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09 23:0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庐山的壮美,领会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获得启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地域限制了我们的脚步,阅读却放飞了我们的心里,这节课我们要跟着书本去旅行,开启一场云旅行,此次担任云旅行云向导就是苏轼,让我们来认识下这位云向导——苏轼。
二、了解诗人,出示课题
1.简介诗人苏轼
我们此次云旅行的导游可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他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本次我们云旅行的地点,就藏在他一首诗题中。
2.解题
猜猜我们此次云旅行目的地是哪呢?“西林”是庐山北麓的西林寺“壁”是墙壁,“题”:题写,书写。“题西林壁“就是苏轼看到庐山美丽的风景后有感而发,于是在庐山脚下西林寺的墙上写下了这首诗。
3.说到这,你有什么疑问呢?诗人为什么要在墙壁上写诗呢?古代印刷技术并不发达,写在墙壁上就相当于公开发表,能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解了我们此次云旅行的目的地,就让我们一同开启我们此次的云旅行,旅游线路就藏在这首古诗中,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古诗。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展示读。古诗有古诗的节奏,朗读是展示它最好的方式,请同学们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
四、抓住字眼,赏景悟理
有人说“苏轼是一位资深旅游达人”你能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 用一个词来验证这样的说法吗?——“各不同”
1.在这两句中,苏轼都站在哪些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庐山呢?(横、侧、远、近、高、低)
2.“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岭”是指连绵的山脉。“峰”是指高而尖的山头。
3.那就让我们跟随云导游苏轼的脚步走进庐山,从正面看,庐山连绵起伏,绵延不绝,从侧面看,高耸入云直插云霄, 从远处、低处、高处低处你有看到了怎样的庐山呢?各位云团员们,你能用“我站在( )看到( )来分享下你的感受?
4.各位云团员们正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才不同的。那么怎样才能读出庐山景色不同的感觉呢?(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看到这,我们的云导游不禁若有所思起来,他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
5.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一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1)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庐山是那样的雄奇、壮丽、险峻,相比之下,诗人又是那么的渺小,诗人身正在处庐山中,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那片景象,视野就变得狭窄,一时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了,究其原因是因为身在山中。要想看清庐山真正的面貌,那就必须跳出来,只有身在山外,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看景如此,做事情呢?生活中的你曾经有没有为一件小事和妈妈闹意见?当时的你是怎么的心情呢?过后一段时间再回想这件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身处事情之中难免看不清事情的全貌,只有跳出来才能看到事情本来得面貌,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就是云导游苏轼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的一个哲理。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
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诗呢?这两句又隐含了苏轼怎样的心境?《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的意见,所以被宋神宗贬谪到了黄州。从朝廷被贬到黄州,苏轼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自己的身份和人生产生了不确定感。诗人除了在探究庐山的真面目,还在寻找着自己人生的方向和真面目。
6.熟读成诵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在这庐山中背诵古诗。
五、延伸阅读,拓展积累
这节课我们跟随云导游苏轼一同走进《题西林壁》赏庐山美景,悟人生哲理,苏轼在游庐山游玩了很多天,写下10余首关于庐山的诗,这首是他在庐山的收官之作。之所以流传千年,正是因为他将道理蕴藏于景物之中,像这样通过诗句来讲述道理的的诗我们把它叫做哲理诗,其实我们以前也学过一些哲理诗,《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除此之外还有那些哲理诗呢?课下同学可以继续走进古诗去搜集更多的哲理诗,感受诗人的智慧,也可以搜集苏轼这一路走来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体会到诗人这段时期的心路历程。
六、作业超市
1.学唱《题西林壁》歌曲。
2.为古诗《题西林壁》配画。
3.以《题西林壁》古诗为内容,展开想象,写一篇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