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说课(共21张PPT)粤沪版 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说课(共21张PPT)粤沪版 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12-09 17:0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说教材
说实验教法
说学法
说实验过程
布置作业
实验教学效果与评价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2、教材分析
3、实验教学目标
4、实验教学重难点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探究实验课,《课标》中作出了强制性的要求,即要求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来学习。另外本节知识是生活实际中经常用到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光学的基础。
3、实验教学目标
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经历用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
体会成功的喜悦、领会科学方法的神奇。
4、实验教学重难点
实验教学重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
实验教学难点:
探究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二、说实验教学法
本实验教学为了丰富实验素材、实现学生课程资源共享、进行问题突出化分析 ,体验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实验的设计上打破常规分组实验器材的相同,通过更换实验组中间的某个器材,达到组组不同,从而丰富实验器材,让问题更加突出化,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真正的科学探究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实际遇到的问题会很多。这让学生既获取了正确的实验结论又明确了各种实验器材出现的意义。最后通过问题分析,进一步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三、说学法
关于实验探究的过程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已明确科学探究的要素,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和课本活动,通过分析讨论、小组合作自主完成探究实验。
四、说实验过程
1、回顾生活引入新课。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信息
5、分析与论证
6、求同存异、二次实验
7、问题思考与讨论
1、回顾生活引入新课。
同学们,镜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能照出我们的影子,那你知道哪些物品能照出我们的影子吗?
学生回答:梳妆镜、晚自习的窗玻璃、平静的水面等等。
肯定学生的回答,引入平面镜的概念:表面是光滑平面的镜子叫平面镜,平面镜中的影子叫做像。
顺势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猜想与假设
既然平面镜是我们生活中熟知的物品,那你能说出平面镜中的像和物体有什么样的关系吗?什么情况下成像会更清晰呢?
学生依据生活经验猜想:
可能他们的形状是一样的(猪八戒照镜子)可能他们到平面镜的距离是一样的(物远像远、物近像近)可能他是变化的(物远了我们看着像小了)等等。
3、设计实验
请同学们依据自己的猜想并参照课本活动2 分小组讨论活动方案、并且进行交流。(学生的想法可能很多,此时不要否定任何一个。)
4、进行实验与收集信息
你们都是小小理论物理学家,你们的设想需要实验的验证。但在物理学中,能提出猜想的物理的和用实验验证他的物理学家很多情况不是同一人,比如说:杨振宁和李振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却是由吴健雄用实验验证的。那接下来我们就做小小吴健雄来互相验证同学们的设想。
抽签分发实验器材:
(1)蜡烛(等长2只)、三角板、刻度尺、玻璃板(薄一)、玻璃板支架、火柴、白纸一张
(2)蜡烛(等长2只)、三角板、刻度尺、玻璃板(厚一)、、玻璃板支架、火柴、白纸一张
(3)蜡烛(等长2只)、三角板、刻度尺、平面镜一块、玻璃板支架、火柴、白纸一张
(4)蜡烛(等长2只)、三角板、刻度尺、玻璃板(薄一)、玻璃板支架、白纸一张
(5)蜡烛(不等长2只)、三角板、刻度尺、玻璃板(薄一)、玻璃板支架、火柴、白纸一张
(6)蜡烛(等长2只)、刻度尺、玻璃板(薄一)、火柴、白纸一张
请同学们仅利用手中器材完成实验,并把过程遇到的详细问题记录下来。
5、分析与论证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有的同学获取了结论,有的同学实验没办法进行,那我们就对我们出现的问题互相交流一下。
(1)能成像且等距、等大、对称、虚像。 (2)成两个像。
(3)能看到像,但不能验证。
(4)成像不清晰。
(5)无法验证大小关系。
(6)不容易找到像。
6、求同存异、二次实验
求同存异,明确各种实验器材的作用并进行二次实验,获取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等长2只)、三角板、刻度尺、玻璃板(薄一)、玻璃板支架、火柴、白纸一张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平面镜所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是虚像。
7、问题思考与讨论
1、为什么小轿车的前挡玻璃是倾斜的而大货车的几乎是竖直的?
2、为什么晚上行驶在路上的汽车车内的灯要关着?
3、为什么当我们远离平面镜的时候,镜中的像会看着变小?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收集生活中平面镜的相关信息和现象,并相互之间讨论交流。
六、实验教学效果与评价
本实验的教学并没有直接按照课本给同学们提供合适的器材。而是依据器材的作用和成像的特点进行删减和补充。虽然学生的实验时间长一些,但通过对问题的突出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信息能力、分析能力、交流能力。对该实验的过程和结论都有了自己的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学生提出的猜想并不能完全一一验证,不免留下遗憾,需要我们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