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二第5单元第15课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梁启超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军事为主,民生为辅 D.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
2.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
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 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
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 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
3.1897年,一代经学大师俞樾对生徒慨叹:“最近三年中,时局一变,风气大开,人人争言西学。”此时“人人争言西学”侧重于( )
A.学习科学技术 B.仿行西方制度
C.倡导实业救国 D.创办新式教育
4.鲁迅有段评述说:“ 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 持有这种基本思想的包括( )
① 林则徐 ② 洋务派 ③ 顽固派 ④ 维新派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②③
5.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 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 他主张“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这一言论反映了严复( )
A.进化和革命的思想 B.中体西用的观点
C.废除君主制的要求 D.还政于民的主张
6.孙中山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提到“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故曰: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孙中山看到了国家大治的根本
B.孙中山看到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C.孙中山在探索强国之路
D.孙中山对清政府抱有政治幻想
7.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体现了他主张(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共和主义
8.“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
A.魏源 B.张之洞 C.严复 D.康有为
9.参与镇压中国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戈登曾说:“我所认识的中国人之中,只有李鸿章比较热心改革,他具有进步的思想。”李鸿章“进步的思想”是指( )
A.最早在中国提出“师夷长技” B.最早在中国提出进行政治改革
C.最完备地论述了“中体西用” D.主张大力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10.梁启超说:“贵族政治者,虽平民政治之蟊贼,然亦君主专制之悍敌也。……贵族之对于平民,固少数也;其对于君主,则多数也。故贵族能裁抑君主,而要求得相当之权利,于是国宪之根本即以粗立。”这表明在梁启超看来( )
A.贵族政治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B.贵族政治必须与民主政治相结合
C.贵族政治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D.贵族政治是民主政治的必经之路
11.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的方法,给皇帝阐述“必当变法”的道理,其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 )
①弘扬民族文化 ②目的在于挽救民族危亡 ③减少变法的阻力 ④有利于实现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13.1912年2月15日,即清帝宣布退位三天后,孙中山率临时政府文武官员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孙中山革命思想中的( )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实业救国思想
14.毛泽东指出:“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是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才称之‘中国今日之必须’,才宣布‘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的突出特点是( )
A.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B.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C.明确提出推翻军阀统治
D.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5.右图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 )
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 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
16.“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这种言论属于( )
A.西学东渐 B.西学中源 C.中体西用 D.西体中用
17.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主张( )
①“中体西用” ②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③“务通”,主张西学 ④君主立宪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下列关于“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严复对西方近代政治文化的精辟概括
B.与洋务派“中体西用”说没有本质区别
C.在当时远远超出了大多数改良思想家的认识
D.自由是最基本的价值,民主是捍卫自由的一种手段
19.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20.有人评价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是“跪着造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他敢于挑战传统思想 ②他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 ③他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④他不敢与封建文化彻底决裂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奕?称:“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天文算术如此,其余也无不如此。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因此中国人学习西学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严复指出:“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技巧而已。不知吾今兹之所见所闻,如汽机兵械之伦,皆其形下之粗迹,即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亦其能事之见端,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
——严复《论世变之亟》
(1)步入近代,用中学救亡还是以西学强国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材料一代表了哪个政治派别的观点?说明其主张和依据。
(2)从材料一、二看,近代中国人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各自的实践活动是什么?
(3)在近代,为什么会出现西学与中学优劣的争论?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知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今日非施此药,万不能愈此病。
——《梁启超年谱长编》
材料二 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为君相者而务压民之权,是之谓自弃其国;为民者而不务各伸其权,是之谓自
弃其身。故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梁启超《爱国论》
材料三 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 ;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自时务学堂、南学会既开后,湖南民智骤开,士气大昌,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材料一 中的“病”与“药”分别指什么?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梁启超思想的核心。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方式及其影响。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 “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孙中山曾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1)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致命弱点是什么?
(2)从材料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如何评价?
(3)材料三体现了孙中山的什么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引下,中国民主政治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
(4)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何为民国?美国总统林肯氏有言曰:“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此之所谓民国也。何谓民权?即近来瑞士国所行之制: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复决法案之权,此之谓四大民权也。必具有此四大民权,方得谓为纯粹之民国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二 人民要怎么样管理政府,就是实行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政府要怎么样替人民做工夫,就是实行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有了这九个权,彼此保持平衡,民权问题才算是真解决,政治才算是有轨道。
——《孙中山全集》第九卷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对民主政治的认识。
(2)材料二孙中山对政府权力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 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读《与南北美洲诸华商书》,谓中国只可立宪,不能革命,援引今古,洒洒万言……长素以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之耶?即如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近观日本,立宪之始,虽徒以口舌成之,而攘夷倒幕之师在其前矣。使前日无此血战,则后之立宪亦不能成,故知流血成河,死人如麻,立宪所无可幸免者……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材料三 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1)上述三则材料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认识均借鉴了东西列强的做法,指出其中的不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革命设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仅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不够的,还应该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先进制度,即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从“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可知,材料反映了维新派批评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故选A。
【点评】考查维新派主张。
2.【答案】D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把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借此宣传维新思想。而梁启超则是利用进化论宣传西方思想。
【点评】考查维新思想
3.【答案】B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注意材料中的“1897年”这一信息,“最近三年”指甲午战争后的三年,这一时期,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和发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点评】考查维新思想
4.【答案】C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在①②③④四个派别或人物中,主张学习西方以维护清朝统治的应是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顽固派认为中国事事出于西方之上,反对向西方学习,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思想不旧,故答案为C项。
【点评】考查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5.【答案】D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严复主张国家是人民的公产,王侯将相者是人民的公仆。这反映了严复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严复属于维新思想家,主张君主立宪制,故B、C两项说法错误。A项材料没有体现。
【点评】考查维新思想
6.【答案】C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时间背景以及 “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据此可以判断孙中山在探索强国之路,故选C项。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点评】考查孙中山思想
7.【答案】B
【知识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从材料中“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可以看出孙中山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即民权主义。
8.【答案】A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知道这段材料反映的内容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而这一主张是魏源最早提出来的。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严复主张“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康有为主张托古改制,都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
【点评】考查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9.【答案】D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李鸿章是洋务派著名的代表人物,D项是洋务派的核心主张。
【点评】考查洋务思想
10.【答案】A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故贵族能裁抑君主,而要求得相当之权利,于是国宪之根本即以粗立” 可知贵族可以限制君主权力,最终使民主宪政得以确立,说明贵族政治是民主政治的基础。B、D 项与题意 无关。C 项叙述正确,但不是最终结论,结论是最后一句“于是国宪之根本即以粗立”。故答案选 A。
【点评】考查梁启超思想
11.【答案】C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康有为以传统民族文化为载体,实质上宣传的是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新思想,而并非是弘扬民族文化,故排除①。
【点评】考查维新思想
12.【答案】B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A项是洋务派的思想,B项是维新派的思想,C项是进化论思想,D项是革命派的思想。
【点评】考查维新思想
13.【答案】A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反对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但又祭拜明朝专制皇帝,说明了他的民族主义思想,故选A项。
【点评】考查孙中山思想
14.【答案】D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标志、灵魂、基础,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故选D。
【点评】考查孙中山思想
15.【答案】D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从图中“联合起来,打倒军阀及一切帝国主义”可知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在国民革命时期,当时的指导思想是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
【点评】考查三民主义
16.【答案】C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题目中“伦纪”、“圣道”等词语都体现了封建统治的道德约束,所以体现了“中体西用”的言论。
【点评】考查中体西用思想
17.【答案】A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张之洞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不可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点评】考查洋务思想
18.【答案】B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思想,是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代表地主阶级利益。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点评】考查维新思想
19.【答案】D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口号,B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C项是康有为思想的特点,D项才是梁启超的思想主张。
【点评】考查维新思想
20.【答案】D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①②③体现造反,④体现他妥协,他利用儒家的外壳,其实质是宣传资产阶级变法思想。
【点评】考查戊戌变法
21.【答案】(1)洋务派:用西方技术救国(或西方文化),因为西学推陈出新,较为先进。
(2)奕?:西学主要是先进工艺技术;开展洋务运动。严复:西学主要是先进政治制度;开展维新运动。
(3)中国文化(技术、制度)长期领先于世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近代中国遭受西学指导下的西方国家的侵略,出现民族危机。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人物及其观点归纳出其派别和分歧。第(2)问依据奕?、严复的政治派别分析出先进中国人对西学的学习从技术转向制度。第(3)问从中国的历史传统以及近代以来面临的民族危机加以概括。
【点评】考查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22.【答案】(1)“病”:奴隶性。 “药”:自由。
(2)核心思想:兴民权,救亡图存。
(3)方式:办学会、建学堂、创报刊、发表文章等。影响:促进了思想启蒙;激发了爱国热情;推动了维新变法运 动的发展。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和“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知其本性”的信息回答;第(2)问,据材料的作者是梁启超,再据两则材料共同反映的问题可知答案;第(3)问,“方式”依据所学知识解答,“影响”主要谈对维新变法运动及对中国思想界产生的影响。
【点评】考查维新思想
23.【答案】(1)没有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2)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朝统治。评价:其“救亡图存”的变法主张在当时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又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3)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政治民主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仁人志士的思想探索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第(1)问的关键信息是“遗其体而求其用”。第(2)问,从材料二中归纳出康有为的变法意图,既有维护清王朝统治的一面,也有挽救民族危亡的一面,然后分别展开评价。第(3)问考查孙中山的理论和实践贡献。第(4)问要把握三则材料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
【点评】考查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
24.【答案】(1)政府坚持民有民治和民享原则;国民享有选举和罢免官吏、创制和复决法案权。
(2)变化: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增加了考试权和监督权。
评述:孙中山在总结民主革命经验教训的同时,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制度设计进行反思,并且继承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科举、监察等政治因素,体现了孙中山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关于民主政治的认识。第(1)问,依据材料一可以概括出孙中山理解的政府原则和国民享有的“四大民权”。第(2)问,材料二中孙中山增加了考试权和监察权,说明孙中山在民主革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与时俱进。
【点评】考查孙中山思想
25.【答案】(1)康有为主张效仿列强通过立宪法,开国会,实行权力制衡,建立起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章太炎认为列强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强国目标的,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主共和;孙中山通过对列强革命后的弊端的分析,认为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必须同时进行。
(2)孙中山的革命设想集中体现在三民主义中,政治革命的根本是建立民国,社会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愿望,但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不可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不同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认识及孙中山的革命设想。第(1)问,依据材料三则材料分别概括康有为、章太炎和孙中山对社会变革的认识。第(2)问,结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分析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点评】考查近代民主思想
1 / 1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二第5单元第15课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梁启超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军事为主,民生为辅 D.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A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仅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不够的,还应该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先进制度,即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从“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可知,材料反映了维新派批评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故选A。
【点评】考查维新派主张。
2.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
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 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
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 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
【答案】D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把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借此宣传维新思想。而梁启超则是利用进化论宣传西方思想。
【点评】考查维新思想
3.1897年,一代经学大师俞樾对生徒慨叹:“最近三年中,时局一变,风气大开,人人争言西学。”此时“人人争言西学”侧重于( )
A.学习科学技术 B.仿行西方制度
C.倡导实业救国 D.创办新式教育
【答案】B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注意材料中的“1897年”这一信息,“最近三年”指甲午战争后的三年,这一时期,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和发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点评】考查维新思想
4.鲁迅有段评述说:“ 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 持有这种基本思想的包括( )
① 林则徐 ② 洋务派 ③ 顽固派 ④ 维新派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②③
【答案】C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在①②③④四个派别或人物中,主张学习西方以维护清朝统治的应是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顽固派认为中国事事出于西方之上,反对向西方学习,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思想不旧,故答案为C项。
【点评】考查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5.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 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 他主张“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这一言论反映了严复( )
A.进化和革命的思想 B.中体西用的观点
C.废除君主制的要求 D.还政于民的主张
【答案】D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严复主张国家是人民的公产,王侯将相者是人民的公仆。这反映了严复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严复属于维新思想家,主张君主立宪制,故B、C两项说法错误。A项材料没有体现。
【点评】考查维新思想
6.孙中山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提到“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故曰: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孙中山看到了国家大治的根本
B.孙中山看到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C.孙中山在探索强国之路
D.孙中山对清政府抱有政治幻想
【答案】C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时间背景以及 “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据此可以判断孙中山在探索强国之路,故选C项。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点评】考查孙中山思想
7.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体现了他主张(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共和主义
【答案】B
【知识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从材料中“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可以看出孙中山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即民权主义。
8.“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
A.魏源 B.张之洞 C.严复 D.康有为
【答案】A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知道这段材料反映的内容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而这一主张是魏源最早提出来的。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严复主张“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康有为主张托古改制,都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
【点评】考查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9.参与镇压中国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戈登曾说:“我所认识的中国人之中,只有李鸿章比较热心改革,他具有进步的思想。”李鸿章“进步的思想”是指( )
A.最早在中国提出“师夷长技” B.最早在中国提出进行政治改革
C.最完备地论述了“中体西用” D.主张大力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答案】D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李鸿章是洋务派著名的代表人物,D项是洋务派的核心主张。
【点评】考查洋务思想
10.梁启超说:“贵族政治者,虽平民政治之蟊贼,然亦君主专制之悍敌也。……贵族之对于平民,固少数也;其对于君主,则多数也。故贵族能裁抑君主,而要求得相当之权利,于是国宪之根本即以粗立。”这表明在梁启超看来( )
A.贵族政治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B.贵族政治必须与民主政治相结合
C.贵族政治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D.贵族政治是民主政治的必经之路
【答案】A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故贵族能裁抑君主,而要求得相当之权利,于是国宪之根本即以粗立” 可知贵族可以限制君主权力,最终使民主宪政得以确立,说明贵族政治是民主政治的基础。B、D 项与题意 无关。C 项叙述正确,但不是最终结论,结论是最后一句“于是国宪之根本即以粗立”。故答案选 A。
【点评】考查梁启超思想
11.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的方法,给皇帝阐述“必当变法”的道理,其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 )
①弘扬民族文化 ②目的在于挽救民族危亡 ③减少变法的阻力 ④有利于实现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康有为以传统民族文化为载体,实质上宣传的是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新思想,而并非是弘扬民族文化,故排除①。
【点评】考查维新思想
12.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答案】B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A项是洋务派的思想,B项是维新派的思想,C项是进化论思想,D项是革命派的思想。
【点评】考查维新思想
13.1912年2月15日,即清帝宣布退位三天后,孙中山率临时政府文武官员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孙中山革命思想中的( )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实业救国思想
【答案】A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反对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但又祭拜明朝专制皇帝,说明了他的民族主义思想,故选A项。
【点评】考查孙中山思想
14.毛泽东指出:“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是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才称之‘中国今日之必须’,才宣布‘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的突出特点是( )
A.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B.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C.明确提出推翻军阀统治
D.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答案】D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标志、灵魂、基础,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故选D。
【点评】考查孙中山思想
15.右图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 )
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 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
【答案】D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从图中“联合起来,打倒军阀及一切帝国主义”可知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在国民革命时期,当时的指导思想是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
【点评】考查三民主义
16.“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这种言论属于( )
A.西学东渐 B.西学中源 C.中体西用 D.西体中用
【答案】C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题目中“伦纪”、“圣道”等词语都体现了封建统治的道德约束,所以体现了“中体西用”的言论。
【点评】考查中体西用思想
17.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主张( )
①“中体西用” ②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③“务通”,主张西学 ④君主立宪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张之洞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不可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点评】考查洋务思想
18.下列关于“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严复对西方近代政治文化的精辟概括
B.与洋务派“中体西用”说没有本质区别
C.在当时远远超出了大多数改良思想家的认识
D.自由是最基本的价值,民主是捍卫自由的一种手段
【答案】B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思想,是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代表地主阶级利益。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点评】考查维新思想
19.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答案】D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口号,B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C项是康有为思想的特点,D项才是梁启超的思想主张。
【点评】考查维新思想
20.有人评价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是“跪着造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他敢于挑战传统思想 ②他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 ③他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④他不敢与封建文化彻底决裂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①②③体现造反,④体现他妥协,他利用儒家的外壳,其实质是宣传资产阶级变法思想。
【点评】考查戊戌变法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奕?称:“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天文算术如此,其余也无不如此。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因此中国人学习西学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严复指出:“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技巧而已。不知吾今兹之所见所闻,如汽机兵械之伦,皆其形下之粗迹,即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亦其能事之见端,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
——严复《论世变之亟》
(1)步入近代,用中学救亡还是以西学强国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材料一代表了哪个政治派别的观点?说明其主张和依据。
(2)从材料一、二看,近代中国人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各自的实践活动是什么?
(3)在近代,为什么会出现西学与中学优劣的争论?
【答案】(1)洋务派:用西方技术救国(或西方文化),因为西学推陈出新,较为先进。
(2)奕?:西学主要是先进工艺技术;开展洋务运动。严复:西学主要是先进政治制度;开展维新运动。
(3)中国文化(技术、制度)长期领先于世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近代中国遭受西学指导下的西方国家的侵略,出现民族危机。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人物及其观点归纳出其派别和分歧。第(2)问依据奕?、严复的政治派别分析出先进中国人对西学的学习从技术转向制度。第(3)问从中国的历史传统以及近代以来面临的民族危机加以概括。
【点评】考查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知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今日非施此药,万不能愈此病。
——《梁启超年谱长编》
材料二 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为君相者而务压民之权,是之谓自弃其国;为民者而不务各伸其权,是之谓自
弃其身。故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梁启超《爱国论》
材料三 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 ;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自时务学堂、南学会既开后,湖南民智骤开,士气大昌,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材料一 中的“病”与“药”分别指什么?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梁启超思想的核心。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方式及其影响。
【答案】(1)“病”:奴隶性。 “药”:自由。
(2)核心思想:兴民权,救亡图存。
(3)方式:办学会、建学堂、创报刊、发表文章等。影响:促进了思想启蒙;激发了爱国热情;推动了维新变法运 动的发展。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和“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知其本性”的信息回答;第(2)问,据材料的作者是梁启超,再据两则材料共同反映的问题可知答案;第(3)问,“方式”依据所学知识解答,“影响”主要谈对维新变法运动及对中国思想界产生的影响。
【点评】考查维新思想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 “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孙中山曾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1)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致命弱点是什么?
(2)从材料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如何评价?
(3)材料三体现了孙中山的什么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引下,中国民主政治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
(4)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答案】(1)没有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2)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朝统治。评价:其“救亡图存”的变法主张在当时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又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3)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政治民主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仁人志士的思想探索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第(1)问的关键信息是“遗其体而求其用”。第(2)问,从材料二中归纳出康有为的变法意图,既有维护清王朝统治的一面,也有挽救民族危亡的一面,然后分别展开评价。第(3)问考查孙中山的理论和实践贡献。第(4)问要把握三则材料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
【点评】考查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何为民国?美国总统林肯氏有言曰:“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此之所谓民国也。何谓民权?即近来瑞士国所行之制: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复决法案之权,此之谓四大民权也。必具有此四大民权,方得谓为纯粹之民国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二 人民要怎么样管理政府,就是实行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政府要怎么样替人民做工夫,就是实行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有了这九个权,彼此保持平衡,民权问题才算是真解决,政治才算是有轨道。
——《孙中山全集》第九卷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对民主政治的认识。
(2)材料二孙中山对政府权力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答案】(1)政府坚持民有民治和民享原则;国民享有选举和罢免官吏、创制和复决法案权。
(2)变化: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增加了考试权和监督权。
评述:孙中山在总结民主革命经验教训的同时,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制度设计进行反思,并且继承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科举、监察等政治因素,体现了孙中山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关于民主政治的认识。第(1)问,依据材料一可以概括出孙中山理解的政府原则和国民享有的“四大民权”。第(2)问,材料二中孙中山增加了考试权和监察权,说明孙中山在民主革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与时俱进。
【点评】考查孙中山思想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 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读《与南北美洲诸华商书》,谓中国只可立宪,不能革命,援引今古,洒洒万言……长素以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之耶?即如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近观日本,立宪之始,虽徒以口舌成之,而攘夷倒幕之师在其前矣。使前日无此血战,则后之立宪亦不能成,故知流血成河,死人如麻,立宪所无可幸免者……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材料三 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1)上述三则材料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认识均借鉴了东西列强的做法,指出其中的不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革命设想。
【答案】(1)康有为主张效仿列强通过立宪法,开国会,实行权力制衡,建立起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章太炎认为列强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强国目标的,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主共和;孙中山通过对列强革命后的弊端的分析,认为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必须同时进行。
(2)孙中山的革命设想集中体现在三民主义中,政治革命的根本是建立民国,社会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愿望,但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不可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知识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不同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认识及孙中山的革命设想。第(1)问,依据材料三则材料分别概括康有为、章太炎和孙中山对社会变革的认识。第(2)问,结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分析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点评】考查近代民主思想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