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七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第3节《平行线》参考教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七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第3节《平行线》参考教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5-05-02 11:37:54

文档简介

7.3 平行线 参考教案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平行线,会表示两条直线平行;2.会画平行线,知道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以及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3.知道“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能用来说明两条直线平行.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2.初步学会简单的理由说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正方体模型观察“不相交的直线是否平行”,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重点 1.平行线的概念及画法;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及其应用.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说明 活动目的
活动1 认识平行线. 学习平行线的定义、表示方法.
活动2 画平行线. 画平行线,探究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以及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活动3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探究“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应用.
活动4 完成“练习”. 怎样表达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活动5 回顾与反思. 整理本节知识.
课前准备
教具 学具 补充材料
电脑、投影仪 课件资源、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平行线同一平面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复习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请同学们看书想一想:怎样表示两条直线平行?怎样读? 学生看书后回答,教师点评. 认识平行线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我们在生活中见过平行线吗?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联系实际情景.
活动2 平行线的画法请同学们按课本43页的方法,画平行线. 学生画平行线,教师巡视指导. 学习平行线的画法.
请同学们做“观察与思考(1)”. 学生探究,教师指导. 探究: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
结论: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 师生共同总结.
活动3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请同学们做“观察与思考(2)”. 学生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探究:“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结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例 如图,∠1=55°,∠2=55°,直线a与b平行吗?为什么?解:因为∠1=55°,∠2=55°,所以,∠1=∠2,所以,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师边讲边板书,告诉学生解题的要求. 运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两直线平行.
活动4 完成“练习”请同学们做课本(P44)的“练习”.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活动5 回顾与反思请同学们谈一谈,今天的收获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
你认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中“在同一平面内”可以去掉吗?请同学们做课后习题(P44- P45).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A组、B组
1
2
a
b7.3 平行线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平行线,会表示两条直线平行;
2.会画平行线,知道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以及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3.知道“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能用来说明两条直线平行.
学习重点:平行线的概念和画法,平行线的两个性质.
导学过程:
一、情境:
1.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两条直线平行的实例,你能举例说明吗?
2.如P42图:那些线是互相平行的?
二、探索:
(一)平行线
1.我们的教室中还有哪些线是互相平行的?
2.讨论归纳:平行线的特点.
叫平行线.
3.辨析:不相交的直线就是平行线吗?
4.平行线的表示方法:
直线a平行于b, 可以记作:a b,读作:
5.平面上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公共点的个数 图形
在同一平面内 相交
平行
(二)平行线的画法及两性质
做一做:
(1)借助方格纸,画平行线;
在方格纸上,你能画出互相平行的直线吗?(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2)借助三角尺画平行线.
画图要点:一 ,二 ,三 ,四 .
议一议:如图,
(1)经过点C能画几条与直线AB平行的直线?
(2)经过点D能画一条与直线AB平行的直线,
它与(1)中所画的直线平行吗?
(3)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
结论:1.
2.
3.
例 如图,∠1=55°,∠2=55°,直线a与b平行吗?为什么?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三、自我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