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社会行为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2.3社会行为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2-09 17:5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及课题 1课时 社会行为
课型 新授课R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实验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核心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分析,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已学内容与本课内容的关联。可用结构图示呈现)
《社会行为》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动物的社会行为。动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本节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社会行为的特征,二是群体中的信息交流。让学生先观察教材的图片再讨论总结,易于学生接受。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教学手段,认真组织教学。
2.学习者分析(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需求分析,学生发展需求、发展路径分析,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思维的活跃期,对事物充满好奇,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较熟悉,但又不能科学地解释,因此对本节内容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要引导其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学生脑海中已有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相关知识,对于动物的行为有一定的了解,本节知识点较直观,学生通过阅读也能够初步了解社会行为,但对社会行为的特征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是怎样进行得却知之不多。因此,要设置好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图片、短视频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可视化,学生易于接受。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3.学习目标确定(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进阶,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和学生应能够做到的事情。可分条表述)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例分析,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通过比较不同动物的学习行为,理解不同动物学习能力有差别,以及遗传因素对学习行为形成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比能力。 2、通过对动物行为特点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问题的讨论,学生能认同人类学习和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2、通过本节课学习,向学生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和进化的观点。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 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难点: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项目学习评价综合评价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第四课时第五课时自评组评教师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预习情况兴趣态度知识点掌握情况……
6.学习活动设计
(1)环节一
导入 : 火蚁是一种营群体生活的蚂蚁。火蚁原分布于南美洲,在洪水来临时,一些工蚁能将彼此的身体连接起来形成“蚁团筏子”;另一些工蚁则忙着把蚁后、雄蚁和幼蚁搬到“筏子”上。位于外围的工蚁常常会被鱼吃掉,但一旦出现缺口,总有其他工蚁补上去,直到到达陆地。为什么工蚁为了保护蚁后和幼蚁而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呢? 学生讨论------- 留下悬念
(2)环节二
学习目标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一).展示学习目标。 你知道哪些动物是集群生活的呢?教师展示蜜蜂、蚂蚁、鹿、象等动物群居生活的图像和资料,师生一起欣赏,然后提示学生:通过这些资料,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在一起生活的动物就存在社会行为 让学生思考讨论,由社会行为的含义引入新课的学习。 总结前面学习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是针对个体而言的,而象狒狒蚂蚁等这种群居在一起的动物,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它们形成一个社会,我们称之为社会行为。 (二)社会行为的特征——明确教学目标 合作探究:【探究蚂蚁的社会行为】 观看视频,结合课本P54相关内容,小组思考讨论: 1、蚂蚁的群体中有几种类型的成员? 2、不同成员的职责分别是什么? 那么大家通过对上面对蚂蚁群体的了解,可以总结出蚂蚁群体有那些特征吗? (三)合作探究:探究狒狒的社会行为 观看视频,结合课本P55相关内容,小组思考讨论,完成表格: 1、狒狒的群体中有几种类型的成员? 2、不同成员的职责分别是什么? 3、如果该群体缺少某种类型的成员,是否还能正常运转? 为什么? 4、狒狒群体中的个体有等级划分吗?如果有的话,划分依据 是什么? 首领有什么特权和义务? 在一群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中,狒狒之间会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分成等级次序。作为“首领”的雄狒狒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栖息场所,其他成员对它会作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还击。“首领”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为,并且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从社会行为的组织和分工,又加上某些群体中等级,学生总结社会行为所具有的特征,提高学生分分析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四)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知道很多动物都有社会行为。那么,动物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群体生活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和防御敌 人,使动物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生存、繁殖) 学习目标二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教师展示有关资料和图片,学生欣赏,思考问题:群体生活的动物在分工合作时是如何做到有条不紊,彼此间一般不发生冲突的呢?他们是依靠什么进行交流的呢 利用多媒体播放录像解决难点问题: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原因,小组内交流结果,互相补充,得出结论,展示: 群体中的分工合作要随时交流信息。“禽有禽言,兽有兽 语”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例如:黑长尾猴发现敌害时向同伴发出警报,通过声音来传递信息;蜜蜂通过舞蹈来传递信息;鹿可以通过尾巴的动作来传递信息;蚂蚁可以通过气味传递信息等等。 小结:动物的信息交流的意义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在群体觅食、御敌和繁衍后代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探究:蚂蚁的通讯 引导学生观看视屏,讨论以下问题: ①蚂蚁的通讯是依靠气味还是触角?还是两者都有呢? 答:蚂蚁的通讯之一是依靠气味,即利用嗅觉,嗅觉的感受器分布在触角上。此外,蚂蚁也能利用触角的触觉功能相互沟通。 ②蚂蚁的通讯对它们获取食物有什么意义 答:蚂蚁是进行群体生活的,没有通讯,蚂蚁的个体之间就无法取得联系,无法交流食物信息,无法协作将大型食物搬回蚁穴,从而严重影响蚂蚁的生存。 ③在容器内放入少量清水的目的是什么? 答:让蚂蚁只能借助由小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他的小岛,从而把气味留在木条上。 教师进一步提问:动物之间的交流使群体间保持联系,共同取食和御敌。那么,人类了解动物的这些特征,有什么用呢?请同学们从教材中 寻找答案。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思考后回答;人们利用昆虫间的气味通讯,如性外激素做引诱剂,可诱杀农业害虫,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教师总结: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能成为统一的整体。
(3)环节三
归纳小结
7.板书设计
社会行为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二、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式 动作、声音、气味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当堂做一下课后习题和自主上的相关习题以作巩固。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使我们的生物课堂上能够把大自然中的、动物园里的、课下随时观察到的场景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探究实验是本节课的难点,要想把这一难点突破,对动物社会行为和信息交流的特征、意义的学习中一定要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而利用大量视频、图片形象地把动物的社会行为展示给学生,进一步引导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像一个生物学家一样去寻找答案是我们的最好收获!
10.教学反思与改进(单节课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习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教学改进设想。课后及时撰写,突出单元整体实施的改进策略,后续课时教学如何运用本课学习成果,如何持续促进学生发展)
在经历了一年多的生物学习后,探究式学习方法应是学生较熟悉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学习乐趣,更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加了他们的科学素养。探究学习使他们知道学习不仅是从课本中直接记住前人得到的经验,还应该学会他们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习他们科学研究的态度。 所以,在学习动物的社会行为这一节后,可以大胆地让学生们针对“社会行为的动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探究方案了,可能学生的想法尚不成熟,但要相信学生,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开动脑筋、放开手脚,相信他们会设计出比课本中提供的参考实验更出色的设计,并付诸实施。
评价项目课堂评价综合评价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第四课时第五课时自评组评教师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课外作业复习预习新课学习兴趣态度主动参与合作意识任务完成评价等级: 优、良、中、差单元测试:总评: