeCl3,D符合题意;
故选D。
12.C
A、明矾可以除去水中的悬浮物,但不能杀菌消毒,A错误;
B、电解明矾溶液无法制取Al,应该是电解熔融的氧化铝,B错误:
C、用酒精灯加热铝箔至熔化,铝并不滴落,说明氧化铝没有熔化,即氧化铝的熔点比铝高,C正确;
D、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的方法不能确定含有SO42 ,因为还可能为Ag+,D错误。
答案选C。
13.C
A.Al2O3、SiO2都能够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因此不能除去杂质,A错误;
B.CO2、SO2都能够与Na2CO3溶液发生反应,因此不能除去杂质,B错误;
C.向含有FeCl3杂质的FeCl2溶液中加入还原Fe粉,会发生反应2FeCl3+Fe=3FeCl2产生FeCl2,因此可以达到除去杂质的目的,C正确;
D.NaHCO3、Na2CO3都可以与Ca(OH)2溶液发生反应,所以不能达到除去杂质的目的,D错误;
答案选C。
14.A
试题分析:A、蘸有浓盐酸与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发生反应:NH3+HCl==NH4Cl,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正确;B、Fe(OH)2白色沉淀在空气中放置变成红褐色,发生反应:4Fe(OH)2 +O2+2H2O="=4" Fe(OH)3,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错误;C、铝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4Al+3O22Al2O3,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错误;D、过氧化钠加入水中发生反应:2Na2O2+2H2O==4NaOH+O2↑,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错误。
考点: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物知识。
15.D
A.氯水中的氯气有氧化性,可以氧化SO,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
B.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溶液是碱性溶液,Cu2+和HCO都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
C.加入铝粉能产生氢气的溶液为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酸性溶液中NO可以氧化Fe2+而不能大量共存,碱性溶液中Fe2+不能大量共存,不符合题意;
D.无色透明的溶液中:Na+、CO、K+、Cl-可以大量共存,符合题意;
故选D。
16.A
由实验①可知产生了S沉淀,即溶于酸生成,被氧化,发生反应,存在和;实验②产生的白色沉淀为,可能来自实验①中加入的稀硫酸,不能判断是否存在;实验①中产生,实验③不能判断是否存在,故A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7.D
炉渣的主要成分为铁的氧化物及SiO2等,加入A酸、氧气,则铁的氧化物均溶液酸溶液且变为+3价,不溶物为二氧化硅,则固体W为SiO2,通过流程可知,最终制取的聚铁或绿矾均含硫酸根离子,则加入的A酸为硫酸,溶液X为硫酸铁和硫酸的混合溶液,据此做答。
A.根据分析可知,A酸为硫酸,A错误;
B.调节溶液X的pH最终得到聚铁[Fe2(OH)n(SO4)3-0.5n]m,其中铁显+3价,且加入的物质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应加入Fe2O3,B错误;
C.溶液Y蒸发浓缩、降温结晶得绿矾,C错误;
D.可用KSCN试液检验溶液Y中是否含有Fe3+,若滴加KSCN试液后试样变成血红色,则含有Fe3+,若无明显现象,则无Fe3+,D正确;
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简单反应流程分析,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节溶液的pH值时,所加入的物质不能引入新的杂质离子。
18.D
铁屑中加入稀硫酸进行酸溶,形成FeSO4溶液,向酸浸液中加入双氧水将Fe2+氧化为Fe3+,再加入磷酸将Fe3+转化为FePO4沉淀,过滤后得到料液主要含有硫酸,向FePO4沉淀中加入Li2CO3和适量H2C2O4在高温下煅烧得到LiFePO4,据此分析解答。
A.LiFePO4中Li元素为+1价,磷酸根离子为-3价,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之和为0,则Fe的化合价为+2,故A正确;
B.根据分析,“沉铁”过程中加入双氧水将Fe2+氧化为Fe3+,则双氧水作氧化剂,故B正确;
C.根据分析,料液中的主要成分为硫酸,则料液可在酸溶步骤中循环利用,故C正确;
D.CO具有较强还原性,高温下可将LiFePO4 中的铁元素还原为铁单质,则“煅烧”中有大量的CO2,但不能有CO生成,故D错误;
答案选D。
19.D
A.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产生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故A正确;
B.氢气和氯气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故B正确;
C.硫酸亚铁与NaOH反应生成白色的Fe(OH)2沉淀,后沉淀逐渐变氧化成灰绿色,故C正确;
D.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生成SO2气体,该气体只能漂白有机色素,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其水溶液具有酸性,只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能褪色,故D错误;
故选:D。
20.C
A. 溶液中如含有SO,加入硝酸会氧化亚硫酸根离子为硫酸根离子,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或溶液中如含有Ag+,和氯化钡反应也生成白色沉淀,故A错误;
B. 检验试液中的Fe2+加KSCN溶液不变红,证明无铁离子,加入紫红色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溶液呈红色,无法确定溶液变红是铁被氧化还是高锰酸钾溶液自身的颜色,故B错误;
C. 淀粉遇碘变蓝,可知加入双氧水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则可知试液中含I-,方案严密,故C正确;
D. 白色沉淀为碳酸钡或亚硫酸钡,则原溶液中可能含SO,故D错误;
故选C。
21.(1)
(2)得到铝中会含有钠、镁金属,使得产品不纯净
(1)在高温下,与、C反应可得到,根据质量守恒可知,还会生成一氧化碳,反应为;
(2)在实际生产中并不用混合盐熔融电解的方法来生产铝,原因是得到铝中会含有钠、镁金属,使得产品不纯净。
22.pH=1.7下萃取60 min
由图可知,萃取的最佳条件为pH=1.7下萃取60 min,此时萃取率最高且时间较短。
23. B
A装置提供水蒸气,B中水蒸气与铁发生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C为氢气收集装置,D为干燥装置,E中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验证产生了氢气)。
(1)除铁粉中的杂质铝,应该选一个只和铝反应而不和铁反应的试剂,
A.稀盐酸和铁、铝均反应,A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只和铝反应,不和铁反应,B正确;
C.铁、铝在浓硫酸中钝化,C错误;
D.氯化铁溶液和铁、铝都反应,D错误;
涉及的反应为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四羟基合铝酸钠和氢气,方程式为: ;
故答案为:B;;
(2)铁和水蒸气高温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点睛】注意装置C中为短进长出,是利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金属铝既能和强酸反应,也能和强碱反应。
24. Na2CO3 NaHCO3 NaCl KOH
A、B、C均属于盐类,且焰色反应均为黄色,则A、B、C均为钠盐;A和B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后均可以得到C,又C为钠盐,则可推断C为NaCl,A、B应为钠的弱酸盐;固体B加热可得到A,若在A的溶液中通入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又可制得B,可推测B为NaHCO3,A为Na2CO3;NaHCO3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成Na2CO3,向Na2CO3溶液中通入CO2可生成NaHCO3。D属于碱类物质,则含有氢氧根,D的焰色反应为紫色,则含有钾离子,所以D为KOH;将D(KOH)溶液滴入硫酸亚铁中,会生成氢氧化亚铁的白色沉淀,氢氧化亚铁容易被氧化,转化为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故A、B、C、D分别为Na2CO3、NaHCO3、NaCl、KOH。
25. FeCl2 KCl FeCl2 + 2KOH =Fe(OH)2↓ + 2KCl Fe3+ +3SCN- =Fe(SCN)3 2Fe3+ +Fe =3Fe2+
仔细分析转化关系,由白色沉淀E在空气中转化为红褐色沉淀F可以推出,E为Fe(OH)2,F为Fe(OH)3,氢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则G是FeCl3;由D溶液加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H,可推出H为AgCl,溶液焰色反应呈紫色,则D中含有K+,故D为KCl,B中含有Fe2+和Cl-,C溶液为KOH溶液,A应为Fe,Fe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符合转化关系,以此分析解答。
(1)通过以上分析可知B为氯化亚铁,化学式为FeCl2,D为氯化钾,化学式为KCl,
故答案为FeCl2 ;KCl;
(2)由B转变成E是氯化亚铁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和氯化钾,化学方程式为FeCl2 + 2KOH =Fe(OH)2↓ + 2KCl,
故答案为FeCl2 + 2KOH =Fe(OH)2↓ + 2KCl;
(3)G溶液FeCl3溶液,含有Fe3+,加入KSCN溶液出现血红色,用于鉴别FeCl3溶液,离子方程式Fe3+ +3SCN- =Fe(SCN)3;
向FeCl3溶液加入Fe生成FeCl2,离子反应方程式为2Fe3+ +Fe =3Fe2+,
故答案为Fe3+ +3SCN- =Fe(SCN)3 ;2Fe3+ +Fe =3Fe2+。
【点睛】解无机推断题要寻找突破口,突破口可以是特殊的反应、特殊的现象等,本题要抓住氢氧化亚铁的不稳定性,在空气中会迅速从白色转化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的氢氧化铁,以此顺推和逆推,便可解决,平时要注意对知识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