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教学参考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教学参考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5-02 21:30:48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VS学习目标1、了解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基本过程和具体表现(雅尔塔体系、杜鲁门主义、“冷战”、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德国的分裂、朝鲜的分裂、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经互会 。)
2、从多维的角度辩证的认识美苏之间的“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3、从“冷战”政策和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史实中认识到霸权主义的危害,明确国家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将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确立“存异”和宽容的态度与价值观。
一、记忆 美苏“冷战”下的世界消极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开展军备竞赛,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国际局势长期紧张 。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阅读教材,请找出在美苏“冷战”局面的国际关系影响下,发生了哪些威胁世界和平的事件和局部战争?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资料:核武器方面
资料:常规武装力量方面
(1950—1953年)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宣布援助韩国;命令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侵略朝鲜。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中朝军民联合抗击。1953年,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朝鲜战争 ——美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 投下800万吨炸药,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和整个印度支那1000多万难民流离失所;
美国也损失惨重,战争长达12年,5.6万余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越南战争:1961年—1975年记忆之分离:柏林墙记忆之战争:朝鲜战争记忆之恐惧:导弹危机记忆之死亡:失去亲人记忆之碎片“无论是我们的人民,还是我们的领袖,都不是万能的。在不涉及我们自身存亡的事务中,要判断什么是另一个国家和人民的最大利益,应由国际社会进行公开辩论来决定。我们并不拥有天赋的权力,来用我们自己的理想或选择去塑造任何其他国家。可是直到今天,在世界上许多地方,我们仍然在重复着类似的错误。”
——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 1995年发表的《回顾:越南的悲剧与教训》 ③促使亚非拉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①双方势均力敌 避免新的世界大战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长期共存 世界整体发展消极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开展军备竞赛,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国际局势长期紧张 。积极影响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1945年雅尔塔会议
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雅尔塔体系 二战后,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
腿上的巨大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
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
英国小毛驴。”
—— 丘吉尔1943年德黑兰会议“大不列颠作为一个世界强国,已经完蛋了”。
——美国国务院官员琼斯西欧辉煌不在美国:独占鳌头二战结束后,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宝座。经济上,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为:工业生产量:2/3?,外贸出口额:1/3?,黄金储备:3/4。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军事上,1945年,美国拥有武装部队总数达1230万人,军费开支达90多亿美元。美国拥有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数百个军事基地分布在世界各地。它垄断着原子弹,成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 苏联:世界一流五大国中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只有苏联。它拥有一只数量最多、战斗力强、装备精良的军队。 1945年苏军总数达1140万,领土扩大了60万平方公里。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结合课本思考,为什么美苏会从战时的盟友变成战后的敌人?材料: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斯大林根据材料概括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雅尔塔体系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雅尔塔体制实质: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
2、两国实力均衡
(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国家利益冲突)
3 、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根本)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决定了国家政策的变化 材料: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这条线背后坐落着中欧古国的首都—— 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等地。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1946年3月5日《富尔顿演说》探究:材料中丘吉尔所说的“铁幕” 下的国家和地区指哪些地区? 为什么说这些国家“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拉下“冷战”的序幕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冷战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冷战的具体表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二、责任 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思考:材料中“自由国家” 和“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是指什么?杜鲁门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美国的“支持”和“支援”意味着什么?这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一:今天希腊的生存,受到数以千计共产党徒的领导的武装人员的恐怖活动威胁。他们在很多地点,特别是沿着希腊国境,反抗政府的命令……希腊如果要成为一个独自尊的民主国家,必须要有支援。而美国必须给予这种支援……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企图加于他们的奴役。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利,我们就可能危机世界和平——而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 ——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1947) 观察右图并结合课本,图中站着
的人是医生,躺着的是病人,医
生正在给病人治病,病人身上贴
着药片,药片上的“$”是美元的
标志。该图反映了二战后初期
美国与欧洲的关系,结合
二战后初期有关史实回答:
1.图中“医生”给“病人”开的“药”具体指什么?
??
2.“医生”所开“药”的实质和作用是什么?
“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借出席哈佛大学毕业典礼并接受名誉学位的机会,提出美国帮助欧洲复兴的建议,即“马歇尔计划”。五星上将,美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材料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问题:从马歇尔的演讲分析,他主张美国实施对外援助的目的是什么? 马歇尔计划是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实质都是要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但是杜鲁门主义是公开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是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2、杜鲁门曾经说过:“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通过这句话,结合书中的知识,认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之间有何关系。1、关于“马歇尔计划目的”的图示:复兴欧洲经济
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控制西欧
遏制苏联推行霸权政策
实现称霸战略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冷战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冷战的具体表现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北约”“华约”二、责任 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北约标志(二)、美苏争锋为什么以“冷战”为形式?(1)力量均势;(2)存在核威慑;(3)世界人民渴望和平;课堂讨论 “北约”集团 的军队近 600万兵力和“华约”集团 的军队 600万兵力,双方千万大军处于战略对峙状态。美国的 1626枚战略导弹和苏联的1910枚战略导弹,及双方数以万计的战役核导弹,相互瞄准着对方成员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目标,处于待机“按电钮”之势,进而导致军备竞赛,争夺核优势、航天优势的斗争愈演愈烈,国际形势日趋紧张。但双方都害怕毁灭于世界上已据有的130亿--160亿吨当量(相当于在广岛使用的 100万颗原子弹的威力)的核武器中,谁也未敢启动“核按钮”,发动核大战。 “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
任何一个国家比它强大。……这意味
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
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杜鲁门 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
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
子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
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
——赫鲁晓夫二战结束后,对“冷战”形成的责任,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一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负主要责任,以苏联为首的东方国家也有一定的责任;另一种认为,责任全在以美国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此你有何看法?二、责任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现在,冷战虽然早已成为历史,
那么人类是否迎来了真正的和平呢?
当今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
为了世界和平,我们应该做哪些努力?史学感悟三、未来 如何面对国家间的分歧与矛盾9?11中倒塌的世贸大厦看图片
说历史美军对巴格达大规模轰炸巴以冲突不断,再度交火心中和平世界才会真和平
愿人类的天空永远是湛蓝的
永远没有一丝阴霾
让和平的玫瑰永远灿烂地开放知识归纳
一、“冷战”的背景——“二战”后美苏关系逐渐恶化
1、美国——称霸世界
2、苏联——扩展自己
3、美苏——根本对立(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4、美国——称霸障碍(苏联)
二、“冷战”政策的推行(1947年)
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序幕。
⑵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开始。
⑶“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
⑷“北约”和“华约”,标志着两级格局最终形成。
三、“冷战”的影响
1、积极:避免世界大战;促进第三世界的兴起。
2、消极:造成国际局势的长期紧张
——德国的分裂、朝鲜的分裂、朝鲜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在学了这一节课后,甲同学说:“两强对峙,谁也不敢打,维护了世界和平。”乙同学说:“两强对峙,把世界推向战争边缘,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你觉得他们的话对吗?试结合史实加以评析。作业:当我是小孩
我曾经问大海
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争战
总是没答案
但我还是一天一天慢慢寻耐
直到有一天
我在梦中看见
你我他自私丑恶争夺嘴脸
才明白过来
这所有所有真实罪恶的根源
张开掌心
生命连线
硝烟在散开
擦干泪水
告别昨天
迷茫的双眼
黑夜过去
乌云不在
区散了阴霾
看着蓝天
彩虹深处
见到上天当我是小孩
我曾经问大海
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争战
总是没答案
但我还是一天一天慢慢寻耐
蓝色地球
四洋五洲
海连着海
陆望着陆
同是手足
张开掌心
生命连线
硝烟在散开
擦干泪水
告别昨天
迷茫的双眼
黑夜过去
乌云不在
区散了阴霾
看着蓝天
彩虹深处
见到上天
直到有一天
我在梦中看见
你我他自私丑恶争夺嘴脸
才明白过来
这所有所有真实罪恶的根源
蓝色地球
四洋五洲
海连着海
陆望着陆
同是手足
蓝色地球
四洋五洲
海连着海
陆望着陆
同是手足课件23张PPT。 世界多极化趋势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一片废墟的德国城市街头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这种力量虽然远不如这两个国家那样强大,但是它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如此有力,一旦潜在的分歧发展成为严重的紧张局势,在面临这种威胁时,为了维护和平,它可以在天平中投下举足轻重的砝码。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1949-1963在任) 欧共体总部大厦
(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 )欧共体在罗马成立 问题探究
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1974年欧洲共同体执行主席、联邦德国外交部长谢尔
想一想,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联合起来的欧洲成为独立于两个超级大国之外的第三种力量的愿望已经基本实现,欧共体由于经济实力的增长,政治外交方面的独立倾向已日趋明显,摆脱美国控制的决心也更加强烈,在国际政治领域已慢慢与美国鼎足相处。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原因形成进展影响
(1)二战后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2)联合起来提高国际政治地位
(3)亚欧各国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联系日益密切
(4) 共同的区域地缘关系
(5)共同的文化底蕴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
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加强科技合作经济实力增强,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1945年8月,美国投掷原子弹后,日本广岛一片废墟。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和日本天皇裕仁 1964年10月1日日本新干线通车 世界闻名的高速铁路——新干线是日本铁路技术的骄傲,也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象征。第一条新干线于1964年在东京和大阪之间开通运行。列车的最高时速可达210公里,当时为世界第一。此前,从东京到大阪需要8个多小时,有了新干线以后则只需要3个多小时。新干线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原因:美国在日本推行民主改革
全国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
重视科技教育
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结果: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影响: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格局
实行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各国经济增长率(%)比较问题:该表反映了怎样的局面?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种局面对世界格局的
演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主要原因:美国经济
相对衰落,日本和西欧经济迅速发展。影响:动摇了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
,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铁托(1892—1980)铁托在发表演说首届不结盟国家会议会场第13届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2004年2月20日) 来自114个不结盟运动成员的近万名代表出席了这次峰会,其中包括62个成员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光亚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本届会议。 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中国得
以冲破美国设置的种种障碍,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件事情说明
了什么?在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中国合法席位后,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开怀大笑。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新兴独立国家谋求维护独立、主权、发展
与和平的有效途径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原因:标志:特点:奉行独立、自由、不结盟、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意义:标志着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开始改变了美苏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二战后初期的联合国实际上为美国所把持,成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但随着亚非拉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的诞生,这种局面逐渐被打破。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方面表明第三世界力量的强大,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阅读与思考 以下是战后美国政府首脑的一些言论: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总统1953年在其就职演说中讲到:“为了团结一致和应付时代的挑战,命运已把领导自由世界的责任赋予了我国。”
材料二
1957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表示:“我们一直没有同共产党中国贸易,或者准许同它进行文化上的交流。这些过去一直是,而且现在也是我们的政策。”
材料三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与世界社会隔绝的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材料四
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国际环境,尤其是欧洲发生的变化,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机会”,“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变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 请思考:这些言论体现出美国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两个变化:一是从领导西方世界到与西欧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一是从拒不与中国交往到力求中美关系正常化。
原因是美国霸主地位的衰落,西欧的联合和实力的增强,长期以来封锁中国政策的失败,当时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的形势。本课启示
1、注重以科技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
2、加强区域的团结合作
3、第三世界国家对内要制定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外要立足第三世界,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同时也要和发达国家加强经贸合作和政治对话。
4、在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中的重要力量都应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推动力(如欧盟、中国等),而不应成为世界和平的潜在威胁(如日本)。
课件47张PPT。清政府与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回首往事1915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1919年5月19日巴黎和会 弱国无外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一、建国初期——开拓外交新局面1、背景:
国际:两大阵营对峙;
美国的遏制;
国内:百废待兴
历史因素: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
不平等关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
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
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司令史枢波访问台湾 美国第七舰队旗舰“蓝岭” 号
2、基本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外交政策“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
民地的地位,在国
际交往中独立自主。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
立与主权,奠定了
与世界各国建立平
等互利外交关系的
基础。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
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
不致孤立4、50年代的外交成果:A、建国初与苏联等17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仪式上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
义内容发展同邻国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目的 提出 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如何理解它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包容性: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制度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
开放性:五项原则是和平的,也是发展的,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的“定海神针”。不管国际风云变幻万千,国际力量格局组合多变,中国外交总是以之“不变”来应对外部环境之“多变”。靠这根神针,我们成功地处理了和社会主义国家家、民族独立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等等方方面面的关系。——《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1954年,日内瓦会议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背景:朝鲜停战,美继续盘踞台湾海峡,企图在印度支那地区威胁中国1954年4月至7月,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上图为周总理一行步入会场D、万隆会议(1955年) 背景:内容: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意义:①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②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有更多的亚非国家同中国建交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1955 万 隆 会 议针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的破坏而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同:
异:有相同的历史遭遇,都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有共同的愿望:维护独立,谋求发展。“求同”:共同的发展目的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保留不同的意见和分歧。“存异”:保存不同的社会和意识形态图为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言。1、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处理
A.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B.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C.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D.朝鲜战争的遗留问题B练习题2、建国初期,中国政府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反针,其根本目的是
A.和美国展开对抗????????????? ?
B.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C.提高国际地位??????????????? ?
D.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B练习题3、关于亚非会议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①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②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③会议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④会议讨论了和平解决朝鲜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 D.②④?练习题c70年代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外交方针 国际环境:
这一时期,苏美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
方向发展。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
谋求从越南脱身,寻求同中国接近。苏联则在
加紧同美国争霸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
压力和军事部署。
中国的外交方针:
1974年2月,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
还提出了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的“一条线”
的战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对付苏联
的威胁。二、70年代外交的重大突破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 ①美国霸权地位衰落③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获得广泛支持②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加强A、原因B、恢复:1971,第26届联大 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 2、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1)美国:
“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面临苏联的严峻挑战
(2)中国:
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利于改善国际地位
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双方国家利益的共同要求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典礼。同年12月18日,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 1971年4月,周恩来总理会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这就是著名的“乒乓外交”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在机场握手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
接见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1979年1月1日起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2年9月,周恩来会见了田中角荣。双方一致同意于9月29日建立两国间外交关系。 3、中日建交练习题1、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权利,其主要促成因素不包括
A.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B.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A2、促使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主要原因是
A、使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B.美国人民要求改善同中国关系的呼声高涨
C.美国政府预见到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D.美国政府认为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符合美国的战略意义D练习题3、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发生重大转变,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热潮,其关键因素是
A.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B.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中美关系的改善???????????? ??????
D.中日邦交正常化C练习题4、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
①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④中苏关系开始正常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A练习题八十年代以来的国际环境和中国的外交方针 国际环境: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日益壮大,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发展。维护和平、促进发
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
外交方针:邓小平提出了“两个重要转变”,
第一,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
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从而改变
了原来认为战争危险很迫近的看法。第二,改变
了“一条线”战略,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
和平的旗帜,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 A、多边外交与四项原则
B、表现
*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2001 加入WTO
*1991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00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和平与发展1、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APEC)示意图 2001年10月21日,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
正式会议闭幕后,在上海国际新闻中心合影。2、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A、基本立场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不结盟、反对霸权主义
B、表现
*改善发展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
*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上海合作组织;
*积极反恐 中国是梅德韦杰夫正式就职后首次出访的非独联体国家。梅德韦杰夫也是中国发生地震后首位到访的外国元首。 1、关于上海合作组织,叙述正确的是
A.由中亚六国在上海签署成立
B.成立于2000年
C.有利于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D.它标志着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丰富和完善练习题C练习题2、我国新时期的对外政策有
①不结盟政策
②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③“一边倒” 政策
④对外开放政策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C.②③④??? ????? D.①②④D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成就(一)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成就(二)课件39张PPT。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导 言
这张脸曾经使世界为之感伤,它在诉说着一
种制度在一个超级大国的幻灭。 1991年12月25日
19时38分,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七十余年之
久的苏联国旗落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
家从此从地球上消失了。苏联的解体,不仅给原
苏联各共和国带来了一系列政治上、经济上的冲
击,而且对整个世界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联
的解体意味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政治格局将
向何方发展?世界形势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就
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1、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1、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在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下,从
1989年开始,大多数国家纷纷实行多党制,
共产党和工人党在很短的时间内丧失了政
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东欧剧变拆毁柏林墙 1990年3月,苏联第三次非常人代会觉得修改
宪法,取消苏共法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和
总统制,戈尔巴乔夫当选为总统。紧接着立陶宛
宣布独立,之后,又有10个共和国发表主权宣言。
1991年8月公布的新联盟条约将苏联改名为“苏维
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这意味着对民族分裂活动
认可和苏联瓦解的开始。条约20日签署,8月19日
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8人软禁了戈尔巴乔夫,宣
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这就是“八一九事件”。关于苏联“八一九事件”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
克兰三国领导人签署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
协定,要求取消苏联。12月21日,俄罗斯等
11个国家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举行独联体
首脑会议。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
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的职务,当晚
克里姆林宫降下了苏联国旗。12月26日,苏
联正式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标
志着独联体 建立。 简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从中
我们应吸取哪些教训? 探究一 东欧剧变的原因:照搬苏联模式,受制
于苏联;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
治上忽视民主与法制,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
思想的影响;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等等。
苏联解体的原因:历史原因——高度集
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现实原因——戈
尔巴乔夫改革;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
平演变。 教训:
①不要一味强调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
抗,发展是硬道理,社会主义国家也必须始
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贫穷不是社会主
义。
②社会主义主义国家必须加强民主法制
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③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严惩治腐
败现象,执政为民,立党为公。
④在建设道路的选择上,社会主义国家
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1、两极格局瓦解后的世界形势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二、缓和与动荡并存 当前世界形势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特点:世界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和平与发
展成为主流,但和平与动荡局面并存。
原因:多极化的加强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联
系,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所以和平是主
流。但两极格局的结束使国际力量对比失去均衡,
使被“冷战”掩盖的民族、宗教、领土争端等矛盾
暴露出来,此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试图建立
以自己为主导的地区和世界秩序,加上恐怖主义
危害世界,所以世界并不太平。1、两极格局瓦解后的世界形势2、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 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三、多极化趋势加强 1、当前世界格局的特点 格局特点: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
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处于新旧格局的交替时期。
影响因素: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
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领导的单极
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欧盟、日本、俄
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
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
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
呼声越来越高。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三、多极化趋势加强 1、当前世界格局的特点 2、当前世界格局的影响 影响: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
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
际政治经济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
平与发展。 面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
强,我们应该怎样顺应这一历史潮
流? 探究二 ①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为世界
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②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改
革开放步伐,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③站在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上,
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
序;
④既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要
反对恐怖主义,声张正义,维护世界公正。课堂总结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两极格局崩
溃。两极格局的结束,一方面使“一超多强”
格局呈现的同时,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
强;另一方面,世界形势发生新变化,和平
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天下并不太
平,建立和平、民主、多样化的国际社会的
理想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