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综合测评B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综合测评B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9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09 15:0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综合测评(B)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20年魅力中国行全国春节联欢晚会(2020年1月18—20日),在北京主会场之外特别设置了哈尔滨、大连、丽江三个分会场(如图)。据此完成1~3题。
1.2020魅力中国行全国春节联欢晚会期间,广州市(  )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等长 D.白昼渐短
2.2020魅力中国行全国春节联欢晚会期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
A.哈尔滨 B.大连
C.丽江 D.广州
3.四个会场中,地方时最早的是(  )
A.哈尔滨 B.北京
C.大连 D.丽江
我国古人把十二个月中太阳的升落方向用一首歌诀来概括,这首歌诀就是《定太阳出没歌》,其中一句是:“五月出艮归乾上,仲冬出巽没坤方。”歌词中的月份为农历月。下图为后天八卦图。据此完成4~6题。
4.根据“五月出艮归乾上,仲冬出巽没坤方”推断,离、兑、坎、震四宫代表的方向依次为(  )
A.北、东、南、西
B.南、西、北、东
C.南、东、北、西
D.北、西、南、东
5.影响太阳升落方向变化的原因有(  )
①地转偏向力作用 ②地球公转 ③地球自转 ④存在黄赤交角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太阳从巽宫方向升起、坤宫方向落下时(  )
A.华北地区小麦成熟
B.海南岛正值降水较多的季节
C.巴西高原草木茂盛
D.澳大利亚珀斯地区温和多雨
位于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酋长岩高900多米,攀岩者要完全依赖自己的身体攀登光滑的花岗岩大岩壁,岩壁上面只有半厘米宽的缝隙可以着力,非常惊险。据此完成7~9题。
7.下列岩石中与酋长岩成因相近的是(  )
A.石灰岩 B.片麻岩
C.安山岩 D.大理岩
8.攀岩者在攀登过程中气温变化是(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9.酋长岩顶部与底部的温差接近(  )
A.3 ℃ B.6 ℃
C.9 ℃ D.12 ℃
读世界某区域地形分布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①地属于的板块名称为(  )
A.欧亚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日本海板块
11.甲地地形名称及成因为(  )
A.褶皱山脉 位于两大板块的生长边界
B.岛弧链 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
C.海沟 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张裂下陷
D.海沟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
读我国广西某地区景观图,完成12~13题。
12.该地典型的地貌景观属于(  )
A.冰川地貌
B.雅丹地貌
C.丹霞地貌
D.喀斯特地貌
13.该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是(  )
A.流水的溶蚀作用
B.风力的搬运作用
C.流水的沉积作用
D.冰川的侵蚀作用
第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19年12月2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开幕。联合国秘书长要求各国为解决气候问题展现出更多“政治意愿”。读图,完成14~15题。
14.全球变暖造成的影响主要有(  )
A.极端天气事件增加
B.水稻生长北界南移
C.南极冰川北界北移
D.全球降水普遍增多
15.会议召开期间,控制马德里的气压带或风带为(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东北信风带
D.盛行西风带
下表示意我国某城市2021年9月25—30日的天气状况。读图,完成16~17题。
日期 天气 气温 风力
25日 晴 26~35℃ <3级
26日 晴 27~36℃ <3级
27日 晴 27~36℃ <3级
28日 晴 27~36℃ <3级
29日 晴 26~36℃ <3级
30日 晴 22~31℃ <3级
16.9月25—30日,影响该城市的主要天气系统是(  )
A.冷锋 B.暖锋
C.高气压 D.低气压
17.9月25—30日,该城市风力较小的原因是(  )
A.昼夜温差小 B.植被茂密
C.气流上升 D.气流下沉
水位是指河流某处的水面高度,一年中等于或大于某一水位出现的天数之和称为历时。读水位过程线与历时曲线图,完成18~19题。
18.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为(  )
A.大气降水
B.季节性积雪融水
C.高山冰雪融水
D.地下水
19.若在该观测站上游修建水库,则历时曲线上的M、N点的变化是(  )
A.M、N同时右移
B.M左移,N右移
C.M、N同时左移
D.M右移,N左移
读某大洋环流局部模式图,完成20~21题。
20.该大洋环流为(  )
A.北半球副热带环流
B.北半球副极地环流
C.南半球副热带环流
D.南半球副极地环流
21.若该大洋环流位于大西洋,则(  )
A.①为本格拉寒流
B.①流经秘鲁西侧海区
C.②为加那利寒流
D.②流经非洲东侧海区
长白山高山苔原位于长白山火山锥体上部(海拔2000~2500米),以灌木苔原为主,很少有草本植物。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原先位于长白山苔原带西坡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苔原带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下图为草本植物入侵程度与环境因子变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22~23题。
22.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高山苔原带最先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  )
A.较低海拔的缓坡地带
B.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
C.较高海拔的缓坡地带
D.较高海拔的陡坡地带
23.随着海拔的升高,草本植物入侵减弱的原因有(  )
①气温降低 ②光照减弱 ③降水增加 ④种子传播距离加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穿衣指数是根据自然环境对人体感觉温度起主要影响的天空状况、气温、湿度及风等气象条件,对人们适宜穿着的服装进行分级,以提醒人们根据天气变化适当着装。读我国某日穿衣指数分布图,完成24~25题。
24.由海南背心——广西和湖南短袖——湖北衬衣——河南西服——河北和辽宁大衣——吉林和黑龙江厚羽绒服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垂直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5.新疆和海南的穿衣指数不同,反映了区域环境的(  )
A.整体性 B.联系性
C.开放性 D.差异性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2年6月21日小明前往澳大利亚开始为期一个月的游学。图1为小明出发当日某半球光照图,图2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
图1
图2
(1)游学期间,地球位于图2中公转轨道的    与    之间的位置,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趋势是                  。
(2)游学期间,澳大利亚昼夜长短状况是      ,变化规律是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趋势是 。
(3)根据图1判断,弧线AB是   (填“晨”或“昏”)线;与B地地方时相同的点是      ;此时北京时间是    。
27.(16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地的地质构造是    。A、B、C、D四处岩石中,不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处。①②③④构成的水循环属于      循环,在各环节中比较容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是环节   (填数码)。
(2)若该地区位于欧洲西部,请说出图中河流的水文特征。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说明该区域植被破坏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28.(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2年2月4日至20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由北京和张家口联合举办。前两届举办的城市分别是韩国平昌和俄罗斯索契。下图为城市位置及索契、北京、平昌气候资料图。
(1)据图可知,索契为地中海气候,其与平昌的气候相比      (填“高温期”或“多雨期”)相同,      (填“高温期”或“多雨期”)不同,原因是索契夏季受            控制,冬季受        控制。
(2)北京的气候特征是夏季       ,冬季        ,其典型的自然带是             。
(3)从北京经张家口到索契,沿途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      地带性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受    条件的影响。平昌的气候比北京更加温和湿润,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平昌受    的影响更大。
29.(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2019年12月19日我国霜冻线(图中虚线)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紫色土是指发育于亚热带地区的石灰性紫色砂页岩母质土壤。全剖面呈均一的紫色或紫红色,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亚热带地区,以四川盆地为主。紫色土是在频繁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1)与同纬度地区相比,甲地霜冻线分布偏  (填“南”或“北”),其主要原因是                  。
(2)四川盆地的特色土壤和我国江南地区的地带性土壤分别是    、    。
(3)从河流的角度分析,重庆和武汉的共同区位因素是             ,河流对两城市的形成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    。
(4)从地形和气候的角度分析武汉夏季多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综合测评(B)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20年魅力中国行全国春节联欢晚会(2020年1月18—20日),在北京主会场之外特别设置了哈尔滨、大连、丽江三个分会场(如图)。据此完成1~3题。
1.2020魅力中国行全国春节联欢晚会期间,广州市(  )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等长 D.白昼渐短
2.2020魅力中国行全国春节联欢晚会期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
A.哈尔滨 B.大连
C.丽江 D.广州
3.四个会场中,地方时最早的是(  )
A.哈尔滨 B.北京
C.大连 D.丽江
答案:1.B 2.D 3.A
解析:第1题,材料提到魅力中国行全国春节联欢晚会的时间是2020年1月18—20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因此广州昼短夜长,B项正确。第2题,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因此北半球越往北正午太阳高度越小,从图上可以看出,广州纬度最低,正午太阳高度最大,D项正确。第3题,地方时的变化规律是越往东越早,从图上可以看出,四个会场中哈尔滨位于最东侧,因此地方时最早,A项正确。
我国古人把十二个月中太阳的升落方向用一首歌诀来概括,这首歌诀就是《定太阳出没歌》,其中一句是:“五月出艮归乾上,仲冬出巽没坤方。”歌词中的月份为农历月。下图为后天八卦图。据此完成4~6题。
4.根据“五月出艮归乾上,仲冬出巽没坤方”推断,离、兑、坎、震四宫代表的方向依次为(  )
A.北、东、南、西
B.南、西、北、东
C.南、东、北、西
D.北、西、南、东
5.影响太阳升落方向变化的原因有(  )
①地转偏向力作用 ②地球公转 ③地球自转 ④存在黄赤交角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太阳从巽宫方向升起、坤宫方向落下时(  )
A.华北地区小麦成熟
B.海南岛正值降水较多的季节
C.巴西高原草木茂盛
D.澳大利亚珀斯地区温和多雨
答案:4.B 5.D 6.C
解析:第4题,根据我国不同季节的日出、日落方位分析,农历五月即阳历6月前后,太阳直射北半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所以艮为东北,乾为西北。仲冬为阳历12月前后,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所以巽为东南,坤为西南。根据以上方位分析,离为南方,兑为西方,坎为北方,震为东方。B项正确。第5题,一年中,太阳升落方向会出现周期性的变化,夏半年偏北,冬半年偏南,主要原因是②地球存在公转运动,并且公转轨道和自转轨道不在同一平面;④存在黄赤交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出现回归运动,从而出现太阳升落方位的变化。故选D项。第6题,太阳从巽宫方向升起、坤宫方向落下时,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为冬季,A、B两项错误;南半球为夏季,巴西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正值湿季,草木茂盛,C项正确;澳大利亚珀斯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D项错误。故选C项。
位于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酋长岩高900多米,攀岩者要完全依赖自己的身体攀登光滑的花岗岩大岩壁,岩壁上面只有半厘米宽的缝隙可以着力,非常惊险。据此完成7~9题。
7.下列岩石中与酋长岩成因相近的是(  )
A.石灰岩 B.片麻岩
C.安山岩 D.大理岩
8.攀岩者在攀登过程中气温变化是(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9.酋长岩顶部与底部的温差接近(  )
A.3 ℃ B.6 ℃
C.9 ℃ D.12 ℃
答案:7.C 8.B 9.B
解析:第7题,由材料信息可知,酋长岩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选项中只有安山岩属于岩浆岩,因此安山岩与酋长岩成因相近,C项正确。故选C项。第8题,由材料信息可知,酋长岩高900多米,则攀岩者在攀登过程中气温是逐渐降低的。故选B项。第9题,由材料信息可知,酋长岩的顶部与底部的高差约为1000米,根据气温每升高100米,温度下降0.6℃的规律可知,酋长岩顶部与底部的温差接近6℃。故选B项。
读世界某区域地形分布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①地属于的板块名称为(  )
A.欧亚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日本海板块
11.甲地地形名称及成因为(  )
A.褶皱山脉 位于两大板块的生长边界
B.岛弧链 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
C.海沟 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张裂下陷
D.海沟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
答案:10.A 11.D
解析:第10题,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日本群岛是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岛弧,图中显示,①地位于日本群岛以西,因此①地位于欧亚板块,A项正确。第11题,图中显示,甲地颜色较深,并呈条带状分布,且位于日本群岛(岛弧)的外围,应表示海水很深的海沟,A、B两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沟是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而形成的凹陷地带,C项错误,D项正确。
读我国广西某地区景观图,完成12~13题。
12.该地典型的地貌景观属于(  )
A.冰川地貌
B.雅丹地貌
C.丹霞地貌
D.喀斯特地貌
13.该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是(  )
A.流水的溶蚀作用
B.风力的搬运作用
C.流水的沉积作用
D.冰川的侵蚀作用
答案:12.D 13.A
解析:第12题,图中显示,该地地表多峰林地貌,河流众多,根据地形特征判断,该地典型的地貌景观属于喀斯特地貌,D项正确;冰川地貌一般多角峰、冰斗、U形谷,A项错误;雅丹地貌为气候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为主形成的风蚀地貌,B项错误;丹霞地貌是以陆相为主的红层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C项错误。第13题,根据地表地貌特征判断,图中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因此该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是流水的溶蚀作用。故选A项。
第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19年12月2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开幕。联合国秘书长要求各国为解决气候问题展现出更多“政治意愿”。读图,完成14~15题。
14.全球变暖造成的影响主要有(  )
A.极端天气事件增加
B.水稻生长北界南移
C.南极冰川北界北移
D.全球降水普遍增多
15.会议召开期间,控制马德里的气压带或风带为(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东北信风带
D.盛行西风带
答案:14.A 15.D
解析:第14题,全球变暖破坏了原有较为稳定的大气环流,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如气象灾害增多,A项正确;全球变暖,热量条件变好,喜温作物的种植范围扩大,可能导致亚洲的水稻生长北界北移,而不是南移,B项错误;全球变暖,南极洲气温上升,南极洲边缘的冰川融化,会使南极冰川北界南移,而不是北移,C项错误;根据统计资料可知,全球变暖,中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降水有增多趋势,亚热带地区降水有减少趋势,不是全球降水普遍增多,D项错误。第15题,材料信息表明,第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19年12月2日开幕,因此会议召开期间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和风带南移。图中显示马德里位于40°N附近,冬季盛行西风带南移,因此控制马德里的气压带或风带为盛行西风带,故选D项。
下表示意我国某城市2021年9月25—30日的天气状况。读图,完成16~17题。
日期 天气 气温 风力
25日 晴 26~35℃ <3级
26日 晴 27~36℃ <3级
27日 晴 27~36℃ <3级
28日 晴 27~36℃ <3级
29日 晴 26~36℃ <3级
30日 晴 22~31℃ <3级
16.9月25—30日,影响该城市的主要天气系统是(  )
A.冷锋 B.暖锋
C.高气压 D.低气压
17.9月25—30日,该城市风力较小的原因是(  )
A.昼夜温差小 B.植被茂密
C.气流上升 D.气流下沉
答案:16.C 17.D
解析:第16题,根据表中数据分析,2021年9月25—30日该城市天气晴朗,气温较高,风力较弱,天气稳定,可知影响该城市的主要天气系统是高气压(反气旋),受其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气温较高;冷锋、暖锋、低气压控制下都会出现阴雨天气。第17题,结合上题分析,2021年9月25—30日该城市受高气压(反气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空气的水平运动弱,风力较小;昼夜温差、植被茂密对该时段的风力大小没有直接影响。
水位是指河流某处的水面高度,一年中等于或大于某一水位出现的天数之和称为历时。读水位过程线与历时曲线图,完成18~19题。
18.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为(  )
A.大气降水
B.季节性积雪融水
C.高山冰雪融水
D.地下水
19.若在该观测站上游修建水库,则历时曲线上的M、N点的变化是(  )
A.M、N同时右移
B.M左移,N右移
C.M、N同时左移
D.M右移,N左移
答案:18.A  19.D
解析:第18题,根据水位变化可知,该河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且流量较大,可推测其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第19题,水库对径流具有调节作用,可以增加枯水期的流量,减少洪水期的流量,因此M右移,N左移。
读某大洋环流局部模式图,完成20~21题。
20.该大洋环流为(  )
A.北半球副热带环流
B.北半球副极地环流
C.南半球副热带环流
D.南半球副极地环流
21.若该大洋环流位于大西洋,则(  )
A.①为本格拉寒流
B.①流经秘鲁西侧海区
C.②为加那利寒流
D.②流经非洲东侧海区
答案:20.C 21.A
解析:第20题,图示风向分别为东南风和西北风,故图示气压带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南半球回归线附近,是南半球以副热带为中心的环流。故选C项。第21题,若该大洋环流位于大西洋,则①为本格拉寒流;秘鲁西侧海区位于太平洋;加那利寒流位于北半球;②流经南美洲东侧海区。故选A项。
长白山高山苔原位于长白山火山锥体上部(海拔2000~2500米),以灌木苔原为主,很少有草本植物。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原先位于长白山苔原带西坡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苔原带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下图为草本植物入侵程度与环境因子变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22~23题。
22.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高山苔原带最先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  )
A.较低海拔的缓坡地带
B.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
C.较高海拔的缓坡地带
D.较高海拔的陡坡地带
23.随着海拔的升高,草本植物入侵减弱的原因有(  )
①气温降低 ②光照减弱 ③降水增加 ④种子传播距离加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22.B 23.C
解析:第22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较低海拔地区的草本植物入侵为重度入侵,坡度为30°~35°,故高山苔原带最先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第23题,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草本植物生长条件变差,①正确;随着海拔的升高,光照没有减弱,②错误;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先增加后减少,③错误;草本植物从较低海拔向上入侵,随着海拔的升高,种子传播距离加大,入侵减少,④正确。
穿衣指数是根据自然环境对人体感觉温度起主要影响的天空状况、气温、湿度及风等气象条件,对人们适宜穿着的服装进行分级,以提醒人们根据天气变化适当着装。读我国某日穿衣指数分布图,完成24~25题。
24.由海南背心——广西和湖南短袖——湖北衬衣——河南西服——河北和辽宁大衣——吉林和黑龙江厚羽绒服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垂直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5.新疆和海南的穿衣指数不同,反映了区域环境的(  )
A.整体性 B.联系性
C.开放性 D.差异性
答案:24.C 25.D
解析:第24题,纬度地带性分异以热量为基础,干湿度地带性分异以水分为基础,垂直分异以水热为基础。由南向北穿着越来越厚是因为气温越来越低,这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故选C项。第25题,新疆和海南的穿衣指数不同,是因为两地气候条件不同,反映了区域环境的差异性,D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2年6月21日小明前往澳大利亚开始为期一个月的游学。图1为小明出发当日某半球光照图,图2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
图1
图2
(1)游学期间,地球位于图2中公转轨道的    与    之间的位置,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趋势是                  。
(2)游学期间,澳大利亚昼夜长短状况是      ,变化规律是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趋势是 。
(3)根据图1判断,弧线AB是   (填“晨”或“昏”)线;与B地地方时相同的点是      ;此时北京时间是    。
答案:(1)甲 乙 先逐渐变慢,7月初达到最慢,再逐渐变快(先慢后快)
(2)昼短夜长 昼渐长,夜渐短 逐渐增大
(3) 晨 E地、F地 11时
解析:第(1)题,由材料信息可知,小明游学期间为6月21日到7月21日,此时地球处于北半球夏至日和秋分日期间的位置。读图可知,甲为夏至日时地球的位置,乙为秋分日时地球的位置,丙为冬至日时地球的位置,丁为春分日时地球的位置。所以游学期间,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甲与乙之间的位置。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即7月初达到最慢,过了7月初地球的公转速度又逐渐变快。第(2)题,由上题解析可知,游学期间为北半球夏至日至秋分日期间,此时澳大利亚正处于冬半年,其昼夜长短状况是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游学期间太阳直射点正逐渐向南半球移动,此时澳大利亚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第(3)题,由图1中的地球自转方向可知,弧线AB是晨线;读图可知,B、E、F三地位于同一条经线上,则E、F两地与B地的地方时相同。据图推算G所在的经线为135°E,且G所在经线平分昼半球,则G的地方时为12时,即135°E的地方时为12时,而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比135°E的地方时晚了一个小时,经计算可知图示时期北京时间为11时。
27.(16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地的地质构造是    。A、B、C、D四处岩石中,不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处。①②③④构成的水循环属于      循环,在各环节中比较容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是环节   (填数码)。
(2)若该地区位于欧洲西部,请说出图中河流的水文特征。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说明该区域植被破坏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答案:(1)背斜 C 海陆间 ④
(2)水量平稳,没有明显的汛期,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3)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涵养水源能力降低, 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河流含沙量增大,中下游湖泊、河床泥沙沉积加剧,调蓄洪水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增多;植被破坏,加剧上游侵蚀作用,沟谷加宽加深,加剧中下游沉积作用,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增大;泥沙增多,造成水污染。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地的岩层向上拱起,则该处为背斜;A、B、C、D四处岩石中,C处的岩石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而化石一般在沉积岩中,所以该岩石中不可能含有化石;读图可知,①②③④构成的水循环属于海陆间循环,在各环节中比较容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即图中的环节④。第(2)题,若该地区位于欧洲西部,该区域的气候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该气候具有全年温和湿润,且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的特点,所以该区域的河流水文特征为,河流的径流量比较平稳,没有明显的汛期,且河流的含沙量比较小,河流没有结冰期。第(3)题,该区域植被破坏会导致水土保持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随着该区域河流含沙量的增大,河流中下游湖泊、河床泥沙沉积加剧,导致湖泊调蓄洪水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增多;随着植被的破坏,河流上游的侵蚀作用也会加强,河流沟谷会加宽加深,导致河流中下游沉积作用加剧,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的面积也会增大;随着河流的泥沙增多,河流的水体净化能力会降低,容易造成水污染事件的增多。
28.(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2年2月4日至20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由北京和张家口联合举办。前两届举办的城市分别是韩国平昌和俄罗斯索契。下图为城市位置及索契、北京、平昌气候资料图。
(1)据图可知,索契为地中海气候,其与平昌的气候相比      (填“高温期”或“多雨期”)相同,      (填“高温期”或“多雨期”)不同,原因是索契夏季受            控制,冬季受        控制。
(2)北京的气候特征是夏季       ,冬季        ,其典型的自然带是             。
(3)从北京经张家口到索契,沿途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      地带性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受    条件的影响。平昌的气候比北京更加温和湿润,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平昌受    的影响更大。
答案:(1)高温期 多雨期 副热带高气压带 盛行西风
(2)高温多雨 寒冷干燥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干湿度 水分 海洋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索契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温和多雨;平昌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为温带季风气候,索契与平昌的气候相比高温期相同,多雨期不同。第(2)题,从图中资料可以看出,北京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最低温在0℃以下,降水较少,寒冷干燥,为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第(3)题,从北京经张家口到索契,沿途自然景观由森林过渡到草原,再过渡到荒漠,再过渡到草原和森林,这种变化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体现了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平昌的气候比北京更加温和湿润,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平昌受海洋的影响更大。
29.(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2019年12月19日我国霜冻线(图中虚线)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紫色土是指发育于亚热带地区的石灰性紫色砂页岩母质土壤。全剖面呈均一的紫色或紫红色,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亚热带地区,以四川盆地为主。紫色土是在频繁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1)与同纬度地区相比,甲地霜冻线分布偏  (填“南”或“北”),其主要原因是                  。
(2)四川盆地的特色土壤和我国江南地区的地带性土壤分别是    、    。
(3)从河流的角度分析,重庆和武汉的共同区位因素是             ,河流对两城市的形成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    。
(4)从地形和气候的角度分析武汉夏季多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答案:(1)北 北部山脉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
(2)紫色土 红壤
(3)位于干支流交汇处 供水 交通
(4)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形平坦,排水不畅。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与同纬度地区相比,甲地霜冻线向北凸出,分布位置偏北。甲地位于四川盆地,北边是大巴山和秦岭,由于北部山脉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甲地比同纬度地区气温高,不易发生霜冻,导致霜冻线分布位置偏北。第(2)题,材料二信息表明,四川盆地多为紫色砂岩和页岩发育的当地特色土壤——紫色土。我国江南地区在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基础上发育而成的地带性土壤是呈酸性的红壤。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庆位于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武汉位于汉江与长江交汇处,因此从河流的角度分析,重庆和武汉的共同区位因素是位于干支流交汇处。河流能为城市提供丰富的水源和便利的水运,许多城市临河布局,因此河流对重庆和武汉两城市的形成发挥的主要作用有供水、交通。第(4)题,从气候角度来看,武汉附近的干支流流域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丰富,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导致洪水流量大,易形成高水位洪峰;从地形角度来看,武汉位于江汉平原(或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河流流速慢,河道较弯曲,因此排水不畅,导致洪水水位高,易造成洪涝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