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认识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桂花雨的美和摇桂花的乐趣。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尝试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所表达的感情,并理解这种感情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描写表达出来的。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朗读、讨论、交流等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自己的语言库存,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雨”这个词吗?那你们知道“桂花雨”是什么吗?“桂花雨”并不是真正的雨,而是一种比喻,一种象征,是指桂花盛开时散发出的香味浓郁,飘香四溢,就像下雨一样。这篇课文是作者琦君回忆童年时在家乡摇桂花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感受那浓郁的桂花香和摇桂花的乐趣吧!
这样的导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生字学习。
懂(dǒng),笔画顺序:点、点、竖、横撇/横钩、点、横、竖、横。
懂事,造句:他已经变成了一个懂事的孩子。
兰(lán),笔画顺序:横、竖、竖、横、撇、捺。
兰草,造句:他的花园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兰草。
箩(luó),笔画顺序:撇、横、点、撇、横、点、竖、撇、捺、竖、横折钩、竖。
箩筐,造句:他用一个箩筐来装这些水果。
婆(pó),笔画顺序:撇点、撇、横、横折、横、撇、竖折/竖弯、撇、捺。
婆婆,造句:我的婆婆每天都会为我准备好早餐。
糕(gāo),笔画顺序:点、提、竖折/竖钩、撇、捺、横、竖、横。
蛋糕,造句:明天是我的生日,妈妈为我准备了一个大蛋糕。
饼(bǐng),笔画顺序:撇、横折钩、横、横、点、撇、横、竖。
饼干,造句:我经常在下午茶时间吃一些饼干。
浸(jìn),笔画顺序:点、点、提、竖、横折钩、横、横。
浸泡,造句:这个碗里的豆子已经浸泡了一整夜。
缠(chán),笔画顺序:撇折、撇折、提、竖弯钩。
纠缠,造句:他的生活被各种问题纠缠不休。
茶(chá),笔画顺序:一フ丨丶一丿丶丨一。
茶水,造句:她为我倒了一杯热茶水。
捡(jiǎn),笔画顺序:撇、竖提 、横折钩 、斜钩 、点。
捡起,造句:他弯下腰捡起了掉在地上的书。
三、作者介绍。
琦君(1917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是中国台湾当代女作家和散文家,出生于浙江温州市瓯海区,1949年赴台湾。她从小在温州、杭州两地学习生活,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琦君的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40余种,包括《烟愁》、《红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髻》、《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其中《橘子红了》曾被台湾的公共电视台改拍为电视剧,《桂花雨》被选入五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
琦君的散文作品多以反映日常生活、家庭伦理、亲情友情为主,擅长通过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来展现情感和思想。她的散文作品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细腻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示作用。
四、详细课文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庆祝。此时,正是秋季,天气逐渐转凉,而桂花则在这个时候盛开。因此,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桂花是一种常见的花卉,因其香气扑鼻而广受人们喜爱。在故乡,桂花被广泛种植,成为了一种特色的风景线。每当桂花盛开时,整个城市都弥漫着桂花的香气,给人们带来了愉悦和宁静的感觉。
在故乡,中秋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赏月。人们会在月圆之夜,聚集在街头巷尾,欣赏明亮的月亮和满树的桂花。这个时刻充满了诗意和浪漫,人们沉浸在美好的氛围中,享受着这个独特的时刻。
因此,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这个季节充满了美好的气息和期待。同时,这个季节也是人们团聚和欢乐的时刻,让人们更加珍惜故乡的美好和传统。
【第2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回忆了作者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首先,作者提到自己对父亲指点的梅花、木兰花等并不感兴趣,而唯独钟爱桂花。这种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特殊情感。
接下来,作者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描述了桂花树的样子,说它“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这种描述不仅生动地刻画了桂花树的外貌特征,也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
然后,作者通过描述桂花的开花过程,展示了它的不易被察觉的美。即使在不开花的时候,也只见满树的叶子;开花时,如果不仔细寻找,可能都看不到那些小花。这样的描述不仅展示了桂花的内敛和低调,也赋予了它一种特别的魅力。
最后,作者用“可是”这个转折词强调了桂花的香气是如此迷人。这个“可是”用在这里非常恰当,它既是对前面描述的承接,也是对桂花香气的赞美的转折。这一句话独立成段,更是强调了桂花香气的独特和迷人之处。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比、描绘、转折和强调等手法,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深深喜爱和欣赏。
【第3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绘了母亲对桂花的期待和担忧。首先,作者通过母亲的话语和行为,展示了母亲的善良和热心。她担心台风季节会影响桂花的盛开,但同时也期待着桂花能够盛开,因为这样她就可以收集桂花,送给乡亲们做糕饼。
母亲的这种行为和心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精神。她并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期待桂花盛开,更是出于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而期待。这种善良和热心的品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同时,从这段文字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她对桂花的关注和期待,实际上也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她希望能够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也希望能够享受美好的生活。这种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母亲的言行举止,展示了她的善良、热心、热爱生活等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精神。
【第4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绘了桂花盛开时的香气和摇桂花的必要性。首先,作者用“香飘十里”来形容桂花的香气之浓烈,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则进一步强调了桂花的香气的普遍和强烈。这种描述既突出了桂花的美丽和价值,也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深深喜爱和欣赏。
接下来,作者提到桂花成熟时应当“摇”,并解释了摇桂花的必要性。通过描述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作者展示了摇桂花的技巧和好处。如果让桂花自然开过,落在泥土里或者被风雨吹落,那么它们的香味就会比摇下来的差很多。这种对比强调了摇桂花的必要性和好处,也进一步突出了桂花的珍贵和美丽。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描绘桂花的香气和摇桂花的必要性,展示了作者对桂花的深深喜爱和欣赏。同时,也通过对比摇桂花和自然开落的桂花,强调了桂花的珍贵和美丽。
【第5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作者小时候摇桂花的情景,展现了作者对摇桂花的热切期待和兴奋之情。
首先,作者通过“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这句话,强调了摇桂花在他心中的重要地位。这种重视使得作者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种急切的心情跃然纸上。
接着,母亲解释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这句话既揭示了桂花的生长规律,也显示了母亲的耐心和智慧。然而,当母亲看到天上布满阴云,知道台风即将来临时,她立即决定提前摇桂花。这一方面显示了母亲的敏锐和果断,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桂花的珍贵和人们对它的珍视。
在描述摇桂花的过程中,作者使用了生动的动词和形象的比喻。比如,“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这句话,通过“抱”和“使劲地摇”这两个动作,生动地描绘了摇桂花的场景。而“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这句话,则通过“纷纷落下来”和“满头满身都是桂花”这两个形象的描述,进一步增强了摇桂花的画面感。
最后,“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这句话是作者对摇桂花的兴奋之情的直接表达。通过比喻桂花落下像下雨,并且还是“好香的雨”,作者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对摇桂花的喜悦和满足。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生动的描述和形象的比喻,详细描绘了作者小时候摇桂花的情景,展现了作者对摇桂花的热切期待和兴奋之情。同时,也通过描绘母亲的形象和态度,展示了人们对桂花的珍视和尊重。
【第6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桂花摇落后的处理方式和桂花的用途,以及桂花香气对整个村子的影响。
首先,作者提到桂花摇落后需要进行处理,包括挑去小枝小叶和晒上几天太阳。这个过程既是为了保证桂花的纯净,也是为了保存桂花的香气。挑去小枝小叶可以去除杂质,而晒太阳则可以使桂花更加干燥,有利于保存。
接下来,作者列举了桂花的几种用途。首先是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这显示了桂花独特的食用价值。加入桂花可以使茶叶增添香气,提升口感。其次,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这显示了桂花在传统节日中的重要地位。用桂花做糕饼,既增添了节日的气氛,也使糕饼更加美味。
最后,“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句话是对桂花香气影响的总结。通过“全年”和“整个村子”这两个词,作者强调了桂花香气影响的广泛和持久。这种描述既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和赞美,也展示了桂花在乡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描述桂花的处理方式和用途,以及桂花香气对整个村子的影响,展示了桂花的美丽和价值。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7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作者念中学时全家搬到杭州,对杭州桂花和自己家乡桂花的体验和感受。
首先,作者提到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香飘十里。这显示了杭州桂花的美丽和香气之浓烈。这种描述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杭州桂花盛开的壮观景象。
接着,作者提到自己秋天常到那里去赏桂花,并且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这显示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和对母亲的孝顺。通过捡桂花给母亲,作者表达了对母亲的关爱和对桂花的珍视。
然而,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揭示了母亲对家乡桂花的深厚感情和独特记忆。对母亲来说,家乡的桂花不仅仅是一种花卉,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回忆的象征。这种情感使得家乡的桂花在母亲心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描述作者对杭州桂花的体验和母亲对家乡桂花的独特情感,展示了人们对桂花的喜爱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同时,也通过对比杭州桂花和家乡桂花,强调了家乡桂花在母亲心中的独特地位和意义。
【第8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是作者对故乡童年时代“摇花乐”和桂花雨的回忆。通过“于是”这个转折词,作者将思绪从杭州的桂花拉回到了故乡的桂花,进一步强调了故乡桂花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摇花乐”和“摇落的阵阵桂花雨”是对故乡童年时期摇桂花的欢乐和美丽场景的回忆。这种回忆既是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也是对童年欢乐时光的怀念。
通过回忆“摇花乐”和桂花雨,作者将读者带入了自己的记忆之中,让人们感受到了故乡童年的欢乐和美丽。这种描述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回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进一步强调了故乡桂花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并展现了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深深眷恋和感激之情。
五、总结:
《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朴实的语言,通过描写童年时代在家乡摇桂花的经历,表达了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文章以“桂花雨”为题,通过描述作者在家乡摇桂花的情景,展现了一个充满乐趣和温馨的童年生活。同时,作者通过对母亲和乡亲们对桂花的喜爱和重视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和亲情的深深眷恋。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如描写桂花的香气、摇桂花的乐趣、母亲对桂花的珍视等,都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情感。此外,文章的语言朴素自然,娓娓道来,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
总的来说,《桂花雨》是一篇充满情感和回忆的散文,通过作者对童年时代摇桂花的经历的描述,展现了故乡和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珍贵,同时也表达了对亲情和家乡的深深怀念之情。这篇文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不仅能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