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第9课 《陈情表》 《项脊轩志》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第9课 《陈情表》 《项脊轩志》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9 16:1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陈情表 项脊轩志
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D.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谨拜表以闻      闻:动词,听说
B.则刘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C.垣墙周庭       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
D.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一:数词作名词,一个整体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B.
C.
D.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而刘夙婴疾病 B.则告诉不许
C.其制稍异于前 D.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一种文书,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
B.“志”为记事的书或文章,如地方志、墓志、《三国志》等。和“志”文体形式比较接近的还有“记”“书”等。
C.“束发”指男孩15岁。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称谓。儿童时期,头发向上收起,束成小髻,称为“总角”,于是称童年时期为“总角”。男孩成童束发为髻称“束发”,而“成童”即长到一定年龄的儿童,一般认为是15岁,故男孩15岁称“束发”。
D.“归宁”旧时指女子出嫁。另外,古时诸侯朝觐毕,天子问其民安否,也叫“归宁”。“归宁”又不同于“归省”,“归省”指回家看望父母,不只限于出嫁女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2)《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牺牲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里面书多且有读书之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项脊轩志》中,描写明月之夜,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随夜风的吹拂而移动的可爱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在儒家学说中,“孝”为伦理道德之首。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其大意是,“孝”说的是供养父母,而犬马也都能得到饲养,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与饲养犬马没有区别。由此可见,孝不仅在于外在的表现,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若未真诚侍奉和恭敬父母,任何外在形式的表现都不足以体现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一种社会伦理的道德追求。“孝”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社会伦理基础,儒家更将“孝”作为评价一个人能否尽忠报国、尽职为官的基本标准,“孝”与“忠”共同形成社会个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准则。
9.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保留全部信息,语言连贯。(可以适当添加、改动个别词语)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总是想方设法地将那种“可喜”“可悲”之情营造出一种使人如品佳茗,久久难忘的浓烈的情感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李密传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陈情表》原文,省略)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摘编自《晋书·李密传》)
注 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ɡ):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的思念之深。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品格好,资质高。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B.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C.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D.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为继承君位的人。“太子洗马”,也简称为洗马,属于太子官属,是太子的随从官员。
C.“劾”,弹劾,指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弹劾制度是封建监察制度的核心内容。弹劾的奏章往往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裁决。
D.“迁”,表示官职的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除此之外,表示削职的还有“陟”“谪”“黜”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很小就懂得尽孝道。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个名副其实的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C.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是个仅次于齐桓公的君主,理由是刘禅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司空张华对他的这个见解很是信服。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他在诗的末章表明了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张华听了李密对自己的两个问题的回答,为什么“善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悠然亭记
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馀年,归始僦居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娼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入闽、越之隩阻,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选自《明清散文》,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B.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C.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D.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嘉靖”,明朝世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指马鞍山的南面、娄水的北面。
C.“靖节”,陶渊明的私谥号,是他死后他的朋友根据他的生平行为给予的称号。
D.“僭”,指超越身份冒用在上者的职权、名义行事,在这里表示自谦。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叙写了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后随遇而安,建筑庭园,修建悠然亭,颇有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思想情趣。
B.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有声名和功绩;罢官后,朝廷仍然认为他可被重用,但是他自己却已忘怀,纵情于山水。
C.淀山公现居的马鞍山与泰山的大石无异,因此他现在面对此山与曾经游览泰山等名山的心态,是同样悠然的。
D.庄子认为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心里就舒畅,即使丘陵草木杂芜,掩蔽了十分之九,心里仍然舒畅,何况是亲身见闻到本来面目的呢?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淀山公的“悠然”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 D
解析 A项古义:不会走路,文中形容柔弱。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B项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C项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2.答案 A
解析 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3.答案 D
解析 A项每:经常,常常。B项无主:没有人来做。C项兀坐:独自端坐。
4.答案 D
解析 D项均为副词,总共。A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B项介词,比/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不译。C项指示代词,那(这)/代词,它的。
5.答案 C
解析 C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被动句。
6.答案 D
解析 “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7.答案 (1)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2)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3)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4)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
8.答案 (示例)①因此若无孝敬父母之心 ②而且更在于内在的情感 ③孝不仅是善事父母的家庭伦理观念
9.答案 ①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总是想方设法地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情感氛围。②《项脊轩志》抒发了“可喜”“可悲”之情。③它使人如品佳茗,久久难忘。
1.答案 A
解析 “得管仲而霸”与“用竖刁而虫流”结构对称,中间应断开,排除C、D两项;“安乐公”为名词,作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A。
2.答案 D
解析 “表示削职的还有‘陟’”错,“陟”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3.答案 D
解析 “表明了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有误。李密想入朝为官,并希望得到升迁,但因朝廷中无靠山未能如愿,而被调任汉中太守。他心怀不满,才作诗发牢骚说“不如归田”,此乃言不由衷。
4.答案 (1)(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
(2)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
解析 (1)“暇”,空闲;“师”,以……为师;“方”,把……比作。(2)“无己敌”,没有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是以”,因此。
5.答案 李密的第一个回答将安乐公(蜀国后主刘禅)比作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这样既维护了安乐公的尊严,又指出了他施政的问题所在。李密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同样巧妙,他没有否定张华对诸葛亮的评价,却将其转化为对诸葛亮超凡才能的肯定。李密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非常得体,符合他两朝为臣的身份。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彭山),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感恋双亲,思念至深,以致忧思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顺和恭敬而闻名。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不脱衣睡觉,为祖母端饭菜、喂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饮食或服用。(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
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征召他担任太子洗马。李密因为祖母年迈,无人奉养,就没有接受任命。于是上奏章说:……(《陈情表》译文,省略)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说:“李密这个名士,不是徒有虚名。”于是收回对他的任命。
后来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后,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李密:“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说仅次于齐桓公。”张华问其中的缘故,李密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具体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这些水平高的人)相互之间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琐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好。
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调回京城任职,可是他在朝中没有靠山,于是被调任汉中太守,自认为失去了很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李密在诗的末章说:“人们也都说过这样的话,有因才会有缘。(当官的人)皇宫中如果没有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君主在上,这话怎么能这么说呢!”武帝对此很生气,因此都官从事等(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在家中。他有两个儿子:李赐、李兴。
6.答案 A
解析 “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的意思是“我曾经认为悠然自得的人确实能够和天道成为一体”,句意完整,故句子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C、D三项。故选A。
7.答案 B
解析 “娄水之阴”指娄水的南面。
8.答案 C
解析 “是同样悠然的”错,由文中“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可知,只面对此山是悠然的。
9.答案 (1)而恬淡自然的意韵,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
(2)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其中“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
解析 (1)“每”,常常;“见”,体现;“适”,适意。(2)“得”,能够;“之”,它,指其中“悠然”的含义;“乌”,哪里。
10.答案 ①定居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②越来越喜欢这座山,在山上建了楼阁、栏杆,台几、坐席、门窗随处可见;③将自己建造的一座小亭子命名为“悠然”。
参考译文
我外祖父家世代居住在吴淞江南边的千墩浦边上。表兄周淀,由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在外做官二十多年,罢官回来后在昆山县城租房居住。嘉靖三十年,在马鞍山的南麓、娄水的南岸定居。
回忆起我小时候曾经住在外祖父家,大概距离县城三十里,远远地遥望马鞍山坍塌如一堆堆积的土灰一样,云雾缭绕,似有似无。淀山公越来越喜欢这座山了,在山上建了高大的楼阁,弯曲的栏杆,台几、坐席、门窗随处可见。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花园,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为亭子命名。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做的一样。而恬淡自然的意韵,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而看到天地间的万物,心中无阻塞之处,随遇而安,到了哪里能不悠然自得呢?我曾经认为悠然自得的人确实能够和天道成为一体,说陶渊明先生不知道天道,是不行的啊。
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所做官职,多有显著的声名和功绩,因而被嫉妒他的人所不容。然而到现在,朝廷谈论可以重用的人才,还一定推崇淀山公。大概淀山公没有为世人所忘怀,然而他自己却忘怀到这种地步。
陶渊明先生已经远去了,我无从跟随他来向他请教。我将要跟随淀山公向他请教“悠然”的原因。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句,陶渊明没有能够说出其中“悠然”的含义,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淀山公游历天下,曾登上泰山,游览邹城的峄山,游历嵩山及少室山之间,涉游东海和南海,进入福建和浙江两地深险难行的地域,这马鞍山与泰山的一块大石头相比,有什么不同呢?回想淀山公的悠然自得,只寄托在这座山中吧!庄子说:“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她心里就舒畅。即使丘陵、草木杂芜,掩蔽了十分之九,心里仍然舒畅。何况是亲身见闻到本来面目的呢?”我获得陪同这座悠然亭的主人的荣耀,冒昧地写下了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