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五年级上《桂花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箩、杭”2 个生字,会写“懂、兰、箩”等 10 个字,理解“桂花、糕饼”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2. 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你们喜欢桂花吗?(展示桂花图片)桂花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它清可绝尘,浓能远溢。都说“桂子花开,十里飘香”,当桂花盛开的时候,满树的桂花,星星点点,非常迷人。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桂花雨》。(板书课题)
2. 齐读课题,针对课题提出问题。
3.作者介绍
琦君,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当代女作家。主要作品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等。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圈画出生字。
2.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生字的读音。
3.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
箩:用竹子编的器具,大多方底圆口。
杭:浙江省杭州市的简称。
4. 学生自由读、开火车读、分组读、齐读生字词。
5. 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指导学生书写。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童年时代在故乡摇落桂花的情景,表达了对童年时光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3. 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写“我”喜欢桂花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 3-6 自然段):写童年时代“我”摇桂花的乐趣。
第三部分(第 7-8 自然段):写“我”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四)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桂花的香味太迷人了。
引导学生理解“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句话。
2. 学生齐读第 2 自然段,注意读出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3. 学生自由朗读第 3-6 自然段,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描写了作者童年时代摇桂花的情景。
提问:作者是怎样摇桂花的?找出相关语句。
学生交流,教师出示句子:“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摇桂花时的欢乐心情。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摇桂花时的快乐。
提问:桂花摇落后,作者的表现是怎样的?
. 学生交流,教师出示句子: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引导学生体会桂花给作者带来的美好回忆。
学生齐读第 6 自然段,注意读出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4. 学生自由朗读第 7-8 自然段,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写作者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提问:作者为什么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母亲的这句话表达了她对家乡桂花的热爱和怀念,也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和家乡生活的怀念。
(五)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作者童年时代在故乡摇落桂花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光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六)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通过自读自悟来理解课文。总体来说,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比较深刻,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时,还可以更加深入一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另外,在课堂上还可以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进行思考和交流,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